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章 大蘿蔔章

爲了把自己的想法傳遞出去,黎元洪通過英國記者埃德溫在大報上公開表明了態度:“敝人切望停戰,俾聯絡共和各省,確定繼續交戰或與立寵人土協商闡解決事宜。敝人始終期望了結自相殘殺,流血痛苦、毀壞財產之局面,以免遭致列強幹涉。特聲明願做出任何讓步,以確保停止殘殺。竊以爲應由共和黨人與朝廷雙方宣佈休戰,使雙方代表得以洽商。倘共和各省議決繼續交戰,敝人甘冒矢石作戰到底。”

我們已經知道,黎元洪這一態度的轉變,也正是袁世凱拿下漢口和漢陽所要達到的目的。

袁世凱如願了。

其實,不光是黎元洪,就是蔡濟民、吳兆麟、張振武、蔣翊武、孫武等人,也知道武昌城是守不住的,他們只是要戰鬥到最後一刻,與武昌共存亡。“我以我血薦軒轅”,他們是想用流血犧牲,爲共和“架橋鋪路”。

正如我們前邊所說,就在武昌城馬上要失守之時,勢如破竹的北洋軍突然停止了進攻。蔡濟民、吳兆麟、張振武等人都搞不清狀況,更讓他們想不到的是,北洋軍會派來求和的代表。

對陣的雙方,一般都是戰敗方主動提出求和的,比如在對外作戰中差不多是屢戰屢敗的清政.府。戰勝方、優勢方怎麼會主動求和,幾個人都不敢相信,但這是真的。

十二月一日下午五時,英國人盤恩在孫發緒的陪同下,急匆匆的趕到軍政.府的洪山總司令部。

孫發緒,字蓴齋,又號琴齋,遠公,安徽桐城人,這也是個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民國後曾先後主政山東和山西,閻錫山在山西就是接任的他。他也是支持黎元洪和袁世凱的民社組織的主要發起人。

孫發緒善書法,兼工詩詞。早年曾入皖府任朱家寶幕僚。

這時正被委任爲軍政.府顧問,深得黎元洪的重用和信任。

盤恩是漢口萬國商會的會長,他是受英國駐漢口領事葛福的指派,而葛福則是受英國駐中國公使朱爾典之託。盤恩手裡拿着一份停戰協議,只要軍政.府蓋上大印,這協議便立刻生效。

有這樣的好事,能不同意嗎?但是,問題是大印不在,被黎元洪帶到葛店去了。

在司令部接待盤恩的是蔣翊武和吳兆麟二人,盤恩對二人說:“貴部自舉事以來,極爲文明,秋毫無犯,我等十分讚賞,目前,武昌城內天天遭受的炮擊,城內百姓痛苦萬狀,有鑑於此,我們約各國駐漢代表共同會商,建議雙方暫且停戰三日。

“現在清軍方已經同意停火,我特來武昌面謁黎都督,通知此事,只要將我帶來的公文,蓋上黎都督的大印,停火就能生效。”

蔣翊武從盤恩手裡接過停火協議,快速的瀏覽了一遍,點點頭交給了吳兆麟。

吳兆麟看得仔細一些,只見協議書寫道:“一、停戰時各守現據界限,彼此不得稍有侵犯窺探。二、停戰期限,定於十月十二日(公曆十二月二日)早八點至十五日(十二月十五日)早八點,計三日,兩軍不得在此期間開戰。三、軍艦不得借停戰之期泊近武漢南北岸,以佔領優勝地位。須至青山以下停泊,至停戰期滿爲止。四、停戰期兩軍不得添兵修壘及一切補助戰力等事。五、停戰之約須有領事館畫押爲中證人,庶免彼此違背條約。”

蔣翊武和吳兆麟交換了一下眼色,覺得這個協議完全可以接受。但兩個人都知道,難辦的事在於黎元洪的大都督大印被他本人帶走了,能跟人家說黎元洪帶着大印跑葛店去了嗎?

蔣翊武腦袋活,他給吳兆麟使個眼色,暗示大印的事他來想辦法,讓吳兆麟先把人穩住。

兩個人有個共同擔心,生怕這天降的好事過期作廢。

吳兆麟反應也很快,搪塞說:“我們的黎都督因爲城內大火,臨時搬到劉公祠辦公。離這有十幾里路,我們這就派人去取印。請幾位休息一下,已經到了飯時,就請在我們這裡,簡單地吃頓便飯。”

說着,不待對方同意,就徑自張羅起飯食。

蔣翊武趁空出去,給孫武打了個電話,讓他想辦法新刻個都督大印。弄個大蘿蔔章就行,反正就用一次。

孫武問明情況後,也特別的高興,一口答應了。

一個小時後,孫武來電話,說事情已辦妥。這個時候,盤恩的便飯也已經吃完。吳兆麟找了一頂轎子,請盤恩上轎,說大印已拿到離此不遠的軍政.府軍務部。

吳兆麟等人陪同。到了軍務部後,孫武已經在軍務部大門口恭候。孫武把協議書又謄寫了一份,連同原件一起拿到裡邊蓋上大印。

孫武應該是“做賊心虛”,生怕人家看到大蘿蔔章,生出變故,蓋章時沒讓外人看見。

這樣,這個大蘿蔔章在關鍵時刻立了大功,停火協議生效了。

送走了盤恩,吳兆麟和蔣翊武趕緊打發吳兆鯉,帶着停火協議到葛店向黎元洪報告。

葛店的黎元洪正擔心武昌的戰事,見吳兆鯉匆匆的趕來,以爲武昌已經失陷。雖然這已經是預料中的事,但事到臨頭,心情還是很沉重。

聽了吳兆鯉的報告後,他有些不敢相信。拿過停戰協議看了幾遍,心情大好,好像從山重水複中看到了柳暗花明。

吳兆鯉轉達蔣翊武和吳兆麟的意思,說:“停戰以後,武昌即可轉危爲安,下一步的一切交涉,非都督親自接洽辦理不可。”

黎元洪說他明白,即刻就可以返回武昌。

這時候,黎元洪突然想起一件事,自己的大印明明在自己手裡,停戰協議上的印是怎麼回事。待吳兆鯉講了事情的經過後,黎元洪有些發懵,這大印怎麼可以僞造呢?這是他無論如何也理解不了的。所幸幹得不是壞事,黎元洪叨咕了好幾遍“下不爲例”。

武昌停火了,停火時間三天,黎元洪並不滿足,他想實現更長時間,更大範圍的停火。

武昌起義的成功,起到了極大的示範作用,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南方已經有十多個省宣佈脫離清廷而獨立。

各個省各自爲政,很容易被清廷各個擊破,要想有聯合行動,就必須有統一的指揮和協調,建立南方的聯合政.府,已經提到了日程。

早在十一月七日,黎元洪和湖北軍政.府就組織臨時中.央政.府一事,曾向各地軍政.府發出徵求意見電:“現在義軍四起,大局略定,惟未建設政.府,各國不能認交戰團體。敝處再四籌度,如已起義各省共同組織政.府,勢近於偏安,且尚多阻滯之處;若各省分建政.府,外國不能於一國之內承認無數之交戰團體。茲事關係全國甚大,如何之處,乞貴軍政.府賜教。”

兩天之後,黎元洪再次向獨立各省發出通電:“大局初定,非組織臨時政.府,內政外交均無主體,極爲可危。前電請速派委員,會議組織,諒達尊鑑。惟各省全權委員,一時未能全到,,擬變通辦法,先由各省電舉各部政務長,擇其得多數票者來鄂,以政.府成立照會各國領事,轉各公使請各本國承認,庶國基可以初定。

“敝省擬中央政.府暫分七部:一、內務,二、外交。三、教育,四、財政,五、交通,六、軍政,七、司法。其首長之條件,以聲望素著,中外鹹知,並能出而任務爲必要。蓋非此不足以昭各國之信用也。

‘現除外交首長多數省份已舉伍廷芳、溫宗堯二君外,其餘各首長應請協舉電知敝省,候匯齊後其得多數當選者 ,一面電聘,一面通告。時事緊急,希急會議舉定。再,財政首長敝省擬舉張謇。”

從這封電報看,黎元洪和湖北軍政.府,已經憑藉着首義光環,不客氣地出手抓組建臨時政.府的主導權了。感覺到上海方面也有意出頭,爲了獲得上海方面的支持,建議張謇擔任財政部長。同時同意上海提出的外務部的兩個人選。

後來,武廷芳所以出任南北和談的代表,其根本就來源於此。

由於蕪湖至九江的電纜發生故障,上海方面沒有接到湖北軍政.府的這份電報。已經以江蘇、浙江、上海三方的名義,開始張羅各省軍政.府的代表會議。而好多省推舉的本省代表系社會名流,現本就在上海,故至十一月十五日,已有十省代表在上海報到。

上海搶先在江蘇教育總會召開各省都督府的代表會議。而這時,湘、贛、粵、桂幾省的代表,已受黎元洪之邀,趕到了武昌。這就有了上海方面提出,滬交通便利,各省代表多主張在滬開會的意見。

考慮到武昌是首義聖地,其重要性非比尋常。張謇等人又提出,中華民國政.府在湖北,而議會可設在上海,有上海與武昌平分秋色之意。

第333章 揚眉吐氣的陸徵祥第319章 倡導和平第390章 內幕第372章 徐、靳之間關係惡化第412章 “甲午”之後第380章 張作霖宣佈獨立第232章 街頭一景第576章 不主張對日抵抗第63章 請願大潮第413章 投身新教育第566章 胡適的《四十自述》第336章 張瑞璣第359章 唐聯帥出走第214章 夢斷紫禁城第112章 兵變第440章 學科改革第301章 馮國璋心灰意冷第611章 1952年的臺灣之行第567章 麻煩未了第302章 極有心計之人第8章 約定第54章 所謂的據實復奏第560章 桃李芬芳第514章 改革喪禮第457章 謀求教育獨立第556章 人權與約法第405章 八股文第218章 風水寶地第209章 陳宦其人第548章 再出國門第500章 經歷了兩次美國大選第481章 學在“澄衷”第457章 謀求教育獨立第262章 張作霖和馮德麟第395章 話分兩頭第582章 胡適與“一二九”運動第430章 第三次奔赴歐洲第155章 勞乃宣其人第200章 成立軍務院第345章 張毒菌第180章 兩揖一讓第83章 連自己兄弟也不能吐句實話嗎第476章 成爲無神論者第121章 黎元洪和張振武第357章 四巨頭會議第347章 惡有惡報第372章 徐、靳之間關係惡化第357章 四巨頭會議第464章 漸行漸遠第216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88章 大通起義第608章 胡適與唐德剛第346章 驅張第404章 鍾靈毓秀第520章 胡適談五四運動第167章 洪憲六君子第211章 四川護國獨立第533章 提攜後進第259章 北洋軍入浙第88章 大通起義第607章 寓居紐約第119章 超然內閣第138章 總統選舉第78章 漢口之戰第260章 湖北和奉天那些事第616章 商山四皓第284章 四川靖國戰爭第287章 傅良佐督湘第511章 完婚第597章 北大三寶第237章 主導權之爭第150章 復古第70章 呼聲第267章 改組內閣第35章 多事之秋第600章 風雨飄搖第143章 熊希齡中招第73章 在家上任第61章 開缺回籍養病第118章 荒唐的婚配第421章 留學德國第463章 始料不及第402章 決心南下第463章 始料不及第147章 一不作二不休第602章 關於世界文化三個共同的理想目標第553章 新月社重整旗鼓第497章 書生本色第9章 老兵和新兵第413章 投身新教育第50章 過街老鼠第178章 傳染性的政治病第188章 熔岩涌動第413章 投身新教育第504章 杜威的教育思想和倫理學理論第537章 西方的孔子第296章 兵分兩路第445章 與林紓的爭論第78章 漢口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