五月十五日,永平府急匆匆趕來了以禮部左侍郎徐光啓爲首的一行人。
這位徐光啓可不是一般人,他是明末著名的儒學、西學、天文學、數學、水利、農學、軍事學領域的專家.
他是後世一致公認的科學家、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他還是一個虔誠的天主教教友領袖和護教士,被譽爲中國第一個開眼看世界的人。
他翻譯並極力推廣《幾何原理》等西方科學名著,點、線、面、直角、四邊形等等名詞,都是由他而來。連上海的地名徐家彙,都是緣起於他。
他原來應該是東林黨人,但是現在肯定不是,因爲按照天主教教義,一個虔誠的教徒應該是純粹的,不可以加入黨派,哪怕是偉光正的那個黨都不行。
徐光啓的科學成就體現在許多領域,但主要還是以農業科學貫穿一切,因爲他的美好願望是使天下“豐衣食,絕飢寒”。
建奴禍害京畿之地,導致被後金軍佔領時間最長,達到小半年的永平府地區有超過一半田畝錯過了農時,徐光啓主動請旨來永平指導生產自救。
已經六十出頭的他老而彌堅,天啓年就在良鄉、天津等地搞試驗田試種甘薯,他利用地窖保溫技術,成功地將這一原來只在南方種植的高產作物引進到了寒冷的北方,結果取得了大豐收。
他發現北地百姓的農業種植水平不高,糧食產量嚴重不足,於是他就又在房山、淶水一帶開墾水渠,開墾試驗田,並通過多種試驗,終於在這一地區成功引種更加高產的糧食作物一一水稻。
魏忠賢獨攬朝政後大肆構陷東林黨人,徐光啓雖然已經不是黨員也厭惡東林黨的敗類玩窩裡鬥,但是同情如楊鏈、左光斗等等東林君子。
他不屑於摧眉折腰事權貴,乾脆退休回老家,在松江府繼續他的農業試驗,並終於編纂完成了他劃時代的科學鉅著一一《農政全書》。
他這一次爲了確保永平府老百姓有收成,特意帶來了剛剛試種成功的新農作物,這東西性喜冷涼,是喜歡低溫的農作物,比甘薯更加容易在大明北方種植,這東西當然是馬鈴薯。
根據後世學者研究統計,大明擁有耕地總量不低於六億畝,而人口不會超過一億五千萬。
由此可見男女老少平均擁有四畝耕地以上,而四畝耕地也僅僅能夠維持脆弱平衡而已,一旦出現天災就會大量餓死人。
後世接近十四億人口,耕地紅線是十八億畝,洪澇、乾旱、颱風等等自然災害年年有,在改革開放後就沒聽說過有人餓死,只是經常聽說糧食浪費嚴重,太多飯店裡半桌子菜餚都會變成泔水。
由此推算,後世一畝來地生產糧食就能夠滿足一個人飽食,還能夠滿足禽蛋、肉類的供給。
禽蛋和肉類其實也是由糧食轉換而來,大體上是三斤糧食轉換一斤雞蛋,不到七斤糧食轉換一斤豬肉。
而在明末,四畝多地的產出都滿足不了老百姓的溫飽線,導致大量老百姓餓死,兩廂對比,足以說明當時的糧食畝產量該有多低。
徐光啓滿懷熱情來永平指導農民進行生產自救,可惜遭受了冷遇。
由於他是朝廷正三品大員,來到地方上賑災卻沒有帶來糧食和真金白銀,使得報以希望的戰爭難民人人罵娘。
徐光啓雖然是個智者是個偉大的科學家,但是他卻不懂人心不足十之八九,他只帶來了五十幾個跟隨自己參加育種相當於後世農技員的吏員、家丁和幾馬車育好的馬鈴薯苗、甘薯苗。
這個時代的農民更加沒有見識,基本上沒有人搭理這些農業科學家,更加不會有人願意花精力種這些不知爲何物的東西。
永平府的官吏也不待見這位基本上屬於空着手來賑災的禮部左侍郎,只不過表面上跟這位正三品大員客客氣氣,要他們幫忙辦事都推得一乾二淨。
各級官吏理由很充分,永平府百廢待興,被禍亂家園的老百姓嗷嗷待哺,我們每天都在忙忙碌碌,都在竭盡全力爲朝廷分憂,實在沒時間幫着徐大人逼着老百姓種你帶來的新奇農作物。
徐光啓急了,他帶來的育苗需要及時栽種才行,等長出藤蔓還得進行第二次選苗才能夠滿足大面積種植。
農時不等人,時間再拖幾天,甘薯的成熟期就有可能會趕上霜凍,會直接影響產量。
他跟布政使鄭國昌雖然沒有私交也是相熟,於是找上了門希望獲得幫助。
科學家認爲實在不行哪怕不惜下達行政命令也要把這些他的弟子辛辛苦苦培育出來,他爲了趕時間一路疾馳帶來的秧苗種到地裡去。
這就是明末的可悲之處,徐光啓已經成功培育出了能夠在大明北方種植的甘薯,雖然這東西作爲主食長期大量食用會導致營養不良智力值下降。
後來中國人面黃肌瘦身材矮小虛弱而被西方人稱爲東亞病夫,跟長期以這些沒什麼營養的粗糧爲主食有很大關係。可是能夠有甘薯充飢總要比餓死人要強啊!
後世正常栽培的甘薯畝產可達五六千斤,高產栽培可達萬斤以上,這是因爲有良種有化肥可用的結果,在明朝當然不會有如此高的產量,按照滿清的記載收穫八百到一千二百斤還是能夠做到的。
因此其實是土豆、甘薯撐起了所謂的康乾盛世,養活了三四億人口。
鄭國昌真的很忙,永平府剛剛拿下簡直是百廢待興,他這個最高長官要解決的難題何其多也。
第一難題依舊是糧食問題,太多老百姓被洗劫成爲赤貧,得不到救濟根本活不下去,而奪下永平城繳獲的糧食不過四萬多石而已,維持府城人口的今年需要都比較勉強。
其實後金軍在永平府囤積的糧食有十幾萬石,只不過被率先入城的“紅旗軍”先下手爲強拉走了四五萬石。
白桿兵也不甘示弱拿了三萬石左右,其他營伍再伸伸手因此鄭國昌接管時就只剩下了四萬餘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