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章 治國策電

也真奇了怪了,黎元洪越不想幹,這些人越是逼着他,求着他幹。曹錕、吳佩孚、蕭耀南、劉承恩、田中玉、齊變元、王瑚、許世英、王懷慶等軍政長官,一個電報接一個電報的勸進。各方面代表,一批接一批的造訪。他們好像還分了班,是不達目的絕不罷休。

黎元洪開始還能挺住,但終於吃不住勁了。特別是聽了一個議員的幾句話,簡直讓他有些無地自容。

那個議員的話是:“您不出山,難道任由他們胡來嗎,黎公,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啊!”

六月六日,天津黎宅舉行談話會,參加者有舊國會的兩院議長,曹吳等重要軍人的代表,各省團體代表多人。黎元洪親切地招待他們,略致寒暄之辭後,就拿出一張電稿請大家傳閱。

他補充說:“這個電稿上所寫的,辦得到我就復職,辦不到就請你們另選高明。”

說完他就叫幕僚們代爲招待來賓,自己則搖着肥碩的身驅退入內室。

這就是黎元洪著名的治國策電,由饒漢祥主筆,滔滔三千言,主張廢督裁兵。

電略曰:“前讀第一屆國會參議院王議長,衆議院吳議長等宣言,由合法總統依法組織政.府,並承曹、吳兩巡閱使等十省區冬電,請依法復位,以維國本,曾經覆電辭謝。頃復奉齊督軍(燮元)等十五省區冬電,及海軍薩上將(鎮冰)各總司令等江電,京省各議會教育會、商會等來電,均請旋京復職。又承兩位議長暨各省區各團體代表敦促,僉以回覆法統,責無旁貸,衆意所趨,情詞迫至,人非木石,能無動懷?第念元洪對於國會,負疚已深。當時恐京畿喋血,曲徇衆請,國會改選,以救地方,所以紓一時之難;總統辭職,以謝國會,所以嚴萬世之防。亦既引咎避位,昭告國人,方殷思過之心,敢重食言之罪?縱國會諸公矜而復我,我獨不愧於心歟?

“抑諸公所以推元洪者,謂其能統一也。十年以還,兵禍不絕,積骸齊阜,流血成川。斷手削足之慘狀,孤兒寡婦之哭聲,扶吊未終,死傷又至。必謂恢復法統,便可立消兵氛,永杜爭端,雖三尺童子,未敢妄信,毋亦爲醫者入手之方,而癥結必有在乎?癥結惟何?督軍制之召亂而已!民軍崛興,首置都督,北方因之,遂成定製。名號屢易,權力未移,千夫所指,久爲詬病,舉其大害,厥有五端:

“練兵定額,基於國防。歐戰既終,皆縮軍備,亦實見軍國主義,自促危亡。獨我國積貧,甲於世界,兵額之衆,竟駭聽聞。友邦之勸告不聞,人民之呼籲弗恤。強者擁以益地,弱者倚以負嵎。雖連年以來,或請裁兵,或被繳械,卒之前省後增,此損彼益,一遣一招,糜費更多。遣之則兵散爲匪,招之則匪聚爲兵,勢必至無人不兵,無兵不匪,誰實爲之?至於此極。一也。

“度支原則,出入相權,自擁兵爲雄,日事聚斂,始挪省稅,終截國賦。中央以外債爲天源,而典質皆絕。官吏以橫徵爲上選,而羅掘俱窮。弁髦定章,蹂躪預算,預徵至及於數載,重納又艱於崇朝。以言節流,則校署空虛;以言開源,則市廛蕭索。賣女鬻兒,禍延數世,怨氣所積,天怒人恫。二也。

“軍位既尊,爭端遂起,下放其上,時有所聞。婚媾兇終,師友義絕,翻雲覆雨,人道蕩然!或乃……宰制一省,復冀兼圻,……扼據要塞,侵奪鄰封。猜忌既生,殺機愈烈,始則強與弱爭,繼則強與強爭,終則合衆弱以與一強爭,均可泄其私仇,寧以國爲孤注。下民何辜,供其荼毒。三也。

“共和精神,首重民治。……自督軍制興,濫用威權,干涉政治,囊括賦稅,變更官吏。有利於私者,弊政必留;有害於私者,善政必阻。省長皆其姻婭,議員皆有重儓。官治已難,遑問民治?憂時之士,創爲省憲,冀制狂瀾。……顧按其實際,以爲積重難返之勢。……易湯沿藥,根本不除,雖有省憲,將焉用之?假聯省自治之名,行藩鎮剽分之實,魚肉我民,而重欺之,孑遺幾何,抑胡太忍。四也。

“立憲必有政黨,政黨必有政爭,果由軌道,則政爭愈烈,真義愈明,亦復何害。顧大權所集,既在督軍,政黨爭權,遂思憑藉。二年之役,則政黨擁督軍爲後盾,六年之役,則政黨倚督軍爲中心。自是厥後,南與南爭,北與北爭,一省之內,分數區焉!一人之下,分數系焉!政客借實力以自雄,軍人假名流以爲重。縱橫捭闔,各戴一尊。……卒至樹倒猻散,城崩狐遷,軍人身徇,政客他適。受其害者,又有別人。斬艾無遺,終於自殺,怒潮推演,可爲寒心。五也。

“其餘禍害,尚有不勝枚舉者。……今日國家危亡,已迫眉睫,非即行廢督,無以圖存。若猶觀望徘徊,國民以生死所關,亦必起而自救,恐督軍身受之禍,將不忍言。爲大局求解決,爲個人策安全,莫甚於此。……

“督軍諸公,如果力求統一,即請俯聽芻言,立釋兵柄,上至巡閱,下至護軍,皆剋日解職,待元洪於都門之下,共籌國是。……國會及地方團體,如必欲敦促元洪,亦請先以誠懇之心,爲民請命,勸告各督,先令實行。果能各省一致,迅行結束,通告國人,元洪當不避艱險,不計期間,從督軍之後,慨然入都,且願請國會諸公繩以從前解散之罪,以爲異日違法者戒。奴隸牛馬,萬劫不復,元洪雖求爲平民,且不可得,總統云乎哉?……若衆必欲留國家障礙之官,而以坐視不救之罪,責退職五年之前總統,不其惑歟?諸公公忠謀國,當鑑此心,如以實權爲難捨,以虛號爲可娛,則解釋法律,正復多端,亦各行其志而已。”

黎元洪的電報發表後,吳佩孚於七日有電贊同。

電略雲:“……誓以至誠贊助大計,願奉命爲前驅,作各省之先導……”

吳佩孚原決定親身赴天津迎黎出山,因接到電報而中止行程。

緊接着曹錕、吳佩孚有聯合通電響應。

電略雲:“……廢督裁兵,錕、孚願爲首倡……”

黎元洪收到曹、吳聯電後再補發一個電報雲:“救國大計,非可徒作空言。若公等無切實表示,不即日全體解去兵柄,則元洪不能冒昧來京。”

廢督裁兵是當時民衆最迫切的願望,黎元洪抓住了這個題目,老實說沒人敢反對。

於是直系軍人一致發出贊同之聲,江西督軍陳光遠願意首先解職:“一面收束軍署各事,一面暫以個人名義維繫軍心。”

接着陝西督軍劉鎮華、山西督軍閻錫山、湖北督軍蕭耀南、四川督軍劉湘、山東督軍田中玉、安徽督軍張文生、江蘇督軍齊燮元、海軍林葆懌、杜錫珪、薩鎮冰等均紛紛通電贊成。

其實,曹錕、吳佩孚對於迎黎元洪覆任大總統一事,並不像面上的那麼一致。曹的左右,也就所謂保定派,由始至終是要擁曹錕登大寶的。對此,吳佩孚自然不敢反對,只是強調時機還不成熟。

曹錕雖然一再表示:“子玉的意見就是我的意見”。可是“子玉雖親,不如自己親。”他內心所想正是保定派的主張,就是總統自爲。對於吳的迎黎,雖然不便反對,其實是不願意的。

當他聽到黎提出條件要裁兵廢督後才肯上臺時,可算是找到了藉口,拍着桌子跳了起來,罵道:“嚇,還要提條件,這是什麼話,捧他做現成總統,他卻要整垮我們,真是豈有此理。”

保定派的人趁機向曹琨進言,挑撥曹吳關係,說吳根本就是個忘恩負義的小人,所謂迎黎復職不過是吳佩孚不願捧老帥做總統的擋箭牌。提出如果老帥現在不便到北京做臨時大總統,可以組織一個“行政委員會”,作爲選舉總統前的過渡機關。

曹覺得這個意見很不錯,暗示左右和吳佩孚疏通。

吳佩孚得知此情後,苦口婆心地勸曹,迎黎是一種政治手段,爲了對付廣東,是拆廣東政.府的臺,因爲舊國會恢復了,廣東護法就失去了根據。將來要怎樣做就容易了。儘管很不情願,曹錕最後還是接受了吳的意見。

黎元洪還想看看其它督軍的態度。六月八日,黎的親信金永炎有事到保定去見吳佩孚。

吳直截了當地告訴金永炎:“現在情勢複雜,黃陂如再不下決心,我就無能爲力了。請你即返天津,問他一言而決。”

金本就是鐵桿的“勸進派”,即拍胸說:“黃陂方面我可以負責,保定方面請你堅持到底。”

六月十日金永炎由保定回到天津,向黎報告:吳佩孚雖堅持主張迎黎,但曹錕的保定派卻在不停地搗亂,時機緊迫,隨時會有變化。

於是,黎元洪就不再等待各省督軍都表態了,於當天連發兩電。

一電雲:“……接曹、吳兩巡閱使,齊、馮、閻、蕭各督軍等先後函電,均表贊成(指廢督裁兵問題),曹、吳兩使且於陽日通電首願施行,爲各省倡;並齊督軍庚電,具見體國公忠。……元洪憂患餘生,得聞福音,喜極以泣。謹於本月十一日先行入都,暫行大總統職權,維持秩序。……議員陸續入京之日,即爲督軍從容解職之時。”

二電雲:“……法律問題,應由國會解釋。……俟國會開會,聽候解決。……”

第二電所謂法律問題,說的是關於黎復職的任期問題的爭議,他的態度。

徐世昌去職和黎元洪醞釀復職期間,一些熱中權位的人,由於政局在變動中,奔走營謀,極盡能事。

第一等人自然是活動國務總理,總理呼聲最高的,就是前司法總長張紹曾。張也是老北洋派,又是吳佩孚的兒女親家。這次策劃黎元洪覆任總統,張也是出大力者,很多人都看好張紹曾。

這時候,誰做總統,誰做國務總理,自然都要吳佩孚點頭,他如果不點頭,誰也做不成。張紹曾既然有這麼好的條件,自然被大家看做最熱門人物。

可是,就在他呼聲最高時,六月四日,吳佩孚有一封電報給吳景濂、王家襄、邊守靖、張紹曾等。

電雲:“佩孚等爲統一民國,敦請黃陂依法復位,凡有人心當一致敦促,早定國本。內閣問題乃元首特權,某何人斯,敢行過問,公等請勿以此相詢。周少僕、孫伯蘭等才堪組閣,將來自有實現之日,烏用他人代爲運動,令國人齒冷。敬輿(張紹曾字)以避跡遠嫌爲是,不宜瓜田李下,自取熱中之誚。國事至此,政客軍人尚營營只鶩私利,真可痛也。幼山(王家襄字)、蓮伯(吳景濂字)兩兄應即代表議員,負責敦請元首剋日還京,以鞏固中樞,再由元首提出總理,以南北衆望允孚者爲宜,內幕私圖者,均非有心肝之人也。……”

吳佩孚這通電報是答覆吳景濂公開推薦張紹曾組閣,請吳佩孚支持。可是這封覆電則把所有熱中做官的人都痛罵了一頓。

第261章 張作霖第208章 四川前線停戰第516章 打孔家店第323章 外蒙善後條例第414章 大刀闊斧第553章 新月社重整旗鼓第93章 南北議和第347章 惡有惡報第154章 尊孔復古第406章 讀書啓蒙第613章 虛位以待第214章 夢斷紫禁城第389章 羅文幹案第139章 慶典第300章 成都之戰第494章 與基督教擦肩而過第153章 白朗起義第404章 鍾靈毓秀第354章 李純突然暴死第316章 爆炸性事件第49章 君主立憲第485章 昭君出塞新曲第25章 找事做第225章 三大秋操第402章 決心南下第18章 好景難長第98章 爲什麼會出這樣的事第456章 收穫頗豐第101章 小人之心第337章 厚臉皮的王揖唐第552章 所謂冒充博士第370章 孫中山力主北伐第8章 約定第238章 分道揚鑣第387章 最大問題第347章 惡有惡報第314章 吳秀才其人第533章 提攜後進第567章 麻煩未了第44章 肅貪治吏第193章 鏖戰綦江第68章 武昌起義第228章 瑞澂的下馬威第390章 內幕第217章 尋求改變第487章 民主政體的嘗試第445章 與林紓的爭論第577章 丟掉和平幻想積極投身抗日救亡第20章 心機第198章 廣東也宣佈護國獨立第243章 無奈離開老窩第228章 瑞澂的下馬威第501章 偉人的風采第480章 改名字第431章 勤工儉學第133章 二次革命第416章 書院式的教學法第76章 大後方起火第425章 當上了教育總長第330章 歷史意義深遠第192章 貴州護國起義第344章 北歸第440章 學科改革第494章 與基督教擦肩而過第569章 二進北大第513章 《中國哲學史大綱》第394章 “合法”內閣第373章 樑士詒組閣第202章 撤銷帝制第81章 戰漢陽第612章 維持“法統”第339章 上海問題第425章 當上了教育總長第203章 逼得啞人說話第338章 吉林問題第431章 勤工儉學第75章 慢慢走,等等看第56章 禍從口出第140章 袁世凱的心病第298章 六道命令第231章 安民告示第323章 外蒙善後條例第205章 馮國璋的如意盤算第152章 古今中外獨家創始的選舉法第328章 青島問題第143章 熊希齡中招第473章 出生地和家庭第59章 主持立憲和署理外務第312章 安福國會第480章 改名字第83章 連自己兄弟也不能吐句實話嗎第427章 領銜新的教育部第364章 非常選舉第411章 點翰林第46章 辦實業第189章 聖戰揭幕第595章 迴歸做學問第556章 人權與約法第492章 關於選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