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章 重提軍民分治

蔡鍔的去世,黎元洪悲痛異常,於十一月十日、十一月二十八日、十二月四日、十二月二十一日四次以大總統命令,對蔡鍔進行表彰,並決定舉行國葬。

蔡鍔之喪,全國唁祭,其祭辭和輓聯可傳者甚多:

孫中山先生:

平生慷慨班都護;

萬里間關馬伏波。

梁啓超:

知所惡有甚於死者;

非夫人之慟而誰爲?

康有爲:

微君之躬,今爲洪憲之世矣;

思子之故,怕聞鼙鼓之聲來!

唐繼堯:

所至以整軍保民爲要圖,衆論之歸,大將慈祥曹武惠;

平時惟讀書致用相敦勖,公言不死,秀才憂樂範希文。

丁懷瑾:

成不居首功,敗不作亡命,誓師二語,何等光明,故一旅突興再造共和;

下無逞意見,上無爭利權,遺書數言,如斯深切,問舉國朝野奚慰英靈?

小鳳仙的輓聯和祭文都是衡州狂士王血痕所代撰。兩副輓聯,當時傳遍都下。

第一聯是:

不幸周郎竟短命;

早知李靖是英雄!

第二聯是:

萬里南天鵬翼,直上扶搖,那堪憂患餘生,萍水姻緣成一夢;

幾年北地胭脂,自悲淪落,贏得美人知己,桃花顏色亦千秋。

蔣方震在蔡死後,由日本發電回國,電文說:

“一年以來,公惡衣菲食以戕其身,早作夜息以傷其神。臨終之際,猶以未能裹屍爲恨。然蔡公身雖未死於疆場,實與陣亡者一例也。”

蔡鍔生前對於“治蜀”並不是沒有抱負,只因爲他在護國起起義時已有言在先,必功成而身退。或許,他是以“不爭權利爲天下倡”,所以力辭川督。在他給他的老友丁懷瑾函中,曾就“治蜀”一事表示如下的意見:

“蜀雖可爲,但民情澆薄,絕不適於從軍。若專用外軍,屏絕土著,則主客之勢互不相容,終成水火矣。弟嘗與兄論治蜀非假以十年時光不可,其始也臨以雷霆萬鈞之力,芟夷斬伐,不稍姑息,亂根既盡,民氣漸蘇,乃噓以陽和之氣,培植而長養之,殊盛業也。”

丁懷瑾(1879 一1956 ) ,字石生,晚年又號石僧,鍾英丁家莊人。曾就讀大理西雲書院,繼又赴昆明入雲南高等學堂肄業,接受了新知識。

一九零三年丁懷瑾變賣家產,西走緬甸,親眼看到緬人亡國的慘痛,於是決定剪髮易服,東渡日本留學。一九零四年由仰光乘船至橫濱轉東京,先入志成中學,後考入日本政法大學,是賓川最早的留日學生。

一九零五年孫中山在日本東京組織成立同盟會,經張繼、呂天民的介紹,丁懷瑾加入同盟會,擔任東京支部長。

一九一一 年辛亥革命發生後,留日革命志士紛紛返國。丁懷瑾與志同道合者組織“敢死隊”,在上海攻佔江南製造局,救出陳其美,並推舉陳爲滬軍都督。丁懷瑾在先鋒隊任參謀。接着又與蘇、浙、滬合組聯軍,直搗南京,擊潰張勳保皇軍。

民國建立,孫中山在南京成立臨時政.府,丁懷瑾被任命爲社會教育司司長。袁世凱竊國陰謀日益暴露,丁懷瑾再度赴日本,並在《 民籲報》上號召各界討袁。

袁世凱稱帝,雲南首倡護國起義,丁懷瑾又從日本回國,參加蔡鍔護國第一軍,入川擔任軍需。滬州納溪之役,與北洋軍鏖戰四十八日,糧餉從未發生匾乏。蔡愕就任四川督軍時期,有關外交事項丁懷瑾多有參贊。繼任富順縣長,頗有政聲。

有人或許認爲,這個時候的蔡鍔已身患重病,是身體情況已不允許他才辭去川督的。如果真這樣的認爲,恐怕是錯了。因爲不到最後時刻,幾乎沒個人對自己的身體情況有自知之明。

對於蔡鍔的心意,他的好友丁懷瑾是懂的,因此丁用行動來懷念蔡的遺志——“功成不居,長揖歸田”。

蔡東渡前,“丁任四川富順縣長,聞蔡噩耗即辭去縣篆,閉門著書,常以蔡的人格和抱負勉勵其家人子女,他稱道蔡是真正開天闢地的人物。”

古人說名滿天下,謗亦隨之,可是蔡鍔卻打破了此例。他的成敗功過,不論是友是敵,莫不對他由衷稱道,理由很簡單:蔡以“天下爲己任,卻不以天下爲己”。

一九一七年四月十二日,一代偉人蔡鍔魂歸故里,中.央.政.府在長沙嶽麓山爲他舉行國葬,蔡鍔也成爲民國曆史上的“國葬第一人”。

黎元洪接任總統後,他這個總統還是很開通的。但是,讓他什麼事都不管是不可能的,用他自己的話說,是小事可以不管,大事必須過問。

在談到民主制度和腐敗時,幾乎所有的人都認爲,必須對權力進行有效的監督和限制。因爲 ,權力本身具有腐蝕作用。如果讓權力爲所欲爲起來,是十分可怕的,不知道會給這個世界帶來怎樣的災難。而沒有監督的權利必然導致腐敗,則是鐵的規律。

對於這樣的道理,段祺瑞可能也應該知道。在袁世凱獨裁時。他恐怕比誰都希望對袁世凱的權力進行限制和監督。但是,輪到他自己就不一樣了,因爲被監督和限制,實在不是一件讓人愉快的事。

也就是說,就是黎元洪這樣的弱總統,段也是無法忍受的。在他看來,國會給他的困擾,使他不能獨斷獨行,已經夠他受了,再加上黎元洪遇事總是掣他的肘,他簡直就沒法活了。

他經常向他的親信抱怨說:“我是要他來蓋章簽字的,不是請他來壓在我的頭上!”

軍閥割據局面是逐漸形成的,袁世凱本人便是玩諸侯稱霸的集大成者。他持北洋軍自重,把清廷玩弄於股掌。

所謂玩別人者必被別人玩,袁當然不願見他治下軍閥割據,但無奈其手下的軍人霸佔地盤後,當袁的利益和他們的一致時,他們就奉行命令,不一致時,他們就可以不理睬,因此割據的局面在袁時代已經形成。

其實,這種割據局面也可以大往前追溯,比如春秋戰國。晚清時的“東南互保”,又何嘗不是一種割據。

在袁世凱時代,他曾極力支持黎元洪各省軍民分治和廢督裁兵的主張。袁的想法是先將都督和民政長兩個職務分開,然後着手裁兵,各省都督一律裁撤,各省軍隊一律直屬中央,把各省軍閥割據的局面轉變成中央集權的局面。

雖然,這個計劃因得不到各省軍閥的支持而流產。但必須指出,這實是一股正流,全國明達之士都支持廢督裁兵的計劃。我們看到了,這個計劃雖孕死腹中,然而黎元洪卻因此而獲得好名聲。

黎自己當總統後,自然而然更想貫徹這個主張。他雖然是個沒有實權的總統,但他認爲當年他提出這個主張時,全國都有共鳴,袁死後天下大變,在此時舊調重彈,或者可以行得通的。

在裁兵這一點上,段祺瑞是完全站在黎這一邊的。所以北京政.府在軍務院撤銷後,立即發出“收束軍隊”的號召。責成各省軍事當局將以前派出作戰的軍隊撤回原防,並着手編遣各地民軍,以及自從戰事發生後擴充的新編軍隊,北京要求所有軍隊都應接受北京政。府的直接管理。

黎、段雖然對裁兵問題意見一致,可是在目的上則明顯不同。黎的意思是全國普遍裁兵,無論南北,不厚此薄彼。段則是要大量裁減南方的軍隊,對自己所能控制的北洋軍則不願裁減,相反地還想繼續擴充。

黎的主張是總統和總理應該分權分工,總統以陸海軍大元帥地位管理軍事,內閣總理則專管政務。軍權既要集中於中央,總統的權力就要提高,使總統在實際上具有指揮全國軍隊和任免全國軍事長官的大權。段的主張則是:全國軍權都應該由陸軍部掌握,所謂中央就是責任內閣,並不是總統。

在護國倒袁期間,由於戰爭的關係,所以南北雙方都儘量擴充軍隊,當時全國軍隊究竟有多少數目,誰也無法統計。袁死後,全國重歸和平,當務之急,在於復員,減小軍隊員額是復員的第一步,但這卻是極其困難的事。

段祺瑞擬就了一套裁兵計劃,是規定全國陸軍爲四十師,每師一萬人,另編二十個獨立旅,每旅五百人,合共五十萬人。

此外各省可以保留一些非正規性質的警備隊,但全國警備隊不得超過二百營,每營五百人,合共十萬人。

在這個計劃中,陸軍和警備隊的區別是陸軍有一定的番號而無固定的防地,可以調來調去。警備隊則以維持地方治安爲職責,其調動範圍不出省境。

這與袁在時的計劃並無兩樣,袁是把全國軍隊分爲中央軍和地方軍,規定中央軍是正規軍。中央軍不僅在數量上超過地方軍,同時在素質上也優於地方軍。

這時,北洋軍多已有了正式番號,西南各省的軍隊則被列入暫編性質,其番號是××省暫編陸軍第××師。暫編的含意就是等候整編,整編後可以編爲中央軍,也可以編爲地方警備隊。

北洋軍既然是正規的中央軍,自然可以隨時調赴各省駐防,可是警備隊就不能任意活動。根據這個原則,段祺瑞在袁死後,還想繼續北洋軍留駐西南境內的已成之局,這便造成了更混亂的情勢。如在四川和湖南兩省,尤其是四川。

第236章 大蘿蔔章第94章 僵局第610章 關於陳垣第230章 捨命陪君子第32章 袁世凱的選擇第5章 去買官第93章 南北議和第323章 外蒙善後條例第7章 奇遇第579章 文憑造假和南遊第360章 唐繼堯的選擇第547章 關於東西方文明第267章 改組內閣第328章 青島問題第184章 來自各方的聲討和規勸第102章 革除弊陋第238章 分道揚鑣第99章 六路北伐第359章 唐聯帥出走第607章 寓居紐約第257章 徐孫之爭第584章 胡適與丁文江第51章 倉惶跑回天津第389章 羅文幹案第550章 漫遊的感想第382章 恢復法統第65章 保路運動第281章 黯然離開第77章 燎原的烈火第226章 風雲激盪中的黎元洪第237章 主導權之爭第563章 我們走那條路第74章 湖南和陝西的起義第477章 胡適回憶其母(原文)第493章 基督教的召喚第291章 各方的較量第124章 八大政綱第474章 老家績溪第353章 段祺瑞引咎辭職第477章 胡適回憶其母(原文)第384章 治國策電第122章 如此黑暗第175章 日本的圖謀第372章 徐、靳之間關係惡化第303章 嶽州攻防戰第324章 天降神將第338章 吉林問題第342章 八省同盟第579章 文憑造假和南遊第333章 揚眉吐氣的陸徵祥第168章 籌安會的表演第260章 湖北和奉天那些事第279章 段祺瑞“三造共和 ”第186章 成功出走第589章 以講演爲武器的戰士第177章 所謂的民意第72章 六字箴言第156章 隔靴搔癢第413章 投身新教育第320章 南北一致要求和平第575章 矢志不渝第161章 哀的美敦書第22章 大事不妙第292章 馮國璋和段祺瑞第15章 挫折第8章 約定第230章 捨命陪君子第175章 日本的圖謀第164章 芥蒂第614章 轉折點第325章 僅用了二十二天第380章 張作霖宣佈獨立第48章 開灤礦權第269章 復辟大戲開鑼了第507章 胡適與《新青年》第434章 知難而上第487章 民主政體的嘗試第330章 歷史意義深遠第221章 得遇明主第555章 無爲而治第459章 北京大學的”蔡元培時代” 落幕第25章 找事做第26章 想起一個人第201章 孤家寡人第108章 叫囂戰爭的人一般是從不上戰場的第21章 被矇在鼓裡第61章 開缺回籍養病第600章 風雨飄搖第12章 平叛第452章 北大不是世外桃源第340章 靳雲鵬組閣第427章 領銜新的教育部第4章 當官真好第366章 湘軍“援鄂”第293章 西原借款第616章 商山四皓第541章 爲教學管理奔波第254章 大地悲歌第107章 只能親自上陣第81章 戰漢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