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2章 明亡帶給知識分子的反思

秦淮水悠悠,千年不盡流,它承載了六朝風雨,卻依舊波瀾不驚。

河上的畫舫裡,方以智烈酒一杯接着一杯,帶着五分醉意滿懷感慨地吟道:“繁霜如雪孤南征,莫道能無故國情。斥抱揄方始大笑,牽牛負軛總虛名。凌雲久動江湖氣,杖劍時成風雨聲。海內只今信寥落,龍眠山下有狂生。”

尤其吟詠到最後兩句時,他臉上的表情充滿了落寞,坐在對面的黃宗羲聽了,也不禁嘆息一聲。

在復社四公子中,其他三位胭脂氣都比較重,只有方以智剛健清凌,意志堅定,一心想着施展胸中抱負,以扶國匡政爲己任。

現在天下大勢已經明朗,不出意外的話,大秦一統天下已成定局。方以智一早就奔走武昌,在八股論壇上舌戰羣雄,名聲不可謂不大。

從秦王對一些名士掃榻相迎、不拘一格錄用人才的情況來看,他應該是個禮賢下士,重視人才的帝王;

但奇怪的是,秦王對方以智這樣的人才不但不予以提拔錄用,反而還施以大板,這其中肯定是另有隱情。

畫舫悠悠地駛入了莫愁湖,放眼望去,清光浩渺,雄城巍影入波來,粉黛江山、留得半湖煙雨在。

黃宗羲爲方以智斟了一杯酒,徐徐說道:“密之兄滿腹經綸,矢志報國濟民,之所以懷才不遇,恐怕另有原因。”

方以智頗爲不平地答道:“我知道,想來定是錢謙益等一大批人奴顏婢膝。認賊作父,使得秦王對東林心存成見。斥之如弊屐。”

以前大家對錢謙益,都尊稱牧齋先生,現在方以智直呼錢謙益姓名,可見對他的所作所爲是十分鄙視的。

黃宗羲沉默了許久,頗爲沉重地說道:“密之兄恐怕是隻知其一,不知其二,秦王排斥東林,東林半數之人降清只是原因之一。前些日子。我曾與顧寧人有一席長談,從他口中聽到秦王與其談論時事時的一段話,聽完之後,密之兄大根就知道秦王排斥東林的深層原因了。”

“秦王的話?還請太沖兄賜教。”

“據顧寧人所說,他與秦王論及明季之事時,秦王曾有這樣的言論:自明成祖作序頒佈理學之《五經大全》、《四書大全》、《性理大全》起,大明開始家孔孟而戶程朱。八股行而古學棄,《大全》出而經學亡。

到明中葉之後,一羣腐儒更是走火入魔,不斷地推波助瀾,幾乎完全屏棄了自秦漢以來‘內聖外王’的治國平天下之道,體用不分;

世人純以道德文章爲唯一衡量標準。只重節操不重才幹,造就了一大批只會與‘異己’分子劃清界線、天天大搞道德批判,餘則一竅不通的道德衛士,以至大明江山之狀況江河日下。崇禎帝縊死煤山,未嘗不是因爲這個‘正’字。”

聽完這番話。方以智腦中嗡的一下,差點炸開來。這麼重批判徹底顛覆了他原有的思想框架,是他難以接受的,他正想辯駁,黃宗羲搖了搖頭說道:“密之請聽我把話說完,秦王后面還有一段話,密之兄若是我,聽了這段話只怕更加受不了,秦王這段話說的是在下的恩師。”

“秦王竟拿念臺先生來說事,這也太過份了,他到底說了些什麼,還請太沖兄告知一二。”方以智所說的念臺先生正是劉宗周,在讀書中有着極極崇高的威望。

“時至今日,愚兄還有何說不得,秦王原話如下:念臺先生是明末天啓、崇禎年間學問淵博、品行端方的正人君子。和福建銅山的石齋先生備受東林、復社人士的景仰。

流風所及,人們往往產生一種錯覺,似乎只要念臺先生與石齋先生諸君子掌握朝政,大明就有中興之望;

其實,兩位先生都不是治國的棟樑之材。他們守正而不能達變;敢於犯顏直諫而闊於事理;律己雖嚴而於世無補。

他們畢生追求的是一種自我完美。由於這種完美是以自我爲中心的,往往顯得矯情做作。崇禎帝曾下旨召石齋先生入京奏對,其時正值多事之秋;

然石齋先生爲了表現自己進退有‘廉恥’,他連‘君有命,不俟駕’的儒家信條也丟在腦後,從被任命爲四品官太僕寺少卿起,必三四辭而後受事。

考慮到交通不便,使者穿梭於道,因循經年他才雍容有度地進京任職。這正如俗語所說急驚風遇着慢郎中,想依靠這種人挽救危局無異是緣木求魚。”

念臺先生指的是劉宗周,石齋先生指的是黃道周,誠然,這兩人絕對稱得上是道德君子,但時至如今,就連方以智自己,也不認爲此二位先生是治國的棟樑之材了。

因爲事實已經證明了一切。

弘光時,曾起用劉宗周爲左都御史,他上疏說,淮撫路振飛把家眷送出城外是倡逃,可斬也;高傑、劉澤清率軍南逃,可斬也。

當時江淮諸臣中,只有路振飛敢於同南下的大順軍抗衡,對明朝而言可謂忠心耿耿。劉宗周卻以總憲的名義上疏建議處斬;高傑、劉澤清手握重兵,又以定策擁立之“功”新邀封爵,前後矛盾,根本沒有可殺之勢。

在方以智看來,劉宗周謂劉澤清等可斬。不錯,劉澤清固可斬;但當時南京無兵無將,勢若累卵,劉宗周發此危言,不但不足以壯國威,實是取禍之道。

至於黃道周,更不用說,在福建隆武朝出任首輔之職,但結果是隆武一朝毫無作爲,他組織的兩三千扁擔軍也是一擊即潰,不但救不出隆武,反正讓整個隆武朝陷入了深淵,誠然,這些不全是黃道周的錯,但他作爲首輔,深受隆武依重,難道就沒有半點責任嗎?

黃宗羲作爲劉宗周的學生,現在當着他的面說出這番話,顯然也認爲秦牧並沒有說錯。

東林黨人非常崇尚劉、黃二人,流風所及,也都推崇以道德治國,看重是大臣的品德,不管你才華怎麼樣,只要私德有所虧損,立即口誅筆伐,必欲逐之而後快。

本來一腔怒火的方以智沉默了,他當初不正是這樣嗎?劃分大臣時,不是先以道德利刃切割清楚,然後拉幫結派驅逐異類嗎?

今日聽到秦牧這番話,對方以智而言,就象是當頭一棒,他飽讀史書,細細想來,歷史上私德不佳,卻成爲治國能臣的確實不少。

經歷了國破家亡的歷史大變之後,方以智思想也有了不少轉變,在明末那種風雨飄搖的時局下,應該唯纔是舉,以道德來作爲取捨大臣的唯一標準確實是取亡之道。

而東林黨人最擅長的就是用道德來打擊別人,偏偏到了緊要關口,東林黨人半數以上降清了;

回頭再看他們當初一次次用道德來打擊別人的行爲,不禁讓人聯想到了“卑鄙無恥”這個詞。

這,或許正是秦王對東林黨人如此排斥的深層原因吧。想通了這些,方以智突然感覺心灰意冷起來。

莫愁湖上冷雨悽悽,一片清肅,不遠處的畫舫上傳來琴簫之聲,悠遠空寂,有秦淮的伎女在琴簫各應中委婉而唱: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爲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聽了這歌聲,方以智的情緒更加落索,岸起酒杯頻頻自飲,一派借酒消愁之態。

黃宗羲陪他喝了兩杯,開口勸道:“密之大可不必如此,或許咱們都應該平靜下心境,仔細思索一下自己今後該做些什麼。秦王文治武功世人有目共睹,如今又廣開言路,下旨不以言論及罪,實不失爲明主;

更重要的是,他所致力推動的這股思潮,頗有一洗前朝腐朽之勢。愚兄雖然不完全贊同秦王的思想,但大明之亡,證明已經到了必須所有轉變的時候了。我等若能在這方面開創一番新局面,是否高居廟堂之上,又何關緊要呢。”

第27章 哭泣的信豐城第857章 仁者愛人第808章 焰火表演第539章 久別情濃第168章 去江南圈錢第86章 馬永貞遇伏第762章 龍吟第972章 心態第595章 朱由榔趁火打劫第567章 秦戈橫斷紫雲腰第907章 暹羅殘兵第591章 一個響屁引發的叛亂第277章 五間俱起,莫知其道第803章 一念之差第283章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第760章 幕後財團第997章 秦淮夜話第1071章 路易·德·波旁第301章 內外交困第317章 醉翁之意不在酒第1161章 拉誰打誰第317章 醉翁之意不在酒第774章 塞上秋來第254章 南明紀事第288章 艱難的決擇第985章 責任第406章 捲土重來第338章 洛陽大撤退第57章 快刀斬亂麻第977章 空港第398章 多事之冬第921章 經典的口袋戰術第855章 出獵第877章 信不信由你第650章 八部聯軍一封致謝信第1089章 堵與疏第539章 久別情濃第481章 妖精打架魔鬼來第284章 共同的夢想第847章 風潮第847章 風潮第317章 長夜戰未休第85章 贛南的秋天來了第752章 被迫撤離第728章 烏衣巷第385章 勝似東吳大小喬第1001章 拿下橫須賀第941章 劣幣逐良幣第353章 雨花臺下賊成擒第148章 李定國斷尾求生第814章 直搗黃龍第769章 又見金龍旗第1605章 法蘭西之殤第1142章 霍爾木茲海峽第887章 王歸晨在行動第566章 萬馬坪中萬馬騰第681章 勢如破竹第1095章 莫臥兒宮變第348章 帶血的吶喊第579章 一隻死老鼠第164章 晨戲第300章 四川大亂第1154章 內憂外患的奧斯曼帝國第836章 牛頓,看你往哪裡跑第1149章 貿易通道第206章 除夕佳節第121章 豁出去了第276章 剃髮令第837章 一縷濃香一股溫暖第824章 有人攪事第978章 西南的變化第257章 亂雲飛渡仍從容第55章 大姑娘上花轎第317章 醉翁之意不在酒第331章 老帥出馬第669章 午門外的悲喜劇第71章 秦知縣砸缸第1077章 歐洲心臟第222章 支援左良玉第800章 捷報頻傳第857章 仁者愛人第981章 應變第352章 烈火焚城第613章 科爾沁之秋第581章 神奇的夜襲第773章 戰爭的目的第1005章 梅花初雪第1161章 拉誰打誰第733章 準備收網第671章 燕子磯頭第678章 日本市場第405章 馬六兩與湯秀才第669章 午門外的悲喜劇第1097章 殺兄逼父第426章 鵲橋難搭第889章 天山省第533章 海洋戰略第911章 祥瑞活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