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5研究所,一所專門研究紡織物和紡織技術的研究所,他位於尼龍廠,防護嚴密管理嚴格,研究所外甚至有便宜軍警二十四小時不間斷的巡邏。這個研究所不是趙澤勇第一個建立的研究所,甚至不是第一個秘密研究所。
以‘3’打頭的研究機構,代表的正是研究物理材料和應用的研究機構,原本這個研究所是附屬於尼龍廠的,後來當趙澤勇建立秘密研究所的時候,就拆分了尼龍廠研究所,將其中不少精兵強將調進了305所,進行秘密研究。
“不要問這是什麼地方,也不要問你們的同事他們的經歷,更不要問爲什麼。你們所有人都只有一個身份,那就是207所人。我們207所研究的東西你們也不用去關心,只要注重你們自己研發的任務就好,至於你們研發的東西是幹什麼的,起什麼作用,你們也不要去關心,只要你們知道,都明白了嗎!”
一個新成立的研究所中,高陽對着十幾個科技工作者高喊着,這些科技工作者有高級技術人員,有大學裡的拔尖研究學者,也有跨專業的專家等等。
他們都是被秘密找來,說是讓他們從事秘密研究的,這些研究都是國際前端的,都是對國計民生有重大影響的,他們對此很感興趣,因爲但凡是有一點牴觸的,他們都不可能出現在這裡,能出現在這裡的,都是經過層層選拔,既忠誠可靠,有有能力的精英。
“好了,我就不多說了,接下來,要帶你們工作的是你們的所長,周興漢所長。”
高陽說完。介紹了身邊帶着厚厚眼睛的一個二十來歲的年輕人,這年輕人顯得很不起眼,臉上還長着痘痘,身材也不夠高大威武,但是沒人敢小看他,因爲能到這裡的都是在各行各業都走在中國前列的精英,而此人能作爲這羣精英的所長,顯然不能小覷。
“大家好,我是207所的所長,從另一個研究所調過來的。我已經做了將近兩年的研究。你們不用問我做過什麼研究,也不用問你們會做什麼研究,反正我可以負責的告訴你們,這對你們的學術會有極大的提高的。不要問太多的東西,因爲我也跟你們一樣,知道的不多。”
大家跟所長見過面後,然後所長帶領大家參觀了一下工作的環境,衆人都表示滿意,各種實驗器材都是國際最先進的。實驗材料也十分的充足,這說明了他們不會像他們以前在學校裡經常遇到的那樣,因爲各種掣肘尤其是經費和實驗器材、實驗原料不足而中斷實驗。
“我們所的任務是,最快的時間解決液壓傳動問題。嗯,主要是將理論具體化,因爲已經有其他的研究所繪製出了圖紙,我們需要的是將圖紙轉化爲生產。等我們實現了生產後,會有另外的研究所接手,他們會將生產技術轉化爲生產線。當然這只是我猜測的。因爲我過去在另一個研究所就是做這個的,我們上次做的是齒輪變速裝置。”
研究所外,幾個巡邏的隊員,正在低估。
“高隊,您這麼大的領導怎麼也要親自來巡邏啊。”
高陽哼道:“你們懂什麼,東家對這些研究所可重視了,還有這些搞研究的啊都是有本事的學者,放在過去啊那可是翰林,得小心着點,出了事拔了你們的皮都不夠。”
高陽其實也不清楚具體情況,但是作爲從製藥公司時代起,的護廠隊老人,一直爬到了隊長的職位,他還是很懂道理的,知道趙澤勇這些工廠秘密多,很多秘密連老外都想知道,他自己就曾經親自抓到過至少十幾波來廠裡圖謀不軌的老外間諜。但是對於這些秘密,高陽卻從來不聞不問,好奇害死貓,他就是一直這麼小心翼翼才安穩的爬上來的。
對於這些秘密研究所高陽知道的也真的不多,只知道第一家是去年建立的,是趙東家被人刺殺恢復後建立的。當然高陽不可能知道趙澤勇曾經消失過一段時間,去了現代搞了一些技術資料,因爲趙澤勇被刺殺的消息一直都被岑春煊、張澈等人很好的封鎖了起來。
高陽只知道,趙東家親自交代過他,這裡很重要,一定不能有失,任何外人都不能放進來。所以高陽才選擇每天親自帶隊來巡視一番,並且在有新的研究科室組建的時候,還親自強調一下紀律。
高陽數了一下,從去年到現在,已經建立了十幾家這種科研單位了。保密程度自然不用說,高陽完全不知道每個研究所裡面搞什麼研究,而每個研究所也不知道其他研究所在做什麼研究,甚至不知道有多少家研究所,是搞什麼的研究所。反正所有的人都被要求保守秘密,只關心他們自己該知道的,他們自己從事的項目。
大概能夠全面知道這一切的,就只有趙澤勇一個人了。
趙澤勇知道自己建立的第一個研究所叫做102所,是爲儲備電子技術人才而建立的,當時回現代養傷期間閱讀了大量的經濟和技術發展史料,趙澤勇對下一次科技革命的推動力,電子產業非常傾心,一心要把電子技術革命帶到民國,於是回國後第一時間就籌備了這個102研究所。目的是爲了讓中國電子技術走在世界先進行列,至於爲什麼是102,那是因爲101趙澤勇打算留給研究集成電路的研究所,只是由於沒有足夠的人才,目前101還沒開始籌備。
101,102,都是搞電子技術的,而兩個所都以‘1’字打頭,因爲按照趙澤勇的編碼規則,‘1’字打頭的實驗室研究所都是電子技術研究所。目前成立就只有一家,正式102研究所。這個研究所目前研究的東西,基本上都是國際上已經出現過的技術,什麼收音機了,無線電發報機了,當然也有世界前沿的技術,比如雷達技術。現在的雷達儘管還沒有成熟的。能夠進入實戰的產品,但是各國都在研究。研究的目的也不盡相同,英國人已經注意到了雷達技術的軍事價值。而外國環境優越的美國,則認爲雷達具有民用和商業價值,他們認爲雷達可以用來讓海上航行的船隻躲避冰山。
102研究所目前有兩百多人,裡面有大學生,有高中生,也有民間的無線電愛好者,但是無一例外他們都是雲南人,身家都是清白的。至少三代都居住在雲南。他們組建了十幾個小組,分項目研究鴿子感興趣的東西,不求出產品,不求有產值,只求鍛鍊他們的研發能力。畢竟現在雲南的科研實力害死太低了,而趙澤勇又不放心外界的人,所以這些人儘管能力不高,但是趙澤勇寧願耗費時間等待他們成長,也不敢冒險從全國各地甚至全世界來招募人才。
好在這個時代的無線電技術理論還處在初級階段。成熟應用主要就是一個無線電發報機和收音機了,連電視機都還處在孕育階段,在加上趙澤勇花費大力氣請人翻譯了大量的國外最新技術資料供他們學習,又提供不菲的經費任由他們做實驗。這些人進步很快。
等這批人成熟了之後,趙澤勇才考慮建立101研究所,拿出一些集成電路的資料給他們學習。但是趙澤勇沒有建立101研究所,但是102研究所這批人卻天然的以爲。101研究所是有的,腦補了那是一個什麼樣的研究所,越是神秘。大家的興致越高,在102這批菜鳥研究員心裡,已經把101想象成了一個專門研究最先進技術的單位了。這倒是趙澤勇沒想到的,不過倒也樂於接受,起碼將來等自己拿出集成電路資料的時候,這些人不會太過吃驚,就告訴他們那些是他們的101前輩研究出來的。這樣以來,趙澤勇倒是不急着組建101研究所了,就讓這個研究所成爲一個永遠的,只存在在這些人想象中的神秘單位吧。
除了‘1’打頭的電子技術研究所外,趙澤勇之後還建立了‘2’打頭的機械技術研究所和‘3’字打頭的物理材料研究所。
由於雲南在機械技術方面儲備的人才比較豐厚,所以機械技術研究所發展很順利,目前已經擁有了202到206五個研究所,也有了不少科研成果。當然都不是自己自發研究出來的,大多數都處在解析趙澤勇從現代帶過來的技術階段。因爲趙澤勇的各個機械企業中有大批的技術人才,所以機械技術的幾個研究所成果斐然,目前已經成功複製了趙澤勇帶過來的70年代西德紡織機械,先進的壓路機、剷車、推土機、挖掘機還有吊車,目前正在對水泥混凝土泵車進行復制。
吸取了最早的電子技術研究所的經驗,趙澤勇刻意沒有組建201研究所,這樣大家都對趙澤勇弄來的技術資料不加懷疑,202所得到的資料以爲是所謂的201研究所設計出來的,203可以猜測他們得到的先進資料是得自上一級研究所,不是202就是201,越往後的研究所可猜測的空間就越大。反正弄到最後是,沒人懷疑這些資料的出處了。更沒人知道,其實所謂的201研究所就只有一個人,那個人就是趙澤勇。
每個研究所不但獨立工作,之間的工作內容也都是平行的,並沒有相互的聯繫。比如202研究所負責工程機械使用的大馬力發動機,203研究所可能負責的是液壓裝置,204則負責機械傳動裝置,總之他們之間既沒有重複的工作,也沒有需要相互配合的工作,就像工廠裡的流水線一樣,都是獨立的系統,但是最後卻能組裝出產品來。
從機械研究所裡出來的產品目前有不少已經開始試生產,比如工程機械,錢臣儘管很好奇趙澤勇組建的研究所效率爲何這麼高,自己才從世界各地搜刮了一些比較普及的技術,立馬這些研究所裡就拿出了先進的技術。但是由於研究所是保密的,錢臣也不可能知道具體的情形,只能接受這些技術,同時制定出了營銷模式。由於都是很先進的技術,尤其是工程機械,相比民國時代的同類產品,馬力更大,功率更強,效率自然更高了。只是由於是最新出的技術,生產成本要高一些,錢臣絕對把這些先進設備的市場瞄準到美國。而中國市場上則優先銷售自己購買的那些落後技術產品,因爲這些更便宜。當然如果這種事情被diao絲糞青知道了,又該謾罵了,說這是商業歧視,就像後世中國人耿耿於懷日本人把第一流的產品賣歐美,第二流的產品賣日本,第三流的產品才賣中國,但這真不是什麼商業歧視,而是正常的商業營銷,因爲美國人最富裕所以才能享受到最先進的技術,最先進的產品,因爲這些最新的產品往往意味着最高昂的價格。
‘2’打頭的機械技術研究所後面,則是‘3’打頭的物理材料研究所。由於趙澤勇早早把尼龍這樣的化纖技術引進到了民國,也建立了相應的研究所,這方面技術儲備也很雄厚,所以‘3’打頭的研究所發展也很迅速,目前從302到305有四個研究所。
物理材料研究所出的成果也不少,趙澤勇帶過來了不少化纖技術資料,都通過他們進行了實驗,設計製造流程等等。這個研究所不但復原趙澤勇帶來的各種化纖技術,而且也研究這些化纖產品的應用,所以他們才被派去研究化纖和天然纖維的混紡技術工藝。
‘3’字頭研究所,目前計劃投產的新產品也有兩種,分別是粘膠纖維、醋酯纖維。其實這兩種化纖,民國時代西方已經擁有了生產技術,只是由於沒有掌握合適的製造工藝,和加工方法,沒辦法大工業生產。而趙澤勇帶過來的技術資料偏重於應用,也就是說根本就是衝着產品去的。至少可以保證在二戰前,趙澤勇帶去的這些資料都是能領先於西方,前提是可以做到保密。
當然了生產出這兩種化纖後,‘3’字頭的研究所還要負責研發出相應的使用方法和工藝來,其中一些工藝有趙澤勇提供的資料,但是也有一些需要他們自行研發了,畢竟即使趙澤勇也沒法帶來所有的技術資料,當然也有鍛鍊他們研發能力的原因,趙澤勇也沒用下太大力氣去搞那些成品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