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8章 播種

“臣鄭芝龍,參見皇上,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愛卿快快免禮!”朱慈踉趕緊讓鄭芝龍起身,並笑着道:“此次愛卿順利將種子帶來,是立了大功,朕很是欣慰,必有重賞!”

“謝皇上隆恩!”鄭芝龍站起身來,同時心裡微微鬆了一口氣,他遲來了半年,但聽皇上的口氣並沒有問罪的意思,這也就表明近期內皇上並不會動鄭家。

心裡沒了壓力,鄭芝龍笑着說道:“爲皇上效力是臣的職責,不敢要賞,請皇上收回成命!”

這話有客套的意思,也有一絲試探的意思。

朱慈踉看出了鄭芝龍的試探,目光微微有些幽暗,但瞬間消逝,搖了搖頭笑道:“朕賞罰分明,愛卿既然立下大功,自然就該得到表彰,要不然朕豈不是成了是非不明的昏君了?愛卿想必也不希望朕如此吧!”

聽朱慈踉的這話,鄭芝龍纔算是徹底放鬆了警惕,看來皇上是真的不打算追究了。

看着鄭芝龍走出御書房,朱慈踉的臉色不由得沉了下去。

他確實不會在近期動鄭芝龍,雖然他已經準備建立海軍並解決鄭家的問題,但事關重大,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得了的,要循循漸進,至少也要等鄭森從雲南回來。

對於鄭森,朱慈踉是極爲看重的,他甚至覺得一個鄭森比整個鄭家艦隊還更重要一些。

鄭芝龍採購回來的種子極多,足足數百條船,其中最大的遠洋大海船每艘船便可裝數百噸,最小的小船也能裝數噸,加在一起足足近兩萬噸,其中甘薯種子九千噸,馬鈴薯種子七千噸,玉米四千噸,數百青壯光是從船上卸下來也足足卸了十來天的時間。

“傳朕旨意,鄭芝龍採購種子有功,賞銀十萬兩。另外,告訴鄭芝龍,待種子試種出來後,朕還有重賞!”

“遵旨!”

趙德全極爲震驚的退出去安排太監傳旨,十萬兩銀子的賞銀相當於萬兩黃金,這已經是極重的獎賞了,東西試種出來后皇上竟然還有更重的獎賞,豈不是得加官進爵?

趙德全頗爲想不通的搖了搖,他無論如何也弄不明白,不過是讓鄭芝龍在南洋購買些東西罷了,用得着這樣重的嘉獎嗎?

不光是趙德全弄不明白,所有聽說了這道聖旨的人都弄不明白,就連鄭芝龍本人也弄不明白。

這些,朱慈踉當然不會透露出去,待種子試種出來後他的確還有重賞,而且是大大的重賞,足以讓整個鄭家分崩瓦解!

時間已經漸漸到了七月份,正是百姓忙種秋糧的時節。

近兩萬噸種子,玉米種子雖然佔的比例是最少,但能種下的土地面積卻是比甘薯和馬鈴薯加起來還多,朱慈踉根據腦海中的記憶算過了,近兩萬噸種子一共可以種植大約近百萬畝土地。

朱慈踉想了想,覺得今年是不可能全面推廣的。

爲了更方便的管理以及來年更好的分配,朱慈踉決定先在南京城周圍試種,爲此,朱慈踉連夜書寫了甘薯,馬鈴薯,玉米的種植方法和主要的注意事項,令工部刊印成書籍,不久後跟隨種子一同發放下去。

次日,南京城以及周圍百里內各鎮大規模張貼皇榜,內容簡單易懂。

“皇榜,皇榜!”

“朝廷試種新種,號召京城方圓百里內百姓種植,朝廷免費提供種子和種植方法,並承諾無論收成如何,均以二兩銀子一畝的價格收購,有意向者均可前去衙門登記領取種子!”有識字的百姓大聲讀了出來。

“嘶----,二兩銀子一畝的價格收購!”

看到皇榜的百姓在理解了其中的內容後,無不瞪大了眼睛,心頭震撼。

“這是真的嗎,竟然有這種事!”要知道,以當前的畝產,若是仍然種稻谷或者小麥的話,上等良田也不過每年畝產三石,季產一石半,這還是風調雨順的結果,更重要的是,皇榜上面竟然沒有表明上等良田和下等廋地,豈不是一視同仁,要知道,廋地的產量相比上等良田可少太多了,季產連一石都不到。

按照江南當前一石糧食一兩銀子的價格計算,今年已經是第二季了,朝廷竟然還以二兩銀子一畝的價格收購,這簡直是天上掉餡餅的事情啊,百姓們能不激動嗎。

“可信不?”一名百姓有些疑慮,話語中透着不敢置信。

“這是皇榜,當今皇上親自發布的,當然可信!”另一名百姓倒是深信不疑,立刻說道。

“對對,皇上乃聖明之君,絕不可能欺騙百姓,說二兩銀子一畝就二兩銀子一畝!”

百姓們無不贊同,自皇上登基以來,所作所爲無不爲百姓着想,百姓們自然也是發自真心的愛戴,只要是皇上說的話,他們便深信不疑。

“既然有這等好事,那便不能夠放過,我家有三十畝地,這秋糧就種朝廷的新種了,我這就回去帶家人去衙門登記領種!”

“我家有百畝地,也要全部種新種!”

“我家也是!”

有二兩銀子的誘惑,幾乎所有的百姓都支持,當日,南京城以及方圓五十里內的各鎮衙門全部飽滿,大批百姓帶着家人拉着牛車前來登記和搬運種子,近兩萬斤新種得以在南京城方圓五十里內順利推廣。

百姓們按照朝廷教受的方法種植,先不說收成究竟會如何,單單種植方法和打理過程的簡便,最主要的便是抗旱這一點,還有連沙地也能種,讓百姓們深感這新種實在是太好種了。

“民以食爲天,相信來年不用朝廷推廣,百姓也會更加熱切種植!”百姓們如火如荼的開始種植,朱慈踉聽完下面的人彙報,淡淡一笑,這第一次推廣種植,百姓們或許還有疑慮,但他相信,只要收成一到,再經過大明日報的大力宣傳之後,次年根本不用朝廷推廣,百姓們也會搶着種植,不出兩年,這甘薯,馬鈴薯和玉米便可在大明境內遍地開花,以這三樣的產量,到時候大明百姓便可真正過上吃食無憂的日子了。

第107章 製造戰前輿論(下)第475章 瀋陽城破第447章 北伐前夕(一)第823章 奧斯曼鐵騎軍團覆滅第465章 進兵河北第598章 圍殲倭寇(三)第952章 鐵甲艦傾巢而出第180章 絞殺滿清死士(中)第225章 城外輪戰(二)第565章 議和(一)第265章 鄭森和錢初瑤(二)第395章 憋屈第546章 經略蒙古第979章 奧斯曼帝國的慘敗(二)第567章 大清國再立第807章 超前第284章 大明科技的蓬勃發展第286章 大明科技的蓬勃發展(三)第860章 壯烈(一)第587章 決戰九雲嶺(二)第622章 進攻四國島第565章 議和(一)第841章 中興十二年第330章 炮擊荷蘭人(一)第992章 英法的野心第127章 應龍軍北上第650章 紀鋒之怒第742章 易服前夕(一)第747章 血流成河(一)第274章 對鄭芝龍的震懾(二)第90章 戲耍左良玉之計第99章 九江攻防(下)第8章 生擒李巖第489章 決戰燕碭山(六)第381章 羅汝才之敗(一)第1011章 出兵奧斯曼帝國第397章 誘惑第28章 刺殺第27章 福王的不甘第141章 解決難民第703章 中東的大清帝國第932章 決戰巴拿馬(七)第880章 跨時代的改變第156章 董小宛第873章 亡命潰逃第542章 反奴隸法出臺第87章 秘密佈局第144章 兩軍相遇第1055章 多爾袞的後手?第906章 英軍敗逃第817章 決戰巴拉平原(一)第436章 陳秀秀接掌火器局第20章 絕世美人的仇恨(中)第412章 張獻忠退守成都第488章 決戰燕碭山(五)第369章 悲慘的李自成(三)第2章 風雨大明第385章 羅汝才之敗(五)第273章 對鄭芝龍的震懾(一)第196章 形勢!第717章 多爾袞的野心和謀劃第640章 第六百三十七 東亞統一(二)第666章 哥薩克的悲劇(二)第540章 大明律法第788章 統一四國(二)第526章 恢復北方經濟第588章 決戰九雲嶺(三)第674章 啊蜜兒公主入京第858章 駛進馬六甲海峽第947章 第二次歐洲聯合艦隊(一)第495章 滿人西遷之始第756章 南渡河之戰(四)第116章 決戰(中)第1032章 與歐洲合縱(二)第38章 壯士周曹第477章 遼東滿人之敗第804章 佔領澳洲(四)第210章 撤退之路上的血戰(三)第963章 顫抖的歐洲大陸第306章 潞王之敗(一)第754章 南渡河之戰(二)第458章 泰安兵變(一)第569章 出兵征伐朝鮮(一)第800章 進攻澳洲第4章 兵臨城下第140章 最難消受美人情第1067章 統一世界與否第745章 反抗軍第390章 黎州城陷落第766章 暹羅王的悲劇第703章 中東的大清帝國第477章 遼東滿人之敗第507章 京城南京!第227章 城外輪戰(四)第305章 福王之死第1037章 瘋狂的奧地利第682章 攻破第一道防線第1015章 君士坦丁堡條約第420章 多爾袞的緊迫第1080章 十五年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