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嗎?’王元亨聽得津津有味。太皇太后微笑着點點頭道‘又有一次,仁宗處理政務到很晚的時候突然想喝羊肉湯,但一直忍着沒說出來。皇后知道了,勸他說‘皇上每日操心國事,還需保重身體;既然想吃羊肉湯,讓下面的人給您弄一碗也好,如何能餓着肚子呢?’仁宗表示雖然自己的確很想吃,但是怕養成習慣。以後每次送一碗羊肉湯過來,就意味着宰殺了一頭羊,這樣算下來,一年要宰殺幾百只羊;因爲自己一時之慾,造成如此後果,頗爲不妥。‘當今皇帝真是一位寬厚的好皇帝,確實當得起‘仁宗’二字!’王元亨有感而發。
太皇太后笑意更盛‘對呀!當今皇帝不但體恤下屬民情,既使是對我太祖一脈也極是優厚;不但外派之人個個加官進爵,既是我這深居宮中的老婦人,也時常親自趕來探望。’言畢,看王元亨一副若有所思的樣子,滿意地點了點頭後,即與王元亨道了別,由宮人攙扶着起駕回宮了。當天夜裡,王元亨就又失眠了。白天太皇太后所講的話一遍遍在他腦海裡重現。他實在沒想到,在常人眼中威風八面的皇帝,私底下竟是如此地敦厚、善良,不由得產生了想要與這位素未謀面的同宗兄弟親近的感覺。不知不覺中,他沉沉睡了過去。第二天王元亨被桃兒叫醒的時候,已是到了正午時分。正在洗漱之時,宮人來報‘太皇太后請皇孫殿下前往天頤宮敘話!’王元亨不敢怠慢,草草捯飭一番後,就匆匆與宮人前往了天頤宮。在路上,桃兒悄悄告訴王元亨‘仁宗皇帝此時也正在天頤宮’王元亨一驚,趕緊加快了腳步。到了以後,就看見太皇太后正與一男子好像在說着什麼。看見王元亨進來,那男子立即起身行至王元亨面前,一把扶住他的肩膀道‘御弟可把皇兄等得好苦哇!’王元亨一看,眼前這人可不正是前日夜裡與那包大人對話之人嗎!正遲疑着,不知該如何作答之時,太皇太后叱道‘大膽!小奴才,見了皇上還不快快行禮!’言畢,即自先拜下去‘吾皇萬歲!萬歲萬歲,萬萬歲!’殿內一衆宮人立時也都跟着齊齊拜道‘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王元亨頓時緩過神來,確定眼前之人就是當今仁宗皇帝。遂立即拜伏於地‘皇帝萬歲!小民給您行禮了!’仁宗皇帝趕緊上前一步,伸出雙手將太皇太后攙起,面對着王元亨呵呵一笑道‘自己家中,自是無需這許多禮數!’隨即,他又對隨侍的宮人安排道‘告訴御膳房,今日午膳多加一份湯圓;朕今日就要在這天頤宮中陪祖母、御弟團團圓圓用午膳!’少時,飯菜端了上來以後,仁宗先將太皇太后攙至上席坐下後,與王元亨一左一右至下首坐定後言道‘前日,有人報信說,太祖鏑孫正在宮中,我還不信......’此言一出,太皇太后立即離席,拜伏於地‘皇上恕罪!哀家只是當時還未來得及告知陛下,請陛下恕罪!’仁宗皇帝一驚,趕緊上前將太皇太后扶了起來。道‘這本是我家中之事,何需他人前來鴰噪!朕已安排下去,定要將這別有用心之人拿住嚴辦!’少時,仁宗皇帝又重新安排就坐,祖孫三人開始用起午膳。
今天的菜品很豐盛呀!四葷八素,六道甜點;外加一大湯盆湯圓。其中,有好多都是王元亨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的。聽仁宗皇帝爲自己佈菜時一口一個‘御弟’的叫着,王元亨也硬着頭皮稱呼仁宗了一聲‘皇兄!小弟無需您動手,自來便好!’仁宗皇帝一聽,立即呵呵一笑‘你我本就是同宗兄弟,自是無需拘謹!’親兄熱弟,屋內氣氛一時融洽非常。問起仁宗此來緣由,原來,仁宗前日退朝以後,卻發現在自己的寢宮龍案上不知何時被人放上了一紙便箋,上面不但寫有王元亨的身份來歷,而且還在末尾寫着:現此人正在後宮之中,意圖不軌。仁宗看後也未在意,不料,今日一早就被太皇太后告知:德昭之子現在確在天頤宮小住;是以,今日剛一退朝,即匆匆趕了過來。
席間,仁宗問起王元亨遭遇,王元亨就將自己童年時在王家莊的生活及後來遇見馬長風,再後來浪跡江湖之事一一向仁宗稟了一遍。仁宗一邊仔細地聽着,一邊不住地額微笑頜首。聽王元亨講完,仁宗卻突然面色一變,正色道‘御弟嘯傲江湖,雖是十分快活;但卻不知做皇帝這種‘登山踏霧指天笑罵’滋味更是萬般地痛快!’一邊說着,一邊仔細地觀察着王元亨面目變化。王元亨此時卻顯得有些遲鈍起來,連道‘皇兄,皇兄,這......’見狀,太皇太后叱道‘幾經曲折,我等一家方得團聚;再休要提那些陳穀子爛芝麻的閒事,哀家聽着心煩!’仁宗、王元亨一聽,趕緊向太皇太后告了罪後,仁宗又命人取來一壺美酒,與王元亨二人邊喝邊聊了起來。再談起古往英雄人物時,王元亨道‘聽人常言力拔山兮氣蓋世的楚霸王項羽應爲一代英雄’仁宗卻搖了搖頭‘朕平生最爲鄙視之人正是這西楚霸王;此人爲逞一時率性之快,而白白使楚國父老心念落空,八千江東子弟犧牲付諸流水;此人只可算是古今第一匹夫,當不得英雄二字!’此種論調,王元亨還是頭一次聽說,遂問道‘那在皇兄心目中,何爲英雄?’
仁宗思忖片刻,道‘夫英雄者,必胸懷匡扶寰宇之志,以維護人間正道,使天下人安居樂業爲己任!’頓了頓他又說道‘絕非是逞一時之快,率性妄爲之徒!朕平生最爲敬佩之君王,無非兩位;一是本朝太祖皇帝,另一位則是三國時蜀國後主劉禪’‘蜀後主又有何事值得敬佩?’王元亨不解。仁宗掃了王元亨一眼道‘三國時,蜀國宰相諸葛氏用兵如神,爲國殫精竭慮雖可稱道,後主劉禪作爲一國之君看似無所作爲;但試想,哪位國君敢將託國之重交與一外姓之人,自己甘爲後方調度;是以,諸葛亮之譽,實爲劉後主之功也,此等英明君王實屬罕見!’王元亨雖對三國之事一知半解,但他覺得仁宗之言句句在理,遂不住點頭附和。