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五十五章:洪承疇來投

西安城外中軍營地,孫傳庭在蒙古包裡見到了一位老相識唏噓不已。

“紅旗軍”主力戎邊塞外,跟韃子鏖戰十餘年,瞧上了便於搭建,又便於拆卸移動的蒙古包,所有的工兵都能夠熟練掌握搭建技巧。

只要預計駐紮時間達到十天半個月,都會搭建許多蒙古包和行軍帳篷混合使用,最大的蒙古包能夠容納幾大百人就餐、開會、學習、演出。

時過境遷,原本一直混得比孫傳庭好的老相識如今頭髮花白一副失魂落魄的樣子。

這個面積不大但是裡面溫暖如春的蒙古包不是辦公場所,而是屬於孫傳庭的私人空間,既算作臥室也用作書房,接待來訪者還是頭一回。

這位不速之客乃是原大明三邊總制洪承疇。

他命大,從斷糧的西安連夜突圍逃到豐塬後,身邊還有十幾位心腹護衛。

遭受慘敗罪莫大焉,心如死灰的洪承疇多次想從塬上的懸崖處飛身一躍一了百了,可是他太愛惜生命,沒法對自己狠一點。

身處絕境的洪承疇從來沒想過投降流寇,也沒有考慮投奔建奴,但是他也不敢冒冒失失跑去潼關求助。

洪承疇最後決定暫時做個隱士,躲在塬上作壁上觀,以圖日後東山再起。

他和十幾個心腹跑出來時懷裡都揣着金銀財寶,“四方錢莊”發行的金幣也攜帶了不少,日子能夠過得下去。

陝西境內大大小小的塬太多了,流寇根本管不過來。

天高皇帝遠的塬上基本上被宗族勢力統治,祖祖輩輩生活在塬上的世家大族中都有讀書人,基本上沒有不讀書的族長。

豐塬、陳劉塬、下塬等等塬上管事的族長、族老們見到了談吐不凡的洪承疇。

都無一例外感覺到了洪承疇的官氣,意識到這位爺有可能是某位被流寇打得逃亡的大官,禮敬有加。

交通不方便的塬上信息當然閉塞,洪承疇如同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雲裡霧裡過了兩三年。

可惜私心雜念太多的洪承疇靜不下心來悟道,無法成爲世外高人,他留戀塵世間,渴望官位、渴求權力,期待着重返朝堂。

今年秋後,流寇發動奪取潼關的號召在陝西傳得家喻戶曉,閉塞的塬上也得到了消息。

誰知沒幾天就有消息傳來,“紅旗軍”、白桿兵、川軍合計五萬餘人馬出川已經把漢中團團包圍,幾萬駐防山西的“紅旗軍”西渡黃河瞬間奪取延安府三州十六縣。

高迎祥帶領流寇主力無所適從,已經退守西安城。

等了兩三年終於等來了王師,洪承疇不淡定了,果斷帶着十幾個心腹下塬,經過多方打聽,得知孫傳庭已經是“紅旗軍”的高官。

他當然知道“紅旗軍”早就不是朝廷能夠指揮,也能夠感覺到“漢王”應該不會傻到被朝廷掌控,因此現身求見孫傳庭。

對事不對人乃是孫傳庭的性格,他不是小肚雞腸之人,雖然在跟洪承疇共事之時被陰了幾次,見洪承疇表明投靠“漢王”的態度後留洪承疇一干人在軍中住下。

孫傳庭立刻寫信派出六百里加急送往京師,至於“漢王”如何處理此事,是否安排洪承疇職務,就不是他能夠左右。

洪承疇居然還活着,而且這輩子註定做不成漢奸了,黃漢見到了孫傳庭的書信,本來還想着以喪師失地的罪名斬立決算了,但是思前想後,還是決定留洪承疇一命。

改朝換代之時,軟骨頭多些好辦事,都是如黃道周、劉宗周、範景文等等刺兒頭多麻煩?

洪承疇這個人還是有能力的,曾經是赫赫有名的三邊總制,留下他做官無傷大雅還能夠起到千金市骨的效果,何樂不爲?

黃漢沒有寫回信,而是採取旗語、密碼傳遞的方式傳達命令“準洪承疇進京,五日內到達予以重用!”

西安到京師兩千幾百裡,沿途有原大明的烽火臺也有“紅旗軍”突擊修建的望樓,現在這些軍事設施都在發揮作用,都至少有一個衛所軍小旗駐守。

利用這些設施採取旗語燈光密碼互相聯絡的方法傳遞消息,從京城發出的如後世電報般的內容一天一夜就能夠傳達到西安城外大軍營地,六百里加急三四天時間才能夠送到。

給了洪承疇五天時間趕路,逼着他騎馬跑出接近六百里加急的水平,也算是對他的懲罰,單看看他能不能對自己狠一點。

洪承疇太迷戀權力,爲了得到重用給“漢王”留下一個好印象,他一路換馬疾馳,路況好的地區居然冒險趕夜路,還真在第五天下午趕到京城。

既然準備留用洪承疇,就不會羞辱他,黃漢擺下接風宴,邀請鄭國昌、樑廷棟、阮大鋮、張鳳翼等等文官陪同。

洪承疇確認“漢王”將要在大年初一建立“大漢帝國”登基稱帝后,主動跪拜宣誓效忠,第二天他就加入了勸退大臣的隊伍,進入紫禁城勸崇禎識時務。

時光荏苒,轉眼間京畿之地就是寒風蕭蕭,飛雪飄零。

但是這個嚴冬真的不太冷,因爲絕大多數老百姓心中都有熱情的火焰在燃燒。

“漢王”執政,京畿之地沒有饑民,縱然天寒地凍,但是跟以往絕大多數升斗小民都無所事事大不相同。

幾十上百萬青壯年在鋼鐵廠、車輛廠、水泥廠、機械製造廠等等隸屬於股份制大企業的實體工廠工作。

十幾萬婦女也在毛巾廠、織布廠、紗廠、印染廠、被服廠等等單位獲得了比青壯年男丁低不了多少工錢的工作。

開酒館、擺攤做夜市、賣早餐,開鴨血粉絲店,哪怕是賣烤紅薯,由於有了可支配收入的人羣大幅增漲,小生意都好做了太多,盈利能力自然水漲船高。

從嚴管理官吏,治理軍隊,吃拿卡要現象越來越少,自由經濟得到了良性發展,基層百姓的日子好過了,眼神都靈動了許多。

這段時間雖然老百姓的收入增加得很明顯,但是物價平穩,精米的價格從來沒有高於兩塊銀幣一石,馬鈴薯、甘薯、玉蜀黍的價格還穩中有降。

雜糧價格低直接推動了養殖業健康發展,老百姓飼養雞鴨鵝、餵豬也能夠發家致富。

收入多了的升斗小民生活質量水漲船高,絕大多數家庭捨得購買蜂窩煤取暖,捨得把大炕燒得熱騰騰。

夜幕降臨,太多老百姓捨得點上猛火油燈,一大家子盤坐在炕頭謀劃着來年用攢下的銀幣給自家蓋上一棟小樓,用上明亮的玻璃窗。

太多京畿之地的老百姓感嘆:“還是‘漢王’好啊!咱老百姓有福了!”

這不是虛言,攻心爲上不僅僅針對敵人,也同樣適用於爭取民心。

“紅旗日報”刊登文章,新戲寓教於樂,宣傳隊走村串戶進行面對面宣傳。

絕大多數老百姓都知道建奴被滅了國、韃子被打得跑到了天邊,流寇被殺了七七八八,剩下的被團團包圍在西安城裡。

大家一致公認太平盛世即將到來,老百姓的日子會越過越紅火!

進入崇禎十三年的臘月,“漢王”越俎代庖管理大明已經三個多月,官場風氣被扭轉,混日子的漸漸地混不下去了,有能力的官吏得到了被提拔任用的機會。

賣官鬻爵被杜絕,納捐當官的舊制度被取消,找門路送禮跑官者面對上升期的“漢王”體系,總覺得無從下手,都消停了。

吏部尚書溫體仁慎獨的性格在“漢王”系混得風生水起,他主導下的官員任免和提拔基本上做到了鐵面無私。

吏治清明是政治清明之本,唯有如此國家才能生氣勃勃。

絕大多數士大夫的書沒有讀到狗肚子裡,他們都看到了周圍的變化,特別認同“漢王”拿出真金白銀推廣六年義務教育,都知道跟以前兩相比較。

第二百九十四章:固若金湯第四百四十五章:五搶行動第五百五十三章:江心洲第五十六章:滿載而歸第六百三十章: 以死謝罪第九百三十章:搗毀鷹巢第六百一十九章: 歸師勿掩第二百四十五章:兵不血刃第九百四十章: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第二百七十六章:永平參將第一百五十六章:連降三級第三百七十九章:皇帝愁苦第五百三十七章:軍犬兵第九百一十二章:放手一搏第八百八十六章:兵敗身亡第四百四十章:秋季攻勢第六百三十七章:一片譁然第八百六十五章:海西四部第七百九十六章:陷入險地第八百一十八章:割地爲王第四百三十八章:算計第六百五十三章:披堅執銳第八百八十七章:忘乎所以第一百一十五章:一個蘿蔔一個坑第五百一十七章:玉碎第六百一十章:甕中捉鱉第二百二十六章:生死攸關第一百九十六章:莫以惡小而爲之第四百零三章:吳三桂第六百八十七章:大決戰第二百七十二章:欺君之罪第六百七十一章:無視第四百九十八章:留者自願,去者自由第三百八十七章: 耍無賴第七百四十六章: 漢江省第一百二十九章:中計第九百三十六章:捲土重來第九百二十五章: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第七百八十八章:層層扒皮第三百七十九章:皇帝愁苦第六十六章:抓狂第六百三十章: 以死謝罪第二十二章:總旗官第八百二十八章:翻臉第七百五十九章:鄭芝虎第六百九十七章:渾身浴血第二百六十七章:征服與掠奪第九百五十三章:圍住高迎祥第七百零二章:忍氣吞聲第一百章:步步爲營第八百六十六章:異域揚威第六百三十七章:一片譁然第二十六章:搏軍功第七百零七章:窮瘋了第五百零六章:放虎歸山第八百四十一章:心如止水第八百七十七章:戰術高手第七百四十二章:誤會第二百四十章:追殺卓爾畢第二百六十七章:征服與掠奪第三百零九章:宣傳很重要第一百三十九章:巧取榛子鎮第三百六十八章:並肩作戰第六百七十八章:亢奮第七百六十八章:鐵了心第六百一十一章:崇禎痛哭第七十九章:高家第二百九十七章:永平副將第五百六十五章:車廂峽第九百四十七章:圖窮匕見第八百四十一章:心如止水第四百四十一章:請旨出擊第三百五十章:金州營地第八百七十一章:中原方面軍第二百六十四章:陰霾散去第三百五十四章:初戰告捷第五百三十八章:忠義堡第八百零七章:剮了多鐸第二百八十八章:平叛第八百六十章:有口皆碑第四百三十五章:拉出去見見血第二百二十九章:活捉第四百一十七章:對轟第三百七十二章:砍銀子第七百六十二章:心急如焚第六百零九章:趁火打劫第九百五十五章:洪承疇來投第一百四十四章:秦良玉第六百七十四章:趕盡殺絕第六百九十六章:不忘初心第二百五十四章:捨命不捨財第四百一十章:首戰告捷第九百零九章:殖民和開拓第八百四十三章:閉關鎖國第二百五十二章:死心塌地第四百零七章:船堅炮猛第五十三章: 發大財第二百八十一章:米尼槍第三百章:跨海襲擊第三百八十八章:點將平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