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中山先生

孫.中.山名文,字載之,號日新,又號逸仙,又名帝象,化名中山樵,傑出的民族英雄、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中.國.民.主.革命的先驅者,三民主義的倡導者,創立了《五權憲法》。他首舉徹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幟,“起共和而終兩千年封建帝制”。

一八六六年十一月十二日生於廣東省廣州府香山縣(今中山市)翠亨村 ,一個普通的家庭。其兄孫眉赴茂宜島墾荒、經營牧場和商店後,家境有所好轉。

一八七五年(光緒元年),入村塾讀書,接受傳統教育。孫.中.山的父親,年輕時在澳門的板樟堂街當過鞋匠。孫.中.山從小常隨父母往來澳門與家鄉之間,澳門中西文化交融,他耳濡目染而視野開闊。

一八七八年,十二歲的孫.中.山隨母赴檀香山。他的長兄孫眉資助孫中山先後在檀香山、廣州、**等地比較系統地接受西方式的近代教育。

一八八三年,十七歲的孫.中.山自檀香山歸國,同年前往**學習醫學。孫中山在**學醫的五年間,與楊鶴齡、陳少白、尢列結成被人稱爲“四大寇”的小集團。其時楊鶴齡在澳門的“楊四寇堂”,也成爲孫.中.山在澳門時的重要活動地方之一。當時孫.中.山認爲李鴻章不同於一般的官吏,而是具有革新思想的新派人物。

孫.中.山早期主要是受鄭觀應的改良主義思想的影響。一八九二年春,鄭觀應在澳門編成五卷本《盛世危言》,孫.中.山其時寫的《農功》一文,經鄭觀應潤飾而收入書中。同年,孫.中.山畢業於香.港.西醫書院。九月,二十六歲的孫中山來到澳門鏡湖醫院,出任新設的西醫局首任義務醫師,成爲澳門的第一位華人西醫。

十九世紀末期,中國已淪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孫.中.山目睹中華民族有被西方列強瓜分的危險,決定拋棄“醫人生涯”,進行“醫國事業”,他希望通過李鴻章能使清政.府實行自上而下的社會改革。一八九四年一月,孫.中.山寫下了《上李鴻章書》,集中了孫.中.山關於仿效西方政治制度以圖中國富強的革新主張。之後,孫.中.山偕陸皓東赴上海拜訪鄭觀應,並通過新派人物王韜向李鴻章推介自己,擬到天津見李鴻章。

一八九四年六月間,孫.中.山偕陸皓東由上海赴天津,渴望能見到李鴻章,傾訴自己的救國主張。但是,孫.中.山此行非但並沒有見到李鴻章。反而在李鴻章常引爲自豪天津。看到的也同樣是清政.府官員的極度腐敗,使其思想發生了轉變。對李鴻章滿懷失望的他,偕陸皓東離津轉道上海赴檀香山。

十一月二十四日,孫.中.山在檀香山創立興中會,取“振興中華”之意。從此,孫中山決心“拯斯民於水火,扶大廈之將傾”,明確提出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衆政.府”的主張。第一次向中國人民提出了推翻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國的綱領。同時,孫.中.山也完成了由改良主義者向民主主義者的偉大轉變。

早年追隨孫.中.山的骨幹人員裡面,廣東人佔了最大比例。如鄧蔭南、陸皓東、楊鶴齡、陳少白、尢列、李紀堂、謝纘泰、程奎光、史堅如、鄭士良、馮自由、王寵惠、胡漢民、朱執信、廖仲愷、何香凝、高劍父、陳樹人、古應芬、許崇智、鄒魯、鄧澤如、李福林等等,這些人多數是廣府人,有些還是會講粵語的客家人 。

孫中山的革命經費由海外華僑和商人捐助,尤以李煜堂、李自重、簡照南、簡玉階等爲多。

一八九五年(光緒二十一年)二月,在.香.港.聯合當地愛國知識分子的組織輔仁文社,建立.香.港.興中會。同年十月,興中會密謀在廣州起義,事泄失敗,孫.中.山被迫亡命海外。

一八九六年(光緒二十二年)十月,孫.中.山在英國倫敦曾被清公使館誘捕,經英國友人康德黎等營救脫險。此後,孫.中.山詳細考察歐美各國的經濟、政治狀況,研究了多種流派的政治學說,並與歐美各國進步人士接觸,產生了具有特色的民生主義理論,三民主義思想由此初步形成。一八九七年(光緒二十三年),孫.中.山赴日本,結交其朝野人士。

一九零零年(光緒二十六年)十月,派鄭士良到廣東惠州(即惠陽)三洲田發動起義。義軍奮戰半月,開始頗爲得手,後因餉械不繼而失敗。戊戌變法以後,因日本友好人士的斡旋,孫.中.山與康有爲、梁啓超爲代表的改良派曾商談過合作問題,但因改良派堅持保皇、反對革命,合作未能實現。

一九零四年(光緒三十年)十一月,孫.中.山重抵檀香山。二十多名華僑青年接受他的倡儀,舉行會議,成立了興中會,選舉劉祥(商店司理)、何寬(銀行經理)爲正副主席。孫中山起草了《興中會章程》,強調帝國主義侵略中國所造成的民族危機的嚴重性,規定以“振興中華”作爲立會的主要宗旨。他還起草入會的秘密誓詞,提出了“驅除韃虜,恢復中國,創立合衆**”的革命主張。

這是中國第一個以建立新制度爲目標的民主革命綱領。興中會成立後又在夏威夷一些地方建立分會,會員增至百餘人。在孫.中.山的領導下,興中會曾組織會員進行軍事訓練,向愛國僑胞募集資金,以爲反清武裝起義作準備。

一九零五年(光緒三十一年)在比、德、法等國的留學生中建立了革命團體,在此期間也與國內的革命團體和革命志士建立了聯繫。八月,孫.中.山與黃興等人,以興中會、華興會等革命團體爲基礎,在日本東京創建全國性的資產階級革命黨中國同盟會,孫.中.山被推舉爲總.理,他所提出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革命宗旨被採納爲同盟會綱領。

在同盟會機關報《民報》發刊詞中,孫.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同盟會的成立,有力地促進了全國革命運動的發展。孫.中.山派人到國內外各地發展組織、宣傳革命。他自己也在一九零五至一九零六年間赴東南亞各地向華僑宣傳和募集革命經費,在一些地方創立同盟會的支部。

他廣泛傳播民主共和思想,動員更多的人投身於反封建專制的革命。從一九零六至一九一一年,同盟會在華南各地組織多次武裝起義,孫.中.山爲起義制定戰略方針,並在海外奔走,爲起義籌募經費。

在一九零七年(光緒三十三年)十二月鎮南關起義時,孫.中.山還親臨前線參加戰鬥。雖然經歷了一次次的失敗,但他仍領導革命黨人前仆後繼,不屈不撓,英勇戰鬥。一次次給封建統治以沉重打擊,給全國人民以極大的鼓舞,特別是一九一一年(宣統三年)四月二十七日的廣州黃花崗起義,在全國引起了巨大震動。

一九一一年十二月二十日,孫.中.山經.香.港.歸國,胡漢民、廖仲愷等乘兵艦到港迎接。

胡漢民力勸孫.中.山留廣東,整訓軍隊,舉兵北伐。然後“實力廓清強敵,乃真成南北統一之局”。

孫.中.山堅持前往滬、寧,主持內外大計,說:“我若不至滬寧,則此一切對外大計主持,決非他人所能任”。又說:“今之大患即在無**” 。

十二月二十五日,孫.中.山到上海,受到熱烈歡迎。

報紙紛傳孫攜有鉅款回國,記者問他:“你這次帶多少錢來?”

孫.中.山說:“予不名一錢也,所帶回者革命之精神耳!革命之目的不達,無和議之可言也! ”

同日,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成立。

十二月二十九日,在南京的南方各省代表,正式選舉臨時大總統。計有候選資格者三人;孫.中.山、黎元洪、黃興。南方各省代表依次投票,孫.中.山得十六票,黃興得一票。

選舉結果揭曉時,“衆呼中華共和萬歲三聲,是時音樂大作,在場軍學各界互相祝賀,喜悅之情,達於極點”。

在上海的孫.中.山得知消息,立即覆電南京,表示接受,他說:“光復中華,皆我軍民之力,文孑身歸國,毫髮無功,竟承選舉,何以克當?惟念北方未靖,民國初基,宏濟艱難,凡我國民,具有責任。諸公不計功能,加文重大之服務,文敢不黽勉從國民之後,當剋日赴寧就職,先此敬復。”

孫.中.山被選爲臨時大總統的消息,很快傳到了北京。

怎麼回事?什麼意思?剛剛協議開國民大會決定國體,南方竟獨自宣佈“共和”,還選出了個臨時大總統。不是說好了讓自己當這個的臨時大總統嗎?原來這些人一直在騙自己,原來這些人一點起碼的信用都不講。

袁世凱的失望和憤怒是可想而知的,正好接到唐紹儀關於國民大會開會地點定在上海的電報,於是便藉機發難。

第200章 成立軍務院第223章 熱心社會事務第124章 八大政綱第98章 爲什麼會出這樣的事第375章 樑士詒請辭第203章 逼得啞人說話第407章 童子試第567章 麻煩未了第417章 女校和中國教育會第514章 改革喪禮第71章 您不走嗎第354章 李純突然暴死第288章 衡山、寶慶之戰第262章 張作霖和馮德麟第593章 苦撐待變第319章 倡導和平第447章 蔡元培與五四運動第41章 東南互保第374章 吳佩孚倒樑第260章 湖北和奉天那些事第156章 隔靴搔癢第371章 緊鑼密鼓第459章 北京大學的”蔡元培時代” 落幕第358章 談錢傷感情第373章 樑士詒組閣第17章 駐節朝鮮第148章 袁記約法第367章 吳佩孚的“東征西討”第50章 過街老鼠第127章 應桂馨與洪述祖第121章 黎元洪和張振武第519章 五四運動中的胡適第292章 馮國璋和段祺瑞第83章 連自己兄弟也不能吐句實話嗎第573章 當諍友、諍臣第46章 辦實業第454章 最爲迫切的問題第139章 慶典第447章 蔡元培與五四運動第252章 人事安排第202章 撤銷帝制第40章 系矯旨第84章 海軍起義第169章 楊度的《君憲救國論》第175章 日本的圖謀第378章 張作霖“擊鼓罵曹”第322章 徐樹錚展示作爲的機會第256章 國會和政黨第479章 新人物第318章 選舉副總統第609章 考據癖第304章 平江阻擊戰第483章 報考中國公學第349章 發了瘋的段祺瑞第541章 爲教學管理奔波第2章 小人精第496章 胡適的憂慮第484章 競業旬報第447章 蔡元培與五四運動第396章 江防事變第149章 徐世昌出山第54章 所謂的據實復奏第517章 倡導"易卜生主義"第385章 黎元洪的新內閣第50章 過街老鼠第164章 芥蒂第292章 馮國璋和段祺瑞第610章 關於陳垣第267章 改組內閣第600章 風雨飄搖第197章 廣西護國獨立第573章 當諍友、諍臣第19章 一心離開第151章 天壇“祀天”第399章 沈鴻英露出真容第246章 人是有底線的第508章 胡適《文學改良謅議》第171章 關於國體第120章 關係終於理順了第464章 漸行漸遠第489章 乘船赴美第86章 每個人都不簡單第241章 民國第一偉人第79章 黃興開出的條件第510章 胡適和韋蓮司第561章 關於“中基會”第318章 選舉副總統第372章 徐、靳之間關係惡化第468章 中華民國大學院第471章 避難香.港第67章 迫不及待第441章 美育第186章 成功出走第67章 迫不及待第349章 發了瘋的段祺瑞第501章 偉人的風采第491章 求博第60章 山雨欲來第55章 反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