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5章 昭君出塞新曲

1908年7月起,胡適由投稿的作者,變成了刊物的編者和記者,旬報從第24期以下歸他編輯,文章也寫得更多了。他的興趣很廣泛,青年人精力又充沛,簡直什麼文章都寫。他不僅寫長篇,也寫短篇小說,寫傳記,寫詩歌詞曲,也寫社說、論說、叢談、札記,也兼作翻譯,還充當記者,採寫時聞和時評。有時候,全期的文字,從論說到時聞,差不多都是他包做的。

從這些文字中可以看到,胡適的思想很活躍,表現爲一種早期的全面萌發的狀態。如反對迷信的無神論;反對家族承繼習俗的“無後主義”;既要父母主婚,又要子女有權干預的折中的婚姻觀;重視教育,看重文藝的社會教育作用,等等。而其中值得注意的,是胡適這時期的愛國思想。他寫過一篇《讀愛國二童子傳》的書評,介紹小說《愛國二童子傳》,指出那書“真可以激發國民的自治思想,實業思想,愛國思想”。

在社說《愛國》一篇裡,他說:“國是人人都要愛的,愛國是人人本分的事;愛國的人,第一件,要保存祖國的光榮歷史,不可忘記;忘記了自己祖國的歷史,便要卑鄙齷齪,甘心作人家的牛馬奴隸了。你看現在的人,把我們祖國的榮光歷史忘記了,便甘心媚外,處處說外國人好,說中國人不好,那裡曉得他們祖宗原是很光榮的,不過到了如今,生生地給這班不爭氣的子孫糟蹋了,唉,可慘呀!”

胡適在《競業旬報》上發表的創作,有幾篇傳記頗有意味。其中一篇《中國第一偉人楊斯盛傳》,寫的是楊斯盛13歲流落到上海,“立定了腳跟吃苦,駝起了肩頭做工”,辛辛苦苦幾十年,積攢了幾十萬家財,由一個勞動者變成了大富翁,又熱心公益事業,“破家興學”的動人故事。胡適稱讚楊斯盛是一位“可敬可愛,可師可法的”“大豪傑”,特爲他立傳表彰。

楊斯盛 (1851年12月4日—1908年5月29日),字錦春,小名阿毛,上海浦東人。父母早亡,13歲去浦西謀生,學做泥水匠,勤奮好學,爲人正直,清光緒六年(公元1880年),楊斯盛在上海開設了第一家由中國人辦的營造廠——楊瑞泰營造廠,成爲近代建築史上的一個創舉。清光緒年間,楊斯盛承建外灘江海關北樓,一舉成名,時稱工界偉人、營造泰斗、上海水木業公所領袖董事、浦東幫建築業的領袖。楊斯盛被人稱爲“近代建築營造業的一代宗師”。

楊斯盛幼年遭失學之痛,壯年以琅琅誦讀爲樂,晚年則立捐產興學之志。1905 年,他在《捐產興學啓》中說:“值此國步維艱,不可終日,聽名人言論,必以興教育爲救國第一義。私念僕亦國民也,以區區家產,與其傳給子孫,使賢者損志,愚者益過,何如移作興學,完成我國民一份子之義務,且使子孫與被澤焉。”

爲了興學,1904年,楊斯盛先在宗祠設義塾,將上海一所別墅改爲廣明小學,翌年,增設廣明師範講習所。並在浦東六裡橋購地40 餘畝,興建浦東中學。1906年正月開工,由黃炎培設計、楊公親自監督,同年十二月,校舍竣工,教學設施堪稱滬一流,所聘辦學人才亦是一流,李平書、黃炎培、秦錫田、陸家驥、張伯初等出任校董。與此同時,爲了更好地造福桑梓,他又相繼在蔡路創辦浦東中學第二附屬小學、在合慶創辦浦東中學第三附屬小學。秉承遺訓,浦東中學校董會和其家屬,又繼續創辦了斯盛小學和斯盛中學。爲了讓更多的貧苦大衆接受教育和傳播革命思想,組織教師和學生開辦了浦東中學夜校。

清光緒三十三年丁未正月二十四(1907年3月8日)浦東中學正式開學,清光緒三十三年丁未二月初八(1907年3月21日),楊斯盛提出“勤樸”校訓作爲辦學宗旨,他說:第一是勤,學生是中國的主人翁,擔當中國未來的一切事業,要有精神和體魄上的擔當,全看我們能不能勤,不勤就永遠沒有希望。第二是樸,繁華奢侈,是樸的反面,凡是貪享受,愛繁華的人,永遠沒有希望。人心不能兩用,自古成就事業者,不管做學問,還是從事實業的,無不專心致志。

楊公捐產興學的目的:一是爲國造就科學人才,以達“教育救國”振興中華之目的;二是爲浦東“鄉鄰子弟解決失學之苦”。

楊公一生勞累,身體多病,於1908年5月29日在校內住所長逝。病重時還諄諄叮囑要設法改善教學設備,要創造條件,讓更多的浦東子弟來校讀書。

儘管浦東中學是楊家的私產,先後投入30多萬兩銀子,但臨終前他立下遺囑:“楊氏子孫不得干涉校產校務”,以確保學校的獨立地位,使得學校能夠按照自身的要求發展。

胡適成爲著名學者後,他對楊斯盛的人格和“毀家興學”之舉的讚賞,也成爲了名人軼事。他的《四十自述》文集中,開卷第一篇就是《中國第一偉人楊斯盛傳》。他也曾應邀爲浦東中學題詞:“楊公發願爲國家造人材,諸位同學應該發願把自己鑄造成器。”

當然,這爲後話。

另一篇《中國愛國女傑王昭君傳》,寫的是老而又老的昭君出塞和番的題材。

王昭君,名嬙,是蜀郡秭歸人氏。他父親王穰,所生只有昭君一女。昭君自幼便和平常女兒家不同,一切舉動都合禮法。長成的時候,生得秀外慧中,絕代丰姿,再加上幽嫡貞靜,所以不到十七歲,便已遠近聞名的了。

及笄以後,那些世家王孫來求婚的,真個不知其數。他父親總不肯許。恰巧那時元帝選良家女子人宮,王穣聽了這個消息,便來與女兒說知,想要把昭君送進宮去。

王昭君聽了這話,心中自己估量,自思自己的父親只生一女,古語道得好,“生女不生男,緩急非所益”,父母生我一場,難道親患未報,就此罷了不成?如今不如趁這機會,進得宮去,或者得了天子思寵,得爲昭儀或是捷好,那時可不是連我的父母祖宗都有了光榮,也不枉父母生我一場。主意已定,便極力贊成王穣的說話。

王穣見女兒情願,便把昭君獻入宮去,這原是昭君一片孝心,想做那光耀門媚的女兒。那裡曉得皇帝的深宮,是一個最悽慘最可憐的地方,

那宮中幾千宮女,個個擡起頭來,望着皇帝來臨,甚至於有用竹葉插門,鹽水灑地,來引皇帝的羊車的。其實好好一個人,到了這種地方,除了卑鄙齷齪苟且逢迎之外,那裡還有什麼尊嚴可言。昭君到了這個地方,看了這種情形,心想自己容貌雖好,品行雖好,終究不能得天子的寵遇,休說寵遇,簡直連天子的顏色都不大望得見了。要是照這樣下去,還不是到頭做一個白髮宮人麼?

漢朝一代,最大的邊患便是那匈奴,從漢高祖以來,常常入侵,弄得中國邊境年年出兵,民不聊生。宣帝的時候,匈奴內亂,自相爭殺,遂分成兩國,一邊是呼韓邪單于,一邊是那支單于。後來漢朝幫助呼韓邪,攻殺那支,呼韓邪單于感恩,遂人朝朝覲。那時正是漢元帝竟寧元年。

呼韓邪來朝,謝過皇帝復國的恩典,言說:“小臣得天子靈,得有今日,從此以後,斷不敢再萌異心。如今想求皇帝賜一箇中國女子給臣,使小臣生爲漢朝的臣子,又做漢朝的女婿,子孫便做漢朝的外甥。從此匈奴可不是永永成了天朝的外臣了麼?”

皇帝聽了呼韓邪的話,心中很喜歡,只是一件,那匈奴遠在長城之外,胡天萬里,冰霜遍地,沙漠匝天。住的是帳篷幕,吃的是羶肉酪漿。那種苦況,這些嬌滴滴的宮娃,那裡受得起。誰肯舍了這柏樑建章的宮殿去吃這種慘不可言的苦況呢。想到這裡,心裡便躊躇起來了,便叫內監,把全宮的宮人都宣上殿來。

不多一會,那金殿上,便黑壓壓地到了無數如花似玉的宮人。元帝便問道:“如今匈奴的國王,要求朕賜一女子給他,你們如有願去匈奴的,可走出來。”連問了幾遍,那些官人面面相覷,沒有一個敢答應的。

於是便有了昭君出塞的故事。

但以往這方面的詩歌詞曲,從《昭君怨》到《漢宮秋》,所寫的王昭君,都是滿腔幽怨,悽苦哀愁的悲劇形象。胡適卻說:“我們中國幾千年以來,人人都可憐王昭君出塞和番的苦趣,卻沒有一個人曉得讚歎王昭君的愛國苦心。”

因此,他一反舊時寫昭君題材的悽楚哀怨情調,要寫一個“愛國女傑”的王昭君。他根據史書裡的一點記載,寫王昭君主動要求出塞和番。傳中寫到漢元帝召集宮人,問誰願意去匈奴和親時:

“那時王昭君也在其內,聽了皇帝的話,看了大家的情形,曉得大衆的意思,都是偷安旦夕,全不顧大局的安危,心裡便老大不自在。心想,我王嬙入宮已有幾年了,長門之怨,自不消說。與其做個碌碌無爲的上陽宮人,何如轟轟烈烈做一個和親的公主。我自己的姿容或者能夠感動匈奴的單于,使他永遠做漢朝的臣子。一來呢,可以增進大漢的國威;二來呢,使兩國永遠休兵罷戰,也免了那邊境上年年生靈塗炭之苦。將來漢史上即使不說我的功勳,難道那邊塞上的口碑也把我埋沒了麼?想到這裡,更覺得這事竟是王嬙義不容辭的責任了!昭君主意已定,嘆了一口氣,黯然立起身來,顫巍巍地走出班來,說‘臣妾王嬙願去匈奴’。

以後,果然是“胡也寧了,漢也寧了”,漢朝與匈奴之間保持和睦親善關係達六七十年之久。所以,胡適給王昭君戴上“愛國女傑”的桂冠,把她寫成了一個關心祖國命運,關心人民疾苦,促進民族和睦的巾幗英雄。這是對二千年前漢家女兒王昭君最早作的比較正面的評價。

《競業旬報》出到第40期停刊。胡適對這一段既當作者,又當編輯,兼做記者的事業,自己作了一個總結:

“這幾十期的《競業旬報》,不但給了我一個發表思想和整理思想的機會,還給了我一年多作白話文的訓練。……我不知道我那幾十篇文字在當時有什麼影響,但我知道這一年多的訓練給了我自己絕大的好處。白話文從此成了我的一種工具。七八年之後,這件工具使我能夠在中國文學革命的運動裡做一個開路的工人。”

第72章 六字箴言第446章 十四等於零第410章 會考第4章 當官真好第356章 “小媳婦”難當第172章 派系爭鬥第326章 十四點和平原則第486章 學寫詩第293章 西原借款第167章 洪憲六君子第340章 靳雲鵬組閣第325章 僅用了二十二天第486章 學寫詩第588章 過河卒子第87章 吳祿貞第463章 始料不及第93章 南北議和第307章 攻閩之戰第225章 三大秋操第19章 一心離開第613章 虛位以待第395章 話分兩頭第127章 應桂馨與洪述祖第265章 參戰問題第412章 “甲午”之後第573章 當諍友、諍臣第436章 恐怕找不出第二個第121章 黎元洪和張振武第329章 “五四”運動第128章 “宋案”審理之爭第186章 成功出走第214章 夢斷紫禁城第51章 倉惶跑回天津第268章 張勳第311章 閻王票子第407章 童子試第194章 敘、瀘之戰第575章 矢志不渝第152章 古今中外獨家創始的選舉法第546章 感情的事第565章 胡適的回覆第404章 鍾靈毓秀第168章 籌安會的表演第64章 燎原烈火第136章 民心所向第350章 大戰在即第249章 就職第332章 拒籤“和約”第52章 段芝貴賄買高位第509章 初到北大第514章 改革喪禮第75章 慢慢走,等等看第193章 鏖戰綦江第271章 解散國會第113章 首屆內閣第37章 涉外事件第392章 廣東的軍事政變第255章 重提軍民分治第132章 袁世凱不肯善罷甘休第612章 維持“法統”第165章 模範團第154章 尊孔復古第577章 丟掉和平幻想積極投身抗日救亡第125章 中國憲政之父第596章 回到北平第148章 袁記約法第212章 袁世凱發表《宣佈帝制案始末》第94章 僵局第562章 改組“中基會”的風波第55章 反擊第188章 熔岩涌動第359章 唐聯帥出走第305章 湘東反擊戰第276章 不堪一擊第255章 重提軍民分治第405章 八股文第116章 水火不相容第255章 重提軍民分治第225章 三大秋操第589章 以講演爲武器的戰士第81章 戰漢陽第399章 沈鴻英露出真容第184章 來自各方的聲討和規勸第357章 四巨頭會議第489章 乘船赴美第528章 新思潮的意義第597章 北大三寶第196章 陸榮廷第505章 異曲同工第434章 知難而上第32章 袁世凱的選擇第570章 獨立評論第18章 好景難長第253章 廣東的局勢第271章 解散國會第374章 吳佩孚倒樑第439章 進德會第232章 街頭一景第391章 曹錕出重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