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施長廷

第二天一早,三人早早地起了牀,把軍裝穿好,又去城裡買了點禮物——眼下還是春節期間,去長官家裡總不好空着手。來到參將官邸,先是讓管家通報,片刻過後管家帶着三人來到了會客室,沒多久,參將大人便接見了他的三位下屬。

鍾南仔細打量着這位青州軍方的一號人物,施長廷不到四十歲,中等個子,國字臉,濃眉大眼,坐在椅子上也是擡頭挺胸,一股濃重的軍人味。

施長廷詢問三人來意,聽到支支吾吾的說是“來拜年”,他便沒有說話,只是端起茶杯喝了口茶,待鍾南他們有點坐立不安之時纔再次問道:“說吧,到底爲何而來,都是爺們兒,有啥不好說的?”

鍾南看出自己的這位長官行事風格乾脆,不喜歡拖泥帶水,於是他上前一步說到:“稟將軍,其實還有一間事要向您彙報。”

“何事?”施長廷絲毫不驚訝。

“昨日小的在長豐酒家打了萊州知府家的黃公子。”鍾南拱手回答。

“還有我。”崔大正和陳克朋在旁邊一起說到。

“哦……”施長廷應了一聲,又喝了兩口茶才指着鍾南說:“你把事情前因後果道來!”

於是鍾南將事情從頭到尾簡單陳述了一遍,從他們吃完飯下樓見到那幫公子哥開始,到對方落荒而逃結束,沒有一絲隱瞞。中間有一個細節讓鍾南捕捉到了——當他陳述到黃公子說“就是參將大人見了本公子也要繞道走”時,臉色一直沉靜如水的施長廷冷哼了一聲。

聽完鍾南的陳述,施長廷放下茶杯,臉色平靜,他停頓了幾秒鐘後便問道:“說完了?”

“說完了!”

“可有一絲不實?”

“小的句句屬實,將軍可以派人去長豐酒家查證!”鍾南的回答不卑不亢。

“來人!”施長廷叫來了管家,附耳說了幾句,隨後會客室又陷入了短暫的平靜。

一時間會客室裡寂靜無聲,鍾南知道施長廷在觀察他們,他雖然有些緊張,可是並不擔心,因爲目前來看,自己的這位上司並不是個沒頭腦的武夫,相反還很有儒將的氣質。

“你是哪個營的兵,叫什麼?”施長廷打破了沉默,對鍾南問道。

“稟將軍,小的是步兵營小兵。”

“另外兩個呢?”

“將軍,其實只有我一個人動手,他們兩個當時在照看那對爺孫。”鍾南不想連累兩位戰友。

“將軍,我們都動手了!”陳、崔二人說到。

施長廷一拍桌子,大聲說到:“我有問誰動手了嗎?”上位者的氣勢立馬讓三人靜若寒蟬,他們跪在地上低頭不語,片刻過後參將大人才重新對鍾南發問:“他們兩個和你什麼關係?”

“稟將軍,他們都是我步兵營的同袍,”鍾南指着兩人一一介紹:“什長陳克朋和小兵崔大正。”

又是一陣沉默,施長廷端着茶杯自顧喝着,臉上看不出任何表情,跪着的三人無奈之下只能繼續跪着。過了好一會兒,管家來到施長廷身旁,附耳說了一陣,當是他們對事件的查證。聽完後,參將大人只是“嗯”了一聲,然後示意管家退到一旁,他自己則繼續喝着茶,只是卻一句話也沒有說。鍾南三人互相看了看,大氣都不敢出,只能靜靜等待着。

三五分鐘後,參將大人終於把茶喝好了,他用目光掃視了三人一遍,最後把眼光停留在了鍾南身上,像是回憶着什麼一般,之後問道:“你叫鍾南,是吧?”

“稟將軍,是的。”

“你是從蘇州府發配到山東充軍的?犯了何事?”施長廷接着又問道。

“稟將軍,小的在蘇州過失殺了人,所以被判充軍山東。”這些履歷全部記錄在案,終身都無法掩蓋,鍾南只能如實回答。

“過失殺人?那是爲了何事動手?”施長廷繼續問。

“對方調戲我家娘子,小的一時沒忍住,所以就……”

“呵呵……倒是條漢子!”施長廷說道,言語中讚賞多過斥責,他略一停頓後就做出了決定,“明日來我親兵營報道。”

鍾南摸了摸鼻子,這是什麼意思啊?關鍵問題他可不能不懂裝懂,於是硬着頭皮問施長廷:“將軍,這是……”

一旁的管家心道沒見過這麼笨的人,只能提醒着說道:“還不快謝過將軍,親兵營可不是誰都能進的!”

鍾南終於明白了,自家上司是打算把這件事情幫三人扛下來,他知道明朝是文官當道,同品級的武官都要比文官矮上一截,青州知府是正四品,施長廷是從三品,看着是施長廷官階更高,可真要較量一下,結果如何不好說。鍾南頓時激動不已,自家上司如此有擔當,他不能惹過多麻煩,於是問道:“將軍,萊州知府那邊……”

“無妨,知府還沒本將軍品級高,何況不就是幫黃志強教訓了一下他兒子嗎?”施長廷輕描淡寫地說着:“而且你不是說只打了家丁,沒打他兒子嘛!”

“是!”鍾南應了一聲。

“那怕什麼,何況就算是真打了他那不成器的兒子,也沒什麼大不了。”施長廷輕描淡寫地說着,“還有,下次你們見到那小子,記得通知我,哼,我倒要看看他怎麼讓我繞着走!”

看來參將大人也有幾分火氣,對萊州知府黃志強也不怎麼待見,只是這個話題三人都不知道怎麼接。鍾南想到同來的兩個兄弟,斗膽問道:“稟將軍,陳什長和崔大正他們……”

“既然你們三人關係挺不錯,那他們兩個明天也一起來親兵營吧!”施長廷笑到。

崔大正高興得很,哪能不同意。陳克朋也欣然接受,自己那個什長的小官和參將大人的親兵比起來就差多了,“宰相門口七品官”嘛,在施長廷身邊做親兵,升遷的機會可比之前大多了。

三人謝過施長廷後就高興地離開了參將府,崔大正最開心,非要拉着鍾南和陳克朋去他家裡,說是回家報喜,於是三人又去青州城裡採買了些年貨,然後往崔大正家奔去。

崔大正家在青州郊縣,離城裡有近兩個鐘頭的路程,趕到目的地已是過了午時飯點,崔大正一進家門就急匆匆地向他父母和妹妹報告了好消息,崔媽見他們還沒吃午飯,拉着女兒去廚房做飯去了,只留崔爸和三人閒聊。

由於鍾南他們帶了些熟食,沒多久飯菜就上桌了,崔爸和三人喝了兩杯酒就出了門,說是地裡還有點活兒得做完。崔媽在一旁納着鞋底,只留崔家小妹給三個喝酒的男人打雜。崔大正的小妹叫崔麗華,快十六歲了,在那時候已到了結婚嫁人的年紀,由於家境清貧,一直沒說到合適的人家,所以就留在了家裡侍奉雙親。

崔麗華一直在觀察鍾南,這個男人來家裡不過三次,可她覺得鍾南和自己哥哥很不一樣,或者說和她見過的其他男人都不一樣,不過具體是哪兒不一樣,她又說不出來,這是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感覺,很玄妙。看着近在眼前的鐘南,她不由自主地有了種想靠近的念頭,崔麗華被自己的想法驚呆了,隨即臉上紅了起來。

女兒的小動作被崔媽完全看在了眼裡,想了想自然就能明白八九分。崔媽不禁打量起鍾南來,兒子的這個同袍生得很壯實,一米七多點的個頭在山東不算出彩,但是臉盤子不錯,是個帥小夥,而且看着讓人覺得舒服,難怪自家姑娘能對上眼。不過看年齡,這小夥應該比自己兒子還大點,不知道是哪個地方的人,家裡還有些什麼人,娶親沒有,想着這些,崔媽決定飯後問問崔大正。

三人邊吃喝邊聊天,兩三個鐘頭後才結束飯局,之後崔大正被母親拉着去裡屋說了一會兒話,鍾南和陳克朋兩人在外面等人,只等了五分鐘,崔大正就出來了,拉着他們一起回了軍營。

崔大正見營房裡沒別人,拍着鍾南肩膀直接問道:“鍾南,你覺得我妹子如何?”

“小妹很好啊,又勤快,又懂事。”

“那考慮考慮做我妹夫?”

看崔大正的樣子不是開玩笑,鍾南自不能隨意對待,他很正式地說道:“我在蘇州時已經娶過妻子了,雖然不知道她現在在哪兒,但是我會一直等着她的!”

鍾南既然已經成親,崔大正便知道自己小妹沒戲了,他多少覺得有點遺憾。之前鍾南從未說過這些事情,他和陳克朋一直以爲鍾南也是單身漢,此時聽到鍾南提起來,難免不對鍾南的妻子感到好奇,陳克朋也來了興趣,於是兩人催促鍾南講了講他和秋香的故事。

聽完鍾南的講述,陳、崔二人對秋香很欽佩,“大難臨頭各自飛”的夫妻太多了,像秋香這樣對自己丈夫不離不棄的女子應該被珍惜,他們安慰着鍾南,只要在軍隊裡能成爲參將以上的軍官,就可以有自己的府邸,到那時派人找到秋香,兩口子便可以團聚了。

第四十八章 收穫第五章 李太后第二十章 再見秋香第三十三章 轉正第二十四章 剿匪第十七章 姐妹花第五十章 房東和房客第七十八章 鍾府四美第五十三章 被綁架了第十五章 預言成真第八十七章 營救行動第十五章 攻克蘆門第二十六章 籌措軍費第十七章 姐妹花第二十八章 薊州總兵第六十八章來了個新房客第六章 少夫人周冰兒第二十章 再見秋香第七十三章 汪尚書第六十章 血濺金鑾殿第七章 殊榮第十六章 立下奇功第三十一章 戰與和(一)第五章 何師爺的騷擾第七章 殊榮第三十六章 李時珍第五十章 房東和房客第四十一章 進京上任第八十八章 魚兒上鉤了第九章 陳克朋被砍第六十九章 鍾南的提議第三十三章 轉正第十五章 預言成真第十章 事兒鬧大了(一)第四十五章 杖責第二十二章 另類臣子第三十二章 戰與和(二)第七十五章 各取所需第九章 陳克朋被砍第十一章 事兒鬧大了(二)第七十二章 龍泉寺(加更)第八章 被判充軍第十五章 預言成真第八十六章 順利解決第三十二章 戰與和(二)第十五章 攻克蘆門第三十章 大佬齊聚第五十三章 被綁架了第五十六章 放了一馬第六十章 血濺金鑾殿第三十九章 內亂第五十六章 放了一馬第十章 事兒鬧大了(一)第十一章 事兒鬧大了(二)第二十八章 薊州總兵第四十八章 收穫第十二章 京師第一軍第二十三章 白蓮教第二十七章 走私第七十九章 白蓮教的秘密第八十章 何姑娘和藏寶圖第七十三章 汪尚書第二十七章 走私第九十一章 第二次朝鮮戰爭(二)第二十章 再見秋香第三十三章 轉正第五十三章 被綁架了第五十五章 營救(二)第五十三章 被綁架了第八十二章 許茂橓第五十八章 國子監第二十六章 籌措軍費第七十六章 有緣千里來相會第七十六章 有緣千里來相會第十四章 陳克朋成家了第二十一章 面見皇帝第二十七章 走私第四十七章 神奇的事第七十三章 汪尚書第二十八章 薊州總兵第十章 事兒鬧大了(一)第七十五章 各取所需第六十二章 休假第六章 手術第十八章 又立新功第四十五章 杖責第五十一章 侍郎大人的新府邸第四十四章 被御史告了第十八章 又立新功第九十三章 塵埃落定第六十三章 偷窺事件第五十二章 開府晚宴第六十九章 鍾南的提議第三十章 大佬齊聚第五章 李太后第七十九章 白蓮教的秘密第十三章 抗倭援朝(一)第十三章 抗倭援朝(一)第三十一章 戰與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