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 五關城門

三人閒敘了一會,李信喝了一口茶,朝向周顯解釋道:“周小兄弟,剛纔你們談到的宋門的確是位於開封東面的城牆。因爲出宋門之後,沿官道可以直達宋州,故而平常百姓都叫它宋門。”

周泰臉露疑惑道:“既然它是位於東面城牆,爲什麼不直接叫東門嗎?南門指向許州方向,不是也沒叫許門嗎?”

李信淡淡一笑,朝向周泰道:“小泰兄弟,開封城可不是隻有四座城門,而是有五座,一般叫作五關。實際上最開始的時候更多,有十三座城門。元末,義軍四起,圍攻開封。元將泰不花等認爲汴梁城門太多,不易防守,因而就堵塞了其中的八座,僅留下五個。這剩餘的五個城門,西、南、北三面城牆各有一個。而在東面,則有兩個,分別是曹門和宋門。”

周泰“哦”了一聲道:“這樣啊!那曹門是不是可以直達曹州,所以命名爲曹門。”

李信笑着點了點頭。

周顯開口問道:“李兄,剛纔李開說,宋門和南門距離這裡的路程差不多。這宋門是不是位於東牆偏南的位置?”

李信道:“是這樣的。開封的這五座城門,雖然其中的三門以西、南、北命名,但卻互不對照。曹門偏北,宋門偏南,而南門偏西,北門又偏東,只有西門才處於正中的位置。因而有人說開封城是‘五門不對’,的確有幾分道理。關於這個,還有一個傳說,說是汴梁城的地脈是由西方而來,因而西門位於正中,好吞食西邊河洛方向過來的王氣,而其餘的四門則屈曲旋繞,是爲了讓進門的王氣不致走失。”

周泰淬道:“只不過方向稍微偏了一點,那些王氣不是照樣可以出去嗎?”

李信笑道:“周泰小兄弟說錯了,不止是方向稍微偏了一下那麼簡單。一般來說,城牆的防戍有甕門,有城門,分別防戍着甕城以及後面正式的城池,兩者一般是成一條直線的。而開封城卻完全不一樣,除了西門之外,其他各門的甕門和城門都不是直對的,而是呈現出一種特定的曲折環繞。例如你從南門進去,需要在偏西位置斜進入甕門,然後需要繞一個半圈之後,才能到達裡面的城門處。有些之前沒來過開封的人,有時候在那裡繞了半天,也繞不進城去。除了這一個地方,如果你仔細觀察,會發現整個開封城的建設都不是正向的,都是稍微偏斜一點的。”

周顯低頭沉思片刻,朝向李信問道:“李兄,這樣建設,是不是也是爲了便於防守?例如,敵人用攻城車擊破甕城大門之後,一般情況下就可直達城門。而這樣曲折環繞,攻城車即使拿下甕城大門,也無法推進到第二道城門那裡。這就決定了敵人要想拿下開封城,從城門處進攻的困難要遠超其他城池。”

李信雙眼微睜,臉露讚賞道:“沒想到周小兄弟年紀輕輕,竟然對兵事還有研究。”

周顯淡淡一笑道:“也只是略懂一點,也不知道我所說的對不對。”

李信點頭道:“對,是這樣的。開封城自春秋之時,便爲鄭國大城。但現在的這種構建模式,卻是從北宋初年延續下來的。而他的規劃者不是別人,而是大宋王朝的建立者,宋太祖趙匡胤。”

周泰插嘴道:“他不是皇帝嗎,怎麼還懂得如何建築城牆?”

李信呲牙一笑,耐心解釋道:“宋太祖雖然不懂建築,但他出身於軍人世家,南征北戰,對於城池的防守、進攻都有自己的想法。當年,他建立大宋,定都開封以後,便更加重視這座城池城防的建設。他下令重修汴梁京城,宰相趙普獻上圖樣,最初就如其他城池那樣,作方直形,四面開門,坊市像繩一樣規則羅列。宋太祖看後大怒,親自用筆塗抹,迂曲縱斜,畫了一個大圈,並在旁邊寫上了‘照此修築’的批示。”

李信停頓了一下,朝向周顯和周泰問道:“你們猜建成之後怎麼樣?”

還未等兩人說話,李信便繼續說道:“城垣建成之後,規模宏達,全城分爲三重,外城、裡城,皇城,層層設防。外城城牆,被建的曲曲彎彎的,就像蚯蚓一般。說形狀不美觀,那還算是好的評價了,有的人直接說難看到了極點。後來,蔡京掌權,他可是一個特別追求完美的人。這些難看的城牆當然入不了他的法眼,借重修城牆之際,將這些難看的城垣全部都拆換,一律改爲方矩形。這樣一來,好看是真好看,卻遠不及從前樸實堅固。靖康年間,金人南侵,在城西隅安炮射擊,由於城牆很直,極易命中。這時候人們才明白當時宋太祖當時是何等的英明。金朝滅北宋之後,又重新按照宋太祖起初的規劃,再建了開封城。後來的元明二朝,基本上都是按照那個模式重建或者重修的。”

周顯讚歎道:“宋太祖出身行伍,追求實用堅固。而蔡京則屬於白面書生那類,追求的是好看華麗。遇到真把式,也只能摧枯拉朽,坐等城破了。”

李信點頭同意道:“的確如此。宋朝重文輕武,一切都由文官做主。沒經歷過戰事的人,豈能知道那類城牆的好處?”

周顯突然想到在明末,李自成三圍開封,損兵無數,而最終也沒能拿下,可能和它這樣的建築模式脫不了關係。他沉思了片刻,朝向李信問道:“李兄,現在流賊四起。你覺得他們有沒有可能攻打開封?如果他們來攻,怎麼打纔有可能攻破它?”

李信沒想到周顯會有如此發問,頓時一怔,先朝向四周看了看,接着才仔細打量了一下週顯道:“周小兄弟,能否告知我爲何有如此之問?”

周顯看李信臉色凝重,隨即明白了他話中的意思,連忙擺手道:“李兄誤會了,我絕非流寇之屬。只是對兵事有所興趣,故而纔有如此之問。”

第二百二十二章 襄陽城破第二百五十五章 營中毆鬥第九百零四章 李巖的決定第九百七十七章 李巖撤離臨清第九章 武師第二百二十五章 襄陽斬刑第五百六十三章 迎候第一百一十章 四封塘報第一百九十二章 勝績第七十八章 出京6第四百四十二章 孔有德第七百七十一章 濟寧驚變第五百五十章 孔有德之死2第九百二十六章 葡萄牙人第六百二十三章 濟南遊逛第二十一章 協議第二百八十七章 劫糧第五百四十七章 侯方域第六百六十九章 動亂第一百四十章 擁立蒙古汗第961章 會將2第945章 洪承疇的建議第二百一十八章 突圍之戰第二百四十章 挾蒙出兵第二百一十四章 疑計第九百五十三章 宋應星第七百七十一章 濟寧驚變第四百七十二章 周泰請戰第四百三十六章 土豆的育種第一百九十一章 出擊第五百五十九章 侯方域來訪第二百六十二章 文志通的抉擇2第八百八十五章 蹤影全無第八百六十六章 借錢借糧第九十九章 國之大才第五百四十章 包衣奴才薩哈納第八百三十三章 逃脫上船第八百五十六章 沂州攻防4第六十八章 京師3第五十七章 進京3第五百三十六章 決戰皇城島4第五百零六章 劉廉到訪2第七百八十二章 天下態勢3第八百五十六章 沂州攻防4第949章 議和4第六百五十四章 高起潛第九百一十八章 夏魁元第九百二十一章 迎孟倒孔第三百二十七章 船援松山4第二百四十三章 海事專家沈廷揚第八百五十九章 沂州攻防7第三百一十三章 處置俘虜2第九百一十七章 陣前談話第六百三十七章 葬歌第二百六十六章 盧象升渡江北上第八百一十章 震遼陽6第五百九十四章 范文程的想法第六十五章 圍困第五百零五章 劉廉到訪第二百二十三章 刺張第948章 議和3第九百五十八章 雜事第八百五十四章 沂州攻防2第八十八章 渾河血戰第二百三十四章 李巖出策2第二百零三章 提前準備第二十八章 挑士第五百零八章 何人爲將?第二百五十八章 丁志鬆告狀第四百三十四章 夏承德的選擇第五百八十八章 大勝局安民招兵第九百六十四章 調山東兵第八百七十一章 朝鮮驚變第八百二十三章 震遼陽19第四十一章 勸服第二百七十六章 收礦入官第八百三十章 難撤途中第954章 變革3第四百三十九章 謝遷歸服第二百一十六章 以退爲進第八百二十章 震遼陽16第四十八章 兵起6第八百七十二章 重立新王第九百零四章 李巖的決定第三十五章 攻入滕縣第四百七十二章 周泰請戰第二十五章 軍械第一百八十三章 張令副總兵第七十七章 心中願景第七十二章 京師7第九百四十七章 朝鮮停戰第四百四十章 謝遷歸服2第二百七十六章 收礦入官第一章 山東之局第三百零一章 方正化抵萊第七十九章 城外激戰第八百三十一章 引軍東向第一百七十六章 再見趙宇第二百四十九章 茶攤閒談第四百章 瑣事連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