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6章 恢復北方經濟

李巖沒有讓朱慈踉失望,僅僅數天時間便壓下了大多數反對聲音,靠着自身的才能和朱慈踉的支持坐穩了大明首輔之位,開始行使他領導百官的責任。

正月十六,新年剛過,爲了恢復北方的經濟民生,朱慈踉和李巖制定了人口回援北方的政策。

“駕!”大量差役錦衣衛等在南方各省快馬奔馳。

“皇上有旨,北方新定,有大量土地閒置,凡自願定居北方者,每口可得三十畝良田,免稅三年,朝廷承擔一切移居盤纏,另”

北方各地雖然光復,但經歷過數十年戰亂,人口死的死,逃的逃,連萬曆年間的三分之一人口不到,再加上許多擁有大量土地的士族豪強被剿滅,被閒置的土地多不勝數,足可以遷移兩千萬以上人口北上。

聖旨一出,回援北方的人口絡繹不絕,長江南岸,黑壓壓的人口站立,遙望北方。

“爺爺,我們要回到家鄉去嗎?”一名六歲的孩童問五十多歲的爺爺道。

這是一個六口之家,三個孩子,一個五十多歲的老漢,一對夫妻。

“是啊,回到家鄉,我們已經離開那裡十二年了,是時候回去了,你曾祖們的墳這麼多年沒有人打理,也不知道成什麼樣了。”老漢回答道。

老漢的家鄉原在山西,本有三個兒子,其中兩個在戰亂中被殺死了,僅剩最小的三子,爲了躲避戰亂,十二年前老漢不得已帶着十幾歲的三子逃到了江南,如今過去了這麼多年,三子不僅在江南娶了媳婦,還生了三個孩子,最大的那個正是老漢跟前的六歲孩童,最小的則是一對兩歲的雙胞胎,正在那對夫妻的懷裡抱着。

原本在江南居住了十二年,媳婦也是江南的,老漢不怎麼想回到原本的家鄉,不過朝廷開出的條件太好了,況且家族的祖墳都還在家鄉,實在棄之不得,只能選擇回過。

“爹,大哥和二哥當年只是草草葬了,回到家鄉之後,我們想辦法把他們重新安葬過吧。”老漢的兒子突然說道。

老漢眼中瞬間染上一抹悲色。

“好。”好一會老漢才說出了這個字。

還記得當年長子和次子就是在他的前面爲了保護家裡不被洗劫而被殺死的,當年老漢白髮人送黑髮人,加上實在有心無力,只能將長子和次子草草安葬了,連墳頭都沒能堆起來,也不知道回去之後是個什麼光景。

與老漢一家同樣情況的人不少,許多人已經在江南有了安定的生活,不過家鄉同樣有太多他們難以割捨的東西,所以此次選擇回援北方的人口,大多數當年難逃的人,第一批約有數百萬的樣子。

長江面上,數百艘戰船駛來。

這是海軍的戰船,爲了牽引百姓渡江,朱慈踉下旨徵調了數千艘民船另外讓兩大海軍艦隊的戰船配合。

百姓登船渡江,這第一波百姓幾乎都是回鄉的百姓,有自己堅定的目標。

一個月過去,五百萬人口渡江。

“皇上,請求回援北方的人口越來越少了,如此下去,最多僅有千萬人口願意回援北方,離兩千萬的目標相去甚遠。”李巖來到朱慈踉的御書房向朱慈踉稟報。

大明一億兩千萬多萬人口,其中北方連年戰亂,算上遼東滿洲各地的人口加在一起也才堪堪三千餘萬,只有南方的三分之一,至少要遷移兩千萬以上的人口才能平衡南北方。

朱慈踉皺眉,聖旨上開出的條件已經極爲優厚了,他也一時想不明爲什麼還吸引不到足夠多的百姓。

“愛卿有何建議?”朱慈踉對李巖問道。

“回皇上,臣曾秘密探訪,得知了大多數百姓不被吸引的原因。”李巖說道。

“哦?愛卿竟已經找到了原因!快快道來!”朱慈踉大喜。

“遵旨!”

“皇上,朝廷開出的每口三十畝良田的條件雖然誘人,但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點,人力有窮時,再多的土地也得有能力耕種。北方戰亂數十年,九成以上的耕牛幾乎都因爲各種原因損失了,百姓無牛,回到北方之後也無法耕種過多的土地,而在南方,他們已經有少部分土地,剛好合適他們種植,若不解決耕牛的問題,怕是再多的土地也無法吸引更多的百姓。”李巖分析道,他一發現這個問題,便親自去尋找原因,經過三天的探訪,才終於讓他找出了一些。

朱慈踉愣了一會,隨即瞭然,原來問題出在這裡,的確,人力有窮時,再多的土地也得有力氣耕種,沒有耕牛,百姓們就算回到北方,也無法耕種多少土地,對北方經濟民生的恢復極有影響,必須解決。

“愛卿既然找到了原因,不知道是否也有辦法解決。”朱慈踉再問道。

其實朱慈踉心裡也隱隱想到了點解決的辦法,不過他仍想先聽聽李巖的建議。

“回皇上,臣確實想到了辦法,不過卻需要皇上一道聖旨!更甚至可能需要皇上調動大軍配合。”李巖意有所指的說道,不知道究竟是什麼辦法,竟然需要調動大軍配合,夠令人吃驚的。

“愛卿是說,蒙古草原!”朱慈踉神情中閃過一絲銳色,一口道出了李巖的辦法。

的確,要說天下最多牛馬的當屬蒙古草原,蒙古牧民旗下最多牛馬。

說道這個,朱慈踉頓時想起了幾個月前收復遼東滿洲等地,已經滅亡科爾沁蒙古等所得到的不僅有戰馬,還有上百萬的牛羊,其中就有三十萬頭牛。

二十萬頭牛雖然看似很多,但相對於龐大的北方而言,確實大大的不夠,而要解決,唯有再度從蒙古草原索要。

“是的,皇上!”李巖一驚,想不到他才一開口,皇上便知道了首尾,看來皇上跟他想的一樣。

“臣料想,蒙古人不會怪怪交出牛馬,所以請皇上下旨調派軍駐紮在長城邊緣進行威懾!”李巖一臉肅然的道。

“准奏!”朱慈踉點了點頭道。

當日,朱慈烺便擬了一道聖旨發往蒙古草原,責令蒙古各部湊足百萬頭牛送入關內,同時,爲了震懾蒙古,朱慈踉還命令留守蒙古的應龍軍第一軍和第七軍等七萬大軍在蒙古草原展開大規模槍炮演習,同時下旨留守大同的四萬大軍跨過長城,在臨近長城的蒙古草原駐紮。

十一萬大軍的震懾,蒙古各部收到朱慈踉聖旨的時候,雖然怒,但科爾沁和察哈爾前車之鑑,倒也沒有人真敢反抗,各部無奈湊足百萬頭牛馬送入關內。

有了蒙古人送來的百萬匹牛馬,加上原本就有的三十萬頭牛,朱慈踉再次下旨,凡是遷移北方的,每三戶可分得一頭耕牛,又從原先的免稅三年增加到了五年。

五年免稅,還有耕牛發放,再一次引誘了更多的百姓遷移北方。

長江南岸,再一次匯聚了黑壓壓的百姓,這一場大規模遷移將支持數月,屆時北方和南方人口基本平衡,各地經濟民生漸漸恢復繁榮。

第607章 出城決戰第1060章 無力迴天第390章 黎州城陷落第153章 爭論與妥協(上)第425章 大街驚魂(一)第605章 兵臨城下第518章 中興五年第469章 多爾袞的無力第255章 鐵血鋤奸隊第952章 鐵甲艦傾巢而出第315章 改革成功第1053章 決戰巴格達(二)第41章 定立帝號第799章 全殲西班牙軍隊(四)第226章 城外輪戰(三)第1045章 鰲拜的挫敗一第1018章 奧斯曼帝國的滅亡(三)第522章 朝鮮世子的憤怒第697章 滿人與奧斯曼的首次接觸第775章 暹羅王投降第226章 城外輪戰(三)第856章 土著之亂的前奏第899章 中興二十三年(二)第708章 兵威第481章 決戰燕碭山第209章 撤退之路上的血戰(二)第98章 九江攻防(中)第231章 炮擊清軍大營(四)第427章 陳鑫的堅持第1028章 非洲的爭奪第326章 秋糧的大豐收(一)第917章 悽慘的奧爾朗侯爵第181章 絞殺滿清死士(下)第587章 決戰九雲嶺(二)第119章 兵敗如山倒第283章 清洗之後第842章 滿人的緊迫(一)第844章 莫臥兒帝國的悲劇第321章 海軍(一)第781章 攻入仰光第832章 沙俄大軍入侵第578章 攻陷平壤(上)第883章 激戰賈巴爾德城(一)第1060章 無力迴天第478章 七戰七敗第478章 七戰七敗第124章 縣衙泣血第549章 蒙古人暴動(二)第535章 大明中央銀行(一)第548章 蒙古人暴動(一)第382章 羅汝才之敗(二)第701章 鏖戰(二)第1006章 進攻巴黎(三)第341章 收復臺灣(二)第292章 舉旗造反第187章 決死之心第252章 軍制革新(二)第469章 多爾袞的無力第704章 莫臥兒噩夢的開端第1034章 莫斯科條約第266章 鄭森和錢初瑤(三)第372章 李自成的陌路(三)第783章 進攻暹羅國第643章 進兵西藏第692章 全線潰敗第325章 鄭森回泉州(二)第792章 呂宋島之戰(二)第989章 拒絕第574章 登陸第334章 荷蘭之敗第447章 北伐前夕(一)第513章 攻入李家第316章 鄭芝龍的反應第507章 京城南京!第438章 應龍軍換裝第527章 建立最強大軍事體系第343章 收復臺灣(四)第660章 和親?第562章 滿人與波斯帝國之戰(二)第360章 中興四年第183章 棄守泰安(上)第20章 絕世美人的仇恨(中)第561章 滿人與波斯帝國之戰(一)第790章 進攻呂宋島第389章 清軍偷襲黎州城第301章 九江城外的大戰(二)第228章 炮轟清軍大營(一)第978章 奧斯曼帝國的慘敗(一)第996章 文明論第641章 中興八年第799章 全殲西班牙軍隊(四)第211章 撤退之路上的血戰(四)第371章 李自成的陌路(二)第862章 壯烈(三)第1036章 奧地利與滿清的交換第366章 龍鳳彎之戰(二)第206章 濟寧城破(四)第932章 決戰巴拿馬(七)第1079章 對滿人的安置第982章 奧斯曼帝國的慘敗(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