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世紀的時候,歐洲各部落的部落大酋長都有加強集權的行爲。
不過弱化的是貴族的軍事力量,而沒有觸及貴族奴隸社會貴族的吸血體系。
所以就歷史來看,都以文德武功來標榜,然而對於佔絕大多數的奴隸來說,這和他們有什麼關係?
普魯士的腓特烈二世可以值得稱道的是,沒有打壓部落的新教徒,使得羅馬天主教同新教並存。
還有就是其擴充領土的本領,然而這同大多數的奴隸毫無關係。
如果僅僅是在出遊途中和奴隸聊幾句,感慨一下奴隸們過得太苦了,然後就沒有下文了,這於大多數奴隸而言有何用處。
俄羅斯的凱瑟琳女酋長,爲人放蕩詭詐。
部落內有人提出廢除奴隸制,女酋長不以爲然,且還增加奴隸數量,且不許這些奴隸訴苦。
只有名義上的日耳曼大汗約瑟二世,在1780年,其母瑪利亞·特蕾莎死後兼領奧地利,具有改良的熱忱。
約瑟二世允許信仰各派新教,攻擊封建舊制,然而遇到羅馬天主教和諸侯貴族的抵制。
1790年,尼德蘭獨立,同年約瑟二世去世,其維新想法也同歸於盡。
這些部落酋長們極力加強集權,然而卻沒有繼續深入繼續下去。
只有約瑟二世提出解放奴隸外,這些人都不願意給予奴隸們做人或參政的權利。
這也就是法蘭西大革命的爆發,及拿破崙出現後摧枯拉朽般的掃蕩了貴族奴隸社會舊勢力的原因。
孤懸海外的英格蘭部落相較於歐洲大陸上的部落更加的自由一些,因爲沒有明確的周邊威脅,使得集權變的沒有那麼緊迫。
所以在部落酋長、貴族、富人這幾者關係上,達成了一定的平衡。
1707年,蘇格蘭部落大會與英格蘭部落大會合並,形成了一個統一的國會體系,意味着大不列顛島的統一。
然而一個問題是部落大會即國會,貴族院是世襲罔替,平民院是富人的天堂,與奴隸們而言也和他們沒有多大關係。
英格蘭及蘇格蘭部落的問題嚴重程度,相較於其他地方還嚴重。
這纔有了後期馬克思研究英國所謂工業革命的情況,得出了一些結論。
現實的英國是極右最好的代表,而也因爲其極右的行爲才導致出現了一個極左的馬克思。
但是在十八世紀,在處於貴族奴隸社會的西歐各部落中,英格蘭部落相比較西歐其它部落還比較自由一些。
十八世紀初年,英格蘭有兩個黨派。
進步黨,爲以前的圓顱黨,主張國會獨尊及信教自由;保守黨,主張君權神授及國會獨尊。
喬治一世成爲部落酋長後,因爲不懂英語,所以把權力交給進步黨的領袖沃波爾。
其出任部落執政二十多年(1721-1742),對於政治及宗教都以和平方法進行。
其秘訣就是用公款購買國會議員職位,使得國會中的進步黨人數佔多數,所以施政比較容易。
所以沃波爾被英格蘭譽爲內閣執政第一人。
國會中兩黨派對峙意見不同,部落酋長不得不在兩黨中選派大臣。
當部落執政及部落大臣遇到部落政策國會反對時全體辭職,這就是威廉三世依賴的內閣制度。
部落酋長軟弱,大權就在部落執政手中。
但是部落酋長認可操縱來謀取私利,1745年保守黨放棄復辟主張後,部落酋長就不專門依賴進步黨,進步黨勢力受到一定的影響。
1760年,喬治三世酋長即位,組織私黨王友黨,利用賄賂把持政權。
喬治三世受到其母親的教導,模仿歐洲大陸各部落的部落酋長的專制行爲。
北美殖民地反抗時,英格蘭的政策都出自這位喬治三世一人的想法。
大不列顛部落雖然有這樣的制度,這也是所謂民主的形式,但是其內容並不民主。
貴族世襲上議院,而地主富人云集下議院,下議院不足以代表大衆利益。
自喬治三世百餘年後,也就是20世紀的時候國內農民纔有選舉國會議員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