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三 當皇帝愛上旅遊

公元前219年,始皇帝東巡,美其名曰:“親巡遠方黎民”。在今後的十年裡,他一發不可收拾,先後數次出遊,最終喪命在旅行途中。

翻看中國歷史,跟始皇帝有同樣愛好的帝王不在少數,乾隆爺、明武宗、隋煬帝,都愛巡視領地。他們的目的不外乎兩個:首先,他們要通過巡遊,向百姓展示帝王的風采和威嚴,滿足他們虛榮的心理。其次,他們本身喜歡遊山玩水,在遊玩的過程中,能找到宮中求而不得的低俗樂趣。

皇帝們出遊的真實目的有些說不出口,他們就口徑一致的喊出體察民情的口號。實際情況卻恰恰相反,正好因爲他們看不到百姓的疾苦,纔會遊而忘憂,樂此不疲。

秦朝的政治體制還不夠完善,所以始皇帝出遊的心情和後世的帝王也有區別,是快樂伴隨着憂慮。他不願意放棄向天下抖威風的機會,又害怕朝中有人謀反,這種矛盾的狀態,從他巡遊時所帶的隨從就可以看出。

“天子出行,列侯王賁、王離,倫侯趙亥,丞相隗林、王綰,卿李斯及五大夫趙嬰等人隨侍”。始皇帝這支工作組陣容龐大,幾乎囊括了朝中的文武大員。他不是好心讓百官跟他一起出風頭,而是怕這些人留在咸陽會發生不可預料的變故。就連王翦的孫子王離都帶出來作人質,可見始皇帝行事小心謹慎到何等地步。

始皇帝巡遊的車隊一路向東,奔泰山而去。他這次出行,要辦一件大事,舉行封禪大典。封禪起始於上古帝王郊祀天神、柴望山川的禮制,是統治者祭告天地的一種儀式。

所謂“封”者,是以土築圓壇,增山之高,表示歸功於天。所謂“禪”者,是以土築方壇,增地之厚,表示地廣福厚。通過這種形式,統治者向天地表態會認真負責的幹好皇帝的工作,同時希望上級領導多多關照,保佑國家風調雨順,人民生活富足。

從陝西到山東,路途漫長,但始皇帝卻絲毫不感到枯燥乏味,因爲沿途的地方官員爲他安排了很多節目。

道路兩旁經常可以聽到喧天的鑼鼓,到處是百姓的歡歌笑語,顯示出大秦歌舞昇平的盛世景象。始皇帝隨便拉兩個到身前,包管百姓都千篇一律的稱讚他執政有方,把老百姓從六國當權的舊社會解放出來。現在的秦朝改天換地,官員公正廉明,秦國人民終於走上幸福的康莊大道。

智慧可以幫人明辨是非,但是不能幫人明辨所有的是非。始皇帝起初對百姓的話尚存懷疑,可是人言可畏,當謊話被人說了千遍,就不由得你不相信。

積非成是,衆口鑠金。始皇帝把天下人對他的愚弄信以爲真,跟着愚弄起自己來。他遊經鄒嶧山,命人刻碑立德:“初並天下,罔不賓服”。說自己上承天意、下得民心,平定天下,四海敬服。

始皇帝已經被自己矇蔽,身邊的人又不願點醒他,我們看了都着急,實在爲大秦的天下擔憂。好在不出一年,他就會遇上命中的“貴人”,是繼續在功勞薄上睡覺,還是如夢初醒、勤勉治世,他只剩下最後一個機會。

我們隨着始皇帝的御駕,來到泰山之巔,最想做的事情,就是放聲吟誦杜詩聖的千古名句:“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

天空彷彿被拉近,胸懷變得無限寬廣,心靈與自然契合,入神端而物我兩忘。在這種空靈至虛的狀態,我們的耳邊只能聽到一種聲音,始皇帝在咆哮:“統統給我閉嘴,朕的天下,朕說了算。”看來有人不長眼睛,破壞了始皇帝的好心情。

封禪儀式從古代沿襲至秦,形成了一套龐大的祭祀步驟,始皇帝召來主持慶典大禮的儒生詢問祭祀過程。自秦朝以來,由於始皇帝法理治國,儒家的地位每況愈下,學儒的受社會尊崇的情況也一落千丈。難得有個在始皇帝面前表現的機會,儒生們各抒己見、衆說紛紜,爲了突出自己,編造了很多繁文縟節。

始皇帝感覺儒生們的很多舉措難以實施,並且實在無法忍受喋喋不休的爭吵,終於大發脾氣,決定按照自己的想法封禪。他這種霸道的做法,不符合儒家的禮訓,許多儒生都心生不滿。始皇帝對儒生的迂腐又何嘗不厭惡至深,既然雙方都沒有什麼好感,焚書坑儒的禍根就此埋下。

月明、風清、塵星點點,對夜晚來說,這絕對是個好天氣。但是,如果人站在泰山玉皇頂上,再好的天氣,你的感覺也只能有一個,寒意刺骨。

始皇帝已經用厚厚的棉被,把自己包裹的嚴嚴實實,還是禁不住山風的侵襲,身體瑟瑟發抖。都怪他趕走羣臣,說要露宿在山頂,以天爲被,以地爲榻,好好跟他的天父說說知心話。

多麼漫長又難捱的寒夜,始皇帝經受住了考驗,至少在羣臣上山接駕的時候,他尚未被凍成冰棍。儘管仁慈的天父沒有現身,他還是杜撰了跟天父對飲酬歡情景。羣臣聽到此言,頓時匍匐於地,叩拜天父、叩拜泰山、叩拜始皇,“萬歲”之聲響徹東嶽之顛。

天下臣服於腳下的感覺,涌動在始皇帝的心頭,用一夜的嚴寒換來這些,值了。

從泰山歸來,始皇帝繼續東行,經黃縣、月垂而至渤海之成山,終達琅邪。泰山一夜令始皇帝感染風寒,他在琅邪靜養三月,待身體好轉便取到彭城,及南郡,歸武關而還咸陽。

因爲身體的不適,始皇帝這次遊歷未能盡興,但他戀戀不忘百姓愛戴、衆臣簇擁的感覺,決定翌年再次東巡。天下大定後的生活太過平靜,始皇帝的人生如果沒有波折又怎會精彩?

九 長平之戰(3)九 長平之戰(3)六 包裝嬴異人五十五 趙國迴光返照(1)九 長平之戰(3)六十九 荊軻刺秦王(2)二十 東周的滅亡(1)五十四 魏楚大戰二十四 秦昭襄王死了一 嬴異人的煩惱九十四 李斯入甕五十八 韓非留下的記憶(1)七十六 亡魏三十六 蒙驁之死八十九 焚書案二十三 神奇的衛國八十一 皇權的神話(1)九十四 李斯入甕七十四 沸騰的易水十一 大難不死必有後福九十六 蒙恬抱恨而終八十九 焚書案九十 坑儒案六十二 韓非留下的記憶(5)三十三 最後一次合縱(1)六十四 亡韓三十二 秦國的大災之年三 流浪在趙國的日子十六 始皇帝的父親十 白起功高震主六十六 將小人進行到底八十三 當皇帝愛上旅遊五十六 趙國迴光返照(2)二十一 東周的滅亡(2)九十九 沒有不散的宴席九十九 沒有不散的宴席四十九 尉繚的國家政策(1)四十五 十年前的間諜案五十六 趙國迴光返照(2)九十三 死去原知萬事空二十五 說寂寞誰甘寂寞十五 一切都擺平了九十三 死去原知萬事空八十七 不叫胡馬度陰山(2)二十八 魏無忌大敗秦軍六十七 亡趙二十七 蒙氏家族第一代八十四 英擊博浪沙六 包裝嬴異人三十三 最後一次合縱(1)七十二 荊軻刺秦王(5)三十八 嫪毐的風流往事十 白起功高震主九十八 大澤鄉的咆哮八十五 我愛長命百歲二十一 東周的滅亡(2)五十八 韓非留下的記憶(1)一 嬴異人的煩惱八 長平之戰(2)六十六 將小人進行到底六十三 窘困中的趙國九十七 殺人者人恆懼之二十 東周的滅亡(1)六十五 英雄的輓歌七十 荊軻刺秦王(3)十 白起功高震主六十三 窘困中的趙國九十一 像趙高那樣做太監八十九 焚書案二十一 東周的滅亡(2)七十四 沸騰的易水九十三 死去原知萬事空五十四 魏楚大戰十九 小人物放光芒六十六 將小人進行到底十一 大難不死必有後福六十二 韓非留下的記憶(5)八十二 皇權的神話(2)六十六 將小人進行到底八十六 不叫胡馬度陰山(1)八十六 不叫胡馬度陰山(1)玉皇大帝那些事兒九十一 像趙高那樣做太監六 包裝嬴異人九十 坑儒案四十七 楚國的宮廷陰謀(1)二十八 魏無忌大敗秦軍五十三 第一次統一戰役二十 東周的滅亡(1)六十二 韓非留下的記憶(5)二十二 清掃政治流氓五十九 韓非留下的記憶(2)七十一 荊軻刺秦王(4)九十四 李斯入甕九 長平之戰(3)六十三 窘困中的趙國八十七 不叫胡馬度陰山(2)九十二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八十 亡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