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進入新的時代

現在,我們應該進一步認識一下胡惟德,這個中國外交史上的一個重要人物。

胡惟德(1863 —1933),字馨吾,浙江吳興人,北洋政.府第十位國.家.元.首。

一九八八年以算學中舉人,上海廣方言館畢業,清末歷任駐俄使館參贊,一九零四年使俄欽差大臣、外務部右丞,一九零八年使日欽差大臣,一九一零年外務部大臣,一九一一年清末袁世凱內閣外務部副大使,一九一二年民國唐紹儀內閣任外交次長,歷任北洋政.府駐法公使兼駐西班牙、葡萄牙公使、駐法國公使、一九二零——一九二五年駐日公使、一九二二年外交部太平洋會議善後委員會理事、一九二六年北洋政.府外交總長兼關稅特別會議全權代表。一九二七年一月又任內務總長,十一月北洋政.府平政院院長高級文官懲戒委員會委員長,一九一八——一九二八年四次連任常設仲裁法院仲裁員等職,一九三三年病逝於北平。

胡惟德是中國近代著名外交家,曾多次擔任駐外使節,後任民國外交總長兼代國.務總.理,參與並見證許多重大外交事件,是書寫晚清與民國外交史不可或缺的人物。其子胡世澤也是著名的中華民國外交官,是首位中國籍聯合國副秘書長。

等蓋好印後,胡惟德捧起清帝退位詔書,大聲念道:“朕欽奉隆裕皇太后懿旨,前因民軍起事,各省響應,九夏沸騰,生靈塗炭,特命袁世凱遴員與民軍討論大局,議開國會,公決政體。

“兩月以來,尚無確當辦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高輟於途,士露於野。以國體一日不決,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國人民心理多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議於前,北方諸將亦主張於後,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惡因一姓之尊榮,拂萬民之好惡,是用外觀大勢,內審輿情,特率皇帝將統治權公諸全國,定爲共和立憲國體,近慰海內厭亂望治之心,遠協古聖天下爲公之義。

“袁世凱前經諮政院選舉爲總理大臣,當茲新舊代謝之際,宜有南北統一之方,即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與民軍協商統一辦法,總期人民安堵海內欠安,仍合滿、漢、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爲一大中華民國,予與皇帝得以退處寬閒優遊歲月,長受國民之優禮,親見郅治之告成,豈不懿歟!”

詔書文筆典雅清婉,據說出於前狀元張謇之手筆。

一個退位的王朝。有什麼權力指定某人負責組織政.府?“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 府與民軍協商統一辦法,……”這段話顯然是不該出現在“退位詔書”中的。有人說這是袁世凱在給自己當總統加保險,其實多半是冤枉他了,因爲這段話是隆裕太后堅持加上的,和革命黨相比,她更信任袁世凱。

在念完詔書後,清王朝最後一次朝見儀式便宣告結束。胡惟德拿着詔書,領着各大臣向隆裕太后和宣統皇帝再次三鞠躬,隨後便退出殿外,從此就不再是清朝的大臣了。

千秋萬代終是夢,俱往矣,換了人間。清朝二百六十八年,入關後從攝政王多爾袞定都燕京開基,最後也是以攝政王結束,莫非也是天數所致。

一九一三年二月二十二日,隆裕太后因痰症發作而去世,當時離清帝退位僅一年零十天。

隆裕太后彌留之際,對九歲的溥儀說:“汝生帝王家,一事未喻而國亡,而母故茫然不知也”,隨後,又對旁邊侍立的太保世續說:“孤兒寡母,千古傷心”,其語悽慘悲涼,爲世人所知。

無論是攝政王載灃還是隆裕太后,他們治國或許無方,但從人品上看,都不是什麼壞人。至少他們順應了時代的潮流,首創了中國歷史上以談判和平移交政權的先例,這也使得國家免於分裂對立、人民免於兵燹浩劫。這種姿態與舉動,無疑是識大體的,是國家之幸,萬民之幸。

任何歷史事變都是合力作用的結果。爲了埋葬封建帝制,有千千萬萬的人們前仆後繼,流血犧牲。但這其中,總有人做出了相對較大貢獻,比如袁世凱、孫.中.山、黃興、黎元洪、唐紹儀、伍廷芳、張謇……

有一個人的名字也必須寫進史冊,就是隆裕太后。

不是所有的變革都是需要流血的,清廷就實現了和平交接。只有經歷過戰亂,目睹戰爭給國家造成的巨大破壞的人,才更能懂得和平交接有多難得可貴。在中國的歷史上,這差不多是首創,因此,隆裕太后對此所作出的貢獻,就越發值得後人銘記。

當天晚上,袁世凱在外務部大樓,當衆把這麼多年來一直拖在腦後的辮子剪掉,高舉雙臂大聲宣告:讓我們一起進入新的時代。

羣情昂揚,場面感人,很多人禁不住流下激動的熱淚,人們歡欣地憧憬着明天。

一九一二年二月十三日,即清廷宣佈退位的第二天,中.山先生向南京參議院辭職,提交了舉薦袁世凱爲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的諮文,以兌現自己此前許下的諾言。

諮文言道:“此次清帝遜位,南北統一,袁君之力實多,發表政見,更爲絕對贊成同,舉爲公僕,必能盡忠民國。且袁君富於經驗,民國統一,賴有建設之才,故敢有私見貢薦於貴院。請爲民國前途熟記,無失當選之人。”

中山先生在辭職的同時,也提出了三個附加條件:

其一、臨時政.府設於南京,爲各省代表議定,不能更改。

其二、辭職後,待參議院選定的新總統親到南京就任之時,大總統及國務員乃行解職。

其三、《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爲參議院所定,新總統必須遵守。

前兩條的用意在於把袁世凱從老窩調出,使其處於革命勢力的包圍和控制之下;第三條則是通過法律手段,限定袁世凱的行爲。

權力不能出現真空,袁世凱於十三日以“全權組織臨時.政.府”的名義,佈告文武官衙和軍警,代替了清政.府行使職權,自任此“全權組織臨時政.府”的首領。在南京臨時政.府之外,另組了一個政.府。

二月十四日,南京臨時參議院召開總統選舉會,十七省的代表一致選舉袁世凱爲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大總統。隨即電告袁世凱,務請其到南京參議院受職。同日,中山先生亦電告袁世凱,準備派專使北上迎接。

十六日,袁世凱致電唐紹儀、伍廷芳、張謇:“現天下糜爛,經濟困難,將來撫軍治民,頭緒萬端,而外蒙問題尤難措手,斷非世凱衰病之驅所能料理。……勿祈三公切商中.山,仍以利國福民之念,始終其事,勿棄前功。凱俟接代有人,仍返洹上,務我農業,皆三公之大賜也,感且不朽。”

本意是表示堅決不去南京,不惜以不做大總統相要挾,發電後馬上意識到不對。對方不是清廷,離了自己就玩不轉,一聽說自己辭職就嚇得要死。這個總統可不是自己不幹,就沒人敢幹,沒人能幹。說不定有的人正等着自己說這句話。弄假成真、弄巧成拙怎麼辦?就坡下驢自己不是幹吃啞巴虧。自己不幹,不是人家不讓幹,自己不是百口難辨?

馬上給中.山先生髮電:“凱之私願,始終以國利民福爲目的。當茲危急存亡之際,國民既伸公義相責難,凱敢不勉盡公僕義務?惟前陳爲難各節,均系實在情形,素承厚愛,謹披瀝詳陳,務希鑑亮。”

同電致參議院,閉口不提“退歸”,只是請求體諒他的不得已之苦衷。

當日,袁世凱又會見各國使節,請求支持。

各公使一致表示,臨時政.府應設在北京,否則不予承認。有了列強的支持,袁世凱也就更有底氣了。

袁世凱越是不想去南京就職,南京政.府越是覺得必須堅持臨時政.府設在南京。中.山先生接電後立即回電,請袁世凱找個可靠和辦事能力強的人,授以全權,接替袁世凱把那邊的事管起來。

十八日,中.山先生再次致電袁世凱,催促其儘快南下就職。指出:首都暫時設在南京,具有“系乎中外之具瞻,勿任天下懷宮廟未改之嫌,而使官僚有城社尚存之感”的作用,意義重大。堅持袁世凱必須來南京就職。

爲表達誠意和決心,委派南京政.府教育總長蔡元培爲專使,外交次長魏宸組、參謀次長鈕永建、法制局局長宋教仁和汪精衛等人爲歡迎員,攜同唐紹儀前往北京。接袁世凱南下,迫其離開北京。

二十日,參議院選舉黎元洪爲副總統。

接到迎接專使來北京的電報後,袁世凱立即指示直隸省和天津地方當局予以特別的招待。另派其長子袁克定,專程到天津迎接專使一行。

第301章 馮國璋心灰意冷第303章 嶽州攻防戰第128章 “宋案”審理之爭第4章 當官真好第493章 基督教的召喚第65章 保路運動第554章 出任中國公學校長第103章 速定大計折第507章 胡適與《新青年》第283章 “川、黔”之戰第24章 幸運第594章 太上大使第588章 過河卒子第429章 辭職第383章 風口浪尖的黎元洪第24章 幸運第508章 胡適《文學改良謅議》第388章 各奔東西第270章 風雲突變第318章 選舉副總統第134章 較量第127章 應桂馨與洪述祖第47章 興新式教育第173章 樑士詒的自救第474章 老家績溪第162章 國恥第27章 如願以償第138章 總統選舉第444章 “退款興學”運動第64章 燎原烈火第146章 袁世凱如願以償第594章 太上大使第399章 沈鴻英露出真容第62章 垂釣洹上第309章 南雄之戰第127章 應桂馨與洪述祖第531章 非個人主義的新生活第89章 出師未捷第491章 求博第141章 “泥菩薩”離開老巢第607章 寓居紐約第213章 陝西、湖南護國獨立第398章 張瘋子第444章 “退款興學”運動第29章 再一次因禍得福第150章 復古第281章 黯然離開第464章 漸行漸遠第304章 平江阻擊戰第113章 首屆內閣第576章 不主張對日抵抗第89章 出師未捷第10章 選擇和機遇第378章 張作霖“擊鼓罵曹”第37章 涉外事件第445章 與林紓的爭論第599章 北大開學第134章 較量第291章 各方的較量第29章 再一次因禍得福第25章 找事做第545章 一場轟轟烈烈的愛第436章 恐怕找不出第二個第259章 北洋軍入浙第38章 高密事件第388章 各奔東西第476章 成爲無神論者第482章 離開第560章 桃李芬芳第401章 黎元洪走天津第51章 倉惶跑回天津第587章 魯迅逝世後第113章 首屆內閣第98章 爲什麼會出這樣的事第605章 自由主義是什麼第611章 1952年的臺灣之行第121章 黎元洪和張振武第246章 人是有底線的第121章 黎元洪和張振武第227章 洪山寶塔會議第214章 夢斷紫禁城第280章 重組內閣第525章 歷史需要的是真相第363章 四川自治和貴州民九事件第222章 治軍嚴仁第513章 《中國哲學史大綱》第497章 書生本色第606章 努力支撐殘局第159章 樑士詒的預言第142章 憲法起草第299章 馮國璋南巡第545章 一場轟轟烈烈的愛第132章 袁世凱不肯善罷甘休第615章 胡適晚年第172章 派系爭鬥第234章 祭天和新政第268章 張勳第279章 段祺瑞“三造共和 ”第96章 風雲突變第308章 討龍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