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他們沒有再去上村頭,除了必須要去上學的,全都在屋裡歇了一天。村長過來借了馬車去運材料。
昨晚麥子全部搶收,今天一早就有幾十個婦人提着籃子在前面拾麥穗子,兩百個男人在後面開始平地,他們也是分成兩批,一批在前面粗刨,一批在後面細平。
地裡挖出來的草頭子什麼的都由後面的幾十個大娘們用竹筐裝了送到村塾圍牆外面堆着,留給負責做飯的婦人們生火。
而村長帶着十來個人趕着馬車、驢車、牛車去石家坡拉建院子的材料。
方耆老和吳耆老則帶着一百多個婦人在另一邊的菜地裡摘菜,成熟能摘的全摘下來放在一起,一筐筐運去了村塾放着。
半熟或未熟的另外裝着,能吃的放在這裡做菜,不能吃的拿回去餵豬。總之,他們要用一個上午的時間將地裡的菜全部摘光。
下午,就要將所有的菜株撥掉、剷掉,再把地給平掉。明天所有材料會陸續進場,一早擺了開工酒,就要開始建院子了。
而這些幹活的人,全是村長和耆老們抽調出來的,每家一個壯勞力就有近三百個人,外面務工的也早回來了。方誌忠和方誌真都作爲家裡代表來幹活了。
還有那些被抽到的人家也出了一個婦人,不管是大娘、伯孃、嬸子還是嫂子,每家出了一個,也有兩三百人,很壯觀了。
男人全部在平地,婦人則分成幾批幹活,除了前面提到的,今天負責廚房工作的也有二十多人,摘菜、買菜、洗菜、洗碗、切菜、炒菜、燒火,都有專人負責。
廚房再不是昨天那種露天的,而是一大早讓十幾個男人在村塾圍牆外搭了個臨時大木棚,上面覆着油氈布,再加了層混着溼泥的稻草把子。
大木棚一側砌了四口大鍋竈,擺了兩條桌案,外沿則放了四個大木盆和四口大水缸。而另一頭留空用作吃飯的地方。
桌子是方家送過來的可以摺疊的四方桌,照樣能坐八個人,但不用時能把腳折起來靠牆堆放着,長條凳也可以碼在牆角,都不會佔位置。
碗筷有方家買了送來的一百副,還有家裡有儲備的人家也送過來很多碗筷、盤子這些。這裡能同時擺下十五張方桌,讓一百二十人同時吃飯。
這樣,廚房只要分兩批讓大家吃飯便可,不會一擁而上把自己給累死。這都是在方小福頭晚的提議下一一安排下來的。
在大雜院建成之前,差不多都是這樣進行了。而這裡所有的人幹活都有錢拿,包括昨晚搶收。
方小福和村長大伯商量,壯勞力三十文一天,婦人二十文一天,夜裡趕工,壯勞力加十五文,婦人加十文。
除此,每天安頓三餐,大家趕早過來吃飯,吃了飯就開始幹活,夜裡吃完再回去。如果夜裡要趕工,再加一頓宵夜。
就連吃食菜譜方小福都定了條件了,那就是四葷四素八大碗,另外每餐必須保障一口鍋燉着雞湯,每桌一大碗。
相對來說,雞湯還是比骨頭湯好燉的,像昨晚方小福那樣的燉法雖然好喝,可速度上就太慢了,大家又不是泡酒樓的,是吃飽飯要幹活的。
而方小福要的保障,在這麼多人吃飯的情況下,每餐再苛刻也會有四隻雞被燉掉,再加些冬菇、樹菇、針菇或是幹黃花什麼的。
這麼好的伙食保障,這麼優厚的工錢待遇,大家除了知道方家人如今有錢外,也知道他們發財了並沒有忘本,對村鄰還是厚道的。
再加上老方家建這座大雜院也是爲了更好的帶着大家賺錢,是與大家切身利益緊密相關的,因此幹活時都很努力認真,誰也沒有起過小心思。
這大雜院建得越快越好,住的還不是他們家的閨女啊?老方家的人又不過來住。小閨女們能早些幹活,賺錢的還不是他們家嘛?
大家都是明白人,就算有那幾個沒想明白的,也會有家裡人給她說明白。因此,就是琴伯孃做起事來都特別賣力,也不對老方家嘰嘰歪歪了。
而這些都是方小福後來才知道的。這一天她都在屋裡歇着,一邊畫畫,一邊吩咐三哥和二哥趕另一輛馬車去鎮上。
先去縣丞衙門把五子丘和大雜院的契紙換了,再搬十八個蛋糕回來,還有摘幾片大荷葉回來。
再買兩簍五花肉、兩梭織網的絲線和兩包粗細不同的繡花針,再到鎮口首飾鋪子買些首飾回來。
大家都不知道方小福突然買這些幹啥,但對於她的要求也習慣了執行。
等他們買了這些東西回來後,方小福就讓大哥和三哥去山上砍幾根適合作釣竿的細竹子回來,而她自己則指揮着二哥和子維做魚鉤。
晚上,以子勝爲代表的小兄弟們眼巴巴地望着方小福,提醒她明天就是沐休,千萬不要忘了去五子丘野炊、燒烤的事兒。
“放心吧,明天咱們不但要野炊、燒烤,還要去遠足!”方小福霸氣地一揮拳頭,“揹着食物和水,走路過去!”
“哇!不能坐馬車嗎?”
“誰想坐馬車就留在家裡。”
“我不坐馬車!我走路!我最喜歡走路了!”
“走路好!每天坐屋裡讀書也累,要多走走路!”
“……”大家嘰嘰喳喳說的全是走路的好,不論大小,沒人敢違逆某人的決定。
“明天你們可不要打扮太漂亮了,大家都換短衣粗衫,鞋底再套個草鞋吧,免得五子丘的樹樁子、草疙瘩傷腳。”
大家連忙答應,他們沒有草鞋,立刻去找大人現編。每人拿到了一雙合腳的草鞋後纔回自己屋去。
方小福則喊了娘和大伯孃幫忙,做了一鍋奶油玉米饅頭出來涼着,明天帶去五子丘烤來吃。那些蛋糕可不是給自己準備的,而是要送人情的。
第二天很早,方小福起來就進了廚房,先把那些五花肉全部切了片,又調好了作料醬汁,用一隻瓦罈子封着再裝進一隻揹簍裡,免得灑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