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被矇在鼓裡

李鴻章在他的任上,致力於洋務運動,也就是和西方人學習,求新變革。

學習西方先進的管理,先進的技術,也辦了一些實業。

這樣,他總督的直隸,至少在北方地區要富一些。

有時候老佛爺想用錢,沒處搞去,就和李鴻章說點小話要些。

人家該交的都交了,再和人家要,就是求人家了。

李鴻章知道,不給不行,給又肝疼,就要點優惠,提點條件。

這一次,老佛爺手頭又緊了,又張口和李鴻章要,李鴻章藉機把袁世凱的事提了出來。不就升職嗎?官都能賣,爲了搞到錢給人升個職算什麼?也沒有指標限制,薪酬長一點也沒多少。

再說了,老佛爺對袁世凱印象也不錯。

這樣,袁世凱的仕途就又上了個大臺階。一八九零年二月,李鴻章給袁世凱寫了“血性忠誠,才識英敏,力持大局,獨爲其難”,十六字的考覈評語,

奏請免補知府,以道員分省歸候補班儘先補用,並賞加二品銜。

很快下旨照準。袁世凱從此換上了紅色的頂戴,成爲了一名二品大員,一名監司大員。

袁世凱沒有功名,在八年之內,一下子升到如此高位,從古到今,是難得一見的。

除了從家庭和嗣父那裡獲得資源,並對這些資源善加利用。除了運氣,除了自己的主觀努力,比如忠於職守,辦事認真;手段靈活,聰明好學,協調能力強;會辦事,會來事,善於處理人際關係外,最主要是有李鴻章的這樣的靠山。

就連袁世凱的三哥袁世廉,都對李鴻章感激得銘心刻骨,寫信給家人說:“吾家世受國恩,傅相(李鴻章)知遇之隆,雖肝腦圖報,亦說不了。”

這還不算,接下來,一八九二年八月,李鴻章又奏保袁世凱以海關道記名簡放。次年5月,再奏補爲浙江溫處道員,仍留任朝鮮。

袁世凱雖然好事不斷,官運亨通,但在朝鮮的日子卻很難過。正如他給他的二姐信中所寫:“弟自思不能再久居外,自必極力設法脫此苦海,能早一日即早一日回。惟內外俱無替人,此間關係中國亞洲全局,不可悶耳。”

然而,爲了標榜自己,在李鴻章那裡,他又總是吹噓,朝鮮方面對他是多好多好?對他是多麼的尊重?他的意見如何爲朝鮮上下重視。

比如,一八九零年五月,他在給李鴻章信中自吹自擂:“某在此素得民心。”

一八九一年十月,他想借母親有病的機會離開朝鮮,但還不忘在告假中說假話:“頃晤王及世子,情甚殷洽,屬凱遇事指教,務期中東無稍芥蒂。現深知凱待韓甚厚,已往各事,請毋介意等語。近自貸款念萬,韓君臣感悅,凱乘機聯絡開導,與權貴閔泳駿、泳達、鄭稟等均善。駿等疊次諫王及妃誠事華、信待凱以自保,王、妃漸感悟。倘能久定此見,東方事可望漸順。”

朝鮮與沙俄相鄰,和日本隔海相望,國弱無能。日本和俄國早就對這塊肉垂涎已久。只是有中國這個大國站在其身後,才輕易不敢有所行動。

隨着清王朝的衰敗,它們的膽氣也就壯起來了。

特別是日本,本身國小又是島國,急於擴張。而明治維新以後,國力又日漸強盛,越來越有對外侵略擴張的能力。

日本對吞併朝鮮,早就在密密準備,袁世凱一直被矇在鼓裡。他不瞭解世界大勢,對世界力量的對比更是知之甚少。

也不瞭解日本,根本沒把這個東瀛小國看在眼裡。

日本在一八九零年就做好了入侵朝鮮的準備,但在一八九三年,他在給李鴻章的信中還沒有絲毫察覺。

聲稱:“揣倭時勢,決不敢與華生釁,特知華志傳和局,故爲跳梁,冀售詭謀。倘華牢特定見,不稍假借,倭自必改圖。”

在日本已大肆活動,事情已經非常明顯了,他還盲目樂觀,自信滿滿。

給李鴻章的另一封信中還說:“頃聞日本新駐使大石(大石正已)謂,自可聯合各國,扶韓自主,永不受華凌侮,……附倭羣小頓增聲勢,恐自主議將復熾。然前年韋(俄國駐朝公使韋貝),德尼(美國人,由李鴻章推薦,在朝鮮**協辦內務府事兼管外務衙門掌交司堂上))等謀韓自主,迄無寸功。倭強不如俄,大石陰狡不如韋等,各國亦未必聽其聯合,庸人徒擾,似無能爲。”

“前得大石著《韓論》,頗訾韓人。曾錄示韓君臣,並遇事挑撥。近聞韓王殊憎大石,附倭羣小均屏息,不敢言倭事,渠自主邪說必無能力。”

袁世凱的這一番言論,或者是由於他對形勢的誤判,或者是爲了表現自己,繼續地說假話,說大話,矇蔽上方爲自己謀取私利,也或許是兩者兼而有之。

李鴻章對袁世凱又過於的信任,同樣被袁世凱矇在鼓裡。致使幾次的對日作戰,或是準備不足,或是輕敵。

雖然這些失敗,從戰略上,最終是和國力有關。但由情況不明導致在戰術和策略的失誤,無疑和袁世凱的誤導有關,也就是說,袁世凱是難辭其咎的。

一八九四年四月,朝鮮東學dang發動農民在全羅道舉行起義。儘管起義來勢洶洶,朝鮮當局很難有能力平定動亂。但苦於這些年吃盡了袁世凱的苦頭,不想引狼入室,害怕請神容易送神難。因此,拒絕了袁世凱地建議,不請中國出兵。

一直到五月三十一,起義軍攻克全州,人越來越多,勢力越來越大。李熙看到再不向中國求援,政權將不保。於是,在六月一日,派人找袁世凱求救兵。

袁世凱這些年正因爲沒有實力,在朝鮮漸漸被邊緣化,聞聽後大喜。轉告李熙寫個正式呈文,以便轉呈上報。

這時候的日本,已經做好了出兵朝鮮的準備。爲了給自己的出兵找到藉口,特別希望中國對朝出兵。

就在李熙提出請中國出兵的同一天,日本駐朝使館的翻譯來面見袁世凱。說起義對商務破壞極大,朝鮮無力鎮壓。提出中國做爲宗主國,不能置身事外;極力慫恿中國對朝出兵。一再騙袁世凱,日本沒有出兵的意願。

袁世凱信以爲真,立即給李鴻章發電報:“韓歸華保護,其內亂不能自了,求華代戡,自爲上國體面,未便固卻。……如不允,他國人必有樂爲之者,將置華於何地!自爲必不可卻之舉。”

李鴻章已經從其它的渠道,聽到了日本欲出兵朝鮮,詢問袁世凱日本的動向。袁世凱不去調查瞭解,單憑主觀臆斷,就答覆:“倭如多事,擬不過借保護使館爲名,調兵百餘兵來漢。”

打消了李鴻章的顧慮,又一次誤導了李鴻章。

六月二日,日本出兵的準備工作已經就緒,三日,日本駐朝代理公使杉村浚,專程會晤袁世凱,催促中國出兵。此行,也爲刺探中國的軍情。

袁世凱十分大意,把中國即將出兵的計劃告之。泄漏了軍情。使日本能夠搶在中國之前,爭取了主動。

此時的袁世凱對日本仍無任何警覺,日本駐朝代理公使杉村浚走後,他即電告李鴻章:“杉與凱舊好,察其語意,重在商民,似無他意。”

打消了李鴻章的最後顧慮。

第351章 直皖之戰第422章 遊學而非留學第572章 武漢見蔣第472章 永遠活着第301章 馮國璋心灰意冷第445章 與林紓的爭論第162章 國恥第442章 春風化雨第519章 五四運動中的胡適第593章 千秋功罪第93章 南北議和第159章 樑士詒的預言第54章 所謂的據實復奏第257章 徐孫之爭第603章 終生的夙願第259章 北洋軍入浙第386章 好景難長第341章 馮國璋來到京城第94章 僵局第364章 非常選舉第365章 兩湖的亂局第150章 復古第252章 人事安排第91章 腳下的烈焰第276章 不堪一擊第372章 徐、靳之間關係惡化第327章 這不是和平第124章 八大政綱第468章 中華民國大學院第83章 連自己兄弟也不能吐句實話嗎第253章 廣東的局勢第198章 廣東也宣佈護國獨立第602章 關於世界文化三個共同的理想目標第520章 胡適談五四運動第364章 非常選舉第59章 主持立憲和署理外務第270章 風雲突變第286章 成立軍政.府第369章 桂系的日子不好過第298章 六道命令第583章 禍不單行第367章 吳佩孚的“東征西討”第382章 恢復法統第500章 經歷了兩次美國大選第86章 每個人都不簡單第529章 評判的態度第343章 瀋陽和保定會議第143章 熊希齡中招第143章 熊希齡中招第98章 爲什麼會出這樣的事第102章 革除弊陋第471章 避難香.港第288章 衡山、寶慶之戰第319章 倡導和平第320章 南北一致要求和平第37章 涉外事件第130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349章 發了瘋的段祺瑞第70章 呼聲第365章 兩湖的亂局第39章 全力追剿第478章 走出家門第193章 鏖戰綦江第251章 黎元洪和段祺瑞第184章 來自各方的聲討和規勸第541章 爲教學管理奔波第205章 馮國璋的如意盤算第243章 無奈離開老窩第29章 再一次因禍得福第269章 復辟大戲開鑼了第141章 “泥菩薩”離開老巢第313章 如此選舉第340章 靳雲鵬組閣第293章 西原借款第470章 老驥伏櫪第558章 新文化運動與國民黨第568章 無心栽柳柳成蔭第404章 鍾靈毓秀第5章 去買官第427章 領銜新的教育部第321章 談和障礙重重第211章 四川護國獨立第582章 胡適與“一二九”運動第48章 開灤礦權第177章 所謂的民意第137章 名流內閣第98章 爲什麼會出這樣的事第573章 當諍友、諍臣第45章 積重難返第6章 此生不再進賭場第317章 徐大總統世昌第456章 收穫頗豐第337章 厚臉皮的王揖唐第563章 我們走那條路第468章 中華民國大學院第558章 新文化運動與國民黨第196章 陸榮廷第450章 越縵堂日記第611章 1952年的臺灣之行第18章 好景難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