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心已經爭取到了,現在必須向大明士大夫、勳貴、外戚、皇室宗親這些團體釋放善意。
二月底,崇禎在菜市口千刀萬剮了張獻忠,用不着坐鎮京師的黃四方親自佈置,幾千旗衛分頭聯繫大明文官武將。
人往高處走,超過八成官員都直接或者隱晦的表態,他們看到了“漢王”治下兵強馬壯,民衆的生活條件蒸蒸日上。
“漢王”願意更進一步,他們都樂見其成。
“紅旗日報”刊登消息,開出月錢二兩、五斗精米的保底酬勞招聘大明生員來“紅旗軍”體系工作,響應者成千上萬。
揚湯止沸莫如釜底抽薪,處理好讀書人這個羣體,有利於日後的和平演變。
招募秀才給予工作崗位不表示給予官職,這些人中只有很少比例能夠通過考試成爲從九品、正九品文官在基層擔任正副主簿,管理大概五百到一千戶。
主簿這個職務在“紅旗軍”體系應該比後世村長管理的人口多一些,比鄉長的管理範圍小一些,是正經八百的最底層地方官。
還有大量秀才公會得到股份制公司的管理工作,也可以通過再學習成爲技術員。
黃漢這樣做就是告訴幾十萬大明生員,在“漢王”治下,百無一用是書生的時代一去不復返,讀書人會成爲國之棟樑!
窮秀才其實都是當地的學霸,因爲他們得到功名唯有靠苦讀書。
能夠讀下去枯燥無味的聖賢書,還能夠在激烈的競爭中、能夠從世家大族的暗箱操作中得到生員功名,足以證明這些人的實力。
他們獲得工作崗位也僅僅是專業不對口而已,沒關係,後世的大學畢業生又有幾個能做到專業對口?
相信這些學習能力強悍的秀才中大多數人在獲得工作崗位後能夠繼續學習,應該可以更上一層樓。
陽春三月,朱大典成爲了炙手可熱的新聞人物,‘紅旗日報’連續三天頭版頭條報導了實況。
他居然真用羅汝才、劉國能這兩個流寇大頭目換回了大明秦王、襄王和瑞王,這三位王爺的家小隻要還有命在的都被高迎祥放歸。
流寇如此做派乃是李巖的計策,他認爲在義軍需要時間大發展之時,不防向大明朝廷示好。
放歸羈押在西安空耗糧食沒有屁用的大明王爺,就是用事實證明,義軍其實不像“紅旗日報”宣傳的那樣窮兇極惡。
讓大明文官武將和皇室看到生的希望,以後攻城略地之時,抵抗力會下降,選擇投降者就會倍增。
高迎祥是個人物,他從善如流,放手讓李巖跟朱大典交涉,見到放歸的羅汝才、劉國能後不但沒有任何歧視,還依舊讓他倆擔任大將軍。
高闖王這一手玩得漂亮,如今的流寇空前團結,再也不是鬆散型的結盟關係,而是號令統一有了政治綱領具備了正規軍的雛形。
在李巖倡議下,流寇在佔領區張榜公佈執行八股取士制度,得中舉人、進士者將要被委任爲縣丞、縣太爺。
可惜買賬的讀書人寥寥無幾,惱羞成怒的流寇將領居然派出嘍囉用刀子逼着原大明窮秀才科考,成爲了笑柄。
獲釋的三位藩王帶着倖存者來到京師後,崇禎皇帝就沒有一天安生,不得已,崇禎只好用本來就促襟見肘的內帑爲三位王爺重新置辦府邸傢俬。
崇禎還得捏着鼻子爲給他帶來大麻煩的朱大典加官進爵,於是乎,朱大典再次成爲了右僉都御史、山東巡撫。
朱大典食髓知味已經明白了唯有緊跟“漢王”才能夠有一番作爲,他走馬上任之時帶上了一個把總“紅旗軍”步兵。
他想好了,在山東大規模推行“紅旗軍”體系的法度,以三百六十“紅旗軍”正兵爲基礎,爭取利用半年時間擴充十倍。
只要手裡有三四千敢戰之兵,山東轄區的山賊、流寇就翻不起浪來。
三位藩王得以留下性命,整個朱明皇室都知道這是“漢王”用俘獲的流寇大頭領交換的結果,他們對“漢王”的信任度再次加深。
更多藩王派出王子甚至於世子悄悄地進入“紅旗軍”體系置業,幾個“紅旗軍”染指的海濱城市又迎來了一波發展高潮,太多廠房、住房拔地而起。
黃浦江畔的一座小縣城上海最是得到達官貴人追捧,沿江十里逐漸繁華,鱗次櫛比的二層或三層的小樓各有特色,已然成爲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上海縣由於得益於大量資本、勞動力的涌入,規模化大生產的紗廠、織布廠、絲織廠方興未艾,產業工人已經超過二十萬,常住人口超過五十萬。
帶自來水系統、帶小花園的樓房成爲了富人的首選,大建設的時代悄悄地來臨。
由於磚混結構帶衛生間的小樓需要澆築,縱然“紅旗軍”體系的鋼鐵產量翻了數倍也是供不應求,建築用材供應越來越緊張。
爲了適應時代發展,又有幾家專業生產建築用圓鋼、螺紋鋼的鋼鐵廠開始融資,股本八百萬塊銀幣。
踊躍參股者比比皆是,各地“四方錢莊”差一點被熱情高漲的投資者擠爆,只花了三天股票就被搶購一空。
這一次的股票發售跟以往不同,“紅旗軍”體系只發售了四分之一,其餘都在大明南北二京發售。
這就是黃漢的高明之處,用利益捆綁誘惑大明資本擁有者跟“紅旗軍”榮辱與共。
資本擁有者自然非富即貴,在職官員佔比超過一半,和平演變之時,這些人於公於私都會做出一個明智的選擇。
專利權在“紅旗軍”體系已經立法,楚楚管理的產業擁有閥門、鎳白銅管、鍍錫管、抽水馬桶、瓷磚等等專利在手,已經創出了品牌,是達官貴人家裡衛生間的首選。
爲了防止壟斷影響技術革新,黃漢早就命令楚楚給予其他廠家專利授權,價格不許高於產品的百分之二。
即便如此,也沒有影響楚楚的賺錢速度,她管理的工廠一再擴大再生產,一直保持行業龍頭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