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比蒂諾市的張重日,是現今爲止以張重之名爲紀念的唯一一個日子。
其實美國很多地區都會自己設立一些日子用來紀念某些事情某些人,一般情況下都是用某一天做紀念。
而庫比蒂諾的張重日卻有些不同,因爲除了二零二一年十一月十一日這一天之外,以後每年的十一月十一日庫比蒂諾市都會紀念這個日子,舉辦相關活動。
或許這樣的節日保持不了多久遠,但是隻要張重能夠保持着影響力,庫比蒂諾的人民就應該不會忘了張重這個人。
而影響力這個東西,或許等到張重死了之後依舊存在,那就要看張重到底能夠走多遠了。
雖然庫比蒂諾市要建立張重日的事情也吸引了網友們的注意力,但是這段時間大家主要關注的還是張重的新書《海底兩萬裡》。
許多書友看完這本書的第一感覺這不是一本科幻小說,它看起來更像是一本科學啓蒙書,雖然有着科幻色彩,但是更多的是一些科學知識的普及。
但是跟一般的科學普及書籍不同,這本書有着不同尋常的魔力。
知名出版人錢培鑫在讀過這本書之後寫了一篇長長的讀書評論。
在表達了對這本書的喜愛之情之外,他還分析了這本書爲什麼會受到歡迎。
“首先,因爲它是張重的作品。”
在錢培鑫的書評裡面,這就是他的第一句話,很直白,聽起來也挺幽默。
但是這也是事實,因爲這本書是張重出的,所以先不論裡面的內容如何,那麼全球就有無數的讀者會爲張重這兩個字買賬。
這就是名人效應,也是品牌效應。
而這個品牌效應,是之前一本一本質量超衆的作品堆砌出來的。
抖了個機靈之後,錢培鑫纔開始認真分析。
“最讓我感觸深的一點,張重在《海底兩萬裡》中帶着讀者做了一次動人心魄的海底遠遊。在說這次遠遊之前,我不得不說一句,這本書的出現很有可能跟張重之前去巴黎的經歷有關係。今年夏天,張重領國際信使獎的時候,人去了巴黎,我想他不可能沒有去領略一下塞納河畔的風情。”
“而巧合的是,這本書裡面的長度‘裡’是法國曆史上的古裡,長度因省份的不同有所差異,並且還有古驛裡,古陸裡和古海里之分。而書中用到的是古陸裡。我還特意查了資料,1800年塞納河上有過一次關於潛水艇的實驗,雖然那艘潛艇沒有名字,但是我想從這本書的內容來看,張重的靈感應該是來自那次實驗,或許他在遊塞納河的時候得知了這件事情,並且由此產生了靈感。”
“大作家們總是能從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中找到靈感,或許當時告知張重這個故事的人也沒有想過張重因此能寫出一本幾十萬字的科幻鉅著。小說中,鸚鵡螺號從華夏邊界海域出發,進入太平洋、大洋洲、然後到達印度洋,經過紅海和阿拉伯隧道,來到地中海。潛艇經過直布羅陀海峽,沿着非洲海岸,徑直奔向南極地區。然後沿拉美海岸北上,又跟隨暖流來到北海,最後消失在挪威西海岸的大漩渦中。
在這將近十個月的海底旅程中,鸚鵡螺號以平均每小時十二公里的航速,讓讀者隨着李默船長和他的‘客人’們飽覽海底變幻無窮的奇異景觀和各類生物。”
“整個航程高潮迭起,不得不說,即便是我看這本書的時候也跟著作者的筆觸感到驚心動魄。海底狩獵,參觀海底森林,探訪海底的亞特蘭蒂斯廢墟,打撈西班牙沉船的財寶,目睹珊瑚王國的葬禮,與大蜘蛛、鯊魚、章魚搏鬥,反擊土著人的圍攻,這一樁樁一幕幕都都令我記憶尤深。”
“看過之後我不禁感慨,張重的手法竟然是如此的登峰造極,他用着神奇的手法把我們帶到最遠的極地,最深的海溝,讓我們觀賞最大的珍珠……”
“他總是讓主人公處在最危險、最絕望的境地,向我們展示自然的力量,讓我們在強烈刺激,震驚之餘感到極大的精神和審美享受。”
“從結構上說,《海底兩萬裡》絕對是一部出色的懸念小說。小說從海面上‘怪獸’出沒,頻頻襲擊各國海輪,攪得人心惶惶開水,到鸚鵡螺號被大西洋旋渦吞噬爲止,整部小說懸念迭出,環環相扣。從頭到尾……”
錢培鑫的書評非常長,而且裡面包含了大量的劇透,而他也在標題中標註了“內含劇透,慎入”的字樣。
這篇書評分析得已經相當透徹,而這本書的賣點也並不是科幻。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更像《哈爾羅傑歷險記》,用冒險的方式帶讀者瞭解那些妙趣橫生的“知識”。
當然,這些知識有很多都不是科學知識,而是帶有幻想色彩的知識。
讀者在讀的時候,甚至會覺得書裡面描寫的那些東西是真的,爲什麼會有這種感覺,是因爲這本書裡面大部分描寫的東西都是真的,而有一部分假的是在這些真實的內容上建築出來的。
在錢培鑫的這篇書評裡面,他還着重講解了這次張重使用的描寫手法。
在這樣的一本小說裡面,想讓故事引人入勝,描寫是重中之重。
而張重在《海底兩萬裡》裡面使用了照相式的描寫手法,有些部分讀起來像是博物館裡面對於某件物品的描述,先描述後解釋,這樣就能營造出令人信賴的“科學感”。
另外還有一些描寫不厭其詳,表現出作者的嚴謹態度,也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真實感。
衆所周知,張重向來是一個玩弄寫作手法的高手,在他的作品總是能看到一些比較特別的寫作手法。
最巔峰的就是《一樁事先張揚的兇殺案》。
所以,能寫出《一樁事先張揚的兇殺案》的張重能夠做到《海底兩萬裡》的那種表現力,自然就再正常不過了。
“張重不過是再一次用他妙到毫巔的寫作手法和嚴謹的科學態度帶我們做了一次魔幻之旅罷了。”
——錢培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