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1章 平氏政權的最後一搏

第1651章 平氏政權的最後一搏

三萬人不是一個小數目。

除卻世界大戰級別的戰爭,放在任何一個戰場上,三萬人都是足以影響局勢的大股兵力。

但是面對如今的局面,這三萬人的兵力實在是稍顯單薄。

平氏政權顯然不覺得這三萬人的兵力其實並不算什麼,因爲他們從未真正面對過明軍哪怕一次,也不曾真正瞭解到明軍正規軍的強悍。

這是開戰以來他們的一個巨大劣勢。

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也是他們的極限了。

除卻必要的守備兵力不能動用之外,這二十天的時間顯然不足以讓平清盛獲得更多的機動兵力,而明軍的兵力究竟是多少,敗退回來的攝津國守軍並不能給他一個明確的答覆。

他開始面臨一個艱難的抉擇。

是派兵出擊,迎戰明軍。

還是固守平安京周邊軍事要地,以防禦姿態面對明軍,靜待各地援軍抵達。

短暫的思考之後,平清盛決定派兵出擊,迎戰明軍。

對於他的這個決定,很多部下都表示反對,他的兒子平重盛更是強烈反對,認爲他太過於輕敵,面前的敵人顯然不是能夠輕視的。

雖然兵力佔優,但是或許需要付出很大的傷亡才能制止明軍的進攻,第一次可以成功,可萬一明軍補充兵力再來一次呢?

屆時如果沒有援軍,平安京就危險了。

所以保持防守姿態纔是最正確的選擇。

但是平清盛的解釋讓所有人都無法反對。

“如果我們不能打敗這支明軍,或許,就不會有援兵來了。”

平重盛很快就明白平清盛的意思了。

大家都是趨利避害的。

面對如此強勢的敵人,如果沒有勝利的激勵,就等於是來送死,那麼又會有多少平氏家臣和地方守備真的有那麼的忠心耿耿,爭着搶着前來保衛平氏呢?

明軍攻破攝津國防線的消息應該已經傳出去了,周邊地區早晚都會知道,那麼他們會選擇冒着巨大風險來平安京支援,還是選擇觀望局勢再做判斷呢?

沒有人比平清盛更清楚平氏政權的根基淺薄,作爲日本史上第一個準武家政權,沒有任何先例的情況下,沒有任何制度保障的前提下,能維繫到現在,全靠平清盛個人的能力和魄力。

此時還不是幕府時代,天皇還沒有徹底淪爲傀儡,爲了奪回至高無上的權力,天皇和退位法皇們無時無刻不在想着顛覆平清盛集團,恢復自己的力量和地位。

正是在如此緊張的局勢下,平清盛纔會在這些年裡利用南宋和高麗逃人來鞏固平氏政權的根基,並且向他們諮詢如何在天皇在上的情況下建立一套穩固的權臣體制。

南宋逃人們顯然是建議平清盛效法曹丕、司馬炎等著名篡逆之人,選擇登頂天下至尊之位,但是他們顯然還不曾意識到國情不同,狀況也全然不同。

儘管平清盛採納了部分建議,開始設計一套屬於他的體制,但是目前來看,這個進度顯然還沒有走到理想的位置。

平氏政權的本質是一個強人政權,強人政權的核心就在於強人,就在於平清盛自己。

面對強大的敵人來襲,平清盛如果不能展現出強人政權的核心競爭力,那麼平氏政權被快速拋棄且瓦解就是理所當然的。

不會有誰會想要去挽救一個落難的強人。

強人政權的統治者只能自救。

深諳此中道理的平清盛無法將希望寄託在援軍身上,此時此刻,明軍已經劍指他的咽喉,他別無選擇。

他找來範利、張澤裡等人商議針對明軍的戰術,但是很可惜的是,這些南宋逃官具備不錯的政治能力和文化水準,在軍事方面卻是一塌糊塗,根本派不上用場。

且能夠成功逃到這裡來的,基本上都是沒有正面面對過明軍的,正面面對過明軍的、有對抗經驗的人,不是死了,就是降了,抵達日本爲平清盛所用的,實在是沒幾個。

少數幾個親眼目睹過明軍威勢的也是被明軍嚇得夠嗆,根本不知道該怎麼對付明軍。

平清盛問了一圈,十分失望,這些南宋逃人和高麗逃人居然連潰逃回來的士兵所描述的聲若雷霆般的明軍火器都不能給他一個解釋,更別說那些威力極大的大鐵球了。

他們是尊貴的進士老爺,不是臭丘八,也不是低賤的技術工匠,不懂這些的。

不過話又說回來,就算有南宋軍官成功逃亡,也是隻有失敗經驗,沒有成功對抗經驗的。

三次明宋戰爭,宋軍沒打過一次勝仗,全是敗績,一觸即潰,和明軍正面對抗的經歷都沒幾次,少數幾次主動出擊也沒佔到便宜,面對明軍的火器基本上就是兵敗如山倒,根本找不到對抗之法。

平清盛可以說對明軍是一無所知。

而與之相反的是,明軍卻通過天網軍組織對平氏政權麾下的日軍有着相當程度的瞭解,所以孔振德才敢於用少量兵力直接進攻平安京。

無可奈何的情況下,平清盛決定親自出徵,率領軍隊迎戰明軍,證明自己的軍事強人的身份。

對此,也是大多數人都表示反對,他們堅決不認同平清盛親自出擊的想法。

他的嫡長子平重盛跪在平清盛面前,向他進言。

“您已經五十八歲了,您已經不再年輕了,戰場奔波勞碌,已經不是您應該做的事情,您應該坐鎮大後方,成爲我們的主心骨。”

“我還有選擇嗎?”

平清盛讓身邊侍從爲他穿戴衣甲——很久不曾穿戴的戰爭時期的衣甲。

“當然,您有選擇。”

平重盛跪在他的面前,開口道:“由我代替您出征,平氏可以沒有我,但是不能沒有您。”

平清盛聞言面色微動,搖了搖頭。

“我已經五十八歲了,還能堅持幾年呢?你還年輕,不要太早的說喪氣的話。”

平重盛堅持自己的想法。

“我從未違背過您的意志,但是這一次,還請您允許我的悖逆。”

平清盛轉過身子,看着跪在地上的長子。

“你是認真的嗎?”

“這是我唯一的請求。”

平重盛以標準的土下座姿態進行請求。

平清盛沉默了很久,然後讓侍從把自己的衣甲給平重盛穿上。

“這是跟隨我征戰沙場很多次的盔甲,救過我的命,現在,我把它送給你,它會護佑伱,讓你免遭傷害。”

平重盛非常感動,穿戴好衣甲之後,向平清盛鞠躬。

“我會竭盡全力,實現您的目標。”

“一定要回來。”

平清盛點了點頭,目送平重盛離去。

隨後,平清盛下令,將三萬機動兵力的指揮權交給平重盛,由他率領前往迎戰明軍。

爲了保證兒子的安全,平清盛把自己的精銳護衛隊分出一半,又派遣跟隨自己多年的能征善戰的勇猛部下九人交給平重盛指揮。

衝鋒,讓他們衝。

撤退,讓他們斷後。

你千萬不要用自己的性命開玩笑。

這是一場不能失敗的戰爭,也是平氏政權的最後一搏。

不過平清盛顯然沒有意識到,堅固的盔甲可以防禦冷兵器的擊打,卻抗不過火藥的轟炸。

平重盛死了,死於明軍火槍手的射擊,因爲他穿着的盔甲顏色過於鮮豔,樣式過於囂張,一下子就成爲了明軍火槍手的集火對象。

日軍全線崩潰之後,平重盛試圖挽回局面,卻沒有成功,反而被明軍火槍手一輪集火,身中二十一發鉛彈,死於內臟出血。

若不是全副武裝穿着盔甲,身子都能給打碎掉。

平清盛派給他的九名勇猛部下,七人死了,一人自殺,還剩最後一人帶着十幾個殘兵敗將拼死搶回了平重盛的屍體,快馬奔回了平安京,帶回了三萬大軍全軍覆沒的消息。

三十四 你這樣做,是要玷污我兄長的名聲嗎?四百四十五 這個約定特別的浪漫一千一百九十六 禁止蜀錦貿易八百九十六 我不跪,你們也不跪一千一百七十七 向江南發起經濟進軍一千四百九十六 邊防軍六百七十九 到那時,做皇帝的就是你一千五百零一 他們覺得,蘇詠霖需要一個繼承人一百零七 一切看上去都是那麼祥和(第四更)第1676章 您就是個聖人五十七 上等人之死第1668章 第二次民衆代表會議一百零七 一切看上去都是那麼祥和(第四更)一千五百三十八 蒼白的月色下,蘇詠霖無比的惆悵一千二百四十八 這就是明國的革命四百三十一 把金國逼入絕境四百五十二 金國完了六百二十四 就是菜雞互啄唄四十八 他們的命運已然相連一千二百三十八 缺錢,缺錢,缺錢!一千四百三十二 大明的未來不需要皇帝六百七十八 如此,大宋方能再次中興!一百五十四 眼下我能信任的人不多了四百八十二 豺狼最懂豺狼一千三百九十 懲前毖後,治病救人一千零七十八 投機分子九十一 夾谷阿速出擊泰安州八百九十五 制度出了問題,就糾正制度,人出了問題,就解決人一千二百四十六 錢都到哪裡去了?九百四十三 沈格決定反對六百三十九 是復興會改變了我一千二百七十九 大明功勳一千二百七十六 老子賭爆他!第1633章 大明從來不喜歡兵戈八百二十八 歷史遺留問題八十九 術虎思濟的執念一千二百 革命纔是最大的公平一千一百六十六 讓他們不要被遺忘二百零五 蘇詠霖虎視眈眈五百九十二 孔拯注意到了一個華點八百八十 宋軍炸營八百九十五 制度出了問題,就糾正制度,人出了問題,就解決人一百八十五 震怒的完顏亮一千三百九十八 留他們一條命?四百九十七 渝關之戰還是打起來了五百八十五 向強者臣服,需要誠意一千三百二十五 這是他最後的報復一千三百八十六 收費的聖人一百一十二 上等人夾谷阿速五百八十四 張越景的懲戒六百二十九 退耕還林一千五百一十一 我們可以提前慶祝了一千三百二十 我必與杭州共存亡一千一百三十二 逼趙昚退位!五百二十七 光復軍面臨的局面很嚴峻八百六十二 這把匕首可是淬了毒的第1666章 已經沒有人可以阻擋一千零二十三 火龍燒倉一千五百二十六 火氣那麼大,當心傷了身子一千四百九十 知錯能改謝元良二百三十 那要是我死了呢?第1676章 您就是個聖人一千二百一十六 信用貨幣?一千三百零九 他沒有勇氣六百四十一 你不單單是朐山縣的縣令五百零八 張浚的迴歸勢不可擋八百二十三 徐明威認罪八百二十六 清洗行動拉開大幕一千三百七十九 是施捨嗎?是鬥爭啊!七百七十五 無限正義四百零五 本就擡不了頭的趙構就更不敢擡頭了四十九 土辦法也有大用處五百一十九 難道能攔住我南下滅宋之路嗎?二百七十二 他真的非常討厭這些高門大戶一千三百四十六 你很認同我的世界革命之說嗎?一千二百八十六 大自然纔是真正的敵人一百零五 把戰爭的主動權掌握在手(第二更)九百零六 史浩沒有選擇六百四十六 突如其來的流民一百五十三 失敗的兵變八百七十九 流言攻擊三百七十九 這一切都是針對我而設下的圈套?一千零六十一 早知今日,何必當初一千零九十九 他們就是一羣永遠也不應該停下來休息的人一千三百零五 他們只希望看到血流成河五百三十八 光復軍,可恨!七百一十四 臣等尚且死戰,陛下何故先降?一千一百五十六 革命不是氣氛友好的請客吃飯三百二十三 能帶着光復軍走下去的,是我,不是他一千三百五十二 改組天網軍一千五百九十八 過時的傳統智慧二百八十二 契丹光復軍六百八十 孝六百二十六 一萬年太久,我只爭朝夕二十四 一戰功成六百九十二 宋軍“大轉進”八百三十九 大明國或許沒什麼不同六十六 極強的求生欲二百九十一 孔彥舟十分熟練的施展自己的傳統藝能一千三百零五 他們只希望看到血流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