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着集街來到大伯家,呂冬將昨天從老劉那買的瓜子、西瓜子和南瓜子找盤子分別裝好,擺在堂屋的圓桌上面,然後去院子東邊的廚房看看有沒有要他做的事,大伯母李敏和他老孃胡春蘭正忙着摘菜,爲午飯做準備。
李敏對第一次登門的未來兒媳好奇,問道:“冬子,你見過人,感覺咋樣?”
“挺好。”呂冬不是胡亂說好話,方燕爲人確實不錯:“方姐是個很厲害的記者。大媽,你放心就行,方姐人很好,從認識到這,不知道幫過我和大哥多少忙。”
胡春蘭接話:“可不是!今天的晚報上,人還給冬子的店寫了篇文章。”她指了下廚房門口的架子:“報紙我從大隊拿過來了,就在那。”
李敏說道:“等會我看看,能在報紙上寫文章,那是文化人,不跟咱家這仨,學習從後面數,上學叫人頭疼死,老師都受不了。”
胡春蘭笑:“老大找了個大記者,說不定從下一代開始,咱家這風氣就轉了。”
“也是。”李敏也笑:“將來有個孩子,說啥也得讀大學!”
呂冬聽着話題不大對,說不定燒到自個身上,趕緊拿架子上的報紙去一邊看。
這是晚報週末版,加印特刊,呂冬沒費多大勁,就在特刊第二版上看到了署名方燕的文章。
擡頭挺有文藝範。
《遇見你,在這呂氏麻辣燙的年華里》
“週末,徜徉在泉南大街小巷間的飯館,魯菜的飄香讓嗅覺充盈着歷史沉澱感,這座文化名城有着衆多傳承久遠的特色美食,當你享受過大觀園的油旋,吃過草包的包子,品過一戶侯的蟹黃,咬過便宜坊的鍋貼,喝過春江的甜沫,會問:還有什麼?”
“筆者聽朋友說起一種小吃,特地趕到泉南東邊的青照,一座以著名文人命名的小城,找到將本地特色,完美結合外來川菜的新式美食——呂氏麻辣燙!”
“如同魯菜傳到南方,產生各式適應地域的變化,麻辣燙這種典型的川味小吃,來到青照之後,也與本地特色完美結合,以魯菜中的特色滷味結合麻辣作爲湯頭,本地醬料作爲輔助,打造出更適合北方人口味的特色小吃。”
“來到呂冬的新店,正好中午開餐時間,其極具特色的小吃,吸引到衆多大學生,近200平的店面一座難求,當筆者點好菜餚等到座位坐下之時,眼睛、嗅覺和聽覺,全都沉浸在那碗麻辣燙裡。”
“看:紅浪翻滾;聽:人聲鼎沸;品:嘴暖心酣。”
“……在最美好的年華,遇到呂氏麻辣燙,大學生情侶們用餐首選之地,愛情麻辣燙,青春走一趟……”
除了軟文,呂冬看了下,副刊上還有個巴掌大的廣告。
晚報這創業扶持,力度不小。
作爲官方媒體之一,晚報貌似還沒有真正走市場化道路。
大學城從年前開始,就有賣報紙的攤子,黃勇也說過,學校裡的商店,也都賣晚報之類的報紙,買的學生不少。
這廣告估計很管用。
大門口有腳步聲,呂建國從外面進來,穿着嶄新的皮鞋和板正的夾克衫。
呂冬放回報紙,打招呼:“大伯。”
呂建國點點頭,看眼手錶,說道:“不早了,估計快到了。”他看向廚房那邊:“東西準備好沒?”
李敏回話:“早準備好了。”
呂冬聽到車喇叭聲,說道:“我出去看看。”
出門,南邊有輛桑塔納車過來,直接停在門口附近,呂春先開門下來,副駕駛那邊,方燕也下了車。
她留長的頭髮梳在腦後綁成短馬尾,明顯化過淡妝,皮膚更白,突顯的下巴上的紅痣更紅。
“方姐。”呂冬主動打招呼。
呂春喊他:“過來拿東西。”
呂冬趕緊過去,接過呂春從後座拿下來的兩個大手提盒。
呂建國和李敏這時從家裡出來,呂春趕緊過去做介紹。
方燕當記者的,見的人多,落落大方,喊道:“叔,嬸。”
李敏應一聲,說道:“快,家去說話。”
呂冬拎着東西走在後面,呂建國看一眼,說道:“以後空着手來就行。”
方燕笑着接話:“老家的一點特產。”
這邊,女方第一次來男方家裡,帶東西的極少。
基本上每次都是空着手。
人請進堂屋裡,都過來說話,呂冬放下東西,拿茶壺去沖茶。
呂冬是老小,這活自然要他幹。
第一次見面,話題肯定都不深入,主要就是問問單位工作,說說家裡情況,父母兄妹等等。
方燕家裡跟這邊差不多,父親是中學老師,做到年級主任,母親在家務農。
再就是有個妹妹讀高中。
呂春與方燕的工作,兩邊的家庭狀況,很大程度上能說是門當戶對。
李敏和胡春蘭去廚房忙活,準備中午飯,方燕也要去,被攔了下來。
呂冬挨着滿茶,問道:“方姐,上次聽你說,你們單位要搬到東邊來,確定了沒?”
方燕笑着說道:“已經定下來了,上面打造大學城的決心很大,要求晚報社務必搬遷,正在開建的商務中心不是沒人用嗎?其中最小的一棟八層樓,劃給了晚報社。”
呂春接話:“大學城這邊需要一個排頭兵,私有企業不好辦,宣傳部下屬的單位,正合適。”
呂冬故意說道:“這樣也好,你和大哥隔着近了。”
呂建國問呂冬:“你那生意怎麼樣?”
不等呂冬說話,呂春就說道:“別提了,看的我都眼紅,一天近萬流水。”
“這麼多?”方燕有點吃驚。
呂冬說道:“剛開業,搞大優惠,能留下多少回頭客,還不好說。”
呂建國見多識廣,提醒道:“生意這麼火,容易惹人眼紅。”
呂春笑起來:“他辦法多着呢,拉了個泉南的富二代和省大的外教一起投資,沒人敢用尋常的那些手段惹他。”
方燕也笑:“這倒是個好辦法。”
呂冬簡單說道:“現在私人開個店,辦個公司,麻煩死,光那堆證,來回一趟趟不知道跑多長時間,動不動還得塞東西,基層的這些人和事,有個老外出面方便。另外一個富二代,就老杜,杜小兵,方姐你還記不記得?”
方燕想起公交車上那個穿耐克運動衣的人:“和你一起抓扒手的那個人。”
呂冬又說道:“老杜這人仗義,家裡幹買賣做貿易十來年,各種進貨渠道都有,這店能很快開起來,也是沾了老杜的光。”
呂建國說道:“你這半年買賣沒少幹,悟明白不少事。”
說了會話,廚房那邊菜做的差不多,呂冬收拾桌子,呂春和方燕都過去端菜,六個人圍着圓桌坐。
一頓飯吃的融洽祥和。
呂冬能看得出來,大伯和大伯母對方燕都挺滿意。
方燕臨走前,李敏給了600錢紅包,讓呂春勸着收下了。
呂春開車送方燕回去,一行人回院子裡。
胡春蘭說道:“嫂子,你覺得咋樣?我看方燕挺好,和老大挺般配。”
李敏說道:“人不錯,是個大方爽利的,那邊家裡情況也不錯,當老師的。”
結婚從來都不是兩個人的事,關係到的是兩個家庭。
呂建國的意見簡單明瞭:“我看行。”
李敏突然說道:“就有一點,她家是北河的。”
呂冬知道大伯母擔心啥,真要碰上那種堅持北河習俗不放的,即便以大伯家的情況,也得背上債。
不說彩禮,單婚前除去過節,還要跑十趟,送十頂十的禮,就能把一般條件還可以的家庭,折騰的喘不過氣來。
小輩可以只考慮愛情,長輩不能不考慮現實狀況。
“大媽,這些都不是事。”呂冬直接說道:“啥樣的家庭出啥樣的人,看方燕就知道,她家裡應該是通情達理的,而且方燕有個妹妹,不是弟弟。”
呂建國擺手:“別想這些有的沒的,咱遇到事解決事,還能難住了?”
說完,他去屋裡,拿出一千多塊錢和一份清單,直接給呂冬:“你大哥下週就得去女方那邊。冬子,你經常跑批發市場,需要買的東西我都寫在上面,再去順便買回來。”
呂冬接過來看一眼,之前賣過日用品和雜貨,他對市場行情有大致瞭解:“大伯,用不了這麼多。”
呂建國說道:“先拿着,別不夠。”
呂冬錢和清單揣進兜裡,說道:“我後天去進貨,一起買回來。”
從清單上看,呂春第一趟登女方門,大伯做了萬全準備,哪怕放在青照北邊,也算得上重禮。
李敏沒說啥,她對方燕挺滿意,也希望能順順利利的。
呂冬提議:“兩邊走開,最好還是找個中間人去那邊談。”
不怕一萬,就怕萬一,有個中間人,兩邊都能有緩衝的餘地,不至於兩邊家長說僵了,那事情就麻煩了。
呂建國早有考慮:“我跟你三爺爺說了,你三爺爺應了下來,呂春先去一趟,具體咱再看情況。”
估計接下來很長一段時間,呂春結婚就是擺在他們這個大家庭面前的頭等大事。
呂冬又說道:“行,大伯,有啥事你就給我打電話,我隨叫隨到。”
呂建國不會跟親侄子客氣:“後面少不得你跑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