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念君瞧着她倆這樣,在心裡笑,原來這挑撥的事她做起來也能得心應手啊。
傅梨華越說越難聽,傅允華的臉色也越來越難看。
傅允華心裡不由嘀咕,這四姐兒到底是怎麼回事,這些日子是越來越瘋了,不僅完全看不出來她這是爲了她們自己打圓場,還瘋咬着自己不放,再讓她說下去,怕是什麼渾話粗話都要往外吐了,這被人知道了傳出去可還怎麼辦!
還有這傅念君,竟還有這等本事。
傅允華到底是比兩個妹妹聰明,知道再糾纏下去無非兩敗俱傷,壞了姐妹關係,她轉頭便向下人們喊:
“這都怎麼了?瞧着主子們的熱鬧開心不成,還不快把四娘子和五娘子扶回去!”
傅家下人這還真是第一回 聽到這傅家大娘子這麼高聲呢。
傅梨華卻一把揮開了身邊人的手:“都瘋了?誰纔是你們主子,誰給你們發月錢?我沒說話你們就敢拉我?!”
傅允華死命絞着手心裡的帕子,見到下人們又不敢動了,心裡的委屈也是一浪接着一浪。
她就是這府裡最沒臉的一個不成?
傅念君見狀,見今日之事也差不多了,便出聲:“扶三位娘子都回去吧,說了這麼久話,三位娘子也都渴了,你們各自回去招呼了茶水點心,不過小事,還想等大夫人趕來說話?”
傅梨華還不及言語,卻見四下裡人都匆匆動了起來。
“你、你們……”
身邊人卻半強迫地把她往回拉,貼身丫頭心裡也急,“四娘子,不可再爭長短了。”
今日,她是又闖下禍事了。
這段時間來,府裡下人都知道傅念君的威懾,不敢小視,而她待自己身邊人又大方,瞧得外頭的人也常常眼紅,無不想巴結討好一二。
因此她下的吩咐,自然比傅允華和傅梨華管用多了。
這裡終於散了,傅念君帶着芳竹和儀蘭回房,一路上揚着嘴角,倒是一掃適才的不悅。
“娘子這是……舒坦了?”
芳竹小心翼翼地問。
傅念君反而對她詫異:“自然舒坦。”
“……”
芳竹心道,原來你這般喜歡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旁人的痛苦之上啊。
******
姚氏知道了那姐妹幾個在園中大吵之事,更是氣得渾身發抖。
四姐兒,四姐兒……
她怎麼這般蠢?
受不得人家一兩句激,說話就這樣不經過大腦。
“你、你們……”姚氏的素手指着頂替了何伯的李管事,“爲何不攔着四娘子,爲何不拉着她,她年紀小不懂事,你們也眼瘸不成,爲何不管着她些!我往日沒教過你們嗎?我難道沒說嗎?”
若換了往常何伯,遇上姚氏發脾氣遷怒,就是一頓哀求告饒做低伏小,畢竟誰都拉得動傅梨華這牛一樣性子呢?下人也是人啊,得防着她秋後算賬。
可這李管事卻是個妙人。
他佯裝不解,只對姚氏道:“大夫人曾吩咐過小的,這二娘子與四娘子常有拌嘴,說是二娘子發瘋起來厲害地很,每逢這境況就得去拉住她,不叫她害了四娘子,可您卻沒說過四娘子發瘋時該如何啊?”
他笑了一下,“今日二娘子規矩地很,小的也不知該怎麼拉。也是了,四娘子如何會發瘋,說不定是和姐妹幾個鬧着玩的。”
姚氏張口結舌,再說不出來一句話。
他竟如此下自己的臉面?
“夫人。”她身邊的張氏低聲提醒她,“今時不同往日,您要想好了。”
李管事當然不是和她繞什麼“到底是誰發瘋”的問題,他是故意的。
這何伯被姚氏親自送出府去了,新來的李管事,自然是聽過傅琨囑咐的。
自然不可能再做姚氏的狗腿。
他也不是非要偏幫傅念君,而是先叫姚氏,學會個公正。
沒得什麼事都吩咐不清楚,出了事就全怪到下人頭上。
做主母的,若是連這點都做不到,也真是不用再管家了。
姚氏畢竟不是傅梨華,火氣一挑就起來。
她從前管家也是井井有條的,最近是受了傅念君幾次氣,便心態有些擺不正了,李管事的話立刻就點醒了她。
她的女兒不曉事,處處和傅念君爭鋒,這卻不能是她爲難旁人的藉口。
姚氏很快恢復了平靜,對李管事道:“是四姐兒不妥在先,姐妹齟齬,她不旦沒勸,還趁機發起了小性子,弄得旁人都不愉快。我也不是要責罰什麼人,只是這件事若傳出去,難免對傅家名聲不好聽,這才急了點。”
李管事見姚氏態度轉圜,不是那野蠻霸道的婦人,也拱手道:“夫人放心,約束口舌是小的的差事,小娘子們的閨帷拌嘴,確然是不可被外人知道的。”
李管事不愧是傅琨提拔上來的人,比何伯這樣的老人還有手段魄力,只要姚氏擺正了態度,他自然也會做好他該做的事,至於她內宅裡怎麼教女兒,就不是他該管的事了。
姚氏點頭,“如此就交給李管事了。”
李管事退下了,姚氏才咬着銀牙與張氏道:“我還不知要過這憋屈日子到幾時……”
張氏也心疼她的處境,哀道:“夫人先前做了錯事,定然要想法子彌補回來,如今相公一日日偏向二娘子,甚至派個管事都要制約您,您先前可真是犯了他的大忌啊!”
“可我又能如何!”姚氏流下淚來,“四姐兒不成器,偏是我的女兒……”
她也怨恨傅梨華朽木不可雕,一次次給自己闖禍,可到底不能脫開手去。
“夫人聽我一言。”張氏道:“二月底崔家的奚老夫人就要進京,她是咱們老夫人的親妹妹,又看重二娘子的親事,斷不能在此時再謀算二娘子,您須得掙回相公的信任纔是,四娘子那裡,可再不能叫她胡鬧了,忍得一時,才能再做打算啊。”
姚氏心裡也是這個主意,謀事是需要時機的,她用崔九郎這件事就是因爲她思慮不周,受了氣後急於翻盤,纔再次栽了這麼大個跟頭。
韜光養晦,徐徐鋪墊,才能一招制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