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章 旗奴家丁、內政外交

國戰,從廣泛的意義講,已遠遠超出某些個人的利益,它成爲了漢民族同異族統治者的再次大較量。

滿清入關雖已近二十年,但人們對這個新主人卻仍存有疑忌,不願接受這一無法改變的現實。當有人——一個有名望、有擔當的人,敢於率先行動,他們就會隨之而行動起來。朱永興就是趁勢而起,扮演了人們所希望出現的角色,他憑藉自己的地位和實力,振臂一呼,天下響應。

明軍攻勢如風,參加和響應的,絕大多數都是漢人,其主要成員或骨幹,都是原明朝降將、李自成、張獻忠、鄭成功餘部及南明殘餘部屬。兵士也多是綠營,並吸收了當地百姓的參加。

這些人或者跟現在的明廷有聯繫,很多人卻絲毫無聯繫。但這無關緊要,只要他們不喜歡異族建立的這個新政權便夠了。

“綠旗軍心已亂,江南民心已傾,如之奈何?”清廷輔政大臣蘇克薩哈看着奏報,連連搖頭。

這是一份較爲粗略的報告,列了至今背叛的“逆臣”名單,共有二十三人,其中十八人是明朝降清的文官武將,其餘五人未做過明朝的官,有一個竟然還是清初進士出身。

以後的數量還會越來越多吧?蘇克薩哈偷看了一眼旁邊鐵青着臉的鰲拜,把後面的話嚥了回去。

“……江浙乃財賦之地,自然不可輕言放棄。然現之江浙卻已成朝廷負擔,困兵之所,既不能反攻制勝,亦難增援他省。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各地自爲戰,但有警訊便抽兵而剿,則落入敵轂中,被敵或牽或殲,個個擊破……”

“當今之弊乃分兵征討。分兵則勢單。以次剿取,兵士疲勞,不堪馳使,豈能勝利?如今之計,當集大兵反守爲攻……沿長江佈防八旗勁旅,以湖南常德、長沙爲聚兵之所,西可扼荊襄。東可與江浙之兵合擊贛省敵軍,而後由贛入粵。或直搗其巢,或切斷敵東西聯絡。如此,敵勢雖大,不難各個擊破。”

鰲拜哼了一聲,將條陳憤擲於地,罵道:“紙上談兵,誇誇其談。軍國大事,戰陣兇險,豈是耍嘴皮子這般輕鬆?”

蘇克薩哈猶豫了一下。上前拾起條陳看了起來。如果從軍人角度看,這份條陳確有紙上談兵之嫌,但也不是全無可取之處。比如所分析的現狀和弊端,便有幾分道理。大江以南的各地清軍豈不正是各自爲戰,哪裡有警,全憑地方主官定奪。江浙困守,入敵轂中。倒也說得不錯。戰略主動權爲明軍所握,清軍被動應對,豈不是正被明軍牽得團團戰?

但蘇克薩哈卻不想爲此條陳說話。江浙不可棄,這是清廷的死穴。聚兵湖南,這個程度的戰略收縮不可取。沿長江佈防八旗勁旅,那需要多少人馬。恐怕要把京師的人馬全調過去,也不一定夠呢!

“雖是書生迂腐之見,卻也有其可取之處。”鰲拜突然緩和了語氣,蘇克薩哈有些驚疑地望過去,等着他的下文。

“處處防,處處難防,那便反守爲攻。”鰲拜輕輕一拍大腿。說道:“徵召在京諸王、貝勒、貝子以及旗主家奴,可得精兵三萬。以此精兵,或攻閩,或入贛,或可扭轉戰局。”

蘇克薩哈心中有不祥的預感,低下頭,不應也不答。

“蘇公——”少有的親切口吻令蘇克薩哈起了雞皮疙瘩,有些木然地擡起了頭。

“蘇公德高望重,此事要想辦成,舍蘇公其誰啊!”鰲拜的笑容很謙和,但在蘇克薩哈眼裡卻是皮笑肉不笑,令人厭惡。

雖然從順治開始,便用御前會議等形式,剝奪了親王們的大部分權力,但這些親王、貝勒們並不死心,還幻想着八王議政這個傳統模式。徵召旗奴家丁可是一件得罪人的苦差,那些親王、貝勒們可不會乖乖聽命。

那些旗奴、家丁當年確實大都在沙場上征戰過,可是,現在不同了。常言說得好,有多大的主子,就有多大的奴才。這些旗奴的主子,在京城裡當着王爺,公爺,奴才們便也跟着長了身價,長了威風。又都在京城裡成家立業,安享富貴,誰還願意爲了那點餉銀去賣命打仗啊?

“正是,正是。”沒等蘇克薩哈開口推辭,遏必隆也是笑得一臉真誠地幫腔道:“非蘇公之威望,難以召齊旗奴家丁,難以令其聽奉號令啊!”

“那就這麼定了。”鰲拜一捶定音,“七日後於南海子閱兵出征,三萬倒是有些過苛了,便以兩萬爲準吧!”說完,邁步施施然走了出去。

遏必隆難得地向着蘇克薩哈施了個禮,也轉身跟了出去。

“兩個混賬王八蛋。”蘇克薩哈咬牙切齒,對着鰲拜、遏必隆的背影狠狠啐了一口,然後無可奈何地長嘆一聲,頹然窩在了椅子中。

…….

不說清廷輔政大臣互相排擠,要徵召旗奴、家丁南下反攻,長江以南的形勢卻正以令人意想不到的速度急轉直下。

荊襄。

提督董衛國屢攻香溪口不下,棉被之策無用,又死傷了不少官兵,得到明軍沿江而下趕來增援的消息,立刻率軍東返,直退到夷陵。

討朔軍與根據地已聯絡上,並探聽到夷陵清軍往攻夔東,馬上棄了鍾祥,過荊門,向夷陵殺來。而擊退了董衛國後,李來亨所部和趕來的援軍乘船東下,與討朔軍合擊夷陵。

崇明島。

破朔軍休整完畢,物資也充分,便與楊彥迪的分艦隊聯合展開攻勢,水陸配合,一舉佔領海門,並向通州(現南通)推進。

浙江。

滅朔軍由仙霞嶺中路而出,佯攻衢州。

江西。

魏君重率滅朔軍第一師,連下萬年、餘干,接防撫州,做出北攻南昌的態勢。

晉世子李嗣興率徵朔軍主力攻勢極猛,接連光復宜黃、樂安、永豐三縣,進抵重鎮吉安城下。

廣東。

鄭家再次內亂後,朱永興立刻抽調廣州周邊部隊,以五千人馬趕赴韶關,加強了對贛州的壓力。

抗清大潮洶涌難抑。各地烽火熊熊燃燒,急報連連,“賊勢猖獗”、“土寇蜂起”、“營兵譁變”等詞不絕,令清廷焦頭爛額。

明軍攻勢不斷,連連取勝,固然有民衆支持,清軍空虛。綠營不堪戰等原因,但根本的變化還是來自於本身。以燧發槍、刺刀、火炮爲主要武器的明軍。經過初期的磨合改進,已經充分掌握了武器的性能,戰場廝殺愈加熟練,排兵佈陣也成形並日益發揮出火器的威力。

而直接指揮作戰的前線將領對此顯然比朱永興更加了解,對敵我兵力對戰的數量掌握更加精確。再者,這些將領都年富力強,銳意進取,建功立業之心更盛。相對於朱永興的有些保守,他們更爲激進。作戰更爲兇猛,敢以少搏多,敢以寡敵衆。

當然,他們還保留着某些那個時代的作戰傳統。比如以反正或投降的官兵打頭陣,如果是朱永興,他對此便持謹慎態度。這麼做有利有弊,但卻造成了明軍的聲勢越來越大。

歷史上這樣的例子很多。三藩之亂時耿部猛將曾養性率部萬餘人攻入浙江,專攻沿海地區。先至平陽(今仍名),該城遊擊獻城降,合兵後,渡飛雲江(今仍名),圍瑞安。攻不下,轉赴溫州。守城總兵官迎降。耿兵勢大振,聚兵十萬,橫行浙江,攻勢達到了頂點!

由萬餘人到十萬大軍,這樣的擴充速度,這樣的兵勢大振。着實令人驚訝無比。征戰的各路明軍也不同程度地使用着這樣的辦法,暫時的效果卻是很好的。既壯大兵勢,以勢懾人,又能減少本部的傷亡。但也有負面效應,需要明軍派人監督軍紀,而且本軍並不需要那麼多的人擴編。那日後如何安置便只能交給政府,對政府來說,確實是一個負擔。

好在政府已經形成了一套處理辦法,主力軍補充一些,警備軍編組一些,剩下的便發放土地、安置費轉兵爲民。隨着大量地方的光復,大批文職官員從書院而出,接管地方政權,穩定地方秩序,安撫地方民衆,以儘快地安定地方,轉而爲國戰提供助力。

這些年輕的官員基本上都沒有科舉一途而出的文人學識淵博,但在書院接受的是比較專業化的教育,如何治理地方已有套路,相關法律、法規、政策的掌握卻比那些吟詩作對、出口成章的士子強。而且,從書院畢業並不意識着學業結束,書院還不定期地編制一些文件資料,發給各地方官員學習進步,算是函授,也算是幹到老,學到老吧!

年輕化,有幹勁,是明廷整個文職官員系統的特點。雖然還不能全部根除某些迂腐、守舊的毛病,但已經是很效率,很有破而後立的新氣象。

從軍事,到政治、經濟,明政府正施行着與以往不同,甚至是完全背離的政策。一切爲了抗清,一切爲了國戰,在大義凜然的口號下,變革正在滲透到各個領域,影響着各個階層。

反對者在抗清的大形勢下噤若寒蟬,已經有“助清反明”的一小撮壞分子被清除,且遭到了民衆唾棄,可謂是臭名遠揚,再也無法擡頭,何人還敢仗驢馬之鳴?

支持者卻是受惠得利的廣大民衆,這點燃了他們支持國戰的熱情,國戰的潛力正蘊含其中,由此而被充分激發。

可抵賦稅的魚乾、肉乾、飧飯、乾菜源源不斷地被送入軍中,爲將士們維持補充着體力;油布、被服、軍鞋、蚊帳等軍需品被百姓製造出來,既增加了個人收入,又使軍人無雨淋冷凍之苦;刺刀、紙製彈殼、土硝等不斷由軍方收購,再次加工後成爲戰場上克敵制勝的利器……

在這種幾乎全民動員的情況下,明統區一省可抵清廷的數省,滇、粵、桂、閩四省之地便可以十數萬大軍征戰大江以南,何況還有安南佔領區,還有湄公、河仙兩省之助。

當然,明軍的裝備和作戰特點,決定了所需資金也要大於清廷。這可不象清軍,發個大刀長矛,有糧食吃,便可以上陣打仗。火器犀利是不用說。對彈藥物資的依賴也更大,成本也更高。

光憑自產自制是不夠的,起碼以目前的軍工能力是難以支撐多方向的大規模戰事。而除了朱永興,或許再沒有人能洞悉國際形勢,縱橫捭闔,多方籌措,以維持明軍的整個戰略反攻。

英法兩國正在成爲大宗軍火的供應商。這也很好理解。他們需要茶葉、絲綢、瓷器等商品,現在又多了蔗糖。而南明。除了軍火的旺盛需求外,還真沒什麼他們能拿得出手的。

要知道,在歷史上,由明至清,在外貿中,中國可是一直處於貿易順差地位。這其中,中國小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以及中國實行的銀本位,固然是重要原因。但對中國商品的旺盛需求、西方商品的單一,也是不可忽視的原因。

現在的西方國家還沒有工業革命的雄風相助,能拿得出的商品自然難以彌補貿易逆差。軍火,則不意外地成爲了英法賺錢獲利的主要貨物。

燧發火槍、火炮、火藥、艦船……南明政府或賒或買,或以貨易貨,不斷地裝備加強着軍隊。而在看好南明前途的基礎上,英法則不介意在賺錢的同時。適當地給予些優惠,以維持與南明的良好關係。

滿清是獨自在支撐,而南明的外交則靈活且有效,不斷拉攏和吸引着盟友。暹羅提供糧食,英法提供軍火,琉球、日本提供硝磺。如今又將增加一個——朝鮮。

朝鮮李氏王朝,它原與明朝的關係密切,在受到清朝兩次武力入侵而被迫稱臣,內心一直不屈服,密切注視中國政情變化。南明再度崛起,一些大臣和知識分子(儒生)十分振奮,甚至上疏國王。要求乘時起兵復仇。

儒生羅碩佐、趙顯期等相繼上疏,大意是:“明軍既據南方,且有難制之勢,蒙古亦不親附,天下事變,近在目前,乘此機會,練兵峙糧,大可以復仇雪恥,小可以安國保民。”

當然,對朝鮮進行外交接觸,試探其態度,是朱永興所授意進行的。可有些出乎意料的是,朝鮮反應很熱烈,不僅同意賣給馬匹,還先送了五百餘匹以示誠意,並且派出了秘使,趕到廣州覲見。

朝鮮派來的秘使乃是“布衣臣”,這也說明朝鮮國王限於國力,雖支持南明,卻持慎重態度,不想現在便公開立場。

但這個叫尹的“布衣臣”卻表現出朝鮮知識界對清朝的憤激的情緒,以及有些書生意氣的幼稚和紙上談兵的不切實際。

“殿下英明神武,屢破韃虜,興復之勢已不可阻。”尹先是恭賀朱永興所取得的功績,又痛陳了朝鮮以往所受國恥,接着便表示回到朝鮮可說服國王配合行動,“我國精兵勁矢,聞於天下,大炮飛丸,足以方行;得選卒萬隊,北首燕山,規恢進取,以拊其背,而扼其吭;開海洋一路,有皇明水師撓其腹裡;以傳檄燕、薊、遼河以北野春諸部,日域諸島,青齊(山東)、淮浙(安徽、浙江)等處,使同仇疾,興共奮起……”

朱永興眨着眼睛,心想:這不胡說八道嘛,朝鮮是個什麼國力,吹得太大了吧?半晌,他微微一笑,說道:“貴國之盛情,孤王甚感激。然我軍尚與韃虜爭奪廝殺,難以分兵北顧,豈能令貴國獨擔風險。且稍待些時日,我軍光復江南後,再併力大舉。介時,貴國之助,乃我軍北復幽燕、掃除韃虜之不可缺也。”

“殿下顧念我國,外臣感激莫名。”尹執禮極恭,悲慼地說道:“歷經丁卯、丙子胡亂,我國與滿清仇深似海,無時不念報仇雪恥。只要殿下需要,我國軍民定奉諭而行,薄逐幽沈,爲天下請兵矣!”

“如此甚好。”朱永興點頭讚賞,沉吟了一下,說道:“貴國可暫且隱忍,暗中相助。北地征戰,騎兵爲先,貴國可在遼東爲我軍買馬。另外,請拔心腹守濟州島,清除閒雜人等,以此島養馬並作爲雙方聯絡溝通之地。爲保密起見,來往人等可全化裝行商,不使滿清覺察。”

“此議極好,外臣回去定儘快促成此事。”尹痛快地答應下來。

“貴國亦有親清派吧?”朱永興似笑非笑地問道:“若需皇明之力予以清除,儘可言說。”

尹臉色微紅,赧顏道:“豈勞殿下費心,吾王當自可解決。”

滿清的兩次入侵不但給朝鮮百姓帶來了深重的災難,也促使朝鮮的政治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清朝入主中原,親清的功西派首領獲得了領議政的職位。 可朝鮮當時雖然表現出親清的一面,但對於清朝統治者來說,朝鮮依然是插在背後的一把劍。

…………..

第45章 元江接觸戰第29章 破城第8章 舜水西渡,預留宰輔第68章 以誠待人,執着進諫第248章 下臺階,謀劃第170章 瞻前顧後第11章 祖上榮光第266章 重慶,武昌第34章 盞達土司的難題第36章 坦白,困城聚殲第117章 斷臂?第218章 江南名士?第78章 勝利之因第61章 縝密分析第112章 分派,緬使第133章 退避,專打第39章 兵臨大理第265章 兵至南京第88章 截阻的佈署第82章 調整佈署第55章 土官表忠誠第24章 隻手欲擎天第92章 無題第148章 元江那氏第50章 低估與高估第11章 祖上榮光第140章 工部主事第31章 段氏遺族第101章 夜談第117章 困難的基礎工程第245章 天變第77章 意外之功第118章 極度震駭第68章 慷慨秦腔第13章 打壓縉紳第144章 講武會二第29章 破城第269章 光復神京,天下轟動第5章 琉球第73章 小朝會第261章 截擊,展望第100章 文化醬缸第186章 疍家女第27章 攻勢與牽制第275章 商稅,勸進第227章 天下新佈局第99章 定都之慮,拍賣逆產第98章 我認得你第23章 暹羅國情第170章 瞻前顧後第222章 戰雲壓福州,救與不救?第68章 正戰穩進第52章 血戰廝殺第93章 戰馬論第54章 再退第50章 南岸殲敵,三鬼決擇第108章 王在法下第159章 中華輝煌第132章 名人陰影第17章 計劃不如變化第123章 光復昆明第119章 棄滇,假投誠第218章 江南名士?第47章 初勝第39章 兵臨大理第113章 君臣閒談第76章 海外蠶食,文武相制第121章 皇帝不行,我行第239章 揚帆海上,鄭經去臺第63章 求助他國第72章 退第88章 魯王移驊,三桂調兵第92章 無題第21章 再見暹羅使者第78章 破路第22章 響應配合第147章 一戰定遼?第234章 香溪口阻擊第50章 低估與高估第25章 靜夜思,眼中淚第85章 無題第256章 威懾重慶,王旗所至第105章 二等輔兵第60章 會趙王第137章 廣東戰局推想第58章 少年夢,新錢,質變第70章 開路迂迴第146章 相似而不相同第30章 輕取永昌第224章 討朔軍成,攻克福州第4章 封賞,臺灣第147章 身心俱疲第268章 南京城破,攻打滿城第11章 祖上榮光第110章 勝利的意義第32章 賜名白族第128章 扶弱擊強第170章 瞻前顧後第39章 聖意第201章 總攻(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