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度衆主這種情懷吳毅頗爲欽佩,但是在吳毅眼中,卻是有幾分脫節了,道:“這世間,若是人人都能夠如大師一樣想,自是少了許多爭端,只是有幾分可能?”
吳毅說着,而智度衆主並不爭辯,含笑聽着,就好像在鼓勵吳毅繼續說下去。
不知爲何,吳毅還真的嚥了一口水,繼續道:“新舊之更迭,舊者不以己爲舊,強欲維繫地位,新者不得已之下,非暴力之法,不得行新舊更易……悠悠諸天,凡諸如此事,比比皆是!”
最後一個字說出來後,吳毅就好像抽空了最後一絲力氣,吳毅第一次察覺到,連說話也如此困難。
應該是環境的影響,周圍湖泊是七情六慾所構成的,對人心智影響極大,能夠不受其感染,堅守自己心智,就已經是一件極爲困難的事情。
況且吳毅而今將自己的想法用言語表述而出,不啻於與附近的七情六慾爭辯。所以,纔會有如此大的壓力。
這智度衆主,就是故意選了一個這樣的場所吧!單是辯論就已經耗費如此多的心力,即便是真的惱怒,無精打采之下,也做不了什麼。
地方確實是一個好地方,若是心智不堅定,不要說能夠將自己的心智說出來,即便是保持心智,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吳毅心力耗竭,接下來,就是智度衆主表演的時間了,但見他開口便是滔滔不絕。
“事因緣生,故有假有(假諦),虛幻的不真實,故有真空(空諦),“空”與“假”二者不可割裂開來,即爲中道(中諦),修行之人,自一心之中,可得而運諸止觀實踐,是爲一心三觀……”
智度衆主在言談的時候,自有智慧佛光在其身後顯化,若是細分,有道種智光,一切智光,一切種智光,三光繚繞,面目神聖而不可侵犯。
更加神奇的,是智度衆主通過自己的言辭,更能夠影響兆億計的七情六慾,將之教化普度,堆積了無數年,看得吳毅肉眼發麻的七情六慾,在一點點地消散。
雖然速度不快,但是這個趨勢卻是毋庸置疑的。
“真如隨緣形成一切現象,皆不實在,故爲假,對此的觀察冥思則爲“假觀”。一切現象既然皆爲真如的顯現,沒有獨立的實體,故爲空,對此的觀察冥思則是爲“空觀”。一切現象同時具有上述兩種性質,稱爲“中道”,對此的觀察冥思則爲“中道觀”……”
“是以,“中”爲天地最高實相,聯三諦之樞紐,調和有空,平衡出世入世,雖一而三,雖三而一,不相妨礙。”
……
漫長的鋪墊之後,智度衆主最後來了一句:“施主,你着相了!”
聲音明明不重,但是比晨鐘暮鼓還要晨鐘暮鼓,就好像自己的世界觀被人粉碎之後,強行注入一個新的世界觀一樣,吳毅以單一零散的例子,對抗別人完整而嚴密的佛門世界體系,結果是顯而易見的。
吳毅完敗!
世界觀被粉碎,吳毅的心臟驟停,好像溺水之人一樣,長久呆滯在原地,面色變得紫青,連正常的生理活動,也無法維繫。
過了好一段時間,吳毅才緩過氣來,下意識地大口呼吸,但是心臟劇烈地搏動,怕是傷及臟腑,喉嚨間上泛絲絲血絲,腥甜難受。
不過,相比身體的痛苦,此刻識海內的爭執風暴,纔是最爲艱難的,吳毅有着同輩遠不及的靈識,但是此刻卻如同即將爆炸的火藥桶一樣,兩股不同的意念在劇烈地交鋒,一個小小的碰撞,吳毅就感到劇痛。
即便從心底不認同智度衆主之前所言,但是對方的言語構建的世界體系,實在是太完美了,完全碾壓吳毅自身的意志。
智度衆主不費吹灰之力,單以口舌之能,就將吳毅鎮壓,所以其實不要看五衆主是不善征伐的教僧,但是敵人遇上他們,也未必能夠討到好果子吃。
劇烈的思維風暴,幾乎要摧毀吳毅自身的意志,單憑自己的意志,怕是無法鎮壓下去了,吳毅心中明白此理,本來不願動用神通之力,奈何不動用不行了。
說時遲,那時快,一點微光來到吳毅的識海之中,放大無數倍之後,能夠觀察出,這是一隻灰色的魚兒,凡其經過之地,天地時空爲之肅靜,風定雲停。
這便是吳毅花費數年纔好不容易凝練出的太初神通之種。
也虧得吳毅有此後手,否則怕是要藉助外力了。
灰魚雖小,但是輕而易舉地平復吳毅識海內的思維風暴,吞噬雜念的灰魚,個子還是那般,肉眼難見,但是神性增長不少,靈動許多。
眼神再次變得清明,吳毅如釋重負,睜開雙目,道:“大師,是不是該開始那六賊關了?”
再和智度衆主辯論一次,他沒有累,吳毅可是要歇菜了。
智度衆主打量吳毅一眼,看得吳毅去全身起雞皮疙瘩,道:“你果真與我佛門有大緣!”
如果沒有記錯的話,他之前說的是我與佛門有緣吧!如今變成了大緣,這是要鬧什麼?吳毅有些害怕眼前的大和尚了。
“不必了,既是有緣之人,何來關卡一說,只因那傳送陣乃先人設下,破開空間,易惹來天魔作祟,天魔善鼓弄人心,迷惑五感。特此一考,以免後人受天魔之難。”智度衆主解釋道。
吳毅聞之,有幾分喜悅,道:“既然如此,那就多謝大師了。”
智度衆主複道:“只是那傳送陣常年未曾啓用,是以還需時日置備,短則三兩日,長則旬日。”
吳毅頷首稱謝。
(後注:五衆主,最初是隋代設立的僧職,包括文章中的二十五衆也是一樣,五衆確實是研習文章所列的那些經典,但是並沒有找到智度衆主的說法,這是散人將之小說化的結果,無意冒犯,還請諒解。
文章中,智度衆主口中所言,是出自天台宗智(覬字左半,右爲頁字)大師提出的“一心三觀”和“三諦圓融”學說,爲了將晦澀的佛經翻譯成樸素的文字,可是耗費散人不小的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