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慶典

典禮開始, 袁世凱起立面向南宣誓。

《大總統選舉法》規定的誓詞爲:“餘誓以至誠遵守憲法,執行大總統之職務,謹誓。”

接着,是宣讀宣言書。在宣言書的結尾,袁世凱言道:“極思解職歸田,長享共和幸福,而國民會議羣相推舉,各友邦又以餘被選之日,爲承認之期,何敢高蹈鳴謙,以致動搖國基,負我父老子弟之期望?蓋餘亦國民一分子,耿耿此心,但知救國救民,成敗利鈍不敢知,勞逸譭譽不敢計,是以勉就茲職。”

袁世凱說得肯定不是心裡話,也不是事實。或許,這就是做爲政客的袁世凱,不管幹什麼事,都要爲自己的行爲貼上漂亮的標籤。

當然,必須肯定,袁世凱的宣誓是很爲樸實的,這代表了袁世凱本人作風和決心。

下午,舉行閱兵儀式。袁世凱和政.府的一些高級官員一起,檢閱了拱衛軍,禁衛軍和京衛軍。

當天,還爲建立共和民國政.府,以及爲和平奠基共和的一些功臣授勳。

在同一天裡,副總統黎元洪也在湖北宣誓就職,他同時兼任湖北都督。

前邊講過,中華民國正式總統就職,表明兩千年來的中國第一次告別“皇帝”,中國第一次出現了一位不是經過“暴力革命”或武力爭奪,也不是通過家族繼承,而是由國會競爭選舉產生的總統。無疑,是中國幾千年歷史上破天荒地的第一次。

中國的廣大民衆都在爲國家的第一位總統的誕生而歡呼,世界上許多國家也在爲中國的這種進步而高興。袁世凱當選總統的當天,日、俄、英、德等國即發來賀電,正式承認中華民國。

奧地利、瑞典、丹麥、比利時、挪威、瑞士等國也紛紛正式承認。美國、秘魯、巴西三國,在四月國會正式成立之日,就已經宣佈了承認。

十月十日,這一天袁世凱還專門接見北京外交團的全體成員,並與他們合影留念。

中國與外國的關係也因此而進入了一個新的的時期,進入到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不再把來自外國的東西看成是“外來邪術”,從而也就把自己融入世界大家庭。

就任大典被一場大雨給攪得有些糟,多多少少影響了許多參加者的興致,爲歡樂的氣氛增加了些許鬱悶之氣。

袁世凱花了不少時間,才唸完了他那篇長長的總統就職演說詞,在慶典結束前一直顯得倦容滿面。這幾天他真的很辛苦,雖然一切進行的都還順利。

當天夜裡,在外交部舉行了一場盛大的晚宴,各國駐京公使及其夫人們均出席了宴會。

以下爲袁世凱就職演說的全文:

“餘不才,忝居政界數十年,向持穩健主義,以爲立國大本在修明法度,整飭紀綱,而後應時勢之所宜,合人羣而進化,故歷辦革新諸政。凡足以開風氣者,必一一圖之。但餘取漸進而不取急進,以國家人民之重,未可作孤注之一擲,而四千年先民之教澤,尤不可使斫喪無餘也。戊申以後,歸田課耕,不復與聞政事,生平救國之志,已如過眼煙雲。乃武漢事起,爲時勢所迫,身當其衝,大懼吾國吾民之無以生存,而思減少其苦痛。

“後清帝遜位,共和告成,以五大族之不棄,推爲臨時大總統。此種政體,吾國四千年前已有雛形,本無足異;乃事權牽掣,無可進行,夙夜彷徨,難安寢饋,然且忍之又忍,希望和平。乃本年七月間,少數暴民破壞統一,傾覆國家,此東亞初生之民國惴惴焉將不保。餘爲救國救民計,不得已而用兵,幸人心厭亂,將士用命,不及兩月,內亂敉平。極思解職歸田,長享共和幸福,而國民會議羣相推舉,各友邦又以餘被選之日爲承認之期,何敢高蹈鳴謙,以至搖動國基,負我父老子弟之期望?蓋餘亦國民一分子,耿耿此心,但知救國救民,成敗利鈍不敢知,勞逸譭譽不敢計,是以勉就茲職。今將以餘極誠懇親愛之意,與我國民一言之。

“西儒恆言:立憲國重法律,共和國重道德。顧道德爲體,而法律爲用。今將使吾民一躍而進爲共和國民,不得不借法律以輔道德之用。餘歷訪法、美各國學問家,而得共和定義曰:共和政體者,採大衆意思制定完全法律,而大衆嚴守之,若法律外之自由,則共恥之。此種守法習慣,必積久養成,如起居之有時,飲食之有節,而後爲法治國。吾國民性最馴,惟薄於守法習慣,餘望國民共守本國法律,習之既久,則道德日高,而不自知矣。

“又,共和國以人民爲主體,人民大多數之公意在安居樂業,改革以後,人民受種種激刺,言之慘然。餘日望人民恢復元氣,不敢行一擾民之政,而無術預防暴民,致良民不免受其荼毒,是餘所引爲憾事者也。餘願極力設法使人民真享共和幸福,以達於樂利主義之目的。

“國民生計日蹙,迫於飢寒,暴民之尤狡者,利用此等貧民驅之死地,可憫之至。欲國之長治久安,必使人人皆有生計,而欲達此目的,則必趨重於農工商。餘聞文明國頭等人物往往欲爲實業家,吾國天時、地利不讓諸強,徒以懇牧不講工藝,不良礦產林漁,棄貨於地,無憑貿易,出口日減,譬諸富人藏窖而日日憂貧。餘願全國人民注意實業,以期利用厚生根本自固。

“雖然,實業之不發達,厥有二因:一在教育之幼稚,一在資本之缺少。無論何項實業,皆與科學相關,理化之不知,汽電之不講,人方以學戰、以商戰,我則墨守舊法,迷信空談。餘願國民輸入外國文明教育,即政治、法律等學亦皆有實際而無空言,餘對於教育之觀念如是。

“實業非資本不辦,以吾國地質之膏腴、物力之豐富,豈得謂貧?生人所需,不出衣食住之屬,金錢其籌碼耳,但金錢不足,無以爲兌換之資,缺少金錢,猶缺少籌碼,故欲備一切實業之開辦,資本不得不仰諸富有籌碼之鄉鄰。迨地利既闢,無曠土,無遊民,所藉資本,子母相生,除償還本利外,尚有贏餘,比諸藏窖而憂貧者何如?故願吾國輸入外國資本,以振興本國實業。

“夫輸入外國文明與其資本,是國家主義,而實世界主義,世界文明之極,無非以己之有餘,濟人之不足,使社會各得其所,幾無國界可言。孔子喜言大同,吾國現行共和,則閉關時代之舊思想必當掃除淨絕。凡爲國民,既守本國自定之法律,尤須知萬國共同之法律,與各國往來,事事文明對待,萬不可有歧視外人之意見,致生障礙而背公理。

“邇來各國對我政策皆主和平中正,遇事諸多贊助,固徵世界之文明,尤感友邦之睦誼。凡我國民,務當深明此義,以開誠佈公鞏固邦交爲重。本大總統聲明:所有前清政.府及中華民國臨時政.府與各外國政.府所訂條約、協約、公約必應恪守,及前政.府與各外國公司、人民所訂之正當契約亦當恪守,又各外國人民在中國按國際契約及國內法律並各項成案、成例已享之權利並特權豁免各事亦切實承認,以聯交誼而保和平。凡我國民當知此爲國際上當然之理。蓋我有真心和好之證據,乃能以禮往來也。

“餘之所以告國民者,此其大略也,而又重言以申明者,仍不外道德二字。道德範圍廣大,聖賢千萬語而不能盡其詞,餘所能領會者,約言之,則忠信篤敬而已。忠之本義,忠於一國,非忠於一人也。人人以國爲本位,勿以一身一家爲本位,乃能屈小己以利大羣,其要在輕權利、重義務,不以一己之權利妨害國家之大局,而義務心出焉,是謂忠。

“孔子云:民無信不立。文明各國有以詐欺行爲誚人者,其受辱若撻之於市朝,華盛頓幼時受其父教,即不作誑語。吾國向重信義,近來人心不古,習爲譸張,立身且難,何況立國。前清曾國藩雲:立身以不妄語爲本。故無論對內對外必當以信。

“何謂篤?文明各國保存國粹,雖一名一物,惟恐或失,不害其進化之速也。吾國向以名教爲大防,經四千年之胚胎變化,自有不可磨滅者存。乃或偏於理想,譭棄一切,不做實事,專說大話,未得外國之一長,先拋本國之所有,天性澆薄,傳染成風,本之不存,葉將焉附?故救之以篤。

“何謂敬?有恆心,然後有恆業。人而無恆,則有事時犯一亂字,無事時犯一偷字。職業所在,惰氣乘之,萬事敗壞於倏忽之中,而無人負責,徒爲旁觀嘲諷之語,而己之分內事轉漠然不察,始知古人敬事二字有味乎?其言之也,故去傲去惰,必以敬。”

第309章 南雄之戰第232章 街頭一景第363章 四川自治和貴州民九事件第66章 機會第439章 進德會第472章 永遠活着第226章 風雲激盪中的黎元洪第501章 偉人的風采第145章 搶救國會第518章 精彩篇章第466章 保護進步人士第88章 大通起義第28章 下重藥第487章 民主政體的嘗試第474章 老家績溪第506章 留學日記第265章 參戰問題第301章 馮國璋心灰意冷第63章 請願大潮第122章 如此黑暗第540章 胡適面見溥儀第195章 師直爲壯第192章 貴州護國起義第411章 點翰林第375章 樑士詒請辭第547章 關於東西方文明第601章 關於青年人的苦悶第507章 胡適與《新青年》第415章 驚世駭俗第62章 垂釣洹上第500章 經歷了兩次美國大選第192章 貴州護國起義第111章 進入新的時代第221章 得遇明主第267章 改組內閣第604章 效法歌德第520章 胡適談五四運動第458章 講義費風波第273章 堅守共和第476章 成爲無神論者第499章 胡適的留學生活第370章 孫中山力主北伐第10章 選擇和機遇第243章 無奈離開老窩第274章 號召討逆第403章 歷史不會忘記第325章 僅用了二十二天第301章 馮國璋心灰意冷第179章 司馬昭之心第389章 羅文幹案第433章 被任命爲北大校長第314章 吳秀才其人第582章 胡適與“一二九”運動第4章 當官真好第165章 模範團第153章 白朗起義第43章 第一支警察部隊第160章 二十一條第588章 過河卒子第369章 桂系的日子不好過第94章 僵局第167章 洪憲六君子第311章 閻王票子第266章 督軍會呈文第487章 民主政體的嘗試第54章 所謂的據實復奏第508章 胡適《文學改良謅議》第611章 1952年的臺灣之行第593章 千秋功罪第211章 四川護國獨立第524章 所謂“問題”與“主義”的論爭第596章 回到北平第324章 天降神將第17章 駐節朝鮮第373章 樑士詒組閣第286章 成立軍政.府第51章 倉惶跑回天津第299章 馮國璋南巡第5章 去買官第572章 武漢見蔣第121章 黎元洪和張振武第351章 直皖之戰第607章 寓居紐約第419章 翰林造反第230章 捨命陪君子第544章 科學與玄學的論戰第125章 中國憲政之父第432章 華法教育會第23章 離開第338章 吉林問題第249章 就職第336章 張瑞璣第84章 海軍起義第270章 風雲突變第440章 學科改革第357章 四巨頭會議第182章 開張第272章 張勳復辟第38章 高密事件第576章 不主張對日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