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9章 上海問題

上海因爲是一個國際都市,具有特殊的地位,於是,淞滬護軍使也就成爲各派的一個爭奪的目標;尤其是直皖兩系對這一職位盯得更緊。

上海在地理位置上應屬江蘇,但淞滬護軍使在官制上不屬於江蘇督軍管轄。當年袁世凱醞釀稱帝時爲了牽制馮國璋,派遣第四師師長楊善德駐兵上海,兼任淞滬護軍使,時任江蘇督軍的馮國璋,對此一直耿耿於懷。

後來浙江督軍出缺,楊善德率兵進駐杭州,當上了浙江督軍,馮國璋乘機把淞滬軍區納入江蘇督軍管轄。但是對於馮的這一舉動,北京政.府並不承認,段祺瑞派出了皖系另一員大將,第十師師長盧永祥繼任淞滬護軍使,這便使得馮國璋把上海納入江蘇督軍轄內的企圖再次落空,

馮國璋和段祺瑞早期的糾葛,淞滬護軍使爭奪是一個重要癥結。

一九一九年八月十三日,浙江督軍楊善德因病去世, 十四日,北京政.府調升盧永祥署理浙江督軍。

這時,江蘇督軍李純便乘機提出收回上海歸江蘇管轄的要求,直系的長江三督聯合保舉第六師師長齊燮元繼任淞滬護軍使。

皖系怎會把自己手中如此重要的地盤放棄?盧永祥急電北京政.府,密保第四師(楊善德的部隊)第八旅旅長何豐林繼任淞滬護軍使。

盧以浙江督軍身份仍兼原有的第十師師長,同時把楊善德留下的第四師予以擴充爲一師一混成旅,把第四師第八旅旅長何豐林保升淞滬護軍使,併兼任混成旅旅長,另保舉第四師第七旅旅長陳樂山爲第四師師長。盧的嫡系第十師一旅駐杭州,一旅駐上海。

這一安排讓直系大爲不滿,但是直系沒有理由正面反對,便提出意見,認爲淞滬護軍使地位很高,不能由一個資格很淺的旅長繼任。直系把這個意見向北京反映,要求北京政.府慎重考慮淞滬護軍使的人選問題。

盧永祥當然不會把已經到手的地盤放手,他的態度非常的堅決,向北京政.府表示:如果不接受他的意見他就不幹浙江督軍,寧願回任淞滬護軍使。雖然,這應該是一種姿態,只是向直系和北京政.府示威。

但是,九月十四日盧竟由杭州回到上海,好像真要回任淞滬護軍使,這使得北京政.府大感爲難。

爲了和緩李純、盧永祥之爭,北京政.府乃採取一個折衷辦法,明令發表三案:

一、特任盧永祥爲浙江督軍。

二、裁撤淞滬護軍使。改設淞滬鎮守使。

三、令何豐林爲淞滬鎮守使。

在北京方面看來,這是個一舉兩全之法。即解決了官職問題,也用了皖系的人。

但在皖系看來,上海在江蘇轄境內,護軍使可以不受督軍節制,但是鎮守使則必需受督軍節制。顯然是滿足了直系和李純吞吃淞滬的需求,浙江卻因此而失去了上海這塊風水寶地,這樣的結果是無法接受的。

於是,盧永祥、何豐林聯名發電:“恭讀大總統命令,特授盧永祥爲浙江督軍,淞滬護軍使着即裁撤,改設鎮守使,調任何豐林爲淞滬鎮守使,此令等因。當此南北爭持之際,國是未定,人心未安,政.府失其重心,大局日趨危險,淞滬地方重要,未便驟事更張,除電呈大總統外,現仍以盧永祥兼任淞滬護軍使名義,由豐林代行,維持現狀。謹此電聞,即請查照爲荷。”

何豐林同時自發一電向中央辭職。

電雲:“大總統國務院參陸部鈞鑒:恭讀大總統令,淞滬護軍使一缺,着即裁撤,改設淞滬鎮守使,調任何豐休爲淞滬鎮守使,此令等因。奉令之下,惶悚莫名。伏念淞滬地方重要,綰轂東南,自民國四年裁併上海、淞江兩鎮守使,特設護軍使一職,直隸中央,當時設官分職,用意至爲深遠。數年以來,迭經事變,用能本其職權,隨機應付。至去歲盧督調任後,學.潮震盪,工商輟業,人心動搖,閭里虛驚,豐林一秉成規,倖免意外。現方南北相持,大局未定,忽奉明令,改設鎮守使,職權驟縮,地方既難維持,事機尤多貽誤,對內對外,鹹屬非宜。豐林奉職無狀,知難勝任,惟國家官制,必須因地制宜,不能因人而設。惟有退讓賢路,仰懇大總統准予免去淞滬鎮守使一職,以重舊制,而維大局,不勝屏營待命之至。”

何豐林(1873~1938),字茂如,山東平陰人。因早年喪父,隨叔叔何宗蓮生活,在村中私塾讀書,因用功讀書而精通文字。

後跟隨叔父到天津,入北洋陸軍學堂,畢業後初任袁世凱新建陸軍教練官,不久至陸軍第四鎮爲哨官,屬盧永祥標統管轄。

盧對何豐林格外看重,將其視作心腹,盧升任第四師師長時,將其提任爲團長。

一九一二年後,何先後任陸軍第四師第七、第八旅旅長,不久隨浙江督軍楊善德前往浙江。一九一三年晉升爲浙江寧臺鎮守使,袁世凱稱帝后,封三等男爵。

緊隨以上兩通電報,第四師、第十師(都屬浙方)全體軍官發電北京,籲請收回裁撤淞滬護軍使的成命,任命何豐林爲護軍使。

這時北京方面正爲了直皖決裂,戰端將啓,無心顧及東南,未立即答覆。

何豐林認爲是李純從中作梗,發電李純有:“解鈴繫鈴,全在吾師”句,又聯合吳淞警備司令榮道一致電李純有:“同人等羣相詰責,無詞應對,私心惴測,亦難索解,非中央欺吾師,即吾師欺學生”云云。

原來何豐林和榮道一都是李純的學生。李純覆電表示心跡雲:“中央命令如果由兄指使,兄無顏見弟,無顏見人”。

北京的人事安排本就是因爲李純等直系有異議而做出的,他的電報非但不能說服浙江方面,反而加劇直皖由此而引發的矛盾。

於是,雙方劍拔弩張,分兵佈防。

看到江浙的戰火即將燃起,江蘇士紳首先聯合各團體呼籲和平。李純平素示人的是主張和平的形象,便帶頭做出緩和的姿態,浙江方面亦不願做得太過火,一場紛爭總算雙方能懸崖勒馬。

引起爭議的鬆滬護軍使一職擱置了一段時間後,最後還是達成了盧永祥的心願,何豐林於一九二0年七月正式就任鬆滬護軍使兼陸軍第六混成旅旅長。當然,這爲後話。

直皖之爭越演越烈,龔心湛的代內閣總理代不下去了,這時呼聲最高的是陸軍總長靳雲鵬。

他是段祺瑞的四大金剛之一,是張作霖的兒女親家,是曹錕的換帖兄弟。在徐世昌和段祺瑞對內閣總理人選意見不能一致的時候,靳算是一個各方都勉強可以接受的人選。

一九一九年九月十九日,曹錕發出通電,呼籲靳雲鵬出面組閣,又於二十二日與張作霖聯合發出通電爲靳捧場。

靳雲鵬也有政敵,是段的四大金剛之一徐樹錚。小徐雖反對靳,也很有能量,可是大環境對靳太有利了,因此小徐的反對掀不起大浪。

九月二十日,北京政.府公佈命令准許龔心湛辭職,派陸軍總長靳雲鵬兼代國務總理。

靳就任代理國務總理後,第一道人事命令是聘張志潭協助處理內閣事務。

張志潭是徐樹錚的死對頭,這一來很明顯靳和小徐是針鋒相對了。

張志譚(1884-1936)字遠伯,河北省豐潤人。前清舉人,晚清時曾任陸軍部候郎中。

一九一四年——一九二一年,先後任綏遠道尹、內務部次長、陸軍次長、內務總長、交通總長等職。後退出政壇,到天津英租界隱居。

張志譚一生酷愛書法,卸任後每日練字不輟。他與天津著名書法家華世奎關係甚密,華經常來張處與其共同切磋書法技藝。張志譚的字卻也寫得十分漂亮,天津著名飯店“登瀛樓”三字即爲張志譚所題。他去世後,其弟張志徴爲其出《蠡園遺墨四種》,由華世奎題簽。

靳代閣後,吳佩孚也來了一份賀電,雖然吳只是一個小小的師長,卻給靳帶來了極大的歡欣。

錢能訓內閣是民國八年六月十三日辭職的,此後一直是代理,正式的國務總理由於徐世昌、段祺瑞意見不統一而難於產生。

現在靳雲鵬既然得到各方的同意,又是老徐(徐世昌)所痛恨的小徐(徐樹錚)的敵人,徐世昌當然樂見。於是便正式諮請安福國會,提名靳爲國務總理,請國會予以通過。

這時小徐正在庫倫,而段祺瑞既然支持靳雲鵬組閣,安福系當然不便反對,不過提出了一個交換條件,提出了內閣“三長一秘”的人選。

三長是財政總長李思浩,司法總長姚震,交通總長朱深,國務院秘書長曾毓雋,這四人都是安福系的中堅人物。

靳雲鵬當時表示不反對,於是,十月三十一日衆議院通過了靳內閣,十一月四日參議院也予通過。

第237章 主導權之爭第255章 重提軍民分治第532章 個性主義第70章 呼聲第120章 關係終於理順了第442章 春風化雨第357章 四巨頭會議第240章 國旗國都之爭第102章 革除弊陋第210章 斷絕關係第237章 主導權之爭第491章 求博第573章 當諍友、諍臣第130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310章 戰與和第424章 學術成果2第472章 永遠活着第100章 兩邊都難第537章 西方的孔子第10章 選擇和機遇第247章 外逃第166章 實情第143章 熊希齡中招第25章 找事做第235章 立法第74章 湖南和陝西的起義第169章 楊度的《君憲救國論》第166章 實情第99章 六路北伐第546章 感情的事第383章 風口浪尖的黎元洪第598章 校友簽名致敬第41章 東南互保第240章 國旗國都之爭第160章 二十一條第188章 熔岩涌動第88章 大通起義第330章 歷史意義深遠第445章 與林紓的爭論第203章 逼得啞人說話第384章 治國策電第502章 約翰·杜威和實用主義第375章 樑士詒請辭第235章 立法第174章 列強的干涉第298章 六道命令第189章 聖戰揭幕第444章 “退款興學”運動第103章 速定大計折第396章 江防事變第324章 天降神將第281章 黯然離開第67章 迫不及待第596章 回到北平第377章 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第215章 和觀音同日出生第1章 袁項城出生第10章 選擇和機遇第154章 尊孔復古第66章 機會第29章 再一次因禍得福第56章 禍從口出第185章 蔡鍔和小鳳仙第354章 李純突然暴死第113章 首屆內閣第523章 胡適的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第292章 馮國璋和段祺瑞第334章 南北雙方的第二次和談第492章 關於選專業第514章 改革喪禮第113章 首屆內閣第413章 投身新教育第505章 異曲同工第19章 一心離開第499章 胡適的留學生活第21章 被矇在鼓裡第171章 關於國體第245章 刀下留人第292章 馮國璋和段祺瑞第462章 蔡元培與“清黨”第602章 關於世界文化三個共同的理想目標第358章 談錢傷感情第179章 司馬昭之心第42章 接任直隸總督第263章 事態擴大第237章 主導權之爭第119章 超然內閣第91章 腳下的烈焰第28章 下重藥第70章 呼聲第111章 進入新的時代第93章 南北議和第179章 司馬昭之心第547章 關於東西方文明第473章 出生地和家庭第601章 關於青年人的苦悶第493章 基督教的召喚第168章 籌安會的表演第317章 徐大總統世昌第434章 知難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