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君主立憲

日俄戰爭,諾大的俄國讓那麼小的日本打敗。

消息傳來,有人心裡好像平衡了許多。俄國都讓日本人打敗了,中國是日本人的手下敗將,似乎不是那麼丟人了。

但也有更多人在思考,小小的日本怎麼這麼厲害?明治維新呀!

最主要當屬庚子國難後清廷的的新政。向外打開了一扇窗,人們暨看到了外邊的世界,外邊的東西也從窗子裡進來。

外邊的民主政治搞得那麼好,中國還籠罩在落後的封建專制制度之中。我們想要強盛起來,必須尋求體制的改變。

於是,很多有識之士,便開始呼籲君主立憲制。

一九零四年三月,中國駐法國公使孫寶琦、駐俄國公使胡惟德、駐英國公使張德彝、駐美國、墨西哥、秘魯公使樑城等連名電請朝廷立憲。

與此同時,張謇與兩江總督魏光濤、湖廣總督張之洞也在商量立憲,他們覺得力量太單薄,想把慈禧面前的大紅人袁世凱拉上。

張之洞讓張謇出面徵求袁世凱意見。

張謇已和袁世凱絕交多年,他本不願意再和袁世凱往來。但立憲關係到國家和民族,個人恩怨是不能計較的。於是,張謇主動給袁世凱寫了封信。

袁世凱很慎重,不想步戊戌變法維新派那樣的後塵,請李蓮英去探聽一下老佛爺的口風。

沒多久李蓮英傳回了消息。和他說最好別摻和這類事。

袁世凱心領神會,就給張謇回信:現在還不是時候,要等等看看再說。

當時間過了一年以後,李蓮英主動告訴袁世凱,立憲的事可以張羅了,這件事不能落人之後。

於是,一九零五年七月二日,由袁世凱領衘,與張之洞、周腹、端方等聯合上奏,請行憲政。

清廷對袁世凱等人的奏章顯然引起了重視,於同年七月九日就作出決定,派遣大臣出洋考察。

也難怪,那時候的立憲已經呼聲一片。

七月十六日,朝廷宣佈,派鎮國公載澤、戶部侍郎戴鴻慈、軍機大臣徐世昌、湖南巡撫端方、後又加派商部右丞紹英,赴東西洋考察。

八月,袁世凱上奏派遣官紳遊歷日本,開啓官智,爲將來實行地方自治做準備。

朝廷准奏直隸和奉天試辦。

袁世凱爲推動憲政,支持五大臣出洋考察,直隸出資十萬大洋贊助。

九月二十四日,五大臣及隨員在北京啓程。

北京各新式學校師生、工商實業界人士、大小官員以及外國駐華公使及使館人員前來送行。正陽門火車站華蓋雲集,鑼鼓喧天,人流涌動。

這不是普通的官員出訪,是歷史性的事件,人們滿懷激情地期待着一個新時代的開啓。

然而,正當五大臣與送行的人揮手告別的時候,一聲爆炸,十幾人應聲倒地。載澤、紹英受傷,死傷十幾人。

現場一片大亂,還有人踩踏受傷,出洋考察暫緩。

慈禧聽說後,感嘆辦事之難,悽然淚下。

袁世凱知道消息後,立刻派出天津巡警總辦趙秉鈞,限期破案。

趙秉鈞很快帶二百巡警前往。案情很簡單,是一個叫吳樾的革命黨人,搞自殺性人體炸.彈爆炸,以阻止五大臣出洋,本人已經當場炸死。

關於這件事,我們在前邊已經提到過了。

鑑於此情況,袁世凱建議在北京成立巡警總部,推薦徐世昌爲尚書,趙秉鈞爲侍郎。

我們可以看到,袁世凱有機會就安排自己的人。而這些人也很忠於袁世凱,因爲跟着袁世凱能升官,有好事袁世凱想着大家。

清廷照單全收,完全接受了袁世凱地建議。

徐世昌倒沒什麼,他已經居軍機大臣的高位。

趙秉鈞就不一樣了,用現在的話說,簡直是突擊提幹。他可是從天津市的警察總管,一下子躍升到了國家警察的副總管。

估計徐世昌也就是掛個名,趙秉鈞肯定是主持工作的常務副總管。跟着袁世凱是有前途的,因爲趙秉鈞在袁世凱當中華民國大總統時,他水漲船高,當上過國務總.理。

這樣一來,袁世凱創立的警察制度,也就推向了全中國。

五大臣出洋考察最終成行,只是人員有變。

儘管爲節省時間多參觀一些國家,出洋考察憲政團已經兵分兩路行進,但是相對而言,他們的行程還是很緊張的。

因此隨行人員就各施所長,按照自己的領域去觀察他國不同的方面,以期用最短之時間取得最大之功效。

這次出國考察,憲政爲首要之目標,因此,每到一國,對於議院的參觀和議會制度的考察必在計劃之中,由是形成一個慣例,也引發許多思考。

在這些實行憲政的國家中,執政黨和在野黨之間爲了國家利益做出的溝通以及君主和議會之間的互動關係,讓他們耳目一新。

當他們踏上美國時,看到議院中的議員們“恆以正事抗論,裂眥抵掌,相持未下,及議畢出門,則執手歡然,無纖芥之嫌。蓋由其於公私之界限甚明,故不此患也”。

而當他們來到英國時,也注意到“議員分爲政.府黨與非政.府黨兩派。政.府黨與政.府同意,非政.府黨則每事指駁,務使折中至當,而彼此不得爭執。誠所謂爭公理,不爭意氣者,亦法之可貴者也”。

在意大利考察時,戴鴻慈等官員看到意大利議會中,往往由議院就可以決定國王任命大臣之去留。

對於這些考察大臣而言,此事讓他們感到十分詫異:“義國任命大臣之權,操諸國王之手。而大臣之不職者,得由下議院控訴之,而由上議院以裁判之。歐洲諸國,政制相維,其法至善,胥此道也”。字裡行間,無不流露出對於這種政治體制的驚奇和讚歎。

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夏秋之際,經過近半年的海外考察,兩批出洋大臣先後回到中國。他們在梁啓超和楊度等人在東京事先寫好的,有關實行憲政的文章的基礎上草擬了一份“考察憲政報告”,向清朝政.府覆命,正式提出了實行君主立憲的主張,並且還指出“立憲利於君,利於民,不利於官”。

八月十二日,袁世凱單獨上奏,要求預備立憲,並陳訴了建立上議院和實行地方自治的意見。

袁世凱寫到:中央政.府五品以上官員均應參議要政,爲以後建立上議院做準備;各州縣有名望的鄉紳商人都應該參議地方政務,爲以後地方自治做準備;預備立憲應先在一省試辦,以後逐步推廣。並自告奮勇,提出讓直隸省作爲試點。

八月二十五日,五大臣正式向朝廷提出了五年立憲的考察報告和建議。

朝廷諭令載灃以及軍機大臣,政務大臣、大學士和北洋大臣共同商議立憲大計。

八月二十六日,袁世凱被慈禧召見,她好像對立憲的事還沒怎麼搞明白,問了袁世凱一些關於立憲的事。

這是二天來,慈禧第四次召見袁世凱,足見她對立憲的重視,對袁世凱的信任和看重。

或許她很後悔,庚子國難沒重視袁世凱的意見。

袁世凱對老佛爺提出,立憲應先組織內閣,從改革官制入手。

八月二十八日,衆大臣學習討論五大臣的出洋考察報告。大家都很振奮,幾乎所有的人都表示贊成和支持。

這才幾年,維新運動的理想,這時候好像成了順理成章的事。

當然,什麼事情都有個過程,今天的收穫和當年維新人士的耕耘,肯定是不無關係的。維新變法運動,至少對國人是一次啓蒙和洗禮,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的血沒有白流。

第418章 開始革命生涯第231章 安民告示第51章 倉惶跑回天津第260章 湖北和奉天那些事第233章 承認民軍爲交戰團體第417章 女校和中國教育會第171章 關於國體第316章 爆炸性事件第526章 無稽之談第238章 分道揚鑣第454章 最爲迫切的問題第243章 無奈離開老窩第100章 兩邊都難第62章 垂釣洹上第497章 書生本色第365章 兩湖的亂局第279章 段祺瑞“三造共和 ”第361章 “自治”運動第139章 慶典第258章 浙江局勢第609章 考據癖第412章 “甲午”之後第226章 風雲激盪中的黎元洪第136章 民心所向第412章 “甲午”之後第341章 馮國璋來到京城第336章 張瑞璣第148章 袁記約法第115章 唐紹儀其人第460章 第三次婚姻第274章 號召討逆第336章 張瑞璣第589章 以講演爲武器的戰士第277章 樹倒猢猻散第344章 北歸第295章 難產的國務總理第273章 堅守共和第113章 首屆內閣第258章 浙江局勢第571章 與民權保障同盟的不睦第191章 護國軍擴軍籌餉第596章 回到北平第505章 異曲同工第43章 第一支警察部隊第173章 樑士詒的自救第319章 倡導和平第536章 杜威和五四運動第133章 二次革命第24章 幸運第254章 大地悲歌第363章 四川自治和貴州民九事件第570章 獨立評論第164章 芥蒂第449章 殺君馬者道旁兒第1章 袁項城出生第497章 書生本色第31章 戊戌變法第234章 祭天和新政第564章 梁漱溟的質疑第587章 魯迅逝世後第38章 高密事件第381章 河南的戰火第575章 矢志不渝第417章 女校和中國教育會第615章 胡適晚年第554章 出任中國公學校長第154章 尊孔復古第322章 徐樹錚展示作爲的機會第489章 乘船赴美第109章 加封一等候爵第436章 恐怕找不出第二個第523章 胡適的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第351章 直皖之戰第158章 歐戰第154章 尊孔復古第226章 風雲激盪中的黎元洪第495章 胡適與辛亥革命第373章 樑士詒組閣第452章 北大不是世外桃源第89章 出師未捷第81章 戰漢陽第531章 非個人主義的新生活第287章 傅良佐督湘第125章 中國憲政之父第141章 “泥菩薩”離開老巢第53章 楊翠喜事件第587章 魯迅逝世後第347章 惡有惡報第42章 接任直隸總督第567章 麻煩未了第67章 迫不及待第118章 荒唐的婚配第513章 《中國哲學史大綱》第364章 非常選舉第386章 好景難長第18章 好景難長第255章 重提軍民分治第72章 六字箴言第301章 馮國璋心灰意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