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譏諷

馮錫範,號希範,福建龍溪人(今福建漳州龍文區崎嶺村),工官馮澄世之子。臺灣明鄭時期的主要將領,與陳永華、劉國軒並稱爲臺灣三傑。

朱永興雖然知道小說、電影什麼的不靠譜,但“一劍無血”還是不由自主地浮現在腦海中,對馮錫範的印象也是很不好。而陳永華呢,自然不是什麼天地會的總舵主,更不是什麼武藝超羣,一個普普通通的讀書人而已,但朱永興就是很喜歡。沒辦法,先入爲主的想法並不是那麼容易消除的。

恭賀大勝,獻上賀禮,這些表面上的事情過去,雙方很快便談到了正題。陳永華和馮錫範根本沒再提忠勇侯陳霸的事情,之前補上的調兵諭令已經讓鄭家知道了朱永興的態度。有臺階,給面子,在東征大勝之後,再說這件事情便殊爲不智了。

“策應東征,鄭世子費心了。不知貴軍計劃什麼時候發動,出動多少人馬?”朱永興聽說鄭家準備出兵,並沒有什麼意外的表情,臺灣的荒蠻令金、廈諸將感到頭痛,搬遷家屬便諸多不願,如今有了在陸地奪取立足之地的機會,豈會放過。

雖然話說得平和,但貴軍這兩個字一說出,陳、馮二人便知道朱永興並沒有要把鄭軍當作屬下明軍使用調遣的心理和打算,還是一副商議的口吻。同時,這也說明朱永興的親疏態度,鄭家已經遊離於朝廷之外。

“鄭世子已經調遣精兵數萬,戰船數百,只待殿下諭令,便可出擊攻取。”陳永華態度恭謹,說得也極客氣,將鄭家自甘於朝廷之下。要依令而行。

“那還是儘快出動吧!”朱永興淡淡一笑,並沒有因爲這個小小的改變而感到心喜,“汝陽王所率大軍勢如破竹,如果出動晚了,潮州怕是要落入我軍之手了。”

這個表態有些譏諷之意,東征之初鄭家推三阻四。按兵不動;如今想來摘果子,還做出一副假惺惺的樣子。難道沒有諭令,鄭家便會老老實實,真是笑話。

陳永華面有慚色,馮錫範卻是神色如常,躬身領命,然後開口說道:“殿下,金、廈彈丸之地,不足養兵。可否定潮州爲我軍就食之地?”

“潮州一地怕是不夠吧!”朱永興早有準備似的拍拍桌案上的地圖,示意陳、馮二人上前觀看,手指在地圖上劃了劃,“饒平、東山、雲霄、漳浦四縣如何?若是延平藩下兵強馬壯,便是把漳州一併拿下作爲就食之地,孤王也無不允。且還會派出得力官員治理地方,使藩下兵馬無糧餉之慮。”

這四縣在潮州東南,已經是閩省所屬。朱永興話中意思也很明確,想有就食之地。簡單啊,從清軍手中去奪吧!還有,這些地方打下來,朝廷還是要派任官員的,這合情合理,可不是你們鄭家說了算的。

有些譏諷。又有幾分揶揄。朱永興裝作沒聽出馮錫範話中的意思,就食之地嘛,可以,可這什麼潮州總兵、知州之類的文官武將,就是不給你們鄭家。

“總兵以下皆自委任。如公、侯、伯及提督,必修表請封,然後出印諭”,這是鄭家以前的做法。而所謂“修表請封,然後出印諭”不過是一種形式,等於左手寫報告,右手批准,恩威自操,何等愉快。但現在,朱永興要改一改。形勢不同了,鄭家應該有所覺悟吧?

陳永華有些醒悟,馮錫範的臉卻漲紅了起來,與剛纔的表情卻是顛倒了。

有什麼問題嗎?延平王都是朝廷封的,他不應該有那麼大的權力。之前慣出來的臭毛病,現在可不行。別人都求着哄着,朱永興卻偏要讓鄭家看看,不用你們,依然能夠成事。你們不是自恃實力,不遵諭令嗎,那就把你們甩到一邊晾着去。

“怎麼,延平藩下兵馬衆多,戰船上千,卻連這區區四縣都拿不下來嗎?”朱永興突然沉下了臉,這麼長時間身處上位,威嚴和氣勢還是積聚了很多,目光所望,馮錫範也不敢直視。

“殿下,清廷行遷界之策,我軍糧餉供應困難,國姓爺又率兵收復臺灣,金、廈兵馬並不雄壯。”陳永華心中暗自嘆息,躬身說道:“且閩省清軍水師尚存,又有黃梧、施琅等叛賊,熟習水戰,並不易取。”

“同安總兵施琅,嗯,倒是不可輕視。”朱永興抿了抿嘴角,淡淡地說道。

順治十八年(1661年)九月,清廷派出欽差大臣前往沿海各省監督《遷界令》的執行情況,出巡福建的欽差大臣是兵部尚書蘇納海。蘇納海至閩後,不僅監督實行《遷界令》,還巡視了駐閩的各清軍部隊,觀看了施琅整練兵馬的情況。同月的三十日,蘇納海回到京師,即上奏清廷,舉薦施琅爲總兵。十月二十五日,清廷即擢用施琅署都督僉事、同安總兵官。

陳永華和馮錫範不由得快速對視了一眼,對朱永興消息的靈通,感到很驚訝。

對於施琅,朱永興可是比鄭家更加重視。清軍廣東水師被擊敗,下一個對手便是福建水師,而福建水師中的施琅無疑是朱永興比較忌憚的。幸好施琅還只是同安總兵,還沒有成爲福建水師提督(康熙元年,清政府在福建建立水師,設置水師提督一名、總兵兩名,這是清朝組建的第一支水師部隊)。

“不過也不必妄自菲薄。”朱永興話鋒一轉,目光在陳、馮二人臉上掃了掃,說道:“如果聯合打擊福建水師,或者重點打擊施琅,可有勝算?”

思維跳躍得過快,陳永華和馮錫範都是一愣,然後便思索起來。

從總體上看,鄭家是海軍強於陸軍,特別是南京一役後,精銳陸軍損失慘重,面對閩省的清軍和水師,幾乎喪失了登陸進攻的能力和信心。但現在情況有所變化,閩省清軍既要防範金、廈的鄭軍,又要抵擋東征的明軍,力量必然分散。而鄭家少了廣東清軍的威脅,再聯手南海艦隊,擊敗清軍福建水師並不是不可能的事情。(未完待續。。)

第45章 大反攻第18章 緊急商議第123章 起駕北上第126章 火力致勝,英國心思第97章 唯一生路第106章 不負第241章 兵進湖南,建寧誥命第50章 伏擊第114章 沿海遷界第53章 變革的縮影第52章 蒼水脫險,修約之議第124章 授課第82章 燧發槍第130章 人力優勢,有女舒心第126章 無題第150章 軍、政攻勢第87章 接戰(二)第27章 詐取緬關第229章 內政之治,疑惑未解第254章 知進退,入貴州第132章 廣西之變第109章 得失,海戰第40章 三鬼之怒,大理籌劃第27章 詐取緬關第260章 追擊第33章 與敵一戰的想法第23章 伏擊之地第74章 東逃,後路第2章 鬥熊救美第37章 龍尾關,獻策第145章 相似的攻擊路線第18章 天馬行空的設想第205章 兵種重配置第9章 武聖定論,帝王痼疾第24章 海外助力第167章 鄭家來人第68章 以誠待人,執着進諫第28章 封官兒第22章 中南半島形勢第91章 川滇呼應第94章 相疑第138章 廣國公第49章 烽火燎原第52章 蒼水脫險,修約之議第267章 南京,南京第186章 疍家女第122章 水利部第244章 召見,山東於七第3章 安沛入甕第74章 以夷制夷的陰謀第62章 倖存者的打擊第155章 無題第9章 武聖定論,帝王痼疾第105章 二等輔兵第101章 強盜的轉變第47章 初勝第134章 漢化土司第88章 截阻的佈署第245章 天變第121章 西北大戰略第221章 崇明之基,喪心病狂第136章 緬甸“行宮”,決戰之前第3章 安沛入甕第52章 縴夫,規矩第172章 無題第127章 難得的閒適第92章 僞造,詭道第53章 彩金之望,降爵小懲第122章 改變的開始第35章 阻擊第56章 士農工兵商,短視暴斂第109章 百無禁忌第166章 無題第86章 復臺建議第220章 增兵向北,鄭軍不穩楔子第128章 拉英第28章 離心之象第48章 大戰(二)第56章 士農工兵商,短視暴斂第26章 提點第147章 隱晦密信,糾結於心第103章 產馬之地——河套第139章 不妙的前景第186章 疍家女第62章 倖存者的打擊第31章 未聞駝鈴馬幫來第54章 不能遺忘的犧牲第31章 段氏遺族第169章 譏諷第159章 中華輝煌第119章 訓誡,南征第68章 以誠待人,執着進諫第138章 廣國公第13章 打壓縉紳第14章 篡改聖旨?第261章 截擊,展望第129章 限期的安南攻略第137章 李晉王第178章 梅州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