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不可能變成了可能

下達起義命令後,蔣翊武、彭楚藩和劉復基等人仍堅守在總指揮部,只等南湖炮響,發動起義。不料,一九一一年十月九日當晚十時剛過,總指揮部的大門被搜捕的軍警擂響。

劉復基知道敵人已經下手,情勢十分危急,叫蔣翊武等跳窗逃離,自己拿着炸.彈衝下樓去,向破門而入的反動軍警猛力擲去,可惜炸.彈未能引爆,當場被捕。

蔣翊武、彭楚藩等人從二樓跳了出去,哪知黑暗中早已埋伏了大量的軍警,除蔣翊武蓄着長辮子穿着長袍馬褂未被軍警注意,乘機逃脫外,其餘的人都落入敵手。

九日下午五點,擔任交通的楊宏勝在送完起義命令後,又提着僞裝好了的籃子爲工程營的同志送炸.彈,當時門衛正好是自己的同志,順利交接了。

當日晚上七點左右再送炸.彈時,門衛換了人,不是自己的同志,被反動軍官發現,遭到追捕。爲了擺脫險境,楊宏勝連連向追捕的軍警投出炸.彈,不幸自己受傷被捕。

湖廣總督瑞澄見逮捕了這麼多革命黨人,急忙下令鐵忠等人在總署衙門大堂裡連夜會審。

第一個被提審的是彭楚藩,只見他身着憲兵制服,一身堂堂正氣,在大堂上站而不跪。審訊官鐵忠一見彭楚藩是憲兵,心中暗暗叫苦。

因爲憲兵營的管帶(營長)是他的妹夫,營中出了革命黨,妹夫不好交待。

鐵忠怕親戚受牽連,便有意爲彭楚藩開脫,說道:“你是去抓革命黨的憲兵,怎麼把你也抓來了?”

哪知,彭楚藩不吃他那一套,大義凜然地說道:“沒有抓錯,我就是革命黨人!”

接着彭楚藩慷慨陳詞地歷數了清廷誤國殘民的罪行,說道:“清朝親貴專權,魚肉百姓,腐敗無能,失地喪權。爲了挽救國家的危亡,我們就是要推翻清王朝,恢復中華,建立民國我既然參加反清革命,早將生死置之度外。死是嚇不倒革命黨人的,要殺便殺,何必多問!”

鐵忠聽了這些話,氣得臉色發青,知道再問下去,也是一無所獲。連聲大叫:“推下去,斬首!斬首!”

彭楚藩在敵人的刑場上威武不屈,至死不跪,高呼“民國萬歲!”的口號,英勇獻身。

接着受審的是劉復基。他一進公堂不等鐵忠等人開口,就大呼“要殺便殺,不必多問!”

鐵忠知道他是革命黨的主要骨幹問也無益,便下令斬首。在敵人的屠刀面前,劉復基神情自若,視死如歸,高呼“同胞們,快起來革命!”、“還我河山!”等口號,慷慨就義。

最後受審的是楊宏勝。他雖被炸得血肉模糊,但他那高大的身軀像一株傲雪的青松直挺在大堂之上,透出一股革命者的浩然之氣。

鐵忠要他供出革命黨。

他高聲大罵:“老子就是革命黨,要殺就殺,有什麼好問的!你們要問我的同黨,我現在告訴你們,除了你們這些狗奴才,全中國四萬萬同胞都是革命黨!”

鐵忠一聽,氣急敗壞,下令用鞭抽打。

楊宏勝哈哈大笑,說道:“老子連死都不怕,還怕鞭子?”兇殘的敵人把他打得皮開肉綻,鮮血直流,他始終沒有供出一個同志,臨刑前,高呼“孫.中.山萬歲!”、“未死的同志們萬歲!”等口號,壯烈犧牲。

彭楚藩、劉復基、楊宏勝三位烈士犧牲在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的黎明,這是個最黑暗、最陰沉的黎明,也是個新時代即將來臨的黎明。

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晚上,在烈士就義的地方,武昌首先爆發了起義,並一舉成功,敲響了清王朝覆滅的喪鐘。

彭楚藩、劉復基、楊宏勝後被尊崇爲武昌首義三烈士。武昌人民爲了永遠紀念這三位人民英雄,在他們犧牲的地方建起了三烈士亭。

接下來我們能夠看到,三烈士的壯烈犧牲對武昌起義的成功意義有多重大。

現在這個時候,起義領導人已經死的死、傷的傷、逃的逃,革命軍一盤散沙一片混亂。就這樣還能起義嗎?

然而湖廣總督瑞澂硬是把這不可能變成了可能。

他已經知道了有人要造反,又掌握了具體名單,最好的處理方式只有一種:分化處理,暗緊明鬆。

暗緊,就是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拿着繳獲的名單將爲首的統統抓起來,抓住了該殺立即殺該關馬上關。

明鬆,就是要安撫人心、息事寧人。

可是這位瑞澂偏偏選擇了明緊暗鬆。

他下令關閉所有城門,禁止出入。貼出告示:新軍官兵一概不得出營,一律按名冊捉拿,就地正法。

這一下立即捅了馬蜂窩。湖北新軍中的革命黨人一共有五千多名,絕大多數人根本不知道自己究竟在不在名冊上。

於是謠言四起:

一開始說瑞澂要把革命黨人全部殺掉;

跟着又傳不止是革命黨,瑞澂要把剪辮子的人都殺掉(好多新軍都已偷偷剪了辮子);

再後來說只要是漢族新軍,就要被殺掉!你不信?門樓上的三顆人頭還掛在那呢!

前邊說了,三烈士的壯烈犧牲對武昌起義的成功意義重大,直接的意義就是促成了起義。因爲被抓住就只有死,而起義也許能活下來,爲什麼不選擇起義?

當局很快也覺得措辭不妥,告示上改成了“除主謀外,既往不咎”。但已經晚了,已經沒人相信。

病毒式傳播的流言成了最好地戰前動員,新軍中的革命黨人,人人自危,個個都想活命。最終大家達成了共識:不起事,大家死路一條;要活命,就只有先下手爲強。

十月十日晚上七點剛過,陸軍第八營的哨長(即排長)陶啓勝查夜,發現班長金兆龍、士兵程定國正抱着步槍仰臥睡覺,旁邊還有一盒子彈。

陶啓勝衝過去,厲聲訓斥:幹什麼!想造反是吧?

“ 想造反嗎?”這應該是排長訓斥兵士的隨口一句,但是,現在是什麼時候?如同往火.藥桶扔了一根划着的火柴。

金兆龍回罵:造反就造反,你能怎樣 !

兩人扭打起來,程定國一槍.託把陶啓勝打倒在地,然後背後補上一槍。請記住!這就是傳說中的武昌起義的第一槍!

連續趕來彈壓的三名軍官都被程定國一一擊斃,軍營大亂。

有人站出來了。第八營班長、共進會代表熊秉坤立即鳴笛集合,宣佈正式起義,前去佔領楚望臺軍械庫。

不想死的就跟着來!什麼話都不及這句有號召力,立時響聲四起一呼百應。起義人數達到三千餘人,很快佔領了軍械庫,起義軍掌握了大批輕重武器、彈藥。

熊秉坤,字載乾,原名祥元,又名忠炳。湖北江夏人,早年經商。後投鄂軍第八鎮第八營當兵。加入“共進會”,任該營總代表,秘密發展會員二百餘人。武昌起義,率工程兵首先發難,佔領楚望臺軍械庫,卓著功勳。

武昌起義後,任第五協統領,參加武漢保衛戰。一九一三年“二次革命”時,在南京參加討袁後,流亡日本,加入中華革命黨。“護法運動”中任廣州大元帥府參軍。後曾任國民黨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

新中國成立後,歷任湖北省人民委員會委員、省政協常委、全國政協委員等職。

當然,這是後話。

熊秉坤後來被稱爲熊一槍,也就是說是他打響了武昌首義的第一槍,他不想談天功爲己有,曾在其回憶錄中鄭重地糾正過。其實他在武昌起義中所起的作用,比打第一槍要重要得多。

熊秉坤開始實際上充當了起義的總指揮。

佔領楚望臺軍械庫後,熊秉坤站在高臺上對臺下士兵發出如下的命令:

一、 起義軍稱爲“湖北革命軍”。

二、 本軍今晚作戰以破壞武昌行政機關,完成武昌獨立爲原則。

三、 作戰目標爲總督署。

四、 敵人在督司巷、吳家巷、望山門、水陸街、豹頭堤佈防。

五、 我軍以楚望臺爲大本營,沿閱馬場、大朝街、保安門正街一線佈防。

六、 金兆龍率工程八營後隊二排、右隊一、二排,出中和門,經十字街去往南湖,接應炮隊八排。

七、 徐少斌率工程八營前隊三排,佔領中和門高地,沿津水閘佈防。

八、 林振邦率工程八營左隊三排佔領千家街,向鐵佛寺、伏龍寺方向警戒。

九、 其餘部隊做爲總預備隊。

十、 今晚口令“同心協力”。

熊秉坤思路清晰,佈置也很得當,但他只是個班長,軍隊是講究軍階的。這裡邊班長,排長多了,我們大家憑什麼聽一個班長的?

這時,剛好有幾個人押着連長吳兆麟進來,熊秉坤眼前一亮。

他快速地和蔡濟民等人商量了一下,對吳兆麟說:“我們擁戴你爲起義總指揮,由你指揮部隊作戰,我做監督。”

吳兆麟不是革命黨,是被當成俘虜抓來的。

他連忙推脫:“弟兄們不殺我,就感激不盡了,我怎麼能當總指揮?”

熊秉坤說:“我們都讀過你的教材,聽過你的課,也都敬佩你的道德文章。你原也是日知會會員,今日之事,非你莫屬。”

蔡濟民和馬榮也隨聲附和。

吳兆麟還在推辭。

金兆龍把槍一挺,上了刺刀,對吳兆麟大聲說:“別婆婆媽媽的,讓你幹,你就幹,等走狗們緩過神來,誰都別想活。”

當總指揮總比死強,吳兆麟站上了高臺問大家:“推舉我做總指揮,你們願意嗎?”

“願意!”下邊的士兵齊聲回答。

“既然如此,大家必須服從我的統一指揮。”

“服從!”

“違令者,斬!”

“同意!”

就這樣,吳兆麟成了武昌起義的總指揮。

當晚上十點半,在吳兆麟的指揮下,革命軍分成三路,進攻湖廣總督官署和旁邊的陸軍司令部。

第181章 黎元洪捍衛共和第70章 呼聲第536章 杜威和五四運動第559章 被迫離開中國公學第454章 最爲迫切的問題第383章 風口浪尖的黎元洪第538章 光榮同樣屬於胡適第409章 怪八股第217章 尋求改變第285章 召集非常國會第464章 漸行漸遠第72章 六字箴言第391章 曹錕出重拳第125章 中國憲政之父第184章 來自各方的聲討和規勸第228章 瑞澂的下馬威第265章 參戰問題第495章 胡適與辛亥革命第468章 中華民國大學院第597章 北大三寶第207章 南京會議第530章 白話詩第587章 魯迅逝世後第58章 離開老巢第316章 爆炸性事件第589章 以講演爲武器的戰士第118章 荒唐的婚配第6章 此生不再進賭場第561章 關於“中基會”第247章 外逃第525章 歷史需要的是真相第77章 燎原的烈火第490章 康奈爾大學第520章 胡適談五四運動第124章 八大政綱第17章 駐節朝鮮第609章 考據癖第278章 遍街可見的辮子第529章 評判的態度第320章 南北一致要求和平第188章 熔岩涌動第54章 所謂的據實復奏第257章 徐孫之爭第42章 接任直隸總督第239章 共苦容易同甘難第256章 國會和政黨第306章 湘西爭奪戰第131章 善後大借款第95章 打破僵局第33章 告密第196章 陸榮廷第539章 忙碌之中第559章 被迫離開中國公學第36章 署理山東第257章 徐孫之爭第547章 關於東西方文明第521章 拒胡迎蔡第489章 乘船赴美第232章 街頭一景第579章 文憑造假和南遊第431章 勤工儉學第138章 總統選舉第481章 學在“澄衷”第148章 袁記約法第136章 民心所向第390章 內幕第463章 始料不及第593章 千秋功罪第374章 吳佩孚倒樑第380章 張作霖宣佈獨立第562章 改組“中基會”的風波第490章 康奈爾大學第115章 唐紹儀其人第84章 海軍起義第177章 所謂的民意第243章 無奈離開老窩第63章 請願大潮第400章 黎元洪坐困東廠衚衕第196章 陸榮廷第607章 寓居紐約第440章 學科改革第41章 東南互保第390章 內幕第360章 唐繼堯的選擇第558章 新文化運動與國民黨第394章 “合法”內閣第5章 去買官第60章 山雨欲來第233章 承認民軍爲交戰團體第346章 驅張第403章 歷史不會忘記第118章 荒唐的婚配第40章 系矯旨第607章 寓居紐約第207章 南京會議第349章 發了瘋的段祺瑞第116章 水火不相容第35章 多事之秋第606章 努力支撐殘局第346章 驅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