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0章國稅

米柱覺得十分的無奈,以前的楚黨,可是他們的盟友,以前他們合作愉快,現在與熊廷弼的關係就堪稱莫逆。

原版此時的熊廷弼,己因廣寧失守而下獄,現在通過米柱搭上皇帝這條線,當上兵部尚書,軍機大臣,備受寵信,春風得意。

而楚黨另外一位大佬劉一燝,則因米柱失信,認爲被米柱忽悠了,所以越走越遠,又和東林黨走近。

前年朝廷大局,東林黨一家獨大,壓制三黨聯盟(楚、齊、浙),自從東林三君先後落馬後,東林黨聲勢大弱,即使葉向高、韓爌依舊在內閣之中,但也難掩頹勢,帝黨崛起。

現在東林黨、楚黨、浙黨聯合,對抗帝黨了。

這形勢變化之快,沒有人可以全看得明白,那時皇權被壓縮於皇宮,朝廷各黨狗咬狗,鬥一個你死我活,現在帝黨崛起了,他們又團結起來,爲了仕權而戰皇權。

這全是因爲利益而改變立場,他們這是自然而然的走在了一起。

不能不說對方的政治鬥爭經驗豐言,發現在新農物的推廣上是他們的薄弱環節,所以他們從這裡出擊,以擊帶面,打擊他們的威信,從而動搖他們的利益體系。

但這種傷國傷民的政策徹底激怒了米柱,令他勃然大怒之下,決定鋌而走險,你用陰招我也用陰招,看誰陰險,誰魔高一丈。

第二日,米柱前去戶部,公然宣佈準備接任國稅局局正,這是一個得罪人的活計,洪承像是逃命一樣逃離了此位,去當薊遼總督副手,現在準備當蒙古行省巡撫。

許多人意外,居然是由米柱接任了,這可是一個妖孽,不知這是福是禍。

整個大明朝,稅收以農稅爲主,由於在開國初期,商業被蒙元掠奪性的破壞,所以太祖皇帝朱元璋爲了恢復商業,宣佈對大部分商業免稅。帝諭戶部曰:“曩者奸臣聚斂,稅及纖悉,朕甚恥焉。自今軍民嫁娶喪祭之物,舟車絲布之類,皆勿稅。”

徵收的商稅也很輕(凡商稅,三十而取一,過者以違令論。)一直到萬曆年間,張居正搞了一條鞭法的稅制改革,才重新徵收商稅,大明的農稅大概佔75%,鹽稅大概佔10%,剩下的皇莊收入亂七八糟的大概佔5%,商稅只佔10%左右。

宋代是一個重商的時代,宋王朝爲什麼重商?從官府的立場來看,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爲可以徵收到誘人的商稅,與農業稅相比,工商稅課利更厚,徵稅成本更低。

宋政府在京師設有都商稅院,在各州縣均設立了商稅務:“凡州縣皆置務,關鎮或有焉,大則專置官監臨(景德二年詔:諸路商稅年額及三萬貫以上,審官院選親民官臨蒞);小則令佐兼領;諸州仍令都監、監押同掌”。也就是說,一個縣至少有一個商稅務。

盡大明朝則是一個輕商、賤商的時代,國家將賦稅的重心是田賦與力役,對商稅、禁榷收入、金融收益都不怎麼重視。

儘管朱元璋也在各州縣設立稅課司局,徵收商稅,但明朝稅課司局的數目遠少於宋朝商稅務。

大明稅課司局的課利額也很不成氣候,洪武十三年,吏部奏:“稅課司局歲收額米不及五百石者,凡三百六十四處,宜罷之。”也就是說,明王朝設立的四百多所稅課司局中,有364所的年徵稅額居然不及五百石米。按明初兩浙及京畿官田以銀折收稅糧的官定標準,“銀每兩準米二石”,五百石米約可折銀一千兩,折錢一千貫。在宋代,年課利額一千貫以下的商稅務,屬於微小型場務,通常是承包給私人的:“許人認定年額買撲,更不差官監管”。

在大明王朝的商稅總額也是微不足道的,“弘治時,商稅課鈔,共四千六百一十八萬九千貫”,聽起來似乎是一個大數目,但弘治年間大明寶鈔已經嚴重貶值,“每鈔一貫折收銀三釐,是四千六百餘萬貫以銀計之,不過一十三萬八千五百四十兩有奇耳”。全國一年的商稅收入,不足十三萬兩白銀。

而宋代的收入呢?“至道中,歲入稅課錢四百萬貫;天禧末,增八百四萬貫”;“皇祐中,歲課緡錢七百八十六萬三千九百”,北宋天禧之後,商稅年額大約爲八百萬貫,是明初商稅總額的六十倍(按銀一兩折錢一貫計算)。熙寧十年,華亭縣轄下的青龍鎮,商稅收入爲一萬五千貫,相當於明初全國商稅總額的十分之一強。

這裡的商稅,指商稅務對市場商品徵收的過稅與住稅,並未包括茶鹽酒的禁榷稅與市舶收入,據戶部的文獻紀錄,宋代單酒稅(含專營收入)方面的收入,就常年保持在每年一千二百萬貫以上。

宋明商稅收入反差這麼大,是因爲宋朝商稅率太高而明朝商稅率超低嗎?原因當然不可能這麼簡單。

宋代過稅的稅率爲2%,住稅爲3%,合計5%;明代商稅率爲三十稅一,只是略低於宋朝。在實際的徵稅過程中,宋明兩朝都存在橫徵暴斂的問題,但橫徵暴斂解釋不了宋明商稅的六十倍反差。只能說,明前期的商業極爲凋敝和官紳的避稅偷稅厲害。

不過沒關係,大明朝的稅基是田賦。據米柱看到的戶部統計,弘治十五年(1502年),田賦正額爲16799341石糧;1570—1590年期間(隆慶—萬曆年間),鈔關稅、商稅、蕃船抽分、房地契稅、竹木抽分、礦銀、漁課等收入,合計943000兩銀;役與土貢折色1687000兩銀。

工商稅在國家稅收中的比重,不足5%,而在宋代,來自工商稅與禁榷方面的收入,貢獻了70%以上的財政歲入。

這也意味着大明全在土裡刨食,大明農民的負擔極重。

但是有一點必須說明的,大明國初,商業凋零,而且國家的政策也是重農輕商,但是經過二百多年的蓬勃發展,商業極其發達,在江南許多地方,己處於資本主義萌牙前夕,這也導致了名義上地位高的農民吃虧,地位低的商人悶聲發大財。

萬曆皇帝就是看中了這一點,知道其中油水驚人,纔會派出稅監分赴各地徵收各種商稅,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沒有可能皇帝挨窮,臣子富有的,也沒有可能這麼大塊的肥肉,皇帝吃不到一點,全讓臣子們獨佔了。

不過臣子們不爽了,太祖皇帝、成祖皇帝都不收稅,你憑什麼收?難道憑你窮?另外就是萬曆派出的稅監,全是一羣貪婪的文化低下的太監,收稅沒有技術含量,就一搶字,憑着手中的權勢,巧立名目,橫徵暴斂,對當地的經濟生活造成巨大的破壞和衝擊,這一點被官員們加以利用。

在萬曆年間,稅監橫行天下,天怒人怨,敢打敢收拾稅監礦監的,就是好官,比如李三才,就是驅逐和毆打稅監而獲得天下之名,這也是說,皇帝都沒權收稅,只有他們可以。

不過儘管萬曆皇帝弄得天怒人怨,名聲臭不可聞,天下百姓官員,人人或喊打或明諷暗刺,但他着實是弄了不少銀子,但這一項政策因爲萬曆駕崩而止,泰昌帝爲了收買人心,下詔召回天下的稅監礦監,在這一場皇權收稅與仕權收稅的鬥爭中,仕權大獲全勝。

繼入稅收還是由官府收,還是以在田裡刨食爲核心,朝廷官府之下,養着大量的稅吏稅丁,對於土地那是敲骨吸髓式的收稅,對於油水更豐的商稅卻是視如不見?

他們真的眼瞎了,不知道其中的油水?當然不是,這商稅還是要收的,但只是收平民百姓,沒有背景靠山的,對於那些官紳豪強,則是爭一隻眼,閉一隻眼。

而大明,生意做得大的,那一個沒有後臺和靠山,這就變成富的不收稅,窮的收,富者愈富,窮者愈窮,既有李三才這種超級大富佬,也有奔波了一年才勉強一飽的人們。

現在米柱計劃接掌國稅局,擔任局正,國稅局才成立半年左右,他們主要是負責收商稅,因爲商稅比較容易收,做生意的,沒有本錢也有貨,比較容易收得上來,不像農民,地裡刨不出食來,就是什麼也沒有。

國稅局之所以收到了八十萬兩稅銀,是因爲他們獲得了米利堅商行系和皇家銀行系的全力支持,沒有他們的全力支持,根本收不了這麼多的稅。

另有那些士紳豪強把持的絲綢、製陶、茶葉等行業,他們是收不到稅的,因爲對方根本不鳥他們,除非國稅局去搶,洪承壽沒有這勇氣和膽子。

米柱現在是計劃將商稅這一塊由戶部及地方官府剝離,不再收地方官收,而是由國稅局收,地方的商稅務由國稅局接管,由國稅局徵收之後,押解入國庫。

對於田稅,在土裡刨食,總量有限,產量有限,他根本看不上眼,在他米柱的時代,不但全免了田稅,國家還對耕田提供了補貼,國家全靠商稅運行。

第741章肆虐第266章喪心病狂第620章招降第935章爲難第556計劃第862章另類敵人第262章艦隊第52章不靠譜第912章分化第621章新家坡第143章快刀斬亂麻第598章聯盟第925章局勢不好第358章謀定後動第1018章印度皇帝第354章爆發第504章雪夜交戰第735章外來人第450章攻擊靶子第131章搶錢利器第863章政策同化第792章談判第313章處理笫884章垂死掙扎第463章名帥第985章別無他法第767章轟動京華第612章自強之道第906章落入虎口第844章大封羣臣第883章戰略盟友第215章呂宋王族第1010章得不償失第978章征伐策略第198章新婦第111章慘烈之烈第1031章漏網之魚第408章守護神第804章堅決拒絕第1章自殺的秀才第963章兵臨德里第671章和親第710章環境惡劣第243章美人計第478章家事第356章盟友第245章呂宋地位第629章喜事不斷第968章傳承第52章不靠譜第491章南洋風雲下第863章政策同化第48章色膽包天第189章朝廷爭議第829章日子難過第1011章封關鎖國第405章忍辱第274章調查第357章意氣相投第495章南洋大勢第243章美人計第710章環境惡劣第959章錯誤決定第259章嚴刑第925章局勢不好第593章塵埃落定第550章秘密英雄第786章坑死人第195章御駕到第481章先下手爲強第337章捷報第724章縱橫捭闔第976章政策第503章新戰法第789章官宣第575章兵行險着第677章政治聯姻第713章遠航艦隊歸來第654章入主第251章相鬥第649章形勢大好第319章快速反應第579章無所不用其極第621章新家坡第963章兵臨德里第950章奇襲重鎮第714章艦隊歸來第734章適時調整第915章當衆威脅第440章最後的土司城第944章穩妥之見第930章卑鄙無恥第631章婚宴第918章營救第399章水西風雲第886章改組部門第1006章團結的歐洲第219章番薯第562章改變策略第464章遼東巡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