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萬艾瞅準機會一拳打出,砰的一聲把請青毛屍王擊飛了。青毛屍王飛出去好遠,撞塌了遠處的丘陵,碎石四濺,煙塵滾滾!
“乾的漂亮,老高!”風光稱讚到。
“那是必須的,不看看我姓什麼啊!”高萬艾厚顏無恥的說着,一臉自豪的樣子。
此時青毛屍王從煙塵出飛出來,快速飛向高萬艾和風光。兩個騷年看到青毛屍王氣勢洶洶而來,趕緊收斂了嬉皮笑臉的樣子,開始認真起來,全力對付青毛屍王。
ωwш☢Tтkд n☢C O
很快三個身影戰成一團,互相糾纏在一起,分不清誰是誰。
良久之後三個身影分開,遠遠的對峙着。
高萬艾和風光身上都有幾道醒目的爪痕,這樣的爪痕對於六階進化者來說不值一提。而青毛屍王胸口處有明顯的拳印,身體其他部位也有刀痕。
雙方互有損傷,暫時打成平手!
高萬艾和風光微微有些氣喘,而青毛屍王也是體力消耗很大。雙方休養生息片刻便又戰在了一起。
砰砰砰,戰鬥的聲音不絕於耳。
高萬艾和風光戰鬥中思考戰術策略。憑藉豐富的戰鬥經驗和長久以來的配合默契,兩個人逐漸佔據上風,壓制住了實力強大的青毛屍王。
砰!
高萬艾一記重拳打出去,擊中了青毛屍王,打的它一個趔趄。風光趁機發出巨大風刃,就像離弦之箭一樣朝着它發射出去,一副要把青毛屍王五馬分屍的架勢!
青毛屍王出乎意料的反應快,一下躲過了風刃的襲擊,避免了被分屍的下場。
見到青毛屍王躲過了風刃攻擊,高萬艾和風光心裡同時大呼可惜啊!可惜完之後兩人還得繼續戰鬥,直到殺死青毛屍王。
隨着戰鬥的持續,高萬艾和風光明顯感覺到這個青毛屍王比以往的青毛屍王更難以對付,壓力大增!
感到棘手的同時,高萬艾和風光也覺得是個難得的機會。兩個人已經想不起多長時間沒有碰到這樣不好對付的喪屍,正好藉此機會可以錘鍊自己,提升自己的實力!
想通了這個關節,高萬艾和風光調整了一下心態,整個身體開始放鬆下來,深呼吸一口氣之後才繼續跟青毛屍王幹架。
戰鬥開始之後,兩個人打的很順,明顯比之前的狀態強很多,讓青毛屍王防不勝防,捱了很多下攻擊,身上多了很多傷痕。
捱了打的青毛屍王怒火中燒,兇性大發,攻擊也越來越瘋狂。
形勢一下子發生了驚天逆轉,高萬艾和風光壓力驟增,步步後退,青毛屍王緊追不捨。
看到情況危急,高萬艾一咬牙一跺腳,身體化作繩子一樣迅速纏繞住了青毛屍王,一下子就困住了它。
“快動手宰了這個狗日的!”高萬艾聲嘶力竭的吼道。
此時的青毛屍王在用盡全力掙扎,高萬艾顯得很吃力,快要堅持不下去了樣子。
風光聽到高萬艾的話立刻製造了一個巨大的風刀。大刀緩緩成形,在陽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輝光彩奪目。
青毛屍王看到大刀的出現,立馬感覺到了死亡的氣息撲面而來,隨後更加瘋狂的扭動掙扎,想要掙脫束縛,避免被砍頭的悲慘下場。
高萬艾這時候也顯示出來了男人的血性,咬牙堅持着,死死的纏住青毛屍王,不讓它掙脫出來!
關鍵時刻風光沒有掉鏈子,立馬一揮手,巨大的風刀朝着青毛屍王的頭顱重重落下。
砰的一聲,青毛屍王人頭落地成盒,咕嚕咕嚕的在地上亂滾。
高萬艾鬆開了束縛,癱坐在地上大喘氣。而無頭屍體順勢倒地,濺起一片灰塵!
風光走過去挨着高萬艾坐下,就像難兄難弟一樣,在太陽的照射下形成了兩個互相幫扶的身影。
之後高萬艾和風光順利的收復了黃州市,並解救了大概五十萬的倖存者。安頓好之後高萬艾便向王珂彙報自己已經圓滿完成任務了,王珂聽到後很高興,並大力讚賞了高萬艾和風光。
之後王珂便開始等待樂軍的消息。
樂軍率軍出發,第一站便是夷陵市。
夷陵市地處華夏中部、鄂省西南部、長江上游和中游的分界處,素有“三峽門戶”、“川鄂咽喉”之稱,常住人口四百多萬。
夷陵市因“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得名,是屈原、嫘祖、王昭君、楊守敬等歷史名人的故里。
夷陵市是長江三峽起始地、三峽工程所在地,擁有水電站468座(含三峽大壩、葛洲壩),以全國0.2%的土地裝備了全國7%的水電裝機容量,被譽爲“世界水電之都”。
四百萬規模的喪屍羣沒有誕生出七階的藍毛屍王,只有一個青毛屍王在蹦躂,被樂軍一個閃電直接劈死。
之後輕鬆解決掉喪屍羣樂軍收復了夷陵市,救出來大概四十萬的倖存者,安置後驚魂未定的倖存者之後便去往下一個目的地,江陵市。
接着樂軍派胡大海和張口去收復施南市。
施南市是一個少數民族集中的城市,常住人口只有八十多萬,是一個著名的旅遊城市,對胡大海來說收復難度不大,樂軍相當放心。
之後樂軍率領大軍浩浩蕩蕩前往江陵市。
江陵市是鄂****的中心城市、長江中游交通樞紐之一,常住人口五百二十多萬。
江陵市地處華中地區、鄂省中南部、長江中游、江漢平原腹地,是春秋戰國時楚國都城所在地,也是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和長江港口城市。
江陵市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一座古老文化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的濱江城市。“禹劃九州,始有荊州”,江陵市建城歷史長達3000多年。
自公元前689年楚國建都紀南城,先後有6個朝代、34位帝王在此建都。從“天下第一循吏”孫叔敖到明朝萬曆首輔張居正,從荊州走出去的宰相達138位。從愛國詩人屈原到李白、杜甫,歷史上有大批文人墨客曾在江陵吟詩作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