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4章 鍾靈毓秀

紹興,簡稱“越”,古稱越州,地處杭州灣南岸,東連寧波市,南臨台州市和金華市,西接杭州市,北隔錢塘江與嘉興市相望。亞熱帶季風氣候,溫暖溼潤,四季分明。

紹興歷史悠長,新石器時代中期,這裡就有人類活動(考古稱小黃山文化),距今已有約9000年曆史。

據史載:大禹治水告成,在紹興境內茅山會集諸侯,計功行賞,死後葬於茅山,茅山因此更名爲“會稽”。

春秋時期,於越民族以今紹興一帶爲中心建立越國,成爲春秋列國之一。

戰國,越王勾踐大敗吳國,越國疆域拓展至江淮地區。至周顯王三十六年(前333),楚威王興兵敗越,盡取故吳地並至浙江,越始“服朝於楚”。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定江南,降越君,以吳越地置會稽郡”。

西漢,武帝元封五年(前106),置十三刺史部,督察各郡,會稽郡受督於揚州刺史部。

東漢,永建四年(129),分會稽郡置吳郡,今錢塘江以南仍爲會稽郡。

三國,會稽郡隸屬於吳。

西晉,太康二年(281),以會稽地封於驃騎將軍孫秀,以郡爲國,稱會稽國。

南朝,宋永初二年(421),復會稽郡,置東揚州。陳永定年間(557~559),會稽郡析山陰置會稽縣。

隋朝,開皇九年(589),廢會稽郡,改東揚州爲吳州。大業三年(607),復爲會稽郡。

唐朝,武德四年(621),改會稽郡爲越州,置越州總管府,後改越州總管府爲越州都督府,隸屬於江南道。乾元元年(758),廢越州中都督府,置浙江東道節度使駐越州,,號越州爲東府。

北宋,熙寧七年(1074),設兩浙東路駐越州。南宋,建炎四年(1130),宋高宗駐蹕越州,取”紹奕世之宏休,興百年之丕緒”之意,下詔從建炎五年正月起改元紹興,並升越州爲紹興府。

元朝,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改紹興府爲紹興路。元順帝至正二十六年(1366),復置紹興府。

清朝,設浙江省,紹興府隸屬寧紹臺道。宣統三年(1911),並山陰、會稽爲紹興縣。

有個成語謂之鐘靈毓秀,意爲凝聚了天地間的靈氣,孕育優秀人物。用這個成語來形容紹興恐怕是再恰當不過了。

自古以來,留下的先賢和文人墨客的印跡可謂俯拾即是、斑駁可考。

治水八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大禹的傳說,已經在這裡物化爲氣勢巍峨的大禹陵廟,供千百年來的人們瞻仰憑弔。

“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越王勾踐在這裡的臥薪嚐膽,激勵一代又一代人在逆境中奮發。

還有與勾踐的故事聯繫在一起的美麗動人的西施姑娘,生於斯而葬於此。

報國無門的大詩人陸游,在這裡的沈園邂逅初戀唐婉,寫下纏纏綿綿的詩章——《釵頭鳳》。

唐代大詩人賀知章、《論衡》的著者王充、大器晚成的史學家章學誠、大書法家王羲之,在這裡也都有故事留下。

至於近代,更謂名人輩出。

徐錫麟、秋瑾、陶成章(革命家,光復會創立者及領袖之一)、劉大白(詩人,文學史家,新詩開創者)、魯迅、馬寅初(經濟學家、教育學家、人口學家)、夏丏尊(文學家)、竺可楨(科學家和教育家、著名地理學家和氣象學家、中國近代地理學的奠基人)、范文瀾(歷史學家)、周.恩.來、朱自清(詩人、散文家)、俞平伯(詩人、作家、紅學家)、錢三強(核物理學家、袁雪芬(戲劇泰斗)……

看這一長串薈萃的名人,紹興被譽近代中國政治史和文化史上罕有的羣星璀璨之地實至名歸。

在地理上背靠大陸,被深厚的大陸文明底蘊滋養,又瀕臨沿海地區,兼具開放的氣息,毫無疑問,紹興這種獨特的地理壞境,使其成爲近代中國社會新思想的萌發地之一。

1868年1月11日,公認的“學界泰斗”、“一代宗師”的蔡元培蔡先生,就出生在這歷史名城紹興(時爲紹興府山陰縣城筆飛弄)。

蔡元培的乳名原本叫阿培,進私塾讀書後取名元培,字鶴卿,又改字仲申,別名鶴廎。後來,他自號爲“民友”,原意是老百姓的朋友。這個名字還多少有點清高氣,認爲自己不同凡類。與民爲友者,當然不自認爲是“民”,而是親近、影響、教化人民的人。或許,他覺得自己本來就是老百姓中的一員,怎麼能叫“民友”呢?於是就改號爲孑民。因此。很多人都尊重的稱他爲 “孑民先生”。

蔡元培生在一個世代經商之家,只是屢遭挫折,如蔡元培在他的“自述”中所說:“我家明末由諸暨遷至山陰,我祖先有營木材業者,因遭同行人嫉妒,被斧砍傷,受傷後遂不復理木材業。自此祖又兩世,至我曾祖,行四。我曾祖之兄行三者,營綢緞業於廣東,因偷關被捕,將處極刑,家中營救,罄其所有,免於一死。”

蔡元培的祖父經營典當業,是當地一家典當鋪的經理。因行事公正,又善經營,遂致家業漸漸興旺。其祖父生七子,蔡元培的父親爲長子;“三子好武,不知往終;居家六子,次子爲綢緞莊經理,長、五、七子分別爲錢莊經理,四子亦經營錢莊,只有六子讀書”。

蔡元培有兄弟四人,姊妹三人,他是家裡的老二。說來奇怪,他們兄弟姊妹,排行佔單數的,長得像母親,面橢圓、膚白皙;排行佔雙數的,卻像父親,方臉、膚黃。蔡元培排行老二,長得就像父親的翻版。蔡元培的七個同胞兄妹中,後來有四個夭折,只有他和大哥、三弟活了下來,三人分別相差兩歲。

長到6歲時,家境不錯的蔡元培,就開始在自家延請教書先生開設的私塾中讀書。

古代教育主流是儒家教育,儒家把教育分爲這樣幾個階段:

0歲到3歲,爲“家學”時期,主要的任務是健康成長,還有基本生活常識和禮儀規範。

4歲到6歲,爲蒙學時期。蒙學的主要任務有禮教和樂教兩部分。

7歲到12歲,爲學館時期,主要任務是讀經,也有習字、練武等活動。6歲以前一般不讀經。讀經要“詳訓詁、明句讀”,是要詳細解釋的。

13歲到20歲,爲官學時期,一般會去縣學、府學繼續學習,學習的內容主要是解經,也包括琴棋書畫、詩詞文賦、經史子集等內容。

而後21歲到35歲,這個時期學習的主要任務有兩個:一個是學習專業,如天文地理、農業水利、醫卜數術、政治軍事;還有一個任務,是行萬里路、交遊。這是古代教育裡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和階段,也有爲出仕做官做準備的。

36歲到70歲,則是古代讀書人出仕做官時期。

清代地方的官學有名無實,青少年真正讀書受教育的場所,除社學和義學外,一般都在地方上或經濟寬裕人家所辦的學塾裡。

蔡元培進入私塾之後,私塾老師周先生教他讀《百家姓》《千字文》《神童詩》,讀書之外還要練習寫字和對對子。稍長一些,就開始讀最基本的儒學經典,像“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詩經》《書經》《周易》《小戴禮記》《春秋左氏傳》),並學習寫作八股文。

在私塾課堂上,體罰教育絕對是合理合法的。所謂“教不嚴,師之惰”“不打不成材”,調皮的孩子們在學塾裡,被戒尺打手心是再正常不過的事。那個年代的家長,是絕對不會因爲自己的孩子在學校裡,遭到老師的打手心乃至於打屁股而找上門去評理的。反而認爲這纔是先生對自己孩子的悉心培養的表現,是盡職盡責地要培育好自己的下一代。往往會幫着先生說話,反過來訓斥自己的孩子。

學生整天關在教室裡熟讀課文,死記硬背。學生如果不會背書,就會受到先生體罰——用戒板打手心。學生沒有年級,原教科書教學完了,先生選購新教科書。學生對課文雖一知半解,但都能倒背如流。

蔡元培是聰明勤奮的孩子,但縱使資質再好,也逃不過被老師打手心的經歷。而且重複犯錯誤會加倍責打手心。有一次,由於他背誦《易經》,連着錯了很多次,被責打手心達百下。

蔡先生後來自嘲說:“這種不分貴賤賢愚、一概打而後教的教學手段,卻也頗能培養學生的謙遜平等的精神。”

私塾裡,老師是不會過多地解釋課文,只是一味地要求學生死記硬背。或許,這種學習方法的邏輯是:孩童時節,人記憶力強而理解能力弱,不管怎樣先背下來,現在不懂,以後會懂的。

很多讀書人,在以後的人生中,經典名句張嘴就來,這應該受惠於幼年的死記硬背。看來,什麼事都不是一無是處。

年幼的蔡元培是個特別聽話的孩子。不管懂不懂,就按先生的要求認真背誦,在課堂上既不東張西望,更不玩耍嬉戲,小小年紀就展露出一股從容安詳的性格與氣質。

這也造就了蔡元培讀書,做事特別專注的性格。

一次,他獨自在自家樓上讀書。忽然樓下房宅着火,幸虧火勢不大,家人都驚慌失措地呼叫着撲火。火很快就撲滅了,卻唯獨不見蔡元培,大家急忙上下四處尋找,纔在樓上找到。發現蔡元培仍然安坐在樓上,口中唸唸有詞地還在讀書,根本不知道外面發生了什麼事。

又一次,天快黑了,蔡元培的奶媽叫他和一起玩耍的小表叔下樓,奶媽先抱小表叔下樓,讓蔡元培在樓梯口坐着等。誰知奶媽一忙別的事把這邊的事忘了,幾個小時後,奶媽突然想了起來,趕忙回來找蔡元培。只見他靜靜地坐在樓梯口,一步都沒挪,也不哭不叫,平和的樣子簡直不像五六歲的孩子。

或許,這就是所謂的非常之人行非常之事。

第207章 南京會議第429章 辭職第103章 速定大計折第558章 新文化運動與國民黨第458章 講義費風波第475章 讀書和啓蒙第378章 張作霖“擊鼓罵曹”第544章 科學與玄學的論戰第437章 大師雲集第235章 立法第87章 吳祿貞第133章 二次革命第23章 離開第379章 直奉之戰第269章 復辟大戲開鑼了第223章 熱心社會事務第353章 段祺瑞引咎辭職第610章 關於陳垣第7章 奇遇第357章 四巨頭會議第182章 開張第70章 呼聲第606章 努力支撐殘局第23章 離開第28章 下重藥第313章 如此選舉第241章 民國第一偉人第89章 出師未捷第246章 人是有底線的第418章 開始革命生涯第77章 燎原的烈火第578章 提倡“大衆語”第287章 傅良佐督湘第166章 實情第572章 武漢見蔣第111章 進入新的時代第292章 馮國璋和段祺瑞第188章 熔岩涌動第374章 吳佩孚倒樑第462章 蔡元培與“清黨”第426章 迎袁專使第178章 傳染性的政治病第206章 各有所求第354章 李純突然暴死第269章 復辟大戲開鑼了第493章 基督教的召喚第428章 大學令第369章 桂系的日子不好過第386章 好景難長第149章 徐世昌出山第450章 越縵堂日記第93章 南北議和第124章 八大政綱第429章 辭職第390章 內幕第468章 中華民國大學院第468章 中華民國大學院第128章 “宋案”審理之爭第28章 下重藥第248章 九個回合第120章 關係終於理順了第608章 胡適與唐德剛第51章 倉惶跑回天津第298章 六道命令第44章 肅貪治吏第436章 恐怕找不出第二個第146章 袁世凱如願以償第325章 僅用了二十二天第377章 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第348章 徐世昌的最後努力第188章 熔岩涌動第121章 黎元洪和張振武第451章 百花齊放第121章 黎元洪和張振武第453章 從未被人忘記第344章 北歸第22章 大事不妙第69章 不可能變成了可能第295章 難產的國務總理第592章 最後十分鐘第410章 會考第579章 文憑造假和南遊第264章 對德態度第364章 非常選舉第139章 慶典第170章 汪鳳瀛和梁啓超第547章 關於東西方文明第579章 文憑造假和南遊第354章 李純突然暴死第244章 瀛臺“楚囚”第544章 科學與玄學的論戰第232章 街頭一景第68章 武昌起義第136章 民心所向第131章 善後大借款第34章 自保第237章 主導權之爭第505章 異曲同工第312章 安福國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