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大家來到官術網:
在皇莊土地拍賣持續升溫時,肖圖白卻是從北京織造局中要了20名工匠,準備將“珍妮機”給提前弄出來。
珍妮機是英國工業革命的標誌之一,這項發明源於1764年,英國紡織工詹姆斯·哈格里夫斯,一不小心將紡織機踢翻,發現原本橫着的紗錠,變成是豎着的紡車依然能夠轉動。
詹姆斯·哈格里夫斯迅速的產生聯想,認爲“手搖單錠紡車”橫着排列只能紡一隻紗錠,但是變成豎着排列則能同時紡織更多的紗錠。
第二天,詹姆斯就動手做出了有八個紗錠的紡織機,紡紗效率暴增了8倍。珍妮機在其後的幾十年中,不斷被改進從十錠、幾十錠、甚至幾百錠.....
詹姆斯發明“珍妮機”後,很快成爲了英國赫赫有名的資本家。於是,英國工匠們爭相效仿,科技創新出現了井噴,從而引發了英國的工業革命。
事實上,紡織技術自古以來,一直是中國的強項。
我國最早的單錠紡車,出現在戰國時期(也就是18世紀中期,歐洲還在用的“手搖單錠紡車”),這種紡車一晝夜只能紡紗三兩到五兩,效率很低。後來經過不斷的改進,單錠紡車被改進成多錠,手搖變成了腳踏,效率大大的提高。東晉的畫家顧愷之,就畫過三錠腳紡車。
隨着中國科學技術的發展。
尤其是到了商品經濟最發達的宋朝,紡織技術出現了井噴。那時候,已經有幾十錠的紡紗車,並且普遍以水力、畜力作爲動力。而元朝時期《農書》上記載的一款“32錠水力大紡車”,一晝夜已經可以紡紗100斤,領先世界500年!
而歐洲的紡織技術,發展的非常緩慢。
直到十五世紀,西班牙人從亞洲學會了“手搖單錠紡車”技術,傳回了歐洲,使得歐洲人進入了紡車時代。
西班牙人引進歐洲的僅僅是單錠紡紗技術。
至於更高超的紡織技術,依然掌握在中國手中。儘管歐洲的傳教士希望從中國嘗試刺探多錠紡紗技術的奧秘。但是,中國的工廠主保密意識很強,所以歐洲偷學更先進的技術,沒有獲得成功......
一直到18世紀中期,“珍妮機”的發明,歐洲人才擁有了自己的多錠紡紗技術。
珍妮機的原理和結構,比中國的32錠大紡車要簡單的多,只要點破這層隔膜,明朝工匠做出珍妮機也是輕而易舉的。
也許原始版的“8錠珍妮機”,生產效率遠遠不如“32錠大紡車”。
不過,珍妮機技術改進的餘地非常大,歷史上,珍妮機可是改進到了一臺機器幾百個紗錠。
採用了珍妮機,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僅僅需要改進機器,就能夠讓大明王朝的紡紗工業快速發展。
經過肖圖白的指點。
工匠們僅僅用了三天,就製作出了一臺16錠珍妮機,比歷史上的珍妮機的原始版效率高了一倍。
當這座16錠紡紗車,行雲流水一般的紡出了棉紗,所有參與制作的工匠們驚呆了。
“真厲害,比三錠腳紡車快了四五倍!”
“操作簡直太方便了!三錠腳紡車要看天分,不是心靈手巧的,根本學不會。肖大人的這神車,傻子都能操作!”
工匠們紛紛興奮的上前試着操作。
三錠腳紡車,東晉已有,不過卻是紡麻的。衆人所指的三錠腳紡車,這是元朝時期黃道婆發明的棉紡車。
對於家庭紡織婦女來說,黃道婆的三錠腳紡車是最經濟最實用的機器。但是,三錠腳紡車只適合手工作坊,並不適合大工業生產!
對於能夠改進機器,增進生產效率的工匠,肖圖白也是非常慷慨的,給予參與設計製作的6名工匠們,每人100兩白銀,作爲酬勞。
不但讓這六名工匠感恩戴德!
更重要的是,其他沒有參與設計的工匠,羨慕的直流口水。
“以16錠爲起始點,每多增加一錠,我就獎勵每人10兩,最主要功臣給予1000兩的額外獎勵!”肖圖白再次宣佈。
場上歡聲雷動!
肖圖白知道。
隨着這些天價的懸賞,這些工匠們會充分調動自身的才智。
英國的工業革命,之所以被珍妮機引爆,就是因爲是珍妮機的原理很簡單,以至於讓很多英國工匠產生了一種心理——
“這麼一個簡陋的發明,都能夠讓那個詹姆斯發財,老子比那傢伙聰明一萬倍,肯定能發明更好的機器!”
也正是因爲珍妮機的原理簡單,才激發了英國人創造發明熱情。要是一開始就弄出一個令人歎爲觀止的複雜機器,那麼英國工業革命就不會被引爆!
16錠紡紗車,被命名爲“皇家16錠紡紗車”!肖圖白以這種先進的紡車爲基礎,成立一家“大明皇家紡織公司”。
大明皇家紡織公司在天津衛購買民房,起初僱傭50人,從市場上購買棉花作爲原料,10臺16錠紡車進行紡紗,20張織機進行織布。
形成了紡紗、織布的完整生產線。
原本按照兩臺三錠紡紗車的晝夜不停紡織紗線,才能夠滿足一臺織布機生產所需,所以紗線的產能成爲限制了紡織業產能發展的主要因素。
但是,16錠珍妮機的效率,一臺紡紗車生產的紗線,已經能滿足兩臺織布機生產所需。
一名熟練紡織工,一天的效率織布一匹,再加上大多數的工人皆是學徒工。所以,這個50人的工廠,從紡紗到織布,一天大約能夠生產15匹棉布。
正在肖圖白爲自己生產效率高而自豪。
一名織造工人搖頭,道:“國師大人,織造在這年頭,十有**是虧本的。如果不是紡紗機器效率高,僱人生產早就虧死!”
肖圖白愕然:“爲何?”
工人非常簡單的給他算賬。
由於崇禎年間天災,農作物價格暴漲,棉花價格一斤已經漲到1錢白銀,三斤棉花棉花可以織一匹布。
而一匹棉布的市場零售價只有6錢,大約有3錢的差價。但是這3錢差價,至少要給銷售商1.5錢吧?
工人們要餬口,又要付給工錢。
“按照現在每天50人生產15匹布的效率,您一分錢也賺不到。再加上,東家您購置廠房、添置機器的費用,甚至是虧本的!”工人說道。
肖圖白奇怪道:“既然不賺錢,爲什麼松江、蘇州等地,紡織業非常發達,有百萬人在紡織?”
工人笑道:“那邊的作坊主,大多數都是種棉花的!”
明朝的棉紡產業鏈,最賺錢的是“棉農”!
一畝棉田,能夠收穫100斤以上的棉花,也就意味着一畝棉田能創造十兩銀子的效益。除去種子、開支等等費用,棉農在一畝棉田中,能夠賺**兩銀子。
可以說,哪怕棉農只有一畝田,也能夠憑此養家餬口了!
——難怪這個時代,重農輕商!
種棉花的比紡織棉布的更賺錢,並且紡織技術往往都是記載在農業書籍上。
這年頭,基本很少有人認爲紡織是工業,而普遍認爲紡織屬於農業!也正是因爲紡織被認爲是農業,所以,中國古代的諸多製造業中,以紡織業最爲發達!
“........”肖圖白突然愕然。
這不坑爹嗎?在明末弄出了珍妮機,居然會是虧本生意.......
沒有辦法!
明朝的棉花價格是其他地區的幾倍。而明朝的棉布價格是日本、東南亞等地的二分之一,是歐洲布價的五分之一。
簡單說,明朝的生產力太先進了,棉布產量高了,作坊之間競爭太激烈,所以就賣不上價格。其他的國家紡織業非常落後,棉布反而能夠賣出高價!
要是按照小農經濟模式,農婦自己種植棉花,自己在家紡織土布,自然是賺錢的。不過,那種小農經濟模式,一名農婦一年也只能生產一二十匹布,生產力非常低下,與工業化生產模式背道而馳。
目前制約明朝大工業生產的,最主要的因素是生產原料的昂貴!如果擁有海外殖民地,大規模獲得廉價的生產原料,自然能夠立竿見影的解決明朝的紡織工業的困境。
除此之外,明朝紡織品賣到海外市場也能夠取得暴利。
比如,澳門的葡萄牙商販,從明朝進口棉紗、棉布,向日本市場銷售。其中棉紗有120%~150%的利潤,而棉布更是達到150%~200%的利潤率!
而西班牙人從福建月港,進口明朝的紡織品,賣到墨西哥殖民地,也能夠獲得幾倍的利潤。
明朝在當時,生產出來的布匹、絲綢等等大宗商品,生產效率是歐洲人二十倍以上,成本是歐洲人的三分之一。
在工業革命之前,全球其他的經濟體,根本沒有辦法與明朝的商品抗衡。
明明需要擴大出口,來給產品尋找銷路,明朝卻是採取了保守的“海禁政策”。從這一點,就可知明朝統治者戰略眼光實在遜色。
也正是因爲統治者的眼光不行,明朝抓到了全世界最好的一副牌,卻因爲牌技太爛,輸掉了這場賭局。
肖圖白心中想道:“我來改變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