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楊信的失望

第六十二章楊信的失望

楊信在焦宏面前答應的擲地有聲,當他看見他麾下的兩千士卒的時候,一股失望之情涌上心來。

這兩千人,楊信大概看了。

一個個體格都不錯。雖然身高矮一些,比不上九邊大漢,但也是算是有一把力氣。還算不錯。

但是最大的問題,就是這些人手是從各爲衛所抽調出來。

之前根本沒有配合過。

幾乎是一盤散沙。

楊信只能將帶來的武學學生安排下去十幾個,擔任百戶千戶的職務,讓他們管起來。

至於爲什麼不將這些武學學生全部安排下去做基層軍官,卻是因爲這該死的語言問題。

楊信根本聽不懂這些人土話。

雙方交流都很成問題,還好有些人會官話,有一些人會福建話,這才勉強籌齊翻譯。

讓雙方全部混編,絕對不可能了。

救人如救火。

楊信不敢耽擱,一路西進,到了延平府,雖然見延平府已經風聲鶴唳草木皆兵,地方官徵集民夫,大白天關閉城門等等舉措。

但是賊軍還沒有出現。

這就是一個好消息。

隨即楊信略略休整一番,就轉爲北上。

行進百餘里,就在一處名爲南雅的地方,停了下來。安營紮寨。此地距離建寧府不過幾十里而已。

在楊信看來,已經是戰場範圍之內了。

但是楊信並沒有發現賊軍的探馬。心中頓時有一分成算了。他立即派韓青去探查敵情。

韓青一出去,就是一天一夜纔回來。

韓青回來之後,說道:“統領放心,賊人雖然有過萬之數,但是打仗沒有章法。不過在蟻附攻城而已,雲梯,盾車,少之又少。而建寧府城頭之上,有不少壯丁,我還看見幾門大炮,想來賊人一時半會兒是攻不下來的。”

楊信問道:“你判斷賊人可是發現我們了?”

韓青說道:“沒有。”

“建寧府東溪與西溪兩條溪水之北,我看了,這兩條溪水,並不是太寬敞,大軍可以涉渡。賊人對這一點防備都沒有。”

“是一個好機會,統領我做吧。”

楊信此刻也在做權衡。

他的任務是不能讓賊軍過延平府。

這一點,早已完滿完成了。

即便建寧府大敗失陷,他也有把握守住延平府。

但是他不會滿足於僅僅這一點的。所以他的選擇也就很簡單了。他說道:“傳令下去,連夜渡過溪水,攻賊人大營。”

楊信說做就做,入夜行軍,半夜就到了溪水南邊。

只是事情到了這一步,楊信也放棄了偷襲計劃。

因爲他發現一個他忽略的事實,這位第一次上戰場的名將,太高估了福建士卒了。一入夜就有不少士卒有夜盲症,即便楊信想進各種辦法,都不能奏效。

楊信已經將白天行軍的速度打了對摺,但是夜晚已經沒有完成。

楊信可不認爲,賊人真是聾子瞎子,都到了眼前,還發現不了。於是只能安營紮寨,隔着溪水與賊軍對峙。

楊信所部的突然出現。

不僅僅震動了葉留宗所部,也震動了守城的明軍。

一時間明軍歡聲雷動。

葉留宗見此,立即召集軍中負責探報之人,一連處死了好幾個,纔算是出了心頭這一口惡氣。

葉留宗軍中爲之一肅。

葉留宗召集心腹商議。

葉希八說道:“大哥,而今這建寧府就好像是一個烏龜殼。兒郎們也不知道該怎麼打,硬打下來,還不知道要死多少人的,此刻官軍援軍來的正好。我派人看了,這些援軍不過二千多人,而今我們人馬過完,還吃不掉他們嗎?”

“按我的意思,咱們乾脆過了東溪,與官軍決戰。”

陳恭善說道:“大哥,打仗的事情全聽大哥的,但是有一件事情,大哥卻要明白的,咱們雖然人馬過萬,但是糧食卻並是很充足的,耗得話,是耗不起的。”

葉留宗心中明白。

他所積攢的那一點家底,對一個人來說,是決計夠用了,但是對萬餘大軍來說,卻是杯水車薪,他雖然已經佔據數縣之地。

但是這些地方能收刮的錢糧也是有限。維持萬餘大軍,簡直連一個水花都聽不見。

所以,他在建寧城下,他堅持不了多久的。

葉留宗雖然有速戰速決之意,但是他卻沉得住氣,說道:“且等等。”

葉希八與陳恭善並不知道葉留宗要等些什麼。但是葉留宗的權威,卻是沒有人敢挑戰的。

當天夜裡,建寧府之中有一個人從城頭上,做着吊籃下城,繞行數十里纔來到了楊信。

楊信一見,居然是熟人,說道:“楊大人原來是你。”

楊恭見了楊信也是大吃一驚,說道:“楊統領,你怎麼在這裡?”

楊信說道:“我奉陛下之命來福建巡撫焦大人麾下聽令,倒是楊大人怎麼在這裡。”

楊恭說道:“此處便是鄙鄉。”

這個人不是別人,正是楊榮的長子。官任尚寶司丞。楊恭。

尚寶司這個機構,就是管理使用二十四枚玉璽的地方。說重要也重要,說不重要也不重要。主要工作就是爲聖旨加蓋玉璽,然後記錄登記,決計不能出錯。

除此之外,就沒有別的了。

想來也沒有人敢去宮中搶玉璽。

這個官職太祖皇帝定下的制度,就是要忠臣之後,也就是大明蔭官之中最大的。

而楊榮死後哀榮之一,就是蔭一子爲尚寶司丞。

楊榮死後,楊恭在家中守孝三年之後,纔去北京任職。擔任幾年之後,就卸任回家了。

畢竟這個官職,並沒有什麼進步空間,而是蔭官所去之處。楊恭如果一直霸佔着反而容易讓人嫉恨。

回家之後,楊恭上仗着楊榮的餘蔭,下靠着自己也是致仕官員,在建寧府之中,也算是首屈一指的名門望族了。

只是這畢竟與楊榮在的時候,是天地之別了。

楊恭倒是很明白,自己不如父親,但也想維持楊家家門不墜,於是他積極參加地方事務,比如這一次建寧府被圍,楊恭就破家爲國,捐獻了不少錢財,還將楊家子弟全部編入民夫,登城固守。

當然了,楊家乃是大戶人家,那一個子弟身邊都是有好多家丁護衛着,危險並不多,但是資本卻撈夠了。

這一次賊亂過去,想來地方官不會不對楊家有所回報的,比如點幾個子弟當舉人。

之前楊家是不在乎多幾個舉人,少幾個舉人的。但是卻已經不是宰相門庭了。

楊恭與楊信都是在宮中當值,不敢說多熟悉,但都是見過面的。

楊信這纔想起來,故大學士楊榮的家鄉就在建寧府之中,也不多問,直接說道:“城中局勢如何?”

楊恭說道:“並不樂觀。”

如果樂觀的話楊恭就不會親自冒險出城了。

楊恭作爲地方士紳之首,與建寧府知府一併成爲守城的兩個核心。沒有必要的話,他是不會親身犯險的。

他這一次出來,是帶着使命而來。

“城中只能兩個衛士卒,前番入山剿匪已經死傷殆盡,剩下的都是老弱病殘,不堪一用,這一次能守城守到今天,全是依靠民夫百姓,還有城頭的大炮守城。”

“但是城中火藥數量不多,前番用得多了,很快就要消耗殆盡了。”

“到時候,城頭沒有火炮。只需幾個悍匪上城,全城就崩潰了,我此來就是請援軍速速入城,遲了恐怕就不用入城了。”

楊恭之所以親自出來,卻是因爲楊榮的面子大,他想借先父的面子來說服援軍將領。

只是卻是自己的熟人,楊榮的面子就不用搬出來了。

第一百二十七章 將門虎子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三十六章 真假第四十章 輿情第五十八章 大寧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第六十三章 遼南府第三十八章 五世說第二十六章 京城飛報第十四章 糧食危機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線第三十七章 逼戰第八十八章 舊港施家第一百二十九章 勳貴斷尾第一百六十一章 秋風秋雨愁殺人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五十八章 大寧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一百二十二章 安南後繼第一百五十章 重啓遵化鐵廠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十八章 瓦刺內亂的可能第七十八章 兩件大事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一百七十一章 喜寧第四十九章 貢品第一百零八章 時間差第七十九章 南洋近況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務第二十二章 天災與人禍孰重?第六十八章 鐵路伏筆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地一百五十四章 傳檄可定藏地第一百三十七章 曬鹽法第九十六章 別江南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八十一章 會寧伯李家第九十九章 定風波二第十三章 劉定之入閣第一百八十四章 瓦刺撤退第二十七章 擴大化第二十三章 知道了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六十九章 水師主導權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學院第三十二章 修陵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鮮女真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二百四十二章 突如其來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吳第九十五章 西軍第一百一十章 糧與銀第一百七十二章 張宗周孤身歸北第二百四十五章 撤退的開始第二十二章 天下大勢,浩浩蕩蕩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三章 災年第七十九章 歃血爲盟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二十三章 直隸省內部問題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三十一章 試探安南第六十章 一樹梅花開第九十四章 內外新結構第一百四十八章 內閣人選的紛爭序章 我, 朱祁鎮第二十六章 跳蚤的滋味第二百零五章 希望的煙塵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一百二十章 燕然山下第二百三十七章 傷亡慘重第六十四章 鳳凰衛第三十章 風雲暗藏第七十三章 黎思誠徵占城第七十七章 有驚無險第十七章 水深火熱第三十一章 崩潰的開始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峽之策第一百零一章 楊溥時代的開始第一百二十九章 慶都公主駙馬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一百二十章 鹽法開中法第九十八章 李滿住的決斷第一百零四章 周忱第十五章 徐有貞第一百六十六章 正統四年的大水第十九章 百姓苦第四十九章 京倉大火第一百三十八章 鹽業帝國的景願第一百零三章 往事二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一百零二章 往事第一百零一章 細川勝元,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