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八十四回 健康朝議

華歷五年,七月十八,巳時,雨,健康,皇宮正殿。

秋風秋雨愁煞人,陰晦的雨水天氣,籠罩着健康這座東晉皇城,平白帶給人一份悽婉沉鬱,也令原本富麗堂皇的金鑾大殿,平添了一份陰沉晦暗。只是,相比自然天氣,更令此間衆人陰沉晦暗的,卻是不斷從中原方向傳回的,愈加確定無疑的一應壞消息。

大殿兩側,羣臣驀立,丹墀之上,晉帝頹然。遙想兩年之前,東晉軍趁機撿漏,北伐中原,奪取沃土無數,朝野是如何的沸騰;回想兩三月前,晉軍趁虛攻華,君臣在此指點江山,又是如何的激揚文字?可如今,卻是如何的雨打風吹去!

中原得而復失,兩年辛苦兩年謀,悉數付諸流水,等於平白爲華國開了兩年荒,還附送安置了百萬之民;更有前後組織的六十萬大軍,僅餘王敦帶回淮南的二十萬殘部,喪師四十萬,光兵械就值多少啊。這還不算,那可恨的華國猶不罷手,已然聯合齊晉逆臣苟晞,叫囂着淮北陳兵五十萬,兼南陽陳兵三十萬,渾一副不至健康不收兵的架勢,至於這般不死不休,前來問那三問嗎?

“劉愛卿,可有太子音訊?”或覺殿中太過死寂,丹墀之上的司馬睿幽幽開口,問出了這個他每日不知要問多少遍的問題。要說他雖算不得多好的皇帝,卻絕對算個好父親,尤其是對他所寄予厚望的太子司馬紹。

“啓稟陛下,臣等無能,尚未聯繫到太子一行。最新消息乃太子在熊耳山中集結敢死精銳,意欲出山死戰,但卻無後續動靜,也無華國地方遇襲之訊。”那名主司消息往來的劉姓大臣苦着臉道,“好在,至少華國一方,迄今也無任何有關太子的消息傳出,想來太子仍是安全無虞。”

“唉,太子還是年輕魯莽了些,作爲儲君,身系我大晉穩定,焉能逞那匹夫之勇?”半是焦慮,半是自豪,司馬睿意有所指道,“然太子的確精神可嘉,能夠戰於第一線,始終不言敗退,誠爲我大晉鏗鏘楷模啊。”

聽話聽音,立有御史中丞劉隗衝着殿中末班的一名從事中郎使了個眼色,那廝會意,遂出列奏道:“臣彈劾安北大將軍王敦,其人總攝中原軍務,太子與陶侃血戰洛川、伊缺,其人手握重兵,卻不曾與血旗軍惡戰一場,便撤至淮河之南。如此一味怯戰敗逃,坐視太子等人陷於敵圍,何以爲將,何以爲臣?還望陛下即刻下旨,將之鎖拿回朝,重重懲辦,以儆效尤!”

此言一出,殿中霎時一靜,原本的陰晦氣氛頓添一份蕭殺。再一名官員出班奏道:“微臣也以爲,兩淮之地乃健康門戶,王安北屢戰屢敗,怯敵避逃,委實不宜統領大軍駐防,陛下當另選賢能,統籌兩淮防務。”

繼而,又有幾名保皇派中下官員蹦躂出來附和了幾句,卻因缺乏其他派別官員的跟進加料而沒了聲息,頗給人一種跳樑小醜之感。有心人紛紛將目光轉往朝中另兩派的旗手,王導與顧榮,以圖摸清事態。其中,王導正如木樁子一樣沉默肅立,不辯也不請罪,嘴角甚至隱隱帶着不屑;倒是顧榮,眉頭明顯皺起,面上露出不耐,分明對劉隗等人此刻發起窩裡鬥很不感冒。

鬧劇無疾而終,殿中復又沉寂,接到皮球的司馬睿不無尷尬的掃眼一圈,遂將目光落定於顧榮,詢問道:“顧老愛卿,對於適才諸卿之諫,可是有何教朕?”

“王安北確與中原陷落難脫干係,然前線戰事不好輕易斷言,他亦曾派遣陶侃率軍十萬救援太子,是以,我等不便就此斷論其人能否爲將亦或爲臣。”翻了翻眼,顧榮籌措一下言辭,沉聲道,“目下王安北正力擎危局,督師其部二十萬精兵,會合淮南當地駐軍抵抗華齊聯軍南下,爲大局計,還望陛下小懲即可,允其戴罪立功。”

顧榮這一席話,幾乎就是在對司馬睿明言,王敦手握二十萬大軍,又有華國虎視眈眈,現在絕不是動他的時候。萬一逼急了他,或造反或改投華國,二十萬大軍就在江對面呢,誰都受不了。

殿中氣氛頓時一凜,司馬睿自也明白其意,面色微變,遂順着臺階道:“顧卿家老成謀國,所言甚是,戰事尚未完結,怎可臨陣換將?我等還是議一議,該如何應對華國大兵南下吧。”

“爲臣以爲,王敦兵敗中原,理當懲戒,可削其安北大將軍之職,令其戴罪立功。”這時,王導出班奏道,“江淮重地,王敦確不合適,然慮其人經營兵事多年,又長期任職荊州,不妨調其主持荊襄防務,對抗南陽之敵。其所部軍兵,也多荊州人氏,新敗難免軍心不穩,不妨由王敦率領其中十五萬返回故里,守備本鄉,正做增援。至於兩淮防務,可另調健康與各地軍兵加以鞏固。”

王導一番說辭,明裡貶懲王敦,全了朝廷顏面,實則是要裡子,保下王敦的精銳兵力與荊州地盤。對於他這等轉圜,司馬睿並無猶豫,立即應道:“茂弘此法不失兩全,便依卿所奏,準王敦率軍十五萬救援荊州,並從健康調十萬精兵北上兩淮,各地再徵兵壯二十萬前來健康待命。不過,兩淮防務茲事體大,又該誰人領綱?”

司馬睿問話方一出口,立有劉隗搶步出班奏道:“爲臣保舉光祿勳應詹,其人系出名門,通曉兵法,屢有戰績,對我大晉更是忠心耿耿,可堪大任。”

“爲臣複議!”像是早有彩排,一羣官員旋即出班捧哏,陸陸續續的,卻是整個保皇一派都出動了。

到了此時,大凡有點朝爭覺悟的官員皆已看出,保皇派此前鬧哄哄彈劾王敦爲的正是這一任命的鋪墊。兩淮之地本就多有永嘉難度的流民爲軍,王敦帶過淮河的雜牌軍亦然,這些流民軍雖然雜亂散漫,內部抱團,卻比南人體壯敢戰,且少有背後勢力撐腰,若能趁機由保皇死忠應詹前去大力收攏,再經整訓,或能成爲一支終於大晉皇家的精兵,對嫡系重損於洛川的保皇派而言不啻於一記補藥。

“准奏!特晉應詹爲護軍大將軍,即日率軍北上統籌兩淮防務!”司馬睿一口答應之後,這纔像是想起了什麼,復又故作謙遜之態,目光看向王導顧榮,溫聲詢問道:“諸位愛卿,可有異議?”

迎向司馬睿謙和表面下的灼灼目光,甚至是其後的決不妥協,王導嘴角微抽,卻知王敦此前已將司馬睿削弱得太慘,他琅琊王氏也不能逼得太狠,至少華軍壓境的現在不行,遂也爽快道:“臣複議!”

“臣複議!”顧榮則是古井無波道。他們故吳士族如今正在全力應對血旗軍來自海上的襲擾壓力,本也無心去爭奪兩淮地盤,左右別落於過於強大的王氏手中便好,三足鼎立方是平衡之道嘛...

就此,靠着華國的外在威脅,東晉朝堂很快達成了內部協同,殿中的氣氛也有所回溫。衆志成城之下,司馬睿終是真正回到今日朝議的重點:“諸位愛卿,華國不依不饒,奪了中原兀嫌不足,還欲作勢南下,卻不知那華王究竟是何居心,我等又該如何退敵?”說到這裡,司馬睿難免心底懊喪,早知如此,何必當初呢?

聽着司馬睿頗顯底氣不足的問詢,以及那意味隱晦的說辭,懂事的已然察覺了他的怯意,只怕已經有了求和之心,就等人主動提出建議了。自然,大佬們也不願擔那第一個服軟認慫的污名,於是,殿堂內迅即眼色紛飛起來。

“陛下容稟,觀那華國,年內一戰匈奴,二戰中原,正所謂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也,那華王陰險狡詐,想必知曉此節,即便大舉作勢南下,內心也未必堅決。”一名位居末班的官員終是沒扛住衆人推諉,出列奏道,“是以,微臣斗膽請奏,陛下不妨遣一使者北上,對華王曉以大義,言明利害,或可就此化解干戈。”

“噓...是極,是極...”殿中先是一片不約而同的長噓,隨之嗡聲一片,點頭者不知凡幾。當然,附和之餘,不少人也難免與司馬睿心意相通,昔年幹嘛要北伐中原,兩三月前幹嘛要招惹華國,月前又幹嘛不主動認慫,主動退兵,主動將中原讓給華國呢?

有人開了頭,話就好說了,司馬睿目光放亮,看向衆臣尤其是幾位派系大佬,不動聲色道:“與之和議,朕所不欲也,然年內戰損太重,慮及生靈塗炭,朕卻是爲難,還請諸位教我。”

暗罵一聲虛僞,被司馬睿溫情注視的王導只得出班道:“防守抵抗乃第一選擇,當然,慮及中原之敗,我方元氣大傷,急需休養生息,出使和談倒也不妨一試。爲臣舉薦顧公爲使,或可順利止戈。”

“爲臣複議。”劉隗出班附和,不免又有一番衆臣跟風。紙包不住火,華王側妃顧敏雖稱是倭王后裔,可她與吳郡顧氏間的那一層關係,如今在東晉高層間早已不是秘密。

迎着衆臣羨慕嫉妒恨的目光,顧榮壓下心中的那份小得瑟,出班慨然道:“老臣願往...”

第二百九十九回 遣師南下第六百六十回 天現兇讖第七百七十八回 喋血鏖戰第六百四十四回 晉喪其主第四百六十五回 城下鬥兵第一百七十三回 左右開弓第四百三十回 出使馬韓第四百六十四回 軍械逞威第一百六十七回 購制海船第四百三十七回 反腐打黑第一百六十四回 東解西救第五百六十二回 黯然罷兵第二百四十一回 邗運之亂第一百五十四回 翻手攪局第七百二十回 漁陽故城第二百九十七回 另類談判第一百二十回 趙郡拜謁第四百零六回 用間誘敵第五百二十九回 花落別家第三百八十三回 村塾先生第二百八十五回 得堡之疑第七百五十一回 平陽鉅變第七百五十八回 夜城亂戰第四百五十二回 匪兵夜襲第五百五十九回 反中埋伏第五百九十七回 佐渡金礦第三百四十四回 兵發青州第八百零五回 蕩平塞北第三十回 難民驟現第二百一十二回 西越呂梁第六百六十一回 月夜空襲第八十四回 義結金蘭第六百九十五回 回戈一擊第七百七十二回 困獸洛陽第五百零四回 艦入馬關第七百六十回 馬景之傷第二百四十三回 驚魂一指第三百三十四回 龜碑讖語第六百四十七回 華王建國第四百四十一回 踏足呂宋第二百二十九回 久別重逢第十九回 驟逢故人第二百七十八回 暴捶莽漢第三百零二回 池魚之殃第八十七回 對簿書房第五百三十九回 保護新區第二十九回 授法暗勁第七百三十一回 冷熱交鋒第六百二十八回 力勸宇文第六百二十九回 探荒冰原第七百一十一回 以勢屈人第四百五十九回 八陣迷宮第七百五十二回 絃斷時分第二百九十六回 多方棋子第二百三十七回 琅琊王導第五百九十七回 佐渡金礦第三百九十三回 華興科考第三百四十七回 輕困逼降第四百五十三回 悶頭一棒第二百三十九回 敵追我趕第四百七十三回 高氏謝幕第一百零九回 陣斬匪首第五百一十二回 成事在天第三百八十八回 弘道太上第九十二回 寨防首戰第五百七十六回 中原危機第一百八十六回 脫險回巢第六百七十一回 刑斬千人第七十九回 寨運多舛第八百零九回 夜戰北胡第六百四十一回 蕩平附塞第七百零四回 石生自救第三百七十回 殖民琉球第六百零三回 浴血攻城第七百二十回 漁陽故城第三百八十四回 樂峰基地第五百八十三回 佈置應對第四百四十一回 踏足呂宋第六百二十六回 驚馬之敗第三百一十八回 灰色批鬥第二百九十九回 遣師南下第五百六十五回 坐待截胡第七百三十五回 天下雲動第一百八十回 整軍備戰第三百五十一回 折箭賭戰第七百八十六回 南北兩朝第三百零三回 迫和甬東第六百九十九回 鄴城軍議第七百二十八回 三線齊發第二百二十八回 李臻父子第四百三十回 出使馬韓第六百五十六回 騙局連連第二十六回 隊列練新第二百三十五回 火石如雨第三百三十九回 摧枯拉朽第四百九十四回 攻倭苛策第一百一十三回 活字印刷第一百六十六回 置業濱海第二百一十二回 西越呂梁第五百四十七回 西海防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