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44年,秦國發生了糧食短缺的問題。
秦國的常備部隊都是青壯年,這羣人爲了保證軍隊戰鬥力,平常只參與軍事訓練,是不從事糧食生產的。秦國又在兩年前上馬了一個鄭國渠水利灌溉工程,有很多勞力無法從事耕種,大量的耕地被荒廢,導致了今年的饑荒。
在統治者的眼睛裡,老百姓能不能吃飽肚子,並不重要。但軍隊決不能捱餓,這會直接影響到士兵的戰鬥力,進而威脅國家安全。
清朝的時候,清兵的孱弱,是因爲多有吸食鴉片者。吸毒對戰鬥力的影響還有一個過程,可是吃不飽飯的效果,確實立竿見影的。
秦國因爲常年發動侵略戰爭,在這方面還有些經驗,知道怎麼讓部隊吃飽飯,那就是吃別人鍋裡的。始皇帝就給蒙驁下令:“率領部隊燒殺搶掠,不要手下留情。”
蒙驁堅決的貫徹了始皇帝的意圖,一口氣攻下了韓國十二座城池。從沒有想過有這麼一天,強大的秦國軍隊竟然是爲了吃飽飯,而發動侵略戰爭。
秦國鬧糧荒,又給了趙國歡騰起來的機會。自從上次燕國趁人之危以後,趙國就記上仇了。今年秦國沒工夫搭理趙國,趙國就抽空去折騰燕國,想敲詐點油水。
趙國這時候已經人才凋零,想打仗了才發現沒有可用之將。迫於無奈,趙悼襄王只有把守駐邊防,抵禦匈奴的大將軍李牧調回,擔任了全國兵馬大元帥。李牧沒有辜負趙悼襄王的期望,攻破了燕國的武遂、方城,小有收穫。
李牧邊防將軍的身份是很特殊的,關係到趙國的邊防安全。趙悼襄王之所以敢把李牧調回中央軍,就是因爲李牧剛剛在邊境,取得了一場對匈奴的大勝,狠狠傷了匈奴的元氣。
這場趙國的破匈奴之戰,並不是那麼一帆風順,李牧爲此計劃了好多年,纔等來了這場大勝。
李牧剛剛接任邊防軍總司令的時候,心裡就盤算着怎樣讓匈奴吃一場打敗,一勞永逸的解決胡虜的問題。爲此,他施行了一系列讓人看不懂的改革措施。
一,李牧自行任免軍中各級指揮員,不管有沒有才幹,都換上了肯聽自己話的人。
二,李牧在邊境私設“苛捐雜稅”,向過往的百姓和商人收取治安維護費、交易印花稅、城市管理費等等收費名目。這些灰色收入到沒有被他貪污、稅款掌握在軍隊的手中,用來增加戰士的軍餉,提高戰士的生活水平。
三,重視軍隊素質的訓練,士兵吃的是比以前好了,但是訓練任務也比以前加重了好幾倍,天天累的不成人樣。
四,加強警報系統,增設偵察人員。一旦發現匈奴入侵,所有戰鬥人員立即返回營壘,不得私自出戰。如果有人逞匹夫之勇,傷害了匈奴士兵,等待他的將是軍法處置。
這些措施在現在看來,代表了李牧很有戰爭才能,他調換軍官,方便上令下行。改善士兵生活水平,提高了士兵的戰鬥積極性。加強士兵素質的訓練,增強了趙軍對匈奴騎兵的適應性。最重要的是匈奴人是沒有攻城器械的,李牧示弱避戰、養精蓄銳的政策,讓匈奴的每次南下掠奪都毫無所獲。
李牧證明了他有不輸於廉頗的軍事能力,這才保證了他,在趙國滅亡前的十多年裡,能夠獨撐大局。
趙王的看法跟我們不一樣,在他的眼裡,李牧的這些行爲,都夠得上反革命了。他覺得李牧是個軟蛋。幾年都沒有跟匈奴交過火,把趙國的人都丟盡了。就連趙國的士兵也對李牧的行爲多有抱怨,阻擋了將士爲國立功的機會。
趙王另外委派了一個將領頂替李牧,新上任的將領很合趙王的心意,狠狠的跟匈奴硬碰硬的打了幾仗。結果卻是趙軍只要一出邊塞,就被匈奴打的落花流水。
趙軍屢次失利,造成了很大的傷亡。邊境重新變成了戰場,百姓沒有辦法耕作生產。看到這種情況,趙王只好重新起用李牧。
李牧也不跟趙王計較,繼續沿襲他之前的措施。只要一有匈奴來犯,趙國的各級預警系統就啓動了。放羊的王二小就趕快回城,賣西瓜的王婆也趕快收拾攤位。
等匈奴氣喘吁吁的騎馬趕到城外的農貿市場,就只剩下遍地的白菜葉子了。邊境又穩定了下來,局勢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終於,公元前244年,邊境趙軍的作戰能力不斷提高,將士們求戰的呼聲也很高漲。李牧覺得時機成熟了,決定展開對匈奴的大戰。
李牧在邊境的城外組織了一次大型的廟會,各種做生意的小販都賣力的吆喝起來。牧民把牛羊放的漫山遍野,農民把糧食都鋪在打穀場晾曬,引誘匈奴大軍來搶掠。
匈奴首領先派出了小股部隊去做試探性的搶劫,那些在城外佈防的趙國士兵都一戰即潰,裝成不敵的樣子。匈奴單于果然上當,舉全族10萬之兵入侵趙國。
除了正面對敵的趙軍外,李牧早就在兩翼佈置了伏兵。看到匈奴大舉進攻,趙軍也傾巢而出。正面作戰的士兵用弓箭和強弩,壓制匈奴騎兵的衝鋒,趙國的精銳步兵和機動騎兵從匈奴兩翼殺出,用鉗形的進攻方式,把匈奴圍殲。
取得戰爭勝利的李牧又乘勝追擊,破東胡、降胡林,此後的十多年裡,匈奴都沒有再入侵過趙國。這場破匈奴之戰爲趙國今後集中精力對抗秦國,掃清了後方的障礙,對趙國意義深遠。
李牧也經過這一戰,證明了自己的能力,取得了趙悼襄王的信任,從此走向了趙國抗秦的大舞臺。可是獨木難支,李牧不僅要面對來自秦國的壓力,還有來自趙國內部的打壓,他未來的路很不好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