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新朝,虛君立憲這是國家的頭等大事,朱萬化、聯省的各級大佬們會議密集,一輪一輪的磋商。
有一個問題也是不可迴避的,那就是朱萬化進爵位。這件事情在聯省內已經持續了幾個月,並且是愈演愈烈,呼聲甚高,如果沒有一個讓大家滿意的結果是不容易平息的!
實際上朱萬化的“虛君立憲”這個想法也是進爵風潮催生出來的,如果不是逼迫的緊急,日理萬機的朱萬化也不會閒來無事想出個虛君立憲來。
現在,朱萬化提出擁立衍聖公爲新皇帝,那就等於放棄了皇位,如果再不進王爵,恐怕很多人真的會鬧起來,出現社會動盪或者局部的騷亂都是有可能的。有那麼嚴重嗎?還真有,下面的文字就有說明。
在一次會議上,孫元化說道:“我們有了虛君,有了皇帝,憲國公爺的爵位就必須進位,天下人心所向,不進位是無法交代的,還請國公爺儘早決斷,以安天下之心。”
孫元化是少有的科技型的文人,他是冶煉專家、火炮專家、天文曆法專家,他是中國製造紅衣大炮的鼻祖,只是由於朱萬化帶來的現代工業,使得他地位遜色了。
就像很多現代的科學家一樣,爲人本分,他的兒子們可都是朱家一系的元老,在聯省衙門中父子同時任尚書,這在歷史上也不多見。他居於執政副官(三位副總理之一)的地位,從來不多說話,今天他說出這番話,可見進爵之事的確很緊迫了。
爲什麼說緊迫呢?因爲這裡暗含着很大一羣人的利益。
到現在爲止,聯省內只有朱家父子有爵位,朱大典、朱萬化是一等公,朱家的弟兄們都是侯爵(侯爵以下不分等)。他們的爵位這麼低,別人還怎麼進爵?儘管朱萬化說了,聯省的爵位是降等世襲,但那畢竟也是爵位不是?
聯省的爵位還沒有最後明文規定下來,也還沒有建立爵位的管理機構,但是,督軍大人的想法已經多次的灌輸給官員們了,因此,官員們也是心中有數的。
爵位是榮耀,更有優厚的利益:年俸、府第、治病費用、車馬費、社會地位等等,那就是人上人的地位,永遠有效,永不作廢。雖然規定不準賜予田地、產業以避免財富集中,也沒有免稅之說,這份榮華富貴定然高於相當等級的官員,以聯省官員的高薪,國庫之富有,爵位的俸祿定然不低。這都是萬人矚目的,大小官員們都眼睛盯着呢!這就是孫元化所說的“不進位是無法交代的,還請國公爺儘早決斷,以安天下之心。”的真正含義。
朱萬化進親王,朱家弟兄進位郡王,從一等公起,其下的爵位纔是給這些大佬們分配的。
朱萬化心裡明白,他很理智的選擇了進王爵,他說道:“新朝開國之後我們就有了皇帝,將由新皇爲大都督和我賜親王爵位,名號沿襲爲洪親王和憲親王。有皇帝賜爵就一切都順理成章了,勸進、推讓那一套就不必了。”
朱萬化說的很直白,他的確被那一套吹捧、祥瑞、勸進、三推辭的繁文縟節搞怕了。
他又補充說道:“爲安衆官員之心,這個決定可以提前公佈,由議會議長朱萬文在議會上宣佈一下,並且請大法官史可法出席確認,以表示鄭重。也請洪執
政官在各省大員參加的聯省衙門的會議宣佈一下。
還有,新朝建立後,要成立一個管理爵位、勳章的衙門,負責審理、授予爵位、勳章,發放俸祿等。由議會制定相關的制度,納入官府的正常管理。”
到此,聯省的官員們都放心了,他們也都有盼頭了,摩拳擦掌好好幹,總能封妻廕子。朱萬化不做皇帝,親王就是最高爵位了。但是還有個別不甘心的,日後又提出了爲朱萬化特別設置一個“並肩親王”的最高爵位,世襲罔替。“並肩”的意思就是與皇帝比肩,或者叫做與皇帝同級。對此朱萬化不置可否,一笑了之。“並肩王”、“一字並肩王”在正規的歷史典籍中是沒有的,都是民間話本(在古代,小說叫做話本,就是說書人的底稿)裡纔有的東西,很不正規,搞這種名堂會在歷史上會留下笑柄的。
有的官員還提出,憲王爺應該改督軍爲攝政王,執掌國家的軍政大權,這樣才能實際的做到虛君立憲。
這個主張主要是幾位巡撫提出的,領銜的是熱河巡撫祖大壽,還有尚未上任的黑龍江巡撫闞文琪,他們都是聯省內舉足輕重的人物。
這一條朱萬化明確的駁回,理由是有悖於立憲。皇帝可以看做是憲法的合法保障、權威保障,督軍是維護監督憲政,避免破壞憲政的行爲,攝政王就超越了憲法,那就不是憲政了。
虛君立憲也要有一個新皇帝登基,按中國的慣例,新皇登基就要改年號,於是官員們就提出了年號問題,有的還擬定了幾個待選的年號名字。
有人提出“洪憲”,但是犯了憲王爺、洪王爺的忌諱,有人提出用“開元”,但是唐朝的李隆基用過了。還有提“隆慶”的,表示新朝興隆的意思。也有提“新元”的,是新朝第一任皇帝的意思。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朱萬化提議,由官員公議,提出三五個,供新皇孔胤植選擇,由皇帝自己說了算。但是,對於紀年法朱萬化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中國的紀年方式弊病很多,最明顯的是不能直接計算,例如,從朱元璋開國到崇禎年間經過了多少年?這就要把大明的歷代年號都列出來,每個年號有多少年,計算一下才知道。如果問:從秦始皇一統天下到現在經歷了多少年?這一下就麻煩了,不是歷史學家絕對算不上來。
紀年法其實是兩個問題,一個是紀元,就是元年的標準,第二個是曆法。
中國的歷法(就是農曆)幾經改革,但是終究不太準確。農曆是“月亮歷”,就是按照月圓月缺計算一個月,十二個月(十二次月圓)與一年365天有較大的差距,於是就用閏月來糾正錯誤,這樣一來,一年就不是十二個月了,曆法與節氣差距加大,極不準確。所以歷朝歷代都有一個司天監(相當於中央天文臺),它的作用就是觀測天象修正曆法的,每年都要計算,然後公佈下一年的歷法。
朱萬化當然知道公元紀年的好處。公元紀年也是兩個部分,它的歷法部分是太陽曆,因此比較準確;公元的紀年是以耶穌誕辰爲元年的。
可是公元紀年在西方剛剛使用幾十年(1582年開始使用,現在是1638年),雖然已經由傳教士傳到了中國(福建、廣東一帶),不少人也
知道,但是大明的文人、官僚們不會認可這種泰西小國的歷法,所以朱萬化沒有辦法推廣太陽曆。再者說耶穌是誰?大明的人根本就不知道,並且公元紀年在這個時代還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基督教在大明是行不通的,所以對於公曆、公元大明的民衆是不會接受的。
基於這個情況,朱萬化提出一個改良的措施,那就是曆法依然使用大明的月亮歷,紀元則以孔子誕辰爲元年,新皇的年號照樣使用,但是公文以紀元爲主,新皇帝的年號爲輔。
孔子自古就有文宣皇帝的稱號,新朝尊孔子爲太祖,用孔子誕辰做紀年就理所當然。
孔子誕生於公元前551年,則公曆的年加上551就是中國的紀元了。崇禎十一年是公元1638年,就等於中國紀元的2189年。
2189年用漢字有兩種寫法:貳千壹佰捌拾玖年;二千一百八十九年。寫起來有點麻煩,並且按照漢語的習慣不能寫作二一八九年,如果規定用阿拉伯數字書寫年號,那就是‘紀元2189年’,這倒是簡單了。可是漢文字是豎排書寫的,橫排書寫是現代的事情。所以朱萬化提議:硬性的規定紀元的官方寫法就是二一八九年,也可以寫作貳壹捌玖年。
漢文字的簡化是不斷的進行的,並不是只有現代纔有簡化字,不同的是六十年代的那一次簡化是成批的,數量特別的大。一、二......九、十(最多兩筆劃)這幾個數字也可以看做是古代的簡化字,但是壹、貳......玖、拾這幾個繁體字並沒有廢除,他們是共同使用的。
簡寫的數字用於年號,則“十”用不到,缺少一個“零”,零字沒有簡寫。爲此朱萬化建議引入阿拉伯數字“0”,配合漢字寫成“〇”,這個字不符合漢字的架構,卻有根據。朱萬化不想靠個人權威強行決定,不能向武則天那樣強行的造字(例如曌,讀音zhao,就是她造的字,武則天的名字就叫武曌),所以他提請官員們討論決定,也歡迎造更好的簡體“零”字,條件是不能多於兩筆。
這個紀年方法得到了聯省官員的一致同意,原因嗎,第一是更科學、方便;第二是聯省的官員還是不太認同衍聖公做皇帝,淡化了皇帝的年號更容易讓人接受。
......題外話:
據此,筆者有一條建議,就是仿照這個數字的用法,建議簡體、繁體並用,都是合法的漢字。印刷物、報紙、官方公文儘量採用繁體字,或者是按年度分批開放使用(比如一年十個、二十個字),以減小認讀困難。書寫則以簡體爲主。一個字兩個寫法,完全可行。這是避免割斷歷史的措施。現在的年輕人已經完全不認識繁體字了,這個現狀不覺得危險嗎?我們人爲的割裂了漢文化。
就是英文字母也是有印刷體、手寫體之分,還有大寫、小寫、花體之分。漢字自古就有異體字,繁簡併用是完全可行的。
但是像“廣”、“廠”、“衛”這一類毫無道理,原繁體字又不復雜的也應該選出來,廢止幾個。說實在的,這種字有悖於我中華的悠久文化,我堂堂大中華用這種字實在面上無光。
人微言輕,權當自由議論吧。
--- 第497章完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