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幸運

過去,他只懂軍務,駐朝後接觸到經濟、貿易、外交、財政。他肯學習,和學八股文不一樣,學這些實務他的學習能力極強。離開朝鮮,他已經熟悉和接觸了多門業務。這給他以後的人生,也積累了寶貴的個人素質資源。

命運總是特別眷顧袁世凱,他剛剛離開朝鮮,便風雲突變。

一八九四年七月二十五日,也就是清光緒二十年六月二十三日,日本海軍在牙山口外豐島海面突然襲擊中國軍艦和運兵船隻,挑起了對中國的戰爭。

七月二十八日,又向中國駐牙山的軍隊進攻。

八月一日,中國對日宣戰,中日甲午戰爭正式爆發。

由於準備不足,又對日本的兵力和戰力知之不多,戰爭一開始就遭遇了一連串的失敗。

清**內部,一直有主戰派和主和派。李鴻章是主和派,袁世凱雖然不屬於主和派,但他是李鴻章的人,不管他願不願意,,在人們的眼中,他肯定是主和派。

仗打得不好,但主戰派不想承擔戰敗的責任。

日本什麼時候冒出這麼多人?什麼時候集聚了這麼強的戰力?我們怎麼不知道?怎麼沒有人告訴我們?這是誰的責任?這事該歸誰管?

袁世凱呀!袁世凱是幹什麼吃的?袁世凱幹什麼了?

正好袁世凱是李鴻章的人,主戰派把追責的矛頭指向了袁世凱。

派人去查,先查往來電報。

看到前期袁世凱自以爲是和主觀武斷的對日本情勢的判斷,袁世凱的責任好像是越來越大。

有人甚至提出,這袁世凱是不是內奸?是不是裡通外國?怎麼和日本人配合的這樣的默契?一份接一份的電報,一份比一份讓人生氣,一份比一份觸目驚心。

殺袁世凱的頭以謝天下,差不多成了主戰派的共識,呼聲也越來越高。主和派的人看到鐵證如山,也趕緊把嘴閉上,他們同樣對袁世凱很生氣。袁世凱怎麼可以這樣?在追責袁世凱的問題上,主戰派和主和派好像達成了共識。

但是,袁世凱是幸運的,因爲。也就在責任和罪名百分之百將要坐實的時候,他的那份請求增兵的電報冒出來了。

誰也不是神仙,誰也不是能掐會算。日本事前的密謀和策劃不被知道,這應該沒什麼可奇怪的。

日本大舉進兵朝鮮,人家袁世凱可是及時報告了。

其實,我們知道,袁世凱的這份電報不是想向國內示警和報告軍情,而主要是爲自己開溜提供藉口。但是誤打正着,這份電報在關鍵時刻,救了袁世凱。

我們說了,袁世凱是幸運的,幸運的天平總是向他傾斜。

中日的這場戰爭,中國方是一個接一個的失敗。

一八九四年十一月,日本已經打進了中國東北。清軍則是節節敗退。

中日戰爭期間,袁世凱被李鴻章安排在轉運局,負責籌集糧餉軍械。乾的怎麼樣很難考證,但逃命跑得比一般人快。

由鴨綠江邊的九連城,退到鳳凰城,退到遼陽,退到新民廳,一鼓做氣,退回到天津。

打不過人家了,只能請求停戰議和。一八九五年二月,清廷免去李鴻章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的職務。被任命爲頭等全權大使,前去日本辦理交涉。

李鴻章於三月十四日啓程去日本馬關,並在馬關被刺,險些喪命異國他鄉。

打敗了的一方能有什麼話語權?這實在是個費力不討好的苦差事。

四月十七日,李鴻章經過和日本的的一番談判,簽訂了那個一直被稱做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

談判不僅僅是談判桌前的較量,更是國家實力的較量。

按照馬關條約,中國要承認日本對朝鮮的控制權,割讓遼東半島,臺灣和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軍費白銀二萬萬兩。

增設沙市、重慶、蘇州、杭州四個通商口岸。日本船隻可沿內河駛入上述口岸,日本在通商口岸可設立工廠等。

消息傳來,全國譁然。

條約極大的傷害了國人的民族感情和自尊。悲憤欲絕,紛紛要求廢除此條約,堅決與日寇血戰到底。

爲們前面提到了,清**內部,一直有二大派對立。一個是李鴻章代表的洋務派,一個是李鴻藻代表的清流派。

李鴻章和李鴻藻,名字只差一個字,很多人以爲他們是兄弟,其實不是。

李鴻藻:字蘭蓀,號石蓀,硯齋,是河北保定人。咸豐二年的進士,授編修,督河南學政,同治元年被提拔爲侍講。深受老佛爺信任,接連晉升爲內閣學士。署戶部左侍郎,加太子少保;這個時候正任吏部尚書。

李鴻章則是安徽合肥人。

他們雖然都是朝廷重臣,不但沒有親屬關係,也不是一個地方的人,而恰恰是死對頭。

這時候,被馬關條約激怒了的這位主戰的李鴻藻,這位當朝的吏部尚書,一再上奏朝廷,殺李鴻章以謝天下。

在全國人民和朝廷上下的一片聲討聲中,李鴻章躲在家裡不敢出門。

殺他的頭倒是不至於,李鴻章的政治生命應該是開始走下坡路了。

人就是這樣,有權有勢的時候自然朋友滿天下,家裡的客人可謂絡繹不絕。可是,混到今天這個地步,可就門可羅雀了。

這其實非常正常,你有權有勢,人家巴結你,是巴結你的權勢,而不是巴結你這個人。你沒權沒勢了,人家還巴結你幹什麼?

李鴻章怎會不知這其中的緣由。

只是,事到臨頭,還是有些傷悲世態炎涼。

但袁世凱可不是這樣的人,回到天津後,馬上備下重禮去看望恩公。

這要是在平日裡,在李鴻章大人風光無限的日子裡,這肯定是尋常之事,是必須的。

像袁世凱這樣的近人,從外邊回來第一件事不是去他這裡,那纔是怪事!

但是,現在不一樣了。

“來了,就來了,還帶什麼東西呀?”李鴻章感動地說。

“中堂大人,一路上買了點土特產,幾棵高麗蔘,不是什麼稀罕物。”袁世凱把手裡的東西放下。

“慰庭賢侄,你是剛回到天津吧?這個時候,難得你還能……”

李鴻章搖了搖頭,好像沒想好用什麼詞語表達。

“中堂大人,您對晚輩恩同再造,比天高比海深,沒有您老人家的護佑,我袁世凱怎麼會有今天。再說了,仗打不過人家,想停戰講和,不答應人家的一些條件,不給人家一些好處行嗎?總得有人去談,總得有人去簽字。不過是代人受過,代國家和朝廷受過。”

袁世凱的這番話入情入理,說到了李鴻章的心坎裡。

“哎!事是這麼個事,別人可不這樣想呀!”李鴻章長嘆了一口氣。

“嘴長在別人身上 ,誰願意說什麼就讓他說去好了。我們無愧於心,權當耳邊風就是了。”袁世凱很會安慰人。

好些天,李鴻章煩悶得很,心情也很糟,和袁世凱說說話,心情開朗了不少。想到自己今後,已經幫不上袁世凱了。送袁世凱走的時候,他叮囑袁世凱要特別注意和兩個人搞好關係。

第319章 倡導和平第277章 樹倒猢猻散第111章 進入新的時代第221章 得遇明主第303章 嶽州攻防戰第443章 人格魅力第535章 新紅學的開山鼻祖第556章 人權與約法第138章 總統選舉第156章 隔靴搔癢第463章 始料不及第506章 留學日記第120章 關係終於理順了第438章 囊括大典,網羅衆家第560章 桃李芬芳第597章 北大三寶第292章 馮國璋和段祺瑞第398章 張瘋子第400章 黎元洪坐困東廠衚衕第149章 徐世昌出山第204章 勸退第73章 在家上任第2章 小人精第8章 約定第437章 大師雲集第236章 大蘿蔔章第575章 矢志不渝第408章 事母極孝 割肉救親第164章 芥蒂第173章 樑士詒的自救第256章 國會和政黨第481章 學在“澄衷”第515章 掀翻偶像第54章 所謂的據實復奏第246章 人是有底線的第586章 參加第六次太平洋國際學會第611章 1952年的臺灣之行第205章 馮國璋的如意盤算第312章 安福國會第421章 留學德國第332章 拒籤“和約”第446章 十四等於零第281章 黯然離開第370章 孫中山力主北伐第576章 不主張對日抵抗第357章 四巨頭會議第494章 與基督教擦肩而過第178章 傳染性的政治病第325章 僅用了二十二天第112章 兵變第474章 老家績溪第407章 童子試第396章 江防事變第113章 首屆內閣第43章 第一支警察部隊第252章 人事安排第434章 知難而上第51章 倉惶跑回天津第426章 迎袁專使第358章 談錢傷感情第377章 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第344章 北歸第128章 “宋案”審理之爭第201章 孤家寡人第22章 大事不妙第21章 被矇在鼓裡第436章 恐怕找不出第二個第156章 隔靴搔癢第51章 倉惶跑回天津第91章 腳下的烈焰第480章 改名字第43章 第一支警察部隊第424章 學術成果2第496章 胡適的憂慮第299章 馮國璋南巡第161章 哀的美敦書第87章 吳祿貞第317章 徐大總統世昌第510章 胡適和韋蓮司第395章 話分兩頭第602章 關於世界文化三個共同的理想目標第446章 十四等於零第347章 惡有惡報第209章 陳宦其人第332章 拒籤“和約”第283章 “川、黔”之戰第445章 與林紓的爭論第320章 南北一致要求和平第549章 神會大師第334章 南北雙方的第二次和談第348章 徐世昌的最後努力第38章 高密事件第336章 張瑞璣第612章 維持“法統”第225章 三大秋操第288章 衡山、寶慶之戰第167章 洪憲六君子第419章 翰林造反第223章 熱心社會事務第235章 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