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五章朱熹

建炎四年(1130年)農曆九月十五日,朱熹出生於尤溪縣城水南鄭義齋館舍,乳名沈郞。朱熹出生時右眼角長有七顆黑痣,排列如北斗。紹興五年(1135年),五歲時,朱熹始入小學,能讀懂《孝經》,在書額題字自勉:“若不如此,便不成人。”六歲時,朱熹與羣兒遊玩,以指畫八卦於鄭氏館舍前沙洲上。向父親問日、問天。七年,朱鬆應召入都,赴都之前,他把妻子祝氏和朱熹送到建州浦城寓居。十三年,朱鬆病逝於建甌,臨終前把朱熹託付給崇安五夫好友劉子羽(朱熹義父),又寫信請五夫的劉子翬(屏山)、劉勉之(白水)、胡憲(籍溪)等三位學養深厚的朋友代爲教育朱熹。劉子羽視朱熹如己出,在其舍傍築室安置朱熹一家,名曰紫陽樓。十七年,朱熹18歲,在建州鄉試中考取貢生。十八年春,劉勉之將自己的女兒劉清四許配給朱熹。同年三月朱熹入都科舉,中王佐榜第五甲第九十名,準勅賜同進士出身。二十一年,朱熹再次入都銓試中等,授左迪功郎、泉州同安縣主簿。二十三年夏,朱熹赴同安途中,受學於延平李侗。秋七月,朱熹至同安。以其“敦禮義、厚風俗、劾吏奸、恤民隱”的治縣之法管理縣事,排解同安、晉江兩縣械鬥,整頓縣學、倡建“教思堂”,在文廟大成殿倡建“經史閣”,主張減免經總制錢。二十七年,朱熹任滿罷歸。二十八年,朱熹已意識到“妄佛求仙之世風,凋敝民氣,耗散國力,有礙國家中興”,打算重新踏上求師之路,決心拜李侗爲師,因得承襲二程“洛學”的正統,奠定了朱熹以後學說的基礎。題寫的“鳶飛魚躍”四字匾額。

朱熹歸自同安,不求仕進,主要進行教育和著述活動。紹興三十二年,宋孝宗即位,詔求臣民意見。朱熹應詔上封事,力陳反和主戰、反佛崇儒的主張,詳陳講學明理、定計恢復、任賢修政的意見。隆興元年十月,朱熹應詔入對垂拱殿,向宋孝宗面奏三札:一札論正心誠意、格物致知之學,反對老、佛異端之學,二札論外攘夷狄之復仇大義,反對和議,三札論內修政事之道,反對寵信佞臣。但當時湯思退爲相,主張和議。朱熹的抗金主張沒有被採納。十一月,朝廷任朱熹爲國子監武學博士。朱熹辭職不就,請祠歸崇安。南宋乾道三年八月,朱熹在林擇之、範念德的陪同下前往潭州訪問湖湘學派代表張栻。《東歸亂稿》成。四年,崇安發生水災。朱熹力勸豪民發藏粟賑饑,還向官府請貸糧食六百斛散發於民,使民不致捱餓。五年,朱熹悟到“中和舊說”之非,用“敬”和“雙修”思想重讀程顥、程頤著作,從全新角度獨創“中和新說”。這是在學術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影響十分深遠的重大事件,標誌朱熹哲學思想的成熟。

乾道五年九月,朱熹母去世,朱熹建寒泉精舍爲母守墓,開始了長達六年之久的寒泉著述時期。七年五月,爲了根本上解決百姓災年生計問題,在五夫創建“社倉”。這種做法可以減輕貧民困難,緩和社會矛盾,也減輕朝廷的施政壓力,後爲許多地方所仿效。十一月,朱熹回尤溪,與知縣、好友石子重講論學問於縣學。在石子重的陪同下,遊覽其父朱鬆任尤溪縣尉時燕居之所“韋齋”舊址,手書“韋齋舊治”四字刻石揭榜。九年,作《重修尤溪廟學記》,親書“明倫堂”制匾懸掛於尤溪縣學宮正堂。從此天下學宮匾皆模此刻制懸掛。

宋朝淳熙二年正月,呂祖謙從浙江東陽來訪朱熹,在寒泉精舍相聚一個半月,編次《近思錄》成,史稱“寒泉之會”。五月,送呂祖謙至信州鵝湖寺,陸九齡、陸九淵及劉清之皆來會,史稱“鵝湖之會”。鵝湖之會的直接動因是呂祖謙想利用這個機會調和朱、陸學說之間的矛盾。在學術上,朱熹認爲心與理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理是本體,心是認識的主體。二陸主張心與理是一回事,堅持以心來統貫主體與客體。朱熹與陸氏兄弟論辯、講學達十日之久。鵝湖之會並沒有達到雙方統一思想的目的,但使他們各自對對方的思想及其分歧有了進一步認識,也促使他們自覺不自覺地對自己的思想進行反省。

淳熙五年,宋孝宗任朱熹知南康軍兼管內勸農事。淳熙六年三月,朱熹到任。當年適逢大旱,災害嚴重,朱熹到任後,即着手興修水利,抗災救荒,奏乞蠲免星子縣稅錢,使災民得以生活。十月,朱熹行視陂塘時,在樵夫的指點下找到白鹿洞書院的廢址。經朱熹的竭力倡導,到淳熙七年三月,白鹿洞書院很快修復。朱熹在南康軍任上,爲白鹿洞書院殫精竭慮,不遺餘力。他曾自兼洞主,延請名師,充實圖書,還請皇帝勅額,賜御書。還置辦學田,供養貧窮學子,並親自訂立學規,即著名的《白鹿洞書院教規》。《白鹿洞書院教規》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規章制度之一,對教育目的、訓練綱目、學習程序及修己治人道理,都一一作了明確的闡述和詳細的規定,它不僅成爲後續中國封建社會700年書院辦學的模式,而且爲世界教育界矚目,成爲國內外教育家研究教育制度的重要課題。八年二月,陸九淵來南康訪朱熹,相與講學白鹿洞書院。八月,時浙東大飢。因朱熹在南康救荒有方,宰相王淮薦朱熹賑災,提舉浙東常平茶鹽公事。爲解救災民,朱熹迅速採取了幾項有力措施。朱熹因在浙東劾奏前知台州唐仲友不法,爲唐之姻親王淮所嫉,浙東任職僅九個月即離任回家。朱熹曾先後六次上狀奏劾唐仲友不法,直指王淮與唐仲友上下串通勾結的事實。迫於壓力,王淮免去唐仲友江西提刑新任,在彈劾唐仲友的過程中,朱熹表現出崇高的操守和氣節。

淳熙九年,朱熹52歲時,纔將《大學章句》《中庸章句》《論語集註》《孟子集註》四書合刊,經學史上的“四書”之名才第一次出現。之後,朱熹仍嘔心瀝血修改《四書集註》,臨終前一天朱熹還在修改《大學章句》。朱熹將《四書》定爲封建士子修身的準則,《四書》構成了朱熹的一個完整的理學思想體系。元朝迄至明清,《四書集註》遂長期爲歷代封建王朝所垂青,作爲治國之本,也作爲人們思想行爲的規範,成爲封建科舉的標準教科書。淳熙十年,朱熹在武夷山九曲溪畔大隱屏峰腳下創建武夷精舍,潛心著書立說,廣收門徒,聚衆講學。淳熙十二年,朱熹到浙江,與陳亮展開義利王霸辯論,力陳浙學之非。十五年十一月,上《戊申封事》。主張“正心”、“任選大臣”、“振舉朝綱”等事。淳熙十六年(1189年),詔命朱熹知漳州。

紹熙元年,61歲的朱熹到漳州赴任。朱熹在漳州的全部施政變革,主要體現在正經界、蠲(免)橫賦、敦風俗、播儒教和劾奸吏等方面,而正經界則是他全部變革的靈魂。時值當地土地兼併之風盛行,官僚地主倚勢吞併農民耕地,而稅額沒有隨地劃歸地主,至使“田稅不均”,失地農民受到更爲沉重的剝削,導致階級矛盾激化。爲此,朱熹提出行“經界”,即覈實田畝,隨地畝納稅。這一建議勢必減輕農民負擔,但卻損害大地主的利益,所以遭到後者的強烈反對,“經界”終於未能推行。二年正月,朱熹長子朱塾卒。聞噩耗後,朱熹無奈以治子喪請祠。五月,朱熹遷居建陽。次年,承父志建“竹林精舍”,後更名爲“滄洲精舍”,即淳祐四年詔賜的“考亭書院”。

紹熙五年(1194年),湖南瑤民蒲來矢起義,震動了朝野,湖南地方局勢驟然緊張起來。朱熹臨危受命,除知潭州、荊湖南路安撫,賜紫章服。具有道學家傲骨、強烈憂國憂民心態的朱熹,不敢推辭朝命,欣然拜命前往赴任。五月,朱熹至潭州。此時,瑤民已敗退深山,被困溪洞。朱熹採取了善後招撫的懷柔政策,遣使招降瑤民起義軍首領蒲來矢。因本次鎮壓瑤民起義是湖北、湖南兩地的共同行動,朱熹的招撫遭到了湖北帥王藺的反對,在蒲來矢押解後,王藺主張斬殺以警衆。朱熹不得不在入都奏事中,直接向宋寧宗面懇,要求對瑤民“毋失大信”。朱熹到任後,興學校,廣教化,督吏治,敦民風。朱熹改建、擴建了位於湖南長沙嶽麓山下的嶽麓書院,空餘時間親自到此講課,使嶽麓書院成爲南宋全國四大書院之一。五年八月,朱熹除煥章閣待制兼侍講。九月,朱熹於行宮便殿奏事。第一札要宋寧宗正心誠意,第二札要宋寧宗讀經窮理,第三、四、五札論潭州善後事宜。十月十四日,朱熹奉詔進講《大學》,反覆強調“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目,希望通過匡正君德來限制君權的濫用,引起宋寧宗和執政韓侂冑的不滿。因此,朱熹在朝僅46日,被宋寧宗內批罷去了待制兼侍講之職。紹熙五年十一月,朱熹還居建陽考亭。

宋朝慶元二年(1196)十二月,“黨禁”正式發生。監察御史沈繼祖以捕風捉影、移花接木、顛倒捏造手法奏劾朱熹“十大罪狀”,朝廷權貴對理學掀起了一場史所罕見的殘酷清算,效法北宋元祐黨籍的故伎,開列了一份五十九人的僞逆黨籍,名列黨籍者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處罰。朱熹被斥之爲“僞學魁首”,位列黑名單之中的第五位,有人竟提出“斬朱熹以絕僞學”。朱熹以僞學罪首落職罷祠,朱子門人流放的流放,坐牢的坐牢,遭到嚴重打擊。五年,朱熹已被各種疾病所困擾,黨禁中的朱熹終於預感到死亡的逼近,使他有大限臨頭的不祥預感,更加抓緊著述。六年入春以後,朱熹足疾大發,病情惡化。朱熹生命垂危,左眼已瞎,右眼也幾乎完全失明。朱熹卻以更旺盛的精力加緊整理殘篇,唯一的願望就是要將自己生平的所有著作全部完稿,使道統後繼有人。三月初九,71歲的朱熹在血雨腥風的“慶元黨禁”運動中去世。四方道學信徒決定在十一月聚集在信州舉行大規模的會葬,這又嚇壞了反道學的當權者,竟令守臣約束。十一月,朱熹葬於建陽縣黃坑大林谷,參加會葬者仍然有近千人之多。

朱熹死後,被諡爲“文公“,贈寶謨閣直學士,又追封徽國公等。

第二百零八章方臘第一百五十八緊箍兒咒第六十一章大衛第一百六十一章收熊怪袈裟回第一百五十二章太宗遊地府第一百四十七章隋文帝楊堅第一百六十二章高老莊第十八章成湯亡夏第三十三章文王吐子第二百二十四章宗教改革第一百九十七章一代女帝第八章菩提現世第一百零二章西漢第一百六十八章五莊觀第二百一十七章劉伯溫第七十章回花果山第二百二十二章南懷仁第一百九十一章悟空鬥女妖第二十九章火燒琵琶精第一百七十二章波月洞遇難第五十九章掃羅王第十章巴別塔第一章錯失良機第九十三章少年宰相第七十四章孔子第二百一十二章丘處機第一百六十八章五莊觀第一百八十九章西行遇前緣第二百二十六章宗教改革(四)第二百二十二章南懷仁第一百一十章王莽第七十八章官封弼馬溫第二百零四章太宗執政第一百七十章五莊觀(三)第十七章牛郎織女第一百八十四章真假美猴王第二百零一章五代十國第二百零九章教會分裂第一百零九章叛徒猶大第十八章成湯亡夏第二十一章帝王辛自毀江山第二百二十七章文藝復興第一百九十八章景教第一百四十二章司馬懿(二)第一百七十五章智激美猴王第八十九章齊宣王第二百零九章李元昊(二)第一百九十一章悟空鬥女妖第一百八十六章路阻火焰山第一百零三章漢武帝第四十九章大會萬仙陣(三)第二百零四章太宗執政第九十三章少年宰相第九十七章二世胡亥第一百六十三章悟空收八戒第一百零九章大聖戰小聖第八十八章合縱連橫(二)第一百零四章漢武帝(二)第一百八十三章悟空再被逐第二百零六章楊延昭第二百零六章徽宗趙佶第一百二十八章使徒傳道(五)第一百九十四章九九歸真第八十三章孫臏與龐涓第二百二十六章宗教改革(四)第二十九章火燒琵琶精第八十五章商鞅變法第一百五十三章劉全進瓜第四十二章孔宣兵阻金雞嶺(二)第七十五章鬼谷子第一百十二十七章使徒傳道(四)第九十一章長平之戰第三章天使叛亂第一百九十七章一代女帝第四十章魔家四將(三)第九十六章始皇帝第二百二十一章湯若望第一百四十三章司馬懿(三)第五十九章白龍馬第二百二十三章蓋恩夫人第六章盤古兒女第一百四十三章司馬懿(三)第一百九十五章終成正果第一百七十六章寶林寺第二百零九章李元昊(二)第二百零四章太宗執政第二百二十四章宗教改革第六十二章大衛(二)第一百九十六章袁天罡第九十三章少年宰相第四十五章齊聚誅仙陣第一百零五章猴王被壓五行山第一百五十四章江流兒第三章天使叛亂第一章錯失良機第三章天使叛亂第二百零三章王安石變法第四十五章齊聚誅仙陣第二百零六章徽宗趙佶第一百二十八章使徒傳道(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