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經濟手段

“前之謂國戰,今之謂剿匪,蓋因時勢已變……”

錦州大捷後,朱永興便發下聖旨,以後不以滿清稱之,不以後金稱之,全部以韃虜叛匪作爲稱呼。

也就是說,現在的滿清已經沒有資格被視爲一國,且建州女真本屬明之藩屬,視其爲反叛作亂,也是名正言順。同時,這也表示了大明的堅決態度和決心。國與國之間可以停戰,可以談判,但對國內的地方叛亂卻絕沒有妥協的道理,一定要平定剿滅。

起初稱之爲國戰,那是對自己的凜懼,提振起民心士氣,以最大的警惕和能力進行這場戰爭;現在稱之爲剿匪,則意味着遼東戰事已經是地方性的平滅叛亂。概念的更改,顯示着大明朝廷的信心,也給了民衆百姓以安心。同時,也給那些在明清兩方搖擺的勢力,比如蒙古諸部,以最明確的態度。

沒有議和,沒有談判,甚至連建州也不會再是韃虜的安身之所,除了投降,就是被徹底消滅。附清者就是反叛,不依附而態度暖昧者,也不會得到大明的善意對待。

遼東戰事正在進行,大明還不能對那些依附韃虜的蒙古諸部進行直接的軍事打擊,但卻有一個幫手——察哈爾部爲首的叛清武裝。各有目的、互相利用,明廷和叛清武裝就是這樣的關係,但現在卻還合作得甚是融洽。

明廷不僅給予了察哈爾部邊市貿易的優惠和特許。還出動了數千龍騎兵助其作戰,給予了附清的土默特東旗、科爾沁左旗等蒙古部以沉重打擊。同時,察哈爾部用自己的和繳獲的牛羊牲畜。再從明廷那裡換取物資,既能繼續征戰擄掠,又能用這些物資拉攏其他蒙古諸部的歸附。

這在目前來看是個雙贏的局面,明廷得到了所缺的牛馬牲畜,拉攏了一支打擊韃虜的武裝;察哈爾部則勢力逐漸擴張,奪取了大片的草場,也使越來越多的蒙古部落表示臣服。

而明廷內部對這樣合作的顧慮不是沒有。養虎爲患,這或許是相當貼切的形容。等到韃虜滅了。是不是又會出現一個強大的東虜集團,會不會又是一場動亂的戰爭?

對此,朱永興有自己的看法,用通俗的話說就是“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而察哈爾部儘管會變得強大,但卻有着難以克服的缺陷。與韃虜相比,他可能會構成威脅,但程度卻是日益強大的明國所可以承受的。標準化,制度化,加上強悍的火力,明軍將足以碾壓一切對手,橫掃一切歷史名將。

而這就是朱永興真正的本錢,真正的倚仗。他不怕蒙古諸部,更不怕布爾尼。

先進戰勝落後,文明戰勝野蠻。這雖然也有特例,但機率還是比較小的。遊牧民族有着先天的不足,只要明國不出現問題,時代和科技又在發生着對農耕民族有利的變化,朱永興不認爲草原上會出現類似成吉思汗那樣的統一英雄,也不認爲察哈爾部的布爾尼有那樣卓越的能力和智慧。

當然。明廷也不是無條件地支援布爾尼,各處邊市的設立。也是拉攏、控制其他蒙古部落,對察哈爾部形成一種牽制和羈絆的力量。

蒙古部落衆多,看起來所佔地域極廣,勢力極大,但其始終不能統一,這是致命的弱點,使其再難重複成吉思汗時的榮光。

而對於遊牧民族來說,他們的生活並不是想象中的那樣舒服。雖然養着牛羊,也不代表他們可以經常吃到肉。

事實上,他們的生活,非常的忙碌、艱苦,整天就是放牧、擠奶、制酪、剪毛、鞣皮、制氈,還要收集畜糞作爲燃料,到了秋季,還要割牧草儲備過冬。

除此外,還要狩獵、採集,甚至從事農作等,忙忙碌碌,卻也只是吃飽肚子。由於生產的單一,他們抵禦災害的能力很差,一旦遇黑災與白災,饑荒便不可避免。

因此,他們經常要用牛羊皮氈等,向中原百姓,交換物品,糧食是其中之一,如布匹、茶葉、鹽巴、鐵鍋等生活物資,也是他們缺不了的。

………….

一眼望不到邊的車輛逶迤而行,車上除了糧食外,還有茶葉、棉花、絲綢、菸草、蔗糖、鐵釘鐵鍋、瓷碗瓷盤等各色商品。又有許多本地的農戶,用車運着菜蔬等物趕來市易。

“這塞外東虜是什麼都缺吧,嗯,除了牛羊馬匹。”一個軍官站在城頭,低聲嘟囔着,卻讓旁邊的晉王李定國都聽到了。

雖不是全中,可也差不多。對此,李定國也有同感。一月兩次的大市易,在蘭州城外,由明軍完全控制。當然,明軍只是維持治安,震懾宵小。要知道,沒有武力的保障,遊牧民族還是認爲用搶來得比較合算。

起初還是試探性的,但明軍並不搶掠,明商也不算欺詐,交易的公平性和安全性能夠保證,便有越來越多的蒙古人通過邊境的盤查,領到了市易許可證,趕着牛羊前來換取生活必需品。

交易量在不斷攀升,大量的牛馬牲畜流入大明,既給蘭州軍區提供了戰馬資源,使騎兵不斷擴充,又使內地農民能夠逐漸擺脫人力耕種,大大提高勞動生產力。而明商所賺到的利潤,更有一部分直接化成了蘭州軍區的軍費,變成了倉庫裡不斷增加的糧食,不斷增加的武器裝備。

當然,蘭州邊市的對象是對青海的蒙古諸部,他們本來與滿清便沒有什麼勾結,不同於漠南蒙古這樣的幫兇。若是在大同、張家口等邊市,限制則嚴格得多,想得到市易許可證相當困難。

而在政府的嚴厲監管下,沒有哪個商人敢冒着抄家流放的危險違反規定,私自與蒙古諸部交易。皇商八大家等奸商的下場,可是他們的前車之鑑。

晉王李定國看着城外逐漸形成的大市場,輕輕吐出一口長氣。除了市易,朝廷還有另外的政策,招募番騎,異地作戰,真的可行嗎?

………….(未完待續)

第42章 忠心迎駕無功回第119章 不動如山?第81章 書院第101章 強盜的轉變第69章 軟實力第41章 自我否決第263章 真假太子,山東於七第136章 緬甸“行宮”,決戰之前第126章 無題第124章 授課第102章 退守寧錦第161章 廣州戰役(七)第108章 安步當車第113章 君臣閒談第17章 元江宣慰第37章 龍尾關,獻策第113章 窮追第10章 大勝第274章 定江南,見士紳第269章 光復神京,天下轟動第150章 軍、政攻勢第61章 下龍開發,年節說客第172章 無題第58章 明智,千秋節第42章 死地反叛,土官投效第116章 篡權之議第41章 天機不可泄露第17章 意外之難楔子第139章 龍多旱,人多亂第55章 滇緬戰事第71章 局部——大局第74章 以夷制夷的陰謀第107章 擁立,會晤第247章 兵至衡陽,說客第116章 篡權之議第25章 靜夜思,眼中淚第113章 窮追第88章 魯王移驊,三桂調兵第190章 謹小慎微第132章 名人陰影第76章 再棄險要?第231章 荊襄劇變第157章 結束戰爭的嘗試第19章 蠱神之誓第46章 火箭列裝第205章 兵種重配置第267章 南京,南京第62章 倖存者的打擊第93章 棄城集軍第59章 名將展威,以勢制敵第77章 夔東十三家第171章 先奪潮州第25章 三鬼之謀第145章 妥協第153章 鋒指廣州第233章 三桂之謀,鄭家再亂第30章 輕取永昌第3章 絕死一擊第42章 死地反叛,土官投效第13章 打壓縉紳第65章 佈署第90章 俘虜處置第26章 兵臨城下第63章 攻掠遼東第44章 清軍名將張勇第150章 變革大潮第121章 皇帝不行,我行第55章 地、鹽武器,民爵授封第28章 雙層爆破第116章 不悅的提議第160章 大結局第105章 二等輔兵第94章 思考方法第12章 命運的安排第178章 梅州城下第31章 未聞駝鈴馬幫來第51章 戰後佈局第109章 得失,海戰第100章 文化醬缸第51章 死地則戰第61章 以人換人,死戰到底第85章 胎死的反叛,海戰大勝第200章 佔優第124章 授課第229章 內政之治,疑惑未解第180章 府內煩心事第211章 瓶頸的突破第254章 知進退,入貴州第78章 聯合部隊,籌劃大局第72章 攻守結合第55章 滇緬戰事第212章 鄭經的決定第84章 後中先,大海戰第59章 名將展威,以勢制敵第110章 宗室臨陣第35章 阻擊第51章 渡河,渡河第209章 欺瞞之罪,形勢之變第150章 軍、政攻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