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是談判,朱家也要提條件的,第一個就是堅持臺灣建省,組建臺灣駐軍,爲海軍爭取合法的地位。
爭取讓朝廷任命孫元化爲臺灣巡撫,其他三司的布政使、按察使和都指揮使這些職務如果朝廷堅持任命,也力爭任命朱家自己的人。
登萊巡撫原本就是爲了支援東江鎮的(原東江鎮屬於登萊巡撫管理,差不多算作是登州的一個縣),現在成立了遼寧省,也不再需要登州的支援,那麼登萊巡撫就可以撤了。
撤了登萊巡撫,登萊二府的軍隊就沒有必要保留了,朝廷可以撤走,撤不走的就地遣散。
最後就是恢復朱大典的山東巡撫職務,楊嗣昌調回去。
朱家所能想到的就是這些條件了。歸結起來就是兩條,一個是臺灣問題,一個是山東問題。
那些條件是可以退一步兩步的,那些條件不能退也要事先做好準備,寫成文案。
組織談判的班子,明確職責,熟悉談判的相關問題,這些都開始按部就班的進行。
六臺無線電報通信車也已經從基隆起運,這六臺車一臺留在濟南,一臺隨談判人員進京,一臺運到南陽,一臺到開封,另外兩臺備用。考慮到有可能出兵錦州,朱萬化特意安排繪製了數份錦州周邊地區的地圖,一同帶到濟南。
對於談判朱家父子心中有數了,就等着朝廷的聖旨的下達。
......
十二月初一,基隆造船廠按計劃第一批三艘1000噸級的軍艦建造完成下水試航,朱萬化、朱萬雄興致勃勃的趕到現場參加下水儀式。按計劃試航和安裝調試火炮需要兩個月的時間,朱萬化又給加上一項:安裝無線電收發報機,進行測試。朱萬化還給出了一個指標,最高航速20節以上,就是每小時至少74裡。正常巡航速度15節,等於55裡。
注:169章:艦隊奔襲廣州灣,中筆誤,2000料寫成了2000噸,向讀者道歉。三艘巡洋艦的滿載排水量應爲1000噸。
巡航速度就是常規的航速,最高速度就是所有的動力都開足馬力的速度。
70毫米火炮在崇禎三年試製成功,製造了兩門,分別安裝於基隆和臺南作爲海防炮測試試用。經過一年多的改進,現在重量下降到4噸,射程達到了6000米,就是12裡。巡洋艦上準備在前主炮位置安裝一門,試用。如果效果好,則每艘巡洋艦在前主炮位置安裝兩門,其他位置分別安裝40毫米炮和20毫米炮。
測試完畢後三個艦隊各分配一艘巡洋艦作爲艦隊旗艦。
十一月末舟山船廠也完成了最後三艘軍用船隻的建造,此後,它將轉向內河、近海的民用船隻製造,不再生產軍用的艦船。
這三艘船可不是普通的船,它是兩艘半潛艇加一艘潛艇母船,這些船隻將配備給南海艦隊。正常巡航時,兩艘半潛艇被固定在母船的小船塢內,以便於在大海上遠程航行。作戰時,半潛艇的人員才登上潛艇,開出船塢參戰。
戰場上,半潛艇可以把船體的大部分潛入水下,只露出煙筒和通氣管道,還有煙筒前端的一個駕駛、操控水雷的小型駕駛艙,保留在水面以上,所以叫做半潛艇。
真正的潛水艇,可以全部潛於水下。這樣的潛艇,就不能使用消耗氧氣的蒸汽機了,只能使用蓄電池帶動的電機。這個時代,大能量的蓄電池朱萬化是解決不了的。所以只能把高高的煙筒和吸進空氣的進氣管道留在水面上。
正常航行時,半潛艇露出水面行駛。這種船的兩側、前後有四個大水櫃,可以用壓縮空氣控制水櫃中空氣和水的比例,以此操縱船的沉浮,並保持船隻平衡。當遇敵作戰時,它就可以向水櫃裡灌水,於是它就潛入水下。露出水面的部分除了鍋爐的煙筒和吸入新鮮空氣的進氣口之外,他的前部是一個小小的駕
駛艙。裡面可以坐兩個人,一個駕駛船隻,另一個控制魚雷發射。這一部分都是重裝甲,原設計是10毫米厚的鋼板,最後改爲兩層鋼板,合計20毫米厚的裝甲,就是朱家自己的穿甲彈也能抗住。同普通船隻比較這一部分目標已經非常小了,敵人不容易擊中,擊中也不怕,它就是打不死的小強。它的武器就是魚雷,火炮是無法在水下發射的。潛艇的下部需要兩個人操縱鍋爐、蒸汽機和調整水櫃中的水量,另外兩個人裝填魚雷。一艘船五六個人就可以操作了。
有潛艇就必須有魚雷,魚雷現在已經可以用了,但是,沒有達到預想的標準,所差的就是對於發射出去的魚雷的控制。原設想:發射出去的魚雷帶着一條導線,用於控制前半段的行程,校正瞄準,但是由於魚雷尾翼控制難度太大而失敗。現在這一部分暫時沒有,還在研製中,這就要靠發射時的瞄準了,命中率肯定會下降。魚雷本身的前進動力是壓縮空氣,有效射程比較短,最初只有700米,就是一里半,後來改善到1000米,作戰時必須靠近纔可以發射。一艘半潛艇可以攜帶四枚魚雷,估計這四枚魚雷至少可以擊沉一艘敵艦。
不管多大的船,捱上一枚魚雷必定會沉沒,這方面已經做了測試,目前已知的所有的船都扛不住一發魚雷。不過魚雷的造價太高了,達到80兩白銀(人民幣4萬元),如果四枚魚雷擊沉一艘兵艦,成本就是三百多兩白銀。大炮一響黃金萬兩啊!
半潛艇裝備給南海艦隊就是用來對付西洋人的,西洋戰艦的威力還是不容小視,必須有大殺器才能解決問題。
有了魚雷,新生產的快艇中,有一部分就安裝了魚雷發射器,成爲了魚雷快艇,分發到各個作戰單位。因爲魚雷射程太短,快艇又沒有太好的防護,預計實際作戰時會有損失,快艇的防護主要是靠目標小,速度快,一般的炮很難擊中它。
得到巡洋艦和半潛艇加強的南海艦隊,同時會得到一批其他艦隻的加強,從而成爲國防海軍最強的艦隊。他們將新開闢兩個新的海軍基地,這兩個基地是:離島(後世的香港),交口行省(越南)的金蘭灣。金蘭灣將作爲南海艦隊的司令部所在地,臺南的基地將交給東海艦隊駐防。
......
十二月初十,鄭芝龍應邀來到臺北。
這次邀請,是鄭芝龍陪同總兵官王樸,於十月二十三日到臺南時,由南海艦隊教官楊書堂轉達的。得到這個邀請之後,鄭芝龍很興奮,他本來就總想找機會見一見朱萬化,因爲朱家的海上力量太強,已經捆住了他的手腳,他擁有龐大的水軍,卻無所作爲。由於朱家對海盜的打擊異常的兇狠,這種海盜的無本生意做不成了。現在朱家沒有到達和控制的航線,就剩下日本航線了,這是鄭芝龍起家的基本航線,估計是朱家有意的放開這一條路,讓鄭家生存。以朱家的能力,控制這條航線太容易了。
是不是要投到朱家門下,還是從此做一個守法的土財主?這些都要有一個抉擇。所以,他與自己的兄弟幕僚商議過後,很快就起程了。
歷史上的鄭芝龍始終沒有離開大海的事業,從大海上的收益可以說是財源滾滾,大明朝廷的收入都未必趕得上鄭家。滿清進關以後,他認爲明朝、清朝都一樣,不就是換個主子嗎?大海上的生意還不是一樣做?這個思想導致他最後投降滿清被拘禁於北京,最終全家被砍了頭,只是由於鄭成功堅持沒有去京城才免遭此劫難。
朱家的勢力進入臺灣之後取代鄭芝龍取得了海上霸主的位置,基本上斷了鄭芝龍的財路。
朱萬化從歷史上對於鄭芝龍應該是十分了解的。目前他的地位十分尷尬,鄭芝龍並非老老實實做官之人,日久難免會節外生枝,就是說這是一個不穩定因素。朱萬化不是怕打仗,而是怕戰火對生產和資本的破壞,他追求的就是大明內部儘量
的穩定,少生戰亂。如果給鄭家一個長遠的安排,化不利因素爲有利於大明的富國強兵,即滿足他的個人野心,圓他的發財之夢,又有利於國家,豈不是皆大歡喜?
因此,朱萬化要與他好好談一談,能化解則化解,不能化解也要早做打算。
鄭芝龍之所以能來,一方面是出於無奈,他是個很精明的人,不會像劉香等人那麼莽撞,他也下力量打探朱家的情況。因此他看得很明白:不能與朱家對抗,否則死無葬身之地。另一方面,他雖然沒有親自與朱家見面,但是合作的關係已經有很長的時間了,從三年前他派出弟弟鄭鴻逵去金華就開始了雙方的合作,從此雙方的關係一直很好,藉此機會拉近關係甚至投靠過去也是好事。所以他接受邀請之後,很快就來到了臺北。
在朱萬化的書房裡,兩個人都穿着家常的服裝,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休閒服,室內生着炭火很暖和,南方的天氣雖說不是太冷,陰溼的天氣也需要一盆炭火驅寒。
這兩個人年齡相當,鄭芝龍小一歲,都是接近30歲的人,按大明的習慣算是接近中年人,按後世的習慣應該屬於年輕人。
鄭芝龍喝了一口茶說道:“如若兄召我來有何見教?”
“芝龍兄的總兵官做的如何?可還舒心?”
鄭芝龍沒有字,所以朱萬化稱他爲芝龍兄,明朝的人也不是每個人都有字的。但是鄭芝龍卻有英文名字——iquan,這個英文名字在西方是上了歷史書的,鼎鼎大名。這在大明是少有的。
朱萬化開門見山,直接就問道要點上。他們互相稱“兄”是互相客氣的意思,更進一步的關係才能按年齡區分兄弟。
鄭芝龍猶豫一下,笑着說道:“還好,混日子罷了。”
這話有幾分真實。
“芝龍兄對今後可有打算?”
這是進一步追問,想深談的意思。
“原來有,現在沒有了。”
這話實在,也表示了願意進一步交心的意思。如果沒有朱家他就是海上一霸,大海之上黑白兩道生意都做,多麼的自在?現在有了朱家,什麼希望也沒有了。
朱萬化舒了一口氣,還好,可以深入地談一談。於是他說道:“痛快!芝龍兄是痛快人,我也就痛快的說,對與不對,芝龍兄多擔待,我也是一片好心,想交你這個朋友。
我爲芝龍兄着想,前途有兩個。一個就是安安穩穩的做這個總兵官,什麼時候不想做了,回家享受清福,依靠你積累的財富,也是富甲一方了。另一個就是施展一下自己的才幹,一展胸中的抱負,爲國爲家做一番事業。不知芝龍兄選哪一個?”
鄭芝龍一聽這話頓時熱血沸騰,站起身來,一揖到底,說道:“我還年輕,自然要有所作爲,還望如若兄教我。”
朱萬化也連忙起身還禮,口說:“芝龍兄客氣了,我不敢當。請坐!”
待二人重新坐下,朱萬化接着說道:“芝龍兄,我大明內憂外患,天下不太平。其原因甚多,解決之道也非一句兩句能說清楚,今天就不談這個了。
但是有一項非常重要,缺少不得,這就是糧食。天下糧食充足,則穩,缺糧則亂。西北民亂,還不是爲此?可是這些年災荒連連,糧從何來?我有一策,可解此危難,但是需要芝龍兄幫我。”
鄭芝龍說:“願聞其詳。”
“芝龍兄對大海想必很熟悉,從瓊州(海南島)往南,過交口(就是越南,明代是大明的交口行省)就進了暹羅灣,那裡最強的國家就是暹羅(讀音:xianluo,就是泰國)。這一地區生產稻米,一年三熟,此地我大明的海外子民也不少。芝龍兄若到這裡立足,用稻米與大明貿易,獲利之大怕是上萬上億的銀兩。大明得到糧食,兄獲利。如何?”
--- 第210章完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