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恬在秦朝如日中天,秦朝已經久無戰事,所以對匈奴志在必得,始皇帝派他出戰,可見對他取勝抱有強烈的信心。另外,三十萬秦軍將士也不是隨便能交給任何人的,除非始皇帝對他有絕對的信任。
蒙家聖眷正隆的還不只蒙恬自己,他的弟弟蒙毅也是秦朝炙手可熱的人物。受皇命官至上卿,出入皆與始皇同駕,風光一時無兩。蒙恬和蒙毅兄弟倆,一文一武,相輔相成,一個參處國家政事,一個負責對外用兵,還特別被始皇帝授予忠信榮譽勳章,滿朝無有敢與之爭長短者。
蒙家這種情況,別人羨慕不來。從蒙驁開始,已經三代遺朝,爲始皇帝的統一大業立下過汗馬功勞,所以能得寵若此。
說實話,秦朝上下並沒有人羨慕蒙家,對他們只有妒忌和仇恨。秦朝的水太深,而蒙家又太特殊。
皇朝成立以來,本土派和客卿派就展開了明爭暗鬥,兩方涇渭分明,爲了維護各自的利益而不擇手段。就在他們權利角逐,不死不休的時候,蒙家卻悄無聲息的超然於兩派之上。
蒙驁本來是齊國人,按理說應該屬於客卿派。但是從秦昭襄王開始,他就已經在秦國工作,蒙家爲四代秦王效忠,淵源極深,似乎又可以稱之爲本土派。這種不左不右的狀態,讓蒙家不招兩派待見,都視其爲異類。也正是因爲被排擠,蒙家得以被始皇帝收編,成爲皇權集團的核心成員。
受皇帝重用,其實並非什麼好事。別人求之不得的東西,你卻輕而易舉的擁有,不知不覺間已經樹敵太多,蒙家終究要爲此付出代價,儘管選擇的權利從未在他們手中。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蒙恬沒有心思預知他的未來,此時正在爲抗擊匈奴做總體的戰術謀劃。邊關的破落和蕭條讓蒙恬感慨萬千,長城經久失修,斷斷續續,到處是缺口。這樣的防禦工事,怎能阻止胡族的入侵?
軍人世家的出身,讓蒙恬具備很高的軍事素養,他很清楚匈奴的生存和進攻模式,擊潰匈奴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遊牧民族向來逐水草而居,在馬背上討生活,民風狂放而彪悍,每個匈奴男子都從小練就騎馬射箭、近身格鬥的好本領。草原上生產資料很匱乏,要保證優質的生活,就必須對別人進行掠奪。匈奴人平時放牧牛羊,戰時則全民動員,組成兇悍的軍隊,大肆侵略。
由於匈奴人善於騎馬,所以來去如風。他們從不跟敵人打遭遇戰,而是利用部隊機動能力強的優點,避敵鋒芒,出沒於廣闊的非軍事輻射區進行燒殺搶掠。他們也沒有戰爭榮譽這樣的概念,完全以搶奪財物爲第一目標,形勢如果對他們不利,馬上做鳥獸散,讓圍剿的部隊無從下手。
秦軍同匈奴的戰爭,也可以被認爲是步兵跟騎兵的較量。兩種戰術沒有孰優孰劣,關鍵是要引導戰爭走向,用自己的優點去進攻對方的缺點。
對匈奴的戰爭不可能速取,蒙恬也就不着急進攻,而是命令大軍開始維修長城,他心裡在盤算什麼主意?
其實蒙恬的想法並沒有什麼新意,他準備照搬當年李牧破匈奴的模式。
對付匈奴這種游擊隊,唯一的方法就是圍而殲之,難就難在怎麼才能將其圍在一處。李牧給蒙恬提供了很好的借鑑方式,首先在北疆實行堅壁清野的政策,把農戶都遷回境內,不給匈奴搶奪糧食和牲畜的機會。
匈奴因爲長時間得不到生產必須品的補給,只能打攻堅戰,到時候秦軍再伏擊而出,就可以對匈奴進行毀滅性的打擊。
爲了戰術的實施,長城的重建工作就格外重要,它的作用主要突出在兩個方面。
一,長城的防守作用。蒙恬需要把長城打造成一道牢不可破的防守陣線,纔有可能令匈奴不得以來攻,否則,匈奴部隊大可以選擇其他地方進行突破,掠奪後安全返回。
二,長城的進攻作用。不要以爲靜止不動的城防就沒有殺傷力,長城對秦軍戰鬥力有不能忽略的戰鬥加成效果。長城的烽火是最好的戰爭預警系統,可以隨時把敵人的軟肋暴露在秦軍的利刃之下。
公元前215年,冬。草原上的冬天是很難熬,不僅氣溫驟降、寒風刺骨,沒有食物來源纔是遊牧民族最大的痛苦。匈奴部隊再次集結,他們爲了維持生活,只能對長城發起進攻。
蒙恬對匈奴的偷襲早有預料,他利用長城的掩護,組織起對敵人的包圍圈。當匈奴部隊呼嘯而至的時候,秦軍迎頭痛擊,並且八方出動,一直把匈奴趕到黃河以北。
要說匈奴人還真是記打不記痛,當年被李牧敲一悶棍,如今又在同一個地方摔跟頭,實在活該。還有更倒黴的事情在等着匈奴大軍,蒙恬可不像李牧那樣脾氣和善,他跟始皇帝混的久了,也是個心狠手辣,斬盡殺絕的主,不把匈奴打回老家,他不肯罷休。
公元前214年,春。蒙恬把秦國大軍拉到遼闊的關外草原上,他要和匈奴大軍激情對決。
去年的大勝,是秦軍藉助長城之利,取巧得勝,並不能真正展示出蒙恬的軍事水準。只有在匈奴最熟悉的草原上,用步兵戰勝騎兵,纔是他想要的結果。
以己之短,攻敵之長,這不符合任何兵法的要義,是蒙恬向傳統兵法或者自己命運的挑釁。非常人行非常事,歷史也有無厘頭的時候,他要成就某人,是不會給我們講出道理的。奉勸後世所有的軍事家,沒有蒙恬的水平,千萬不要這麼做,那會死的很慘。
面對秦軍三十萬大軍的圍剿,匈奴部隊沒有馬上撤退。開玩笑,草原是雄鷹翱翔的地方,在這裡戰鬥,他們不懼怕任何人。至少有三個優勢,都預示着他們將取得勝利。
一,秦軍遠離關內,三十萬大軍的糧草是個大問題,這就要求蒙恬必須速戰速決,而這正是秦軍不擅長的。反觀匈奴大軍,因爲是春天的緣故,水草繁茂,給他們帶來豐厚的補給,爲戰爭勝利提供了保證。
二,匈奴大軍對草原地形很熟悉,可以幫助他們獲得戰爭的主動權。比如計算道路遠近,考察地形的險厄,他們都佔有絕對的優勢。
三,匈奴部隊的作戰方式以衝鋒和遊戰爲主,最適於草原平坦寬廣的環境,可以充分發揮機動能力強的優點,給秦軍行動遲緩的軍陣以打擊。
在這種不利的形勢下,蒙恬到底有何所持?
沒有金剛鑽,不攬瓷器活。蒙恬依靠的是秦朝領先於匈奴的機械化發展水平,他手裡有秘密武器,弓弩。
提高軍隊裝備的高科技技術含量,並不是現代纔有的感念,從人類出現爭鬥開始,就已經學會利用工具增強自身的戰鬥能力。武器的先進性,有時候能夠超越一切戰爭因素,成爲克敵制勝的關鍵。
我們先來看看秦軍手中的弩究竟有多厲害,是否足以幫助他們贏得戰爭。
弩的發明,是對弓箭性能的改善。相對於弓箭來說,他具有射速快,射程遠,穿透力強,並且省時省力的優點。弩的這些特性,在冷兵器時代是相當恐怖的。如果秦軍大規模的裝配了這種武器,蒙恬確實有自信勝利的資格。
還是讓事實說話,用戰場檢閱一切。
匈奴大軍展開了對秦軍的打擊,他們採取包圍游擊戰術,並不確定主攻方向。秦軍的兩個側翼,包括後方,都成爲匈奴衝鋒的目標。他們充分發揮速度的優勢,想給秦軍慘痛的教訓。
秦軍在蒙恬的指揮下,不慌不忙的推出大型弩車,對進入射程匈奴騎兵進行着瘋狂的獵殺。弩兵部隊也在前後左右四個方位結成方陣,用手持弓弩配合弩車射擊。更有秦軍培養的超級弩手,用特製的強弩阻擊匈奴的高級將領。
在強大的作戰武器面前,匈奴的速度優勢蕩然無存,反而成爲制約他們的因素。由於馬速太快,在前方士兵跌倒後,後繼者無法收繮,摔死者、踏死者無數。他們被殺的人仰馬翻,潰散於草原。
蒙恬率領秦軍精銳追擊七百餘里,把匈奴遊勇趕至草原深處。從此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抱怨。
趕走匈奴後,秦朝順利收復河套以北的疆土,重新在那裡設立九原郡,下屬四十四個縣,擴充了對北疆的控制權。
因爲看到長城對抵禦匈奴所產生的作用,始皇帝決定在北疆採取以險制塞的防禦措施。他從國內調動70萬民工修築城防,把秦、燕、趙三國的長城連接起來,在秦朝北方樹立起一座不可逾越的屏障。
輝煌之後,就是落寞,永恆不變的規律,蒙恬也未能逃脫。縱橫無敵的大將軍,從此駐留在北國邊疆,成爲長城建設工程的監工。不久的將來,他還要迎來一個特殊的工作,給始皇帝當家庭保姆,伺候那個導致他家族覆滅的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