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捉蟋蟀

月亮沉下去,滿天星星。四周漆黑一片,伸手不見五指,靜得可怕。

走在這一片種着冬瓜、豇豆、黃瓜的菜地裡,小毛有些害怕,不由得拉緊“四眼”的衣袖。

已是半夜,正是“四眼”說的捉蟋蟀的最佳時辰,這時候蟋蟀一般會跑出來找食物喝露水。

“四眼”卻鎮定自若,站着一動不動,仔細聽清蟋蟀的叫聲所在。慢慢移動過去,翻開藤草、亂磚和大塊泥土,用手電筒一照,一隻半大的蟋蟀出現在亂磚石下面。

“四眼”動作敏捷,出手更快,整個過程小毛都還沒怎麼看清楚,蟋蟀就已被捉到手。馬上放進竹管筒裡,用草塞緊筒口,然後放進書包。

“太小、太嫩,體形也不太好,剛纔不小心還斷了一根鬚子。”“四眼”嘆一口氣,說道,“我們再到前面地裡去看看好了。”

寬闊的菜地裡,只聽得到處都是蟋蟀的鳴叫聲,還有金蛉蟲、油葫蘆和墨蛉的叫聲。

“四眼”輕聲說:“蟋蟀不是每隻都捉,要挑選好品種、個頭大的,所以捉蟋蟀最考驗的是聽力和眼力。”

蟋蟀的叫聲是靠生長在背部的又寬又大且極薄的羽翅振動發出的。只有雄蟋蟀才能發出叫聲,雌蟋蟀是不叫的,雌蟋蟀的羽翅又短小,且較厚。

他說,蟋蟀只有在四種情況下才發出叫聲:一是求偶,這是最多的叫聲。鳴叫時不急不慌,連續長時間嗚叫。二是戰勝對手後的叫聲,這時的叫聲最爲雄壯有力。三是戰鬥前的叫聲。有一部分蟋蟀在見到敵手後,會先發出叫聲起威攝作用以期嚇退敵手。四是交配前的情話,雄蟋蟀通過叫聲,可使雌蟋蟀向其靠攏,一雄一雌兩隻蟋蟀尾部靠攏到後爪能觸及到的位置,此時雄蟋蟀開始唱起情歌,此時的叫聲婉轉而輕柔,直到雌蟋蟀進入狀態時叫聲才停止進入交配。

小毛小心地看着腳下的小路,深一腳淺一腳的跟在“四眼”後面。

шωш_ ttκá n_ c ○

“有些蟋蟀不停的叫,這種蟋蟀一定很普通,好的蟋蟀一晚可能就只叫兩聲,叫法特別、聲音洪亮,離着500米遠都能聽到,這纔是上等的蟋蟀。聽着聲奔着方向去找,也得憑運氣才能捉到。”

“四眼”介紹說:“有時候蟋蟀在洞裡叫,聽着左邊有叫聲,其實它在右邊,捉蟋蟀必須要慢慢聽,不能“打草驚蛇”,憑經驗分析後才能知道它的大概位置。即使這樣,抓到上等的蟋蟀依然很難,有時一兩年也未必捉到一隻。好蟋蟀不需要多,運道好能趕得上這一隻好蟋蟀就很好了。”

小毛笑笑,說道:“你讀書不行,看來幹這些野路子的事情倒是無師自通的。”

“三尾子(滬語,雌蟋蟀的意思)的蟋蟀我們不捉的。”

蟋蟀又叫蛐蛐、促織,上海人把蟋蟀還有叫做“趲織”的。

人們常常說的“花鳥魚蟲”,這裡的“蟲”,其實就是指的蟋蟀和蛐蛐之類。有清乾隆年間的竹枝詞寫道:“金鳳花開玉露中,戲將纖指染深紅。郎從北市橋邊過,試買新雕蟋蟀籠。”

中國人玩蟋蟀歷史悠久。在《詩經》的《國風·豳風·七月》裡:“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牀下。”南宋宰相賈似道在他所著的世上第一部蟋蟀專著《促織經》裡也說,“蓋自唐帝以來.以迄於今,於凡王孫公子,至於庶人、富足、豪傑,無不雅愛珍重之也。”

老上海亦是玩蟋蟀的重鎮,舊時廣東路一帶就是賣蟋蟀和蟋蟀盆罐網罩用具的市場,是蟋蟀玩家的青睞之地。

上海人對鬥蟋的喜愛,一直延續至今。因爲這項古老而又基礎廣泛的競技性體育民俗,是在秋天裡鳴鑼登場,所以在上海又被稱爲“秋興”。

另外,上海還生產了兩部蟋蟀題材的美術片,一部是1959年出品的《濟公斗蟋蟀》,由中國美術片大師“萬氏兄弟”中的萬古蟾執導,改編自《濟公傳》。另一部是今年剛剛問世的《蛐蛐》,取材《聊齋志異》中的《促織》。

“蟋蟀獨知秋令早,芭蕉下得雨聲多”。秋風起,不但蟹腳癢,蟋蟀也到了體格壯實的最佳競鬥時。

一入黃金秋月,蟋蟀就在“宇”中,就在屋邊的牆根下鳴唱得特別歡。

上海人在石庫門老弄堂裡白相蟋蟀是出了名的。從放暑假開始,小朋友,中學生,大人直到老爺叔都喜歡捉蟋蟀,養蟋蟀,買蟋蟀盆。

吃好晚飯,弄堂裡的蟲客們便經常約好鬥蟋蟀。

ωωω⊕тTk Λn⊕¢ Ο

場面很火爆。鬥蟲時拿出來的蟋蟀盆都是精緻無比的老古董,個個捧出自己養得最兇最善斗的蟋蟀征戰,手裡拿一根鬥棒,委實像極了一個作戰指揮官。

常常有“老孃舅”在旁邊做裁判員。有的蟋蟀還要稱分量,就像拳擊、舉重運動員一樣有等級之分。在緊張熱烈的氣氛中,蟋蟀大戰開始,一邊還有拉拉隊助陣,勝者爲王,敗者爲寇。

看着蟲客們相約配對鬥蟋蟀,看着蟋蟀捉對兒撕咬酣戰,這就是弄堂裡熱鬧的最奪眼球的事兒了。

戰事末了,鬥敗的蟋蟀被主人扔出盆外,末位淘汰。小孩子們則如獲至寶,爭着去搶他們扔出來的“敗鬼蟀”,拿回去自己飼養,爲上海人的弄堂生活增添了不少樂趣。

其實也很好理解。因爲以前娛樂活動沒那麼多,每到秋天,總要捉蟋蟀玩的。蟋蟀這個東西天生好鬥,男人也是天生好鬥的,看到這個小蟲都是很開心的。可能有的人後來因爲工作、家庭、喜好等原因不玩了,但是至少小時候都接觸過的。甚至還有很多人覺得裡面樂趣無窮,就一直鑽在裡面了。

“在上海這個城市裡面,只要是一個男的,小時候百分之百玩過蟋蟀。”一些上海爺叔把這個愛好延續至今,早在立秋未到之時便已躍躍欲試,挑選蟋蟀“壓盆底”了。

第215章 掉進露天糞缸第138章 夜晚的黃浦江第305章 江水波瀾起伏第16章 剃頭攤第218章 好風憑藉力第236章 喇叭褲第194章 難捨的鄉愁第271章 戴着鋼盔頂住!第218章 好風憑藉力第130章 似乎更餓了第90章 要來何用?第261章 辦公室做衛生第9章 腳踏車第329章 期末成績第72章 三林塘肉皮湯第294章 教室裡的老鼠第267章 承前啓後之年第203章 上海丈母孃第133章 自己領會第98章 這也能聽出來?第209章 最後一樁第194章 難捨的鄉愁第91章 忍俊不禁第150章 曬書第46章 就該扯蓬第306章 再學習第126章 一點的奧妙第223章 南京路商業街第82章 會有好日子的第279章 豐收在望第161章 老胡的兩個感慨第64章 擔心第200章 乖乖隆地洞第199章 驢車第243章 宣講會第149章 大幕拉開第272章 菜泡飯第27章 白斬雞第359章 做個好人第316章 “四眼”找到第313章 過了這個村第352章 三個囑咐第275章 軸線大道樣板段闢建第143章 洋辣子第341章 般配第131章 “花樣年華”第260章 上海人讀書有多“瘋狂”?第228章 瑪瑙螺第348章 做個好人第40章 關係第337章 罪過的啊第337章 罪過的啊第54章 能思想的葦草第350章 半個知識分子第80章 如約而至的水災第213章 捉蟋蟀第82章 會有好日子的第238章 三十六計?第1章 陸家嘴小巷第139章 矮了30公分第274章 陸家嘴的形成第205章 打牌的體會第299章 羅山立交紀念章第4章 婦產醫院過道第59章 陽陽第177章 挑大樑的機會第366章 跟喝一點點白酒第117章 方便麪第71章 鋼宗鑊子第353章 四眼相對第332章 紅包第129章 柴爿餛飩第312章 住房的困難第209章 最後一樁第187章 麼得勁第252章 “了不得呀!”第210章 心得體會第127章 淵源第169章 蕙心蘭質第9章 腳踏車第47章 合適嗎?第206章 “挖地道”第276章 心裡很不爽第251章 丈量田土第254章 參股第198章 “猴”第309章 查電話第258章 唯獨不可以放開肚皮吃的第339章 眼圈發紅第100章 考好反而才奇怪第54章 能思想的葦草第67章 借宿敬老院第133章 自己領會第279章 豐收在望第82章 會有好日子的第161章 老胡的兩個感慨第334章 “巴拉巴拉”東渡第212章 告誡和交代第23章 名額第131章 “花樣年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