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六年二月初一,朱萬化離開金華,經富春江杭州灣出海到達威海登陸前往濟南。黃河的河道淺,朱萬化的專用船進不去,因此不能經黃河到達濟南。
朱萬化到達濟南已經是二月初五了。
朝廷願意談判的信息來的很快,在朱萬化到達之前兩天已經到了濟南,傳達旨意的就是胡應臺,他依然坐着刑部尚書的位子,上次解決德州事件聯繫雙方談判的就是他。
朝廷反應如此之快也是可以預料的,因爲,朝廷的意圖就是通過河南的行動促使談判,解決浙江問題。
朱家派出的談判代表依然是朱家棟,朱家棟現在已經是山東的右參政,布政使是朝廷任命的,基本上不管事,朱家棟是實際掌握着山東行政的官員。上次的正陽門協議他就是談判代表之一。
朱萬化到達之後,立即參加了一輪談判,也可以稱作預備性談判,因爲胡應臺僅僅是聯絡人,還不是正式的談判代表。
這次會談,朱萬化向朝廷說明了浙江改制的緣由,並非是朱家突然的行動,而是由於浙江十幾個縣、府的士紳聯名要求成立議會,以保證自身的利益。朱萬化出示了一批原始的文案卷宗,以證明不是自己編造的。朱家順應民意不得已而爲之。這些文案一部分是過年期間部分士紳拜會朱萬武時留下的請願原件,一部分是浙江展開改制、建立議會時取得的原件。
朱萬化提出朱家的要求:
“第一,浙江的改制成果不能倒退,浙江必須進入憲政,以保障資本的安全。”
“第二,浙江不會獨立,依然是大明的一個行省,每年的賦稅照樣上交。朝廷可以委派省一級的官員,但是朝廷委派的官員要接受議會的約束。”
“第三,朝廷應該以天下的利益爲重,收回調西北圍剿軍進入河南的成命,陝西的軍隊繼續他們的圍剿使命,不要進入河南,以保證河南的穩定。”
胡應臺也代表朝廷提出了朝廷的要求:
“第一,在浙江恢復各個縣、府的官府衙門,朱家不得干預浙江的政務。”
“第二,朱家保證不要在大明境內任何省份推行憲政。”
“第三,國防軍全部收縮到臺灣、山東、遼寧,其他省份不得駐軍。考慮到金華是朱家的家鄉,因此在金華可以駐紮少於3000人的部隊。”
可以看出雙方的差距、分歧很大,談判將是艱難的。
最後一點倒是很容易的達成了一致,就是談判地點依然選擇在京城的正陽門,並且雙方的代表儘快到位,開始談判。
朱萬化當即決定,朱家的代表朱家棟明日啓程奔赴京城,隨行的人員護衛與上一次相同。
......
本文在此又一次提到議會,不由得想到,不少讀者都有自己的看法。我尊重這些意見,作爲討論,我也要解釋一二。下面摘錄一個讀者的意見:
“是人就私心,爲了自己的利益好話說進(盡),利己的事做絕,還民主自由人權,古話說得好人不爲己天誅地滅,別把議會制想得太好。”
這位讀者把“議員”和“官”劃等號了,就像“縣團級工場主”一樣,沒有跳出“官本位”的思想方式。
首先,議員是在某一個範圍內,用某種方式“選”出來的,有固定的任期。“是人就有私心”是對的,但是議員在議會上說話並不是代表他自己,他要代表選舉他的人,他說話不能隨心所欲,更不能胡說八道,否則就會遭到罷免,起碼下一次就沒有人會選舉他。
其次,議員沒有其他的公職,這就縮小了與官府部門的利益糾葛,在法律上議員是有獨立地位的,他不受任何人領導,他的意見也不會被那個官員左右。除非把他暗殺了,否則其他人很難干預他的意見。
議員只有說話的權利,沒有執政、執法、掌握軍隊的權利。通俗的說:他的眼睛盯着官府、法官、軍官等等的掌權者,就等着挑毛病,罵人。他可以跳着腳的罵,可以扔鞋子、搶話筒,甚至撕扯起來發生肢體衝突等等。但是他不能越俎代庖,議員不是官,出了議會大門他說的話不起任何作用,議員不能自己去執政、執法、指揮軍隊,議員的最大權力就是罵人,逮誰罵誰,但是隻能在議會的大門裡罵。這就是權利的制衡!
議員有私心,他可能會設法影響某項政策的制定,爲自己的家族謀取利益。但是,政策的制定也不是他一個人說了算,如果多數議員都同意,或者默許了他的意見,就說明他的意見有道理的。也就是說,議
員的私心也受到了多方面的約束,最終還是權力制衡。
議會在很多國家取得成功不是沒有道理的,沒有議會的國家也未必會一敗塗地,我不會對某種意見絕對化,短短的文字不能敘述的更透徹,就此打住。
......
接下來的幾天,朱大典、朱萬化父子就整日的關在書房裡商談問題,除了春香進進出出的伺候着,別人都不能接近書房,外面的崗哨森嚴。
他們商談的有兩大問題,一是河南、浙江事態的處置,二是利用清國制裁日本。
頭一個問題朱家父子都不太看好,雙方分歧太大,和解的前途渺茫。
朱萬化說:“對於朝廷我們也不能過於的遷就,不該讓步的也不能委屈求全。所以我前期的幾個處置手段都是按照最壞結果打算的,我在盡力的挽回危害的影響面。但是,亂民一旦返回陝西,則渭河平原,甚至還有漢中、安康一帶的損失就難免了,這也是大明西北少有的富庶之地呀!它們加起來差不多也有浙江大小了,哎,有一得必有一失呀!”
朱大典說:“局面未必會那麼糟糕,現在僅僅是開始,變化還很多,我們盯緊一點,適時而動,也許還可以補救。”
......
南陽農牧場疏散人口,收縮兵力,肯定要驚動河南官府,南陽府知府譚鎰就急急的奔開封去找吳甡商議。這兩年南陽的農業就是河南的支柱,他們不得不重視,商議結果就是把已經完成訓練的一萬衛所兵由錢繼功統帥,調到西峽縣,駐在縣城附近待命,同時吳甡也到南陽府坐鎮,觀察時局變化。另外一萬即將完成訓練的衛所軍就佈置在開封以西,隨時待命。
......
這兩天遼寧傳來消息,與清國高層已經建立了聯繫,可以傳遞書信了。這個進展令朱家父子很滿意,於是朱萬化起草了一封信,徵求朱大典的意見。
信的內容就是敘說了清國當前的困境,分析清國內部的情況和天下的形勢,然後就是給他們指一條路,就是到海外去開闢一個新天地,並介紹了日本四島的自然情況,並附上了地圖。總之洋洋灑灑的寫了十幾張紙。
朱大典看後搖了搖頭,說這不行,太冒失了。
他說道:“雙方第一次聯繫,互相瞭解很少,信任遠遠談不上,說猜忌都是輕的,現在他們的心裡就是提防着我們。要想辦成事情,第一步就是建立信任,首先要讓他們感覺到我們沒有惡意,然後慢慢地加深這種信任。有了基本的信任之後才能互相交往,雙方互不信任的情況下什麼也搞不成。所以這第一封信的要點就定位於取得對方的信任。”
“父親說的有道理,是我太急於求成了,那麼我們用什麼取得最低限度的信任呢?”
“爲父覺得這封信先要敘說我們原本都是大明的子民,現在經歷了多年的戰爭,又回到了尋求和平的狀態。我們就以雙方消除分歧,和平相處爲出發點,指明他們面臨的困難,然後找出解決他們這些困難的方法,提一點建議,伸手幫他們一把,當然這種幫助是有限度的。他們最大的困難就是糧食,我們最大的優勢也是糧食,所以糧食就是切入點。”
“父親教訓的對,我馬上重寫一封信。”
......
國防軍和清國的聯絡點建得非常理想,它是利用了永陵作爲聯絡點的。
建立聯繫的初期比較困難,國防軍手裡有情報部門,在盛京(皇太極把瀋陽改名爲盛京)及其他幾個清國佔據的城市裡都有他們的坐探,但是坐探處於秘密狀態,並且很難接觸上層人士。後來突破點還是出現在永陵。
毛承祚在赫圖阿拉建立政權、分配土地、落實各項政策時,駐在那裡時間比較長。赫圖阿拉到永陵很近,慢慢的散步半小時也就走到了。永陵的守陵人是這一地區唯一保留了辮子的人,這是朱萬化特意指示的,說是在這個特定的地方還要尊重女真族的習慣,給他們留一點臉面。赫圖阿拉城附近除了山就是樹沒有可去之處,閒暇之時,毛承祚也會溜達過來看看,還與守陵人說過話,瞭解了他的一些情況,守陵人叫札克丹,他也屬於赫圖阿拉城管轄範圍之人,因此,戶籍登記的名字取了一個漢人的姓氏,叫做‘查克丹’,他還有兩個兄弟在撫順城。
這種底層之人是不會漢語的,除了簡單用語,交談必須要經過翻譯的。
這無意之中的舉動,現在派上了用場。因爲守陵人必定有一個特點,那就是:他雖然窮苦、地位低微,但是必定與愛新覺羅
家族有密切的關係,否則這麼好的差事輪不着他。
守陵人住的房屋是陵墓的公房,陵園有大片的土地,他可以隨意耕種或者出租給佃戶,這個地位就是一個不大不小的地主,待遇是很優厚的。
於是,毛承祚就寫了很簡短的一封信,只有三個字:“欲聯絡”,簽名是“毛文龍之子毛承祚”,交給札克丹,讓他送給他們家族的首領,並給了他一個一兩的曙光銀元。札克丹當天就把信送到了撫順,幾天之間就到了皇太極的手裡。
清國正是貧困交加之時,焦頭爛額的皇太極看到信,就像抓到了救命的稻草,立即覆信,並派出了使者,喬裝成普通民衆來到了永陵,札克丹立即帶着信到赫圖阿拉求見毛承祚,毛承祚派出自己的親信,雙方就這樣見了面。
永陵就是個偏僻之處,除了國防軍的崗哨和附近種地的農民誰也不會到這個地方來。所以雙方協議在永陵的一左一右距離永陵一箭之地兩邊各建一個聯絡駐站點,人員都不超過五人,農民裝束,準備雙馬作爲專用的聯絡驛站,中間人就是守陵人札克丹,非必要時雙方都不見面。國防軍武警站崗的士兵都得到了關照,不檢查他們,也不打招呼,雙方敬而遠之。
直達快速的聯絡站就這樣建立起來。送給國防軍方面信件,從永陵出發走五里到達赫圖阿拉城,就通過電報發送出去,非常快捷。清國方面:永陵到撫順150裡,撫順到盛京50裡多一點,快馬就是半日的路程,由於永陵的原因,這一路都有大道貫通,交通極便利。
朱萬化的信,二月十一日送到了皇太極的手上,除了戰爭期間用炮彈打出的宣傳單之外,這是他們首次通信,並且是當天送達,已經是極快的速度了。
皇太極看着信件的落款和日期發呆,這是國防軍總監朱萬化的信,是當天寫的,當天就到了他的手上,這也太快了!想一想也就釋然了,中華日報他常看,當然知道國防軍手裡有叫做電報的東西,這信應該是電報傳來的。
然後看信的內容:
“清王皇太極殿下:
首先致以誠摯的問候!
你我均爲大明之子民,女真一族亦是我中華民族之一員,但是我們卻歷經多年的征戰,緣由雜亂,暫且翻過,如今總算又回到了和平,子曰‘禮之用,和爲貴’,但願你我均遵從孔聖人之言。
清國居於富庶之地,卻分外地艱難,何故?概因女真族人不事農桑,僅狩獵爾。遼東農耕民衆原本很多,無緣無故的盡被殺戮達數百萬之衆,老汗王努爾哈赤的這一滔天大罪,令其子孫品嚐了惡果。這段歷史我中華子孫永遠不會忘記!
女真族之民衆也是我中華之一員,爲此,我勸誡清國檢討自己歷史的罪過,善待已經不多的漢族人,向他們學習農耕,則豐衣足食矣。
然農耕非一日之功,且日有陰晴,年有豐災,眼下乃青黃不接之時,糧食匱乏,何以解燃眉之急?
從遼東到嶺南嶺北(興安嶺內外)乃寶藏之地,漫山遍野都是寶:人蔘、藥材、貂皮、鹿茸、鹿肉、獐子肉、黑熊虎豹、榛子、野果、蘑菇、木耳、木材、馬匹、牛羊等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何以窮困?只要肯出力,組織生產,取些山貨,換取糧食,豈不強似搶奪?
只要你我和平相處,互通有無,僅僅以上的貨物換取的糧食,最低限度不能捱餓。
若清國有意,你我可以商議交易地點,指定口岸,和平貿易,互通有無,則互利互惠,你我和平共處。
言之不盡,願清國富足昌盛。
大明國防軍監軍朱萬化,崇禎六年二月十一日。”
東北僅大山裡的物產就極其豐富,清國的韃子們只懂得搶奪,那裡明白生產,朱萬化這是好好的給他上一課。
東北還有一樣極寶貴的東西,獨一無二,那就是土豆種子,學名馬鈴薯。這東西,天南地北到處可以種植,耐寒、耐旱且高產。但是,它有一個奇怪的秉性,一代不如一代,退化嚴重,並且越往南,退化的越快。例如東南亞一帶,也有土豆,最大的只有鵪鶉蛋大小。但是惟獨東北大地上的土豆不退化。黑龍江的土豆最好,普遍是拳頭大小,大個的像枕頭那麼大!
到現代科技發達之後,解決土豆退化也有很多辦法,但是最簡單、最有效的就是用東北的土豆做種子,最好是黑龍江的。上個世紀六十年代以前就只有用選用東北的土豆種子,沒有別的辦法。這也是東北地區的一個收益。
--- 第265章完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