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1章 美育

談到蔡元培對中國教育所作的貢獻,不能不談及美育,而一旦談到美育,就一定會和蔡元培的名字聯繫在一起。

在北大校長任上,蔡元培常說的一句話是:“文化進步的國民,既然實施科學教育,尤要普及美育。”

他說:“人的一生,不外乎意志的活動,而意志是盲目的,其所恃以爲較近之觀照者,是知識;所以供遠照、旁照之用者,是感情……人人都有感情,而並非都有偉大而高尚的行爲是由於感情動力的薄弱。要轉弱爲強,轉薄爲厚,有待於陶養。陶養的工具,爲美的對象,陶養的作用,叫做美育。”

美育,又稱美感教育。即通過培養人們認識美、體驗美、感受美、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從而使我們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養。

蔡元培是在中國提出美育的第一人(“美育”一詞也是由他譯自德文)。

在蔡元培看來,愛美是人類性能中固有的要求,“如其能夠將這種愛美之心,因勢利導之,小之可以怡性悅情,進德善身,大之可以治國平天下”。

美育的獨特功能,不僅在受美育的當時,能得到美的享受,可以“怡性悅情”,而且可以獲得審辨美醜的能力。

他在《美學觀念》中,把科學、道德、審美作了區別:“科學在於探究,故論理學之判斷,所以別真僞。道德在於執行,故倫理學之判斷,所以別善惡。美感在於欣賞,故美學之判斷,所以別美醜。”所以,美育還具有提高人的審美判斷能力。

更進一層,美育還可以“陶養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純潔之習慣”,久而久之,就能培養“人人有一種美的精神,純潔的人格”。在他看來,要通過美育來培養一種美的精神,純潔的人格,才能達到治國平天下的根本目的。

1917年,蔡元培發表了《以美育代宗教》的演講,針對當時一股要在中國掀起倡導宗教的思潮,提出中國不需要倡導宗教,可以而且應該以美育代宗教。他把美育和宗教作了優劣的比較:一、美育是自由的,而宗教是強制的;二、美育是進步的,而宗教保守的;三、美育是普及的,而宗教是有界的。所以,我國只能美育來代宗教,而絕不能以宗教來代教育。

早在德國留學,特別是就讀萊比錫大學時,他就對美育情有獨鍾。

蔡元培在後來所寫的《自寫年譜》中說:“我於講堂上既常聽美學、藝術史、文學史的講演,於環境上又常受音樂、美術的熏習,不知不覺的漸集中心力於美學方面。”

他在德國,不僅聽美學課,而且知行並重,自己還學彈鋼琴、拉小提琴,把學到的美學付諸自己的人生實踐。

蔡元培從德國回南京,受命擔任臨時政府的首任教育總長。蔡元培先調紹興同鄉許壽裳到教育部,許壽裳又推薦了一起在日本留學的周樹人(魯迅),協助蔡元培在教育部推行美育。1912年,蔡元培公開發表了《對於教育方針之意見》,旗幟鮮明地把美育列入教育方針中。

由蔡元培主掌的教育部,先是設在南京,後又遷往北京,許壽裳和魯迅也跟着到北京。魯迅是蔡元培在教育部推行美育的得力助手。蔡元培對教育方針的意見,由魯迅起草一個教育部文件,予以推行。

魯迅在教育部的任職,先是做社會教育司的第二科科長,後升任爲社會教育司的僉事,主管的就是文博圖書和美術教育。

蔡元培所說的美術教育並不僅是視覺藝術的繪畫、雕塑等,而是含括所有的藝術,包括文學在內。

受蔡元培的委託,魯迅積極在北京實施藝術教育,向社會推行美育,甚至在暑假中還舉辦美術演講會。魯迅在暑期的美術演講就先後舉辦了四次,1913年發表的《擬播布美術意見書》就是在這些演講的基礎之上作了發揮寫成的。在這篇文章中,魯迅對文學藝術(總稱爲美術)的作用和價值作了較爲全面的闡釋。

到北大不久,蔡元培將藝術與美育納入北大教育系統,開設美學和美術史,親講美學。不止如此,他的更大目標是“欲謀全國藝術之普及”。

他在《我在北京大學的經歷》中說到,在十年之間,“我講了十餘次,因足疾進醫院而停止”。

而美學之課在北大一直延續。他請留法回來的張競生來北大當專職教授,繼續講授美學課程。就在北大期間,蔡元培開始了《美學通論》的撰寫,寫出了《美學的對象》、《美學的趨向》等文。

在他之後制定的一整套教育改革方案中,藝術、藝術教育及美育佔據了基礎性位置。在他看來,“美育爲近代教育之骨。美育之實施,直以藝術爲教育,培養美的創造及鑑賞知識,而普及於社會。”

這裡的美育的目標人羣,並不侷限於藝術專業人才,而是着眼於以藝術爲業餘愛好、興趣或素養的所有普通人。

“渺小的個體找尋宇宙的本體,在被其接納與之合一的過程中獲得喜悅與安寧。這種超越性的體驗,過去人們往往通過宗教而實現。”

正是蔡元培,第一次爲國人指出了,有一條叫做“美”的道路,一樣可以抵達。

爲鼓勵北大學生向德、智、體、美全面發展,他發動師生開展課外活動,組織各類社團,學校爲之創造條件。

1917 年 7 月,北京大學畫法研究會成立,陳師曾、賀履之、湯定之、胡佩衡等都是初創時期的導師。

這個名師雲集的美術社團組織,在推動中國美術教育從傳統向現代轉化的道路上影響深遠。

後來的美術大家李苦禪,就是在這裡遇到徐悲鴻,並得到了藝術的入門教育。依舊是這些老師,依舊是在蔡元培的倡導下,一年後共同成立了國立北京美術學校——如今中央美術學院的前身。

由於蔡元培的發起與鼓勵,1918年在北大成立了音樂研究會,聘請著名音樂家蕭友梅爲導師。1922年成立北大的音樂傳習所,宗旨是培養音樂人才,國樂專家劉天華是音樂傳習所的導師之一。傳習所師生經常舉行音樂會,並出版《音樂》月刊。

文學藝術社團、文學研究會、書法研究社等也紛紛成立。

後來,張競生還發起成立了審美學社,出版審美叢書。

這種由蔡元培倡導在講堂之外展開美育的活動方式,成了北大的一個傳統。

在很長的時間裡,進入北大的人都能親身感受到這種課外的藝術氛圍。國樂社、交響樂鑑賞會、文學社、新詩社、戲劇社等一到下午社會活動時間,就各自活躍起來。

發展到20世紀80年代,又成立了由王朝聞、宗白華任指導的文藝美學研究會,公開出版《文藝美學》論叢。這要歸功於蔡元培美育精神的鼓舞。

正如梁漱溟在40年代所作《紀念蔡元培先生》一文所說:“蔡先生一生的成就不在學問,不在事功,而只在開出一種風氣,釀成一大潮流,影響全國,收果於後世。”

蔡元培的美育精神影響之大,乃這種緣由。

對於美育方面的人才,蔡元培更是格外愛惜。徐悲鴻、劉海粟和林風眠,無一例外均得助於蔡元培的提攜。

他在法國就慧眼識人,不遺餘力幫助林風眠,資助其生活。1928年更是不拘一格任命,28歲的林風眠爲國立藝術院首任院長,造就中國最年輕的一位大學校長。

23 歲的徐悲鴻因時局動盪無法完成赴法的行程,滯留北京,也被求賢若渴的蔡元培請到北大,成爲外國畫部的導師。

民國著名女畫家、蔡元培最疼愛的女兒蔡威廉也任教於國立藝術院。

教務長林文錚娶了蔡威廉後,蔡元培對女婿說:“你不要從政做官,把一生精力投放在藝術事業中去,就在這裡幹一輩子,幫助林風眠把學校辦好,他一個人是很難辦下去的。”

雕塑家劉開渠原本是國立北京美術學校西畫系畢業生,在大學院當抄寫員。他對蔡元培說自己想出國學雕塑。1928年蔡元培就將他以“駐外著作員”身份派往巴黎,月薪80元。

他在巴黎國立美院學業有成時,蔡元培又適時來信:“國內的雕塑事業需要人才”。他的召喚讓劉開渠1933年歸國,後成爲新中國雕塑的奠基者。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北京大學視覺與圖像研究中心主任朱青生說:蔡元培“在學術上也支持了無數的人,功德無量”。這位中國現代美術事業的開拓者,直接促進了中國現代美術教育體系的形成。“社會正在變革的時期,蔡元培推動了美育極大的發展,他是做這個事情,效果最大的一個個人”。

隨着美育實踐的逐步推進,蔡元培越來越意識到,美育決不限於藝術教育。

他對美學、美育、美術三者作了區別。提出了美育不同於美術(廣義的美術,包括了所有藝術),範圍不同,作用也不同。藝術裡包含了真、善、美,文學的道德功利更爲明顯。美育則在怡性悅情,陶冶感情,培養美的精神,塑造純潔的人格,但美育的範圍卻要比藝術教育廣泛得多。

美育的工具,離不開美的對象,而美的對象廣泛存在於世界上,所以,美育的途徑十分廣闊。

針對當時文化教育界普遍把美育和美術混爲一談的這種傾向,他特別地指出:“有的人常把美育和美術混在一起。自然,美育和美術是有關係的,但這兩者範圍不同。”不同在那裡呢?“美育的範圍要比美術大得多,包括一切音樂、文學、戲院、電影、公園,小小園林的佈置,繁華的都市(例如上海),幽靜的鄉村(例如龍華)等等,此外,如個人的舉動(例如六朝人的尚清談),社會的組織,學術團體,山水的利用,以及其他種種的社會現狀,都是美育。”

這就是說,我們這個世界上所存在的各種現象,從社會上的人文現象,精神現象,一直到自然現象,都可能成爲美的對象。美育可以運用這些美的對象,作爲美育的手段,因而美育的範圍無比廣泛。

北大在蔡元培的推動下,對學生在德、智、體、美各方面的教育,顯著改變了學生的精神面貌。

第27章 如願以償第529章 評判的態度第180章 兩揖一讓第62章 垂釣洹上第557章 知難,行亦不易第177章 所謂的民意第168章 籌安會的表演第498章 “世界公民”第362章 桂系的潰敗不可避免第69章 不可能變成了可能第546章 感情的事第566章 胡適的《四十自述》第78章 漢口之戰第581章 胡適對十教授“宣言”的批評第483章 報考中國公學第154章 尊孔復古第159章 樑士詒的預言第376章 奉直大戰如箭在弦第31章 戊戌變法第242章 倒黎大潮第518章 精彩篇章第492章 關於選專業第460章 第三次婚姻第223章 熱心社會事務第524章 所謂“問題”與“主義”的論爭第583章 禍不單行第559章 被迫離開中國公學第515章 掀翻偶像第306章 湘西爭奪戰第332章 拒籤“和約”第294章 曹錕第156章 隔靴搔癢第485章 昭君出塞新曲第446章 十四等於零第424章 學術成果2第610章 關於陳垣第172章 派系爭鬥第479章 新人物第181章 黎元洪捍衛共和第251章 黎元洪和段祺瑞第268章 張勳第483章 報考中國公學第103章 速定大計折第409章 怪八股第430章 第三次奔赴歐洲第305章 湘東反擊戰第532章 個性主義第294章 曹錕第223章 熱心社會事務第507章 胡適與《新青年》第231章 安民告示第479章 新人物第45章 積重難返第331章 歷史是在前進的第308章 討龍之戰第167章 洪憲六君子第68章 武昌起義第590章 逼上梁山第590章 逼上梁山第52章 段芝貴賄買高位第259章 北洋軍入浙第145章 搶救國會第568章 無心栽柳柳成蔭第286章 成立軍政.府第139章 慶典第54章 所謂的據實復奏第144章 天壇憲法草案第578章 提倡“大衆語”第141章 “泥菩薩”離開老巢第198章 廣東也宣佈護國獨立第504章 杜威的教育思想和倫理學理論第86章 每個人都不簡單第455章 蔡元培的憾事第364章 非常選舉第518章 精彩篇章第282章 四川內戰第539章 忙碌之中第238章 分道揚鑣第411章 點翰林第515章 掀翻偶像第87章 吳祿貞第518章 精彩篇章第346章 驅張第95章 打破僵局第145章 搶救國會第325章 僅用了二十二天第16章 柳暗花明第288章 衡山、寶慶之戰第503章 杜威的哲學思想第229章 首義之夜第434章 知難而上第459章 北京大學的”蔡元培時代” 落幕第191章 護國軍擴軍籌餉第461章 國內的政治形勢轉折之時第454章 最爲迫切的問題第198章 廣東也宣佈護國獨立第15章 挫折第8章 約定第234章 祭天和新政第545章 一場轟轟烈烈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