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三章:一鬨而散

然後流寇就驅使良民衝擊下一個攻擊目標,發現能殺人且殺過人的新流民就把他們吸納爲小頭目逐漸發展成爲老營心腹。

獻賊窮兇極惡殺人如麻,被裹挾的中都老百姓但有反抗就會被殘忍虐殺,在血腥高壓下,他這路人馬行動力很有效率。

不知道也沒想到安慶府城裡已經有“紅旗軍”人馬協防,連戰連勝使得獻賊此刻信心無窮大。

獻賊知道中都地區的好地方就在江邊,安慶應該是個富得流油的城池,打下這裡不知道能夠搶多少好東西睡多少達官貴人家的美嬌娘。

他裹挾着二十幾萬流民四面包圍安慶城池貿然發動攻擊。叫囂道:“安慶富庶,金銀財寶美嬌娘多不勝數,兄弟們!打進去吃他娘、睡他娘啊!”

張獻忠的四個義子張定國、張可望、張文秀、張能奇立刻率領麾下齊聲吶喊鼓舞士氣,幾千人衆口一詞道:“吃他娘、搶他娘、殺進安慶睡個官家美嬌娘!”

接下來更多流寇流民吶喊,說出的污言穢語都是如何**官家小姐夫人們,如何讓那些以前高高在上的女人光溜溜跪在腳下。

如何命令她們用雪白的身子、紅嘟嘟的小嘴努力伺候……

流寇、流民騷動了,不少已經雙手染血的流民眼睛裡已經開始流露淫邪的目光,有些流寇甚至於下面已經起了反應。

獻賊和張定國等等頭目都知道男人的德行,知道精蟲上腦之時往往會爆發出強大的戰鬥力,因此發動進攻之時都用極端的葷話刺激麾下。

太多流寇、流民真的興奮了,他們此時忘掉了恐懼,紛紛撒丫子往前衝。

裴元武跟着黃漢五六年,基本上都是在跟建奴、韃子幹仗,他打心眼裡瞧不上區區流寇。

只可惜流寇人數太多,他的人手太少,因此他決定集中使用兵力強中取強,他把自己帶來的人馬和火炮集中在北門,此處正是張獻忠親自督戰的方向。

因爲這裡的人馬瞧上去整齊許多,不僅打着八大王旗號還有張字大旗,姓張的八大王當然是獻賊錯不了。

裴元武帶來的兩個把總步兵有一半人使用熱兵器自生銃,其中還有七十幾個使用米尼槍,俞全佑的水兵炮手一共運來了三十六門一磅弗朗機炮。

貌似氣勢洶洶的流寇、流民拿着五花八門的農具、兵器扛着粗製濫造的雲梯嗷嗷叫着衝了上來,其實有絕大多數都是沒有戰鬥技能的饑民。

本來偃旗息鼓的安慶城頭忽然間紅旗漫卷吶喊聲此起披伏,手拿米尼槍腰間插着短銃的羅名士帶着十一個宣傳隊員大聲喊話。

“‘紅旗軍’殺流寇保境安民,被裹挾者立刻臥倒。”

“鄉親們!不能從賊走上不歸路,趕緊扔掉武器雙手抱頭趴在地上!”

“銃子、炮子不長眼,鄉親們趕緊跑,再敢往前衝就死定了!”

“打死大王八張獻忠賞銀一千兩,連升三級!兄弟們抓緊幹啊!”

“轟轟轟……噼裡啪啦……”流寇、流民們被幾十門弗朗機炮和原本安慶府城頭部署的各種雜炮打出的散彈如同割麥子一般橫掃一大片。

“媽呀!官兵的炮子太厲害,快跑啊,這裡根本打不下來……”

流民就是如此,可以一呼而起又會一鬨而散,此刻都拼了命往回跑。

三十六門一磅弗朗機換子銃迅速,連打三輪後就發現沒有必要再開火,一兩萬人都被嚇破膽拼命往回跑,如今炮火已經夠不着。

一直打得順風順水的獻賊部糊里糊塗吃了大虧,被裴元武幹掉了兩三百監督流民攻城的老營人馬,城下倒下了一兩千流民,受挫的賊兵頓時沒了戰心。

膽大包天的裴元武居然率領兩個把總步兵和“四方快運”的兩百鏢師,“四方錢莊”的一百餘有戰鬥力的警衛和員工出城結陣衝殺。

新訓練的兩千鄉勇都是有家有口的當地人,許多人是鄉紳土豪的家生子和佃戶,他們也挺着白蠟杆長槍參戰。

三千餘人馬不多,但是質量比流寇的烏合之衆強了數倍,關鍵是領頭羊一千人絕大多數訓練有數裝備精良。

況且攻城的流寇中應該是張獻忠實力最強,他的老營人馬也只不過四千左右,其餘幾萬人都是裹挾不久的老百姓,哪有什麼戰鬥力?

在火槍手行進中的三段擊掩護下,在幾大十米尼槍手專門打流寇馬賊的威懾下,在被包裝成爲鐵人的刀盾手、長槍手結陣如牆的推進下。

獻賊老營人馬根本無法指揮肝膽俱裂的亂民列陣,被奔逃的流寇、流民衝擊得狼奔豕突。

大有大的難處,流民、流寇二十幾萬打起順風仗如同山洪暴發一瀉千里,可以沖垮敢於阻擋的明軍。

吃了癟,頓時謠言四起,二十幾萬人嚇得倉皇逃遁之時也沒有人能夠遏制。

“是‘紅魔’的人馬,兄弟們快跑啊!”

“連紫金樑大當家都打不過‘紅魔’,八大王更加不行,不想死的趕緊跑快些。”

“還等什麼?跑啊!捱上鉛子必死無疑。”

這時又傳來了整齊劃一的吶喊聲傳出老遠,“活捉大王八張獻忠賞銀一千兩連升三級!”

“鄉親們,趕緊抓住大王八張獻忠反正啊!朝廷既往不咎,還給予正六品百戶官職,賞銀一千兩!”

這樣的喊話當然出自於羅名士率領的宣傳隊,喊了幾嗓子後,心有靈犀的“紅旗軍”步兵就跟着大聲吼,接下來就變成了衆口一詞。

見勢不妙,修煉成精的老賊張獻忠根本不肯螳臂當車,他打馬就跑,身邊的一兩千馬賊立刻開溜。

緊接着這個方向的五六萬流寇、流民大潰敗,最後圍攻安慶府的二十幾萬人都撒丫子跑得沒影了。

此戰繳獲了不少物資和金銀財寶,斬殺流寇、流民三千餘,其中應該有一小半是流寇,俘虜了剛剛從賊的中都附近的老百姓五萬多。

第一百三十章:取經第二百二十八章:韃子第八百三十二章:分而治之第五百二十一章:罪莫大焉第一百九十七章:走一步看一步第八十三章:代入感第六百七十九章:反水第八百一十八章:割地爲王第三百八十一章: 東平侯第八百七十七章:戰術高手第一百四十六章:出風頭第一百四十二章: 火器部隊第一百二十三章:南門有活路第九百四十一章:扶搖直上九萬里第四百九十八章:留者自願,去者自由第九百一十八章:烈火焚城第六百九十一章:以你爲榮第一百六十章: 奪門而入第三百五十七章:一隻雞第五百七十四章:封閉內三關第九百二十四章:禪讓第二十五章:教育第七百二十章:算計鄭芝龍第四百八十一章:皇帝惦記着第四十章:傷亡第六百一十五章:爭奪南海第八百五十四章:死灰復燃第八百九十八章:算無遺策第二百二十六章:生死攸關第六百二十六章:連搶帶賺第七十二章:新鳥銃第一百八十七章:基礎建設第七百六十七章:建奴日子不好過第七百八十四章:攤上壞事第七百五十章:自立爲王第六百六十章:殺來了第七百零五章:疾風知勁草第四百三十九章:皇帝入股第八百五十七章:一舉拿下瀋陽第二百零四章:天子口諭第四百二十九章:不夜城第六百六十九章:寧武關第六百二十一章:亢奮第三百章:跨海襲擊第八百二十章: 固若金湯第八百八十四章:末路狂飆第四百一十三章:施大瑄第二百零三章:功過相抵第三百零九章:宣傳很重要第六百零三章:毛遂自薦第四百零五章:心事重重第五百一十八章:營嘯第九百四十七章:圖窮匕見第七十九章:高家第八百六十三章:脊樑骨第二百七十九章:打預防針第三十五章:人脈第四百六十五章:天亡大明第六百四十五章:少年施琅第七百六十八章:鐵了心第三百五十一章:炫耀第四百六十一章:屢剿不絕第三十一章:投軍第四十一章:子弟兵第十五章:戰馬第八百八十三章:逼降闖塌天第三百零八章:繳獲豐厚第四百五十八章:擊斃李九成第六百七十四章:趕盡殺絕第五百六十九章:吳襄父子第一百零五章:投名狀第九百零二章:警覺第八百四十七章: 見異思遷第八百四十七章: 見異思遷第十章:遭遇戰第六百六十七章 :改變歷史第一百三十九章:巧取榛子鎮第三百七十六章:弗朗機炮第四百一十八章:心悅誠服第三百四十八章:不等不靠第一百四十三章:捨我其誰第八百章:兩股壞蛋第六百一十四章:到處亂竄第四百二十六章:《江戶條約》第八百三十八章:漢威城第四百九十七章:雲山霧罩第四百二十七章:運糧第五百三十四章:徹底服軟第七百三十八章:爽翻了第五十三章: 發大財第三十八章:遇敵第七百七十一章:直衝平壤城第八百六十八章:離心離德第九百一十章:推波助瀾第四百一十二章:趕繒船第八百五十四章:死灰復燃第四十章:傷亡第三百六十一章:靖海第六百五十九章:人馬第十三章:殺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