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九州風雲_第314章:九一八



朱萬化建議陝北植樹、種草的建議給洪承疇的震動很大,他連續思考了幾天,又找來自己的幕僚商議。

流經黃土高原的黃河在這裡帶走了大量的泥沙,其實絕大部分的泥沙都是被黃河的幾條支流帶入黃河的,這些支流很多,從南向北主要的河流有渭河、洛河、延河、無定河,這些分支河流又有無數的小分支河流。

最南端的渭河流經渭河平原,素有小黃河之稱,在渭河平原上的渭河,與流經河南的黃河已經區別不大了,只是規模小一點。它也是河道寬闊,河道中河汊縱橫,水流很淺,基本上不能行船,只是還沒有達到高架河流的地步。渭河的泥沙就是渭河的支流從黃土高原帶來的。

幕僚們建議洪承疇,莫不如就以渭河爲例,首先視察一下,治理一番,如果有效再推而廣之。如果真的治理好渭河,首先受益的就是渭河平原,它的灌溉和航運功能就會帶來巨大的收益。

這個幕僚的建議意義重大,是建設性的、開創性的。

洪承疇覺得此言有理,於是把防務向屬下交代一番,帶上幕僚和1000人的洪兵親衛,出去考察了,他要親自到黃土高原上走一遭,實際的看看那裡的情況。黃土高原是貧瘠之地,更是亂民的孕育生長之地,他不得不多帶護衛,否則實在是不安全。

其實洛河就是渭河的支流,只不過它匯合到渭河的時候,已經到了黃河口。除此之外,渭河的最大支流是涇河,它流經黃土高原,涇河就是洪承疇考察的重點。

當回信由信使帶回之後,朱萬化也覺得洪承疇的試點做法不錯,經過試驗取得經驗,然後再推廣鋪開,這也是對待新事物的常用做法。特別是先治理渭河,還具有現實的經濟意義。

朱萬化吩咐南陽農牧場選出一名農業技術員和一名水利工程技術員,到陝西協助洪承疇的調查工作,以便測算工程量和估算費用。河流的水土保持不光是植被,有的地方還要修護坡,所以這兩名專家是有用的。

......

我們回過頭來看看九州島的情況。

按原計劃和設想,在崇禎六年的年底應該佔領九州島的大部分地區,形成清國的比較鞏固,成規模的根據地,以便建立完善的政權,並且開始組織生產,使生活經濟都安定下來。這個目標能達到嗎?

八月中旬時,江戶幕府的使者加藤清正曾經來過一趟,讓愛新覺羅兄弟痛罵了一頓。

李定國作爲清國派遣軍的顧問團成員,沒有說話的資格,旁聽還是可以的,因此這個過程他就在場,親眼目睹。當加藤清正退出去之後,李定國破天荒的第一次在清國主要將領面前說話了。

他說:“代將軍、多將軍,在下有一事通稟二位將軍,可以在這裡說嗎?”

李定國才十四歲,按明代的算法是十五歲,實際上纔剛剛過完十三週歲的生日,嚴格地說還是個孩子,過於年輕了。代善看看這個年輕的不像話的參謀長,心想,國防軍的軍官怎麼都這麼年輕啊,這個小孩能有什麼見解?聽一聽也無妨。因此他說道:“請講。”連個稱呼也沒有,顯然是輕視了李定國。

李定國說道:“兩位將軍剛纔訓斥倭寇使臣的話令在下佩服,事實俱在,義正嚴詞。在下以爲代將軍所說的一段話,應該謄寫成書面的文書,作爲我方的通牒帶給倭寇的幕府將軍,這才顯得出我上國的威嚴。”

“哪一段話?”多爾袞問道。

李定國答到:“九州島是我大明的利益所在。爲了維護我大明的安全和權益,九州島應該在我大明的監管之下自治,九州島上的各大名應該解除武裝,放下武器。我大明寬大爲懷,對於願意去本州島的大名,我們准許其返回本州,放一條生路。否則,定然殺個雞犬不留!

此外,多將軍的‘奉旨伐罪’一詞也應該加入進

來,還要告訴他們:對抗天兵就是罪加一等。”

李定國複述的一字不差,單單的這份記憶力就了不起。清國人文盲非常多,滿文也是剛剛發明出來,沒有幾個人會,他們的命令、彙報一類的經常需要口述傳達,因此,清國人複述別人原話的能力就特別強,他們也非常重視這個能力。這個小李參謀長還真是不簡單!

經過李定國的摘錄、複述這幾句話就突出出來,有幾個詞特別的顯眼,那就是:“奉旨伐罪”、“利益”、“權益”、“自治”。有了這幾個詞,清國入侵九州島就變得理直氣壯,正義無比了,佔領九州島就天經地義了。

這些詞句如果讓朱萬化聽到的話恐怕要吃驚,怎麼那麼像後世的“七七事變”時期日本在華派遣軍所說的話呢?那時的日本人一口一個日本在華利益、權益什麼的,今天成立滿洲國,明天又主張華北自治!還動不動就說要遏制、鎮壓中國的反日分子。如果在加上“共榮圈”“皇道樂土”就更有意思了。

一報還一報!

代善兄弟兩當時也是一時的急智,說完了也沒有當成一回事,經過李定國這麼一說,還真是要寫下來,這不就是天兵伐罪嗎?

更讓人沒有想到的是,這一份通牒竟然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在八月裡,得到加強的清軍派遣軍一鼓作氣,把九州島中部的三個城市先後拿下,它們是:久留米、佐賀和熊本。戰法與佔領福岡相同——火燒。

代善和多爾袞合計過,火燒的好處很多:第一就是省事,不用費腦筋;第二是速度快;第三傷亡小,清國人太少了,減少傷亡意義重大;第四是殺的比較乾淨徹底,一刀一槍的殺太費事了。財物損失是個缺點,但是即便不放火燒,進城之後的巷戰還是要燒,大度一點吧,該損失的就損失了吧!

到此爲止,九州島就佔領了一半,原定今年的目標已經實現了。南面剩下的主要就是薩摩藩了,這可是老仇人了,在此之前很多事情都是它挑起的。國防軍也在暗暗的使勁,一定要殺他個雞犬不留!

就在這時(八月底),意想不到的事情又出現了:加藤清正又來了。

加藤清正帶來了幕府將軍德川家光的親筆信。信的內容更是令人吃驚:他完全同意了清國的條件,這些所謂的條件是上一次加藤清正帶回去的信中所列出的。

首先,九州島上所有的日本軍隊全部解除武裝,宣佈不抵抗,全部向清國投降,九州島上建立自治政權。

日本方面要求:所有願意回到本州島的大名,清軍要放行,讓他們安全地離開;對於留在九州島的日本人清軍要保全他們的生命安全;但是要求清國派遣軍到此爲止,不要繼續進攻日本的其他島嶼。

看來日本人也搞明白了,佔領九州的是大明的屬國清王國,而不是大明帝國。所以也改變了稱謂。

總之日本人認栽了,希望能斷臂自保,保住日本其餘的地盤。

說實在的,比中國在“九一八事變”時表現出來的“不抵抗”可是更徹底了。

如果說這是那一個通牒的作用,其中起碼有李定國一半的功勞,不管怎麼說,和平地取得了九州島全島,這個功績也不小,起碼南半部的財產保住了。

缺點也有,就是清軍在沒有理由的情況下,就不能大批地屠殺日本人了,日本人的人口保留的太多,對於清國不是好事,清國的將領還要想辦法制造殺人的機會,否則國防軍也不會滿意的。

日本人服了軟,愛新覺羅氏的幾位兄弟可是沒客氣,他們同意日本人的請求,要走的可以走,留下的只要不反抗就不會大開殺戒。至於以後是否繼續擴張,那是以後的事,以後再說!

清國也有條件:第一條,“天皇”的名號不能再繼續使用了,日本要作爲清國的附屬國存在。

大明帝國的屬國也不行了,又降了一等,做清王國的屬國。

王國的屬國就不能是日本王國了,只能降等爲大公國,頭頭的封號是“大公”。就是說天皇改封號爲大公。第二條,江戶幕府不能凌駕於大公之上,大公國的軍政大權要回歸大公,廢除將軍府!

清國現在臣服於大明帝國,於是對於日本幕府這種不君不臣的做法非常反感,他們似乎忘記了自己的歷史。

這兩條真是咄咄逼人,估計日本人不會答應。

還真沒想到,加藤清正真是不含糊!

他說:“上國將軍,我日本國可以作爲大明帝國的屬國,但是不能作爲清國的屬國。這一點必須更正,因此,天皇的稱號可以廢除,改爲日本王的王爺封號。如果上國能夠同意,我幕府將軍可以歸政於日本王。”

加藤清正也明白,這是唯一可以爭取的一點了。在人矮檐下怎敢不低頭,日本人還真是能屈能伸!至於幕府是否歸政於國王誰能說的清。

代善就是漫天要價,他等着日本人坐地還錢呢。他心裡這個舒服呀!勢力強,嘴就大!想怎麼橫就怎麼橫!不就是個王爺麼,讓他當幾天又如何?

好,恩准了!王爺就王爺吧!

於是又是寫了文書,雙方簽字用印,時間是崇禎六年九月初一。就叫做協定吧!後世的歷史上不是有個“何梅協定”嗎?就是何應欽、梅津美治郎簽訂的塘沽停戰協定。那麼這個協定就叫做“代善加藤清正協定”吧!

協定簽了,加藤清正拿着協定去了九州島的南部,傳諭南部各個大名,按照協定,放下武器,解散部隊,全部向清國派遣軍投降!想走的趕緊組織船隻回本州島。

清國派遣軍還沒有開過去,九州島南部自己就亂了套。有倉皇準備出逃的,有義憤填膺大罵賣國的,也有拿起武士刀剖腹自殺的。這個年代還不時興遊行示威,否則,高喊口號的遊行肯定不少。

終於有的武士自發的組織起“抗清救亡義勇軍”,高喊着:“拿起武士刀,向辮子頭砍去!”有點大刀向鬼子頭上砍去的味道。

國家投降了,幾個跳樑小醜還能蹦躂幾下,不過是給清軍大開殺戒送上門一個藉口而已。

按照協定,九月十八日,當清國派遣軍舉着大旗浩浩蕩蕩、威風凜凜的開向九州島南部時,各個城鎮鄉村的日本人,舉着大明的日月旗,清國的黃龍旗,有鞠躬的,有叩頭的,都全體出動,夾道歡迎清國派遣軍的到來。

這就是歷史上的“九一八”事變!

當然了,在之後的一段時間裡,不斷的有“義勇軍”偷襲清軍,然後整個村鎮、城市被屠的情況也屢屢發生。但是九州島只是巴掌大的一個地方(面積相當於山東半島頭部的大小),能有多大回旋的餘地,時間不久,義勇軍的餘孽就被剿滅一空。抗清義勇軍還真是幫了大忙,清軍藉此機會又是痛痛快快的屠殺了一批日本人,並且專門找人口稠密的城市下手,理由就是清剿抗清義勇軍。只是沒有哪一位跳出來喊冤叫屈,說什麼“某某慘案”、“某某大屠殺”什麼的。估計如果有人敢喊冤,清軍就敢繼續殺。至於一些小村落,說滅就滅了。清軍這麼做的緣由就是清國人數太少,不能留下太多的日本人。

“九一八”被本州島的日本人牢牢的記在了心裡,一些“九一八”的歌曲開始在本州島唱起來。那些武士浪人們,一邊唱着“九一八”一邊喝着清酒,還一邊流着眼淚,真是字字血淚呀!

“九一八

九一八

在那個悲慘的日子裡

我離開了家鄉

那裡有我的爹孃

還有漫山遍野的稻米花香

......”

朱萬化聽着這個歌,覺得耳熟。

--- 第314章完 ---

(本章完)

卷三:嶄露頭角_第187章:陽泉的自保策略卷六:楊威天下_第513章:尋找油礦卷二:初露崢嶸_第64章:永平府攻略卷二:初露崢嶸_第130章:潛水艇卷六:楊威天下_第515章:殘酷的攻堅戰卷二:初露崢嶸_第90章:組成聯軍卷五:縱橫天下_第342章:日軍登上庫頁島卷五:縱橫天下_第395章:身不由己卷三:嶄露頭角_第207章:王樸臺南之行卷一:藏龍臥虎_第36章:這是步槍嗎?卷五:縱橫天下_第336章:冊封哲布尊丹巴卷三:嶄露頭角_第157章:海上攔截糧船卷一:藏龍臥虎_第30章:新產品卷五:縱橫天下_第338章:闞城謀略卷七:巍巍中華_第530章:浦口烽煙起卷六:楊威天下_第431章:絕妙的靈渠卷二:初露崢嶸_第93章:能打永平嗎卷三:嶄露頭角_第211章:鄭家的出路(二)卷一:藏龍臥虎_第28章:炮艦卷四:九州風雲_第250章:佔領宜昌卷五:縱橫天下_第415章:鏖戰嘉峪關(一)卷二:初露崢嶸_第102章:出使朝鮮卷三:嶄露頭角_第195章:西路軍進入山東卷四:九州風雲_第296章:到漢中一遊卷三:嶄露頭角_第170章:大海戰(一)卷六:楊威天下_第485章:機緣巧合卷四:九州風雲_第330章:清國版閃擊戰卷三:嶄露頭角_第182章:臺灣建省卷四:九州風雲_第323章:各有一本經卷六:楊威天下_第511章:準格爾人的悲劇卷三:嶄露頭角_第177章:河南的改革步伐卷六:楊威天下_第496章:虛君立憲(續二)卷七:巍巍中華_第540章:不要戰爭卷二:初露崢嶸_第116章:剿匪卷五:縱橫天下_第365章:反攻倒算卷一:藏龍臥虎_第9章: 息事寧人卷一:藏龍臥虎_第2章:定計卷一:藏龍臥虎_第5章: 組建軍隊和通信(一)卷二:初露崢嶸_第78章:氣球的威力卷四:九州風雲_第330章:清國版閃擊戰卷四:九州風雲_第317章:海外移民卷二:初露崢嶸_第110章:威海民團卷三:嶄露頭角_第158章:譚鎰來訪卷三:嶄露頭角_第203章:孔有德投降卷五:縱橫天下_第389章:福王抗稅卷六:楊威天下_第499章:帝王之家無親情卷六:楊威天下_第473章:高速雙體船卷六:楊威天下_第506章:決戰烏里雅蘇臺卷二:初露崢嶸_第78章:氣球的威力卷一:藏龍臥虎_第26章:槍炮系列卷三:嶄露頭角_第181章:股份制的水利工程卷一:藏龍臥虎_第46章:造訪南陽府卷四:九州風雲_第264章:後退一步卷一:藏龍臥虎_第24章:剿匪不留根卷六:楊威天下_第482章:綏查之變卷三:嶄露頭角_第206章:新官服卷四:九州風雲_第277章:亂套了卷四:九州風雲_第245章:河南之變卷五:縱橫天下_第379章:阿巴坎決戰(三)卷五:縱橫天下_第389章:福王抗稅卷五:縱橫天下_第402章:黃河隧道卷三:嶄露頭角_第177章:河南的改革步伐卷三:嶄露頭角_第152章:東北的疆界卷六:楊威天下_第501章:波斯灣的石油卷五:縱橫天下_第386章:左良玉卷二:初露崢嶸_第96章:水火無情卷七:巍巍中華_第557章:冊封孟加拉王國卷一:藏龍臥虎_第39章:拉毛文龍一把卷四:九州風雲_第293章:醒悟的太晚了卷五:縱橫天下_第377章:阿巴坎決戰(一)卷三:嶄露頭角_第192章:楊嗣昌到山東卷五:縱橫天下_第371章:李巖立威卷七:巍巍中華_第573章:進軍蘇伊士卷五:縱橫天下_第405章:想親征不容易卷三:嶄露頭角_第167章:貿易公司卷一:藏龍臥虎_第4章:農莊、玻璃卷六:楊威天下_第438章:朱萬化主義卷三:嶄露頭角_第156章:魯王爺賢明卷四:九州風雲_第258章:應變卷三:嶄露頭角_第192章:楊嗣昌到山東卷三:嶄露頭角_第197章:到單縣卷三:嶄露頭角_第147章:山東改革卷四:九州風雲_第249章:突襲宜昌卷六:楊威天下_第498章:國旗國歌卷七:巍巍中華_第543章:富饒的康南省卷三:嶄露頭角_第199章:初見盧象升卷五:縱橫天下_第362章:制裁見效卷五:縱橫天下_第344章:闞城狼煙卷一:藏龍臥虎_第31章:釘子戶卷七:巍巍中華_第559章:人口論卷四:九州風雲_第330章:清國版閃擊戰卷六:楊威天下_第515章:殘酷的攻堅戰卷四:九州風雲_第282章:滎陽大捷卷六:楊威天下_第450章:豐富的糧源卷四:九州風雲_第316章:夢想隴海路卷五:縱橫天下_第370章:西康攻略(續)卷五:縱橫天下_第355章:給羅汝纔出路卷二:初露崢嶸_第65章:組建派遣軍卷四:九州風雲_第266章:試航卷二:初露崢嶸_第97章:撤兵到威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