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七章 蟒袍玉帶

兵部覈驗李嘯軍斬獲的首級後,僅過了八天,朝廷升賞的聖旨便正式下達了。

本來,李嘯晉爵封伯,是需要親自前往京城面見皇帝,當面接受賞賜的。但崇禎考慮到李嘯剛剛從朝鮮歸國不久,出於關愛臣下之心,不願讓他徒爲奔波,而是直接派了宣旨太監,前往山東赤鳳頒佈聖旨。

當宣旨太監帶着聖旨,一臉喜色地來到赤鳳衛之際,李嘯剛剛安排了新招攬的流民,作爲第一批拓殖的移民,前往濟州島,定居開發。

出乎李嘯所料,許秀清等人,竟總共從河南、北直隸、以及山東當地,招收了10萬五千餘名流民,一次性就達到了李嘯準備派人濟州島定居的流民人數的一半。

不過,既來之,則安之,以李嘯軍現在雄厚的經濟實力,安排這10萬移民不算什麼大事。在給這些移民們,每戶分發了必要的衣物糧食後,李嘯便令水師帶他們前往濟州島。

當然,這批移民到了濟州島後的具體工作,則由早先上島的濟州拓殖團長吳亮再行安排。李嘯只對吳亮提出了一點要求,那就是,儘快開拓荒地,優先保證糧食生產。

這天上午,李嘯剛率領衆官員從龍口港返回之際,便有軍兵緊急來報,說朝廷派了宣旨太監,已於今日到達了赤鳳衛。

聽到這條消息,李嘯急急率領主要將領和重要官員,灑掃街道,備齊香案,一併於赤鳳城官廳院中,跪地迎接。

辰時初刻,前來宣旨的太監率衆到達赤鳳城,隨及有赤鳳衛官員,接引入內城的官廳中。宣旨太監一入官廳,李嘯瞥眼看到,此人是一個風塵僕僕,神色深沉的中年太監,頭戴嵌金抖翅三山帽,身着簇錦騰蟒紫袍常服,身後簇擁着大羣的小太監,錦衣衛,京營護衛兵士等人,在領路軍兵的帶領下,儀態從容地邁着方步進入官廳院中。

與李嘯前幾年在宣府鎮見過的那陰暗猥瑣的監軍太監王坤不同,這個同樣身着紫袍蟒服品級頗高的宣旨太監,看起來卻是氣質方正,目光平和,頗有幾分長者氣概。

這中年太監走入院中,隨意了環視了了一下,見院中已打掃得清淨整潔,一張釉了清漆的雪梨花木的長桌上,已擺了香臺和鮮花,香菸嫋嫋中,那赤鳳衛主官李嘯,已身着正一品武官服,率着各着官服的官員與將領們,默侍案後,而在兩側一衆護衛軍兵,刀槍耀目地肅然挺立。見到李嘯的迎旨安排這般妥貼恭敬,宣旨太監滿意地點了點頭。

“山東赤鳳左都督李嘯接旨。”

中年太監展開聖旨,一聲高銳的長喝。

李嘯前行數步,刷地一擺衣襟,跪地拱手,沉聲道:“臣,李嘯接旨。”

手展明黃色的絹布聖旨的中年主監,卻並不急於朗讀聖旨,而是先將李嘯上下打量了一番,臉上隱現笑容,纔開始大聲朗讀。

“奉天承運,皇帝敕曰:山東赤鳳左都督李嘯,馳驅王事,忠勇可嘉,奏捷友邦,揚威異域,救朝鮮于千鈞之刻,退韃虜於竟功之時,這般奇功,彪炳殊卓,朕聞奏報,不勝欣然之至矣。李嘯忠直大義,爲王先驅,扶危戡亂,實朝廷之砥柱,國家之干城也。此等大功,詎可泯其績而不嘉之以爲寵命乎?朕當效皇祖有功必賞之遺命,茲特封李嘯爲赤鳳伯,給誥券,賜鐵券,食祿一千石,掛‘徵虜將軍’印,世代襲爵,萬世不替。其部立功人等,兵部覈驗後,着有司從優敘議,按功論賞。另擢李嘯爲登州府團練總兵官,登州各州縣衛所,俱受其轄,其地軍民百姓,皆受其治。望李嘯戒驕毋矜,另加丕績,治理地方,撫育百姓,克盡職守,戮力中興。欽哉!。。。。。”

中年太監唸完這段長長的聖旨,說得口乾舌燥的他,下意識地吞了幾口唾沫。

李嘯跪在地上聽其宣讀,僅管分在臉上努力保持平靜之色,卻是越聽越是心頭震撼。

皇帝的賞賜之厚,實在大大出乎他的意料之外。

掛“徵虜將軍”印這個倒還不算什麼,因爲在明末之時,其本上重要位置的總兵,都可獲得掛機將軍之銜。如祖大壽在錦州,就敕封前鋒將軍,掛前鋒將軍印。再如前山海關總兵滿桂,就曾掛徵虜將軍印,以及在後來真實歷史中,敕封的平賊將軍並授印的湖北總兵官的左良玉。此外,得到敕封將軍號授印的有不少,象秦良玉曾得到敕封鎮東將軍並授印,其子馬祥麟敕封驃騎將軍並授印。

一衆掛印將軍之中,唯有馬祥麟是以副總兵之職,掛銜爲驃騎將軍印的。

當然,他身份有些特殊,一來他是土司,朝廷賞其將軍印多有拉攏之意。二來秦馬兩家,三朝以來對朝廷忠心耿耿,屢屢發兵勤王討逆,爲王先驅,這個敕封的驃騎將軍,有很大原因是朝廷出於對他家族的嘉賞。

只是,皇帝要給自已加封爲世襲的伯爵,這可不得了。話說從周代時,中國就有公、侯、伯、子、男、五爵制,而後世的西方貴族等階制度,其實不過是按古代中國爵位名稱翻譯過來罷了。當然,因爲近現代史中,西方的文明與科技十分強盛,遠超滿清治下的中華,所以世人反而西方爵位制度更爲了解,有不明其故者,甚至以爲爵位制度是從西方演變到中國的,是爲大謬也。

這五等爵位,時歷千年,基本沒有變動,只不過到了明朝時,朱元璋嫌五等爵位太過麻煩,於洪武三年,定封爵之制,分公、侯、伯三等,罷子、男不置。

有明一代,受公、侯、伯爵者除功臣、外戚外,還有宦官子弟與少數民族首領。

受封而領鐵券者,爲世襲封爵,否則爲流爵。襲封則還看其是否有誥券(誥券又稱丹書,這便是丹書鐵券的由來)覈定世流降除之等。爵位世襲,或世代同襲此爵,或降等以襲,如封侯而世襲伯。

只不過,朱元璋擔心封爵太濫,故強行並規定,凡爵非社稷軍功不得封,封號非特旨不得予,故而,在明朝,連流爵都相當難得,更不要說還給誥券鐵券之類的世襲爵位了。

要知道,原寧遠伯李成樑,在東北與蒙古人打生打死一輩子,才換來這個伯爵之位,並且還是流爵,其子李如鬆並不能繼承。李如鬆最終能封爲寧遠伯,還是因爲萬曆二十六年時,時年五十歲的李如鬆,在與蒙古部落的交戰中陣亡後,朝廷爲了表其援救朝鮮與打擊蒙古人的功績,才追贈少保、賜爵寧遠伯。

當然,到了南明之時,由於皇帝手下無兵無勢,爲了拉攏各地軍頭,纔開始濫封爵位,導致朝廷那原本十分貴重的名爵,成爲大街上的地攤貨。

現在崇禎皇帝給了這般年輕的李嘯,那世襲的伯爵之位,堪稱十分難得的榮耀。

只不過,在李嘯心下,真正最讓他爲之震撼的,還是朝廷擢升自已爲登州府總兵官之職。

如果,朝廷只是擢自己爲登州府的團練總兵官倒不算什麼,此時大明各鎮總兵衆多,各地已漸成濫觴之勢,象李嘯自已,從前便曾是赤鳳總兵。

讓李嘯完全沒想到的是,崇禎竟會這般信任自已,給自已封的這個總兵官,竟然是大大違背祖制,給了自已軍權與治權一把抓的管理模式。

這種模式,說好聽點,算是個實權節度使,說難聽點,無異是一個藩鎮般的存在。

其實,對現在的李嘯來說,崇禎將登州府交給他管理,他心頭並沒有多大的喜悅。因爲現在已有臺灣與濟州的他,已不象前幾年那般對土地極度渴望。

現在的他,除了只想獲得那登州城以建造船廠與駐守水師外,對於獲得土地貧瘠的登州府各州縣衛所,興趣並不大。

當然,皇帝能把登州府交給自已治理,卻也是難得的好事。能得到更多的土地與百姓,李嘯自是笑納。

李嘯心頭,迅速地開始思量起來。

這崇禎皇帝,這般安排自已,卻是究竟作何打算?

“李嘯,還不快領旨謝恩。”中年太監一聲低喝,讓沉思中的李嘯回過神來。

“臣,領旨謝恩,恭祝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李嘯臉上綻出微笑,從宣旨太監手中接過聖旨。

隨後,李嘯復從太監手中,接過皇帝賜給他的蟒袍玉帶以及伯爵腰牌。

那蟒服上有前胸後背皆有四爪團龍,下爲江牙海水,與皇帝所穿龍袞服極爲相似,所不同者,只不過所繡之龍,比龍袍上的五爪金龍少一爪而已。

能獲蟒服,可謂極大榮寵,象在正史中,兵部尚書楊嗣昌、以及後來的首輔薛國觀等人,便曾獲過蟒服賞賜,皇帝此舉,代表李嘯在其心中地位,己經與兵部尚書楊嗣昌等人同等分量,可謂相當看重。而李嘯收到的伯爵腰牌,爲象牙精玉所制,爲最高等的仁字號,雕刻精美,造型流暢,上面有舞龍蟠雲之飾,上下皆有圓竅,穿有玉色絲絛,以利系掛。這種仁字號的腰牌,向爲公、侯、伯等超品之爵者,專門佩戴。

手捧蟒袍玉帶和伯爵腰牌的李嘯,心下感慨萬千。

他忽然想起,自已當年前往廣寧中屯所投軍之時,得到的那塊杉木所制的腰牌,與這仁字號象牙玉牌相比,何且粗陋低微。當日落魄投軍的自已,可曾想過,自已有一天,會成爲大明的赤鳳伯麼。。。。。。

李嘯剛將這些賞賜交於手下,那宣旨太監便笑着對李嘯說道:“赤鳳伯,咱家恭喜了,赤鳳伯這般年輕,卻身居這般高位,又得皇上這般器重,實是人中英傑也。要知道,公侯伯入則可掌參五府總六軍,出則可領將軍印爲大元帥,總統兵馬,下轄漕綱,乃是國家倚柱般的存在啊。”

李嘯笑道:“李某何德何能,能讓皇上這般信重,心下着實惶愧之甚也。卻不知這位公公,尊姓大名?”

宣旨太監笑道:“咱家王承恩是也,得皇上派遣,特來赤鳳衛宣旨。”

“哦,原來是王公公。”

聽了王承恩自報家門,李嘯陡覺心頭一陣刺痛。

他腦海中,迅速地浮現了王承恩的歷史生平。

王承恩,是河北省邢臺市白岸鄉人氏,原屬太監曹化淳名下,在崇禎後期,因其用心辦事,爲崇禎忠誠效命,故深得崇禎信任,最終順利成爲司禮監秉筆太監。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晨,在李自成打進北京城之際,衆叛親離的崇禎皇帝,在太監王承恩的陪伴下,登上煤山,吊死在山腰壽皇亭附近的歪脖老槐樹上。隨後,忠誠的太監王承恩,向崇禎皇帝的屍首大哭而拜三次後,也自行吊死於旁邊的海棠樹上。

而眼前,這個歷史上陪同崇禎吊死的太監王承恩,正微笑着站在自已面前,讓李嘯恍忽中有種混淆歷史的錯覺。

不過,李嘯很快從歷史的遐思中回過神來,遂笑着向王承恩說道:“公公遠來宣旨,路上辛苦,李某另有程儀相贈,略表心意,還望公公勿要推辭。”

王承恩臉上的笑容,頓是愈發燦爛:“赤鳳伯一片心意,咱家若是不領,是爲卻之不恭了。”

李嘯大笑起來,隨即命人送上雪花紋銀500兩,讓王承恩收下。

王承恩大笑收下後,李嘯對其隨從,也按品階各有差賞,故衆人無不喜悅。

隨後,李嘯安排盛宴,款待王承恩一行人。席間,李嘯與王承恩,談笑晏晏,言語投契,兩人之間,卻是感情愈見親近。

宴畢,王承恩因還要去登州宣諭那道將登萊總兵陳洪範貶爲萊州總兵的聖旨,故婉拒了李嘯的留住之請,帶着一衆隨從,與李嘯告辭而去。

李嘯恭送王承恩等人離開赤鳳城後,便在田威等將領勸唆下,換上了蟒袍玉帶,和彰顯伯爵身份的仁字號象牙腰牌,同時頭戴鉸金束髮冠,足蹬厚底朝靴,愈發顯得貴氣雍容,英武非凡。

一衆將領與軍兵,見到站在高臺上向的赤鳳伯李嘯,竟有種令人敬服的君臨天下的氣度,無不大聲喝彩,齊聲歡呼。

他們的聲音,有如滾滾春雷,掃過整個赤鳳城。

“赤鳳伯,萬勝!”

“徵虜將軍,萬勝!”

。。。。。。

第六十章 劫持第五百三十九章 代善的抉擇第二百二十一章 奪城突變第四百二十一章 化玉帛爲干戈第五百一十六章 下輩子做你的女人第四百三十六章 各有安排第一百九十二章 迫降蠍子塊第八百六十章 清順合攻 三方對決第一百五十三章 入山東易,撼李嘯軍難第七百二十七章 兩番轟城,灰飛煙滅第一百八十二章上中下三策第八百七十四章 多鐸敗死,雨攻遼陽第六百七十五章 陣殺劉芳亮第七百四十八章 夜襲出城,集束燒營第八百二十二章 三面夾擊,一鼓而滅第七百八十七章 永昌城破,主將自刎第二百九十一章 初挫敵鋒第五百六十四章 城頭激辨第三百零八章 復仇西班牙人第九百零七章 大獲全勝,兵進吐魯番第五百五十四章 豪格返京第九百三十五章 活剮多爾袞第七百八十三章 馬吉翔出使緬甸第六百六十二章 雷霆救援第一百九十一章 老回回潰滅第九百零五章 危急關頭 援兵終至第五百一十五章 緣何效死第八百三十七章 大西國滅 西川一統第二百一十四章 鎮邊城所第八百七十四章 多鐸敗死,雨攻遼陽第三百七十一章 剝皮揎草第四十章 祖寬第七十六章 試探第九章 祖府第一百二十三章 土默特汗第五百二十六章 冰牆之堡第五十三章 一箭雙鵰第八十五章 贖買第一百六十七章 北路明珠第二百七十七章 到達瀋陽第六百一十九章 如不和談,大清危矣第六百九十八章 唐王勸降第八百九十六章 此時不降,更待何時第五百七十一章 兄弟相殘第七百七十三章 偷雞不成蝕把米第三百五十三章 欲除李嘯 必先誅心第六百一十四章 交鋒初挫第四百四十五章 愛妃之逝第二百零四章 鄭彩來訪第七百三十五章 前轟後射第三百零八章 復仇西班牙人第四百五十九章 敬酒不吃吃罰酒第三百六十四章 涿州之變第三百四十八章 北圖庫頁島第七百九十四章 紅河平原決戰第二百八十六章 崩塌的信仰第九百五十五章 嘎木戰死 餘部歸降第一百九十章 陣斬馬超第九百五十四章 顧始汗死,嘎木逃亡第二百三十一章 坩堝鍊鋼第三百一十五章 入侵彰化第一百二十六章 耕地問題第七百一十三章 效哭清廷第六百五十三章 攘外還是安內第四百零一章 大明不可救第一百二十二章 金湯城第三百七十一章 剝皮揎草第一百五十一章 鐵龍城之戰(五)第一百九十六章 兩種人生第一百九十七章 如何封賞第五百六十九章 皇帝復原第三百八十章 吳三桂來訪第六百五十二章 崇禎大葬,太子登基第四百章 清虜獵殺令第三百六十四章 涿州之變第四百五十一章 聯楯攻城,燃煤燒之第七百二十八章 九江城破 東南崩缺第六百三十二章 大清要與流寇結盟第五百一十一章 百戰不歸第七百九十六章 全軍盡崩第四百九十三章 遼西大潰敗第一百一十九章 首級交易(下)第八百零九章 炸藥包上的城池第五百六十七章 兩路進兵第四百三十章 文官選拔第六百一十五章 活埋聚殲第五百章 兵發海參崴第四百六十四章 徑退山西第一百零六章 吞狼(下)第七百三十三章 水陸合圍第二十九章 雄心第三百七十一章 剝皮揎草第四百三十三章 秦良玉投李嘯第九百零五章 危急關頭 援兵終至第七百六十一章 權力是毒藥第三百五十九章 朝廷軟了第五百九十五章 多爾袞的彷徨第一百零九章 夜援第二百三十九章 紅龍計劃第七百零四章 兵不血刃下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